☉重慶市重慶復旦中學丁慶彬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以下簡稱‘四基’),使得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簡稱‘四能’).”可見,“四基”和“四能”均為數學教學的核心內容.“四基”是在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獲得的,應體現(xiàn)過程性.“四能”的培養(yǎng)則依賴于教師的教學方法,應體現(xiàn)策略性.數學教學只有兼顧過程性和策略性,才能使“四基”和“四能”得以落地.下面以義務教育人教版九年級上學期第二十四章“圓周角”第1課時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教材對圓周角的描述,只有一句話:“在圓中,還有另一類角,它的頂點在圓上,并且兩邊都與圓相交.”許多教師也基本上是開門見山給出概念,這樣處理教材略顯簡單,沒有對教材中“另一類角”進行自然挖掘,使得概念的發(fā)生較為突然.為此,教師進行如下設計: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圓心角是頂點在圓心的角,請同學們畫出一個圓心角∠AOB.保持角的兩邊與圓的兩個交點A、B不變,任意改變角的頂點,試一試還能畫出什么樣的角.
學生紛紛在剛才的圓中畫出各種各樣的角,教師匯總后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如圖1.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些角,各有哪些特征?
生:有些角的頂點在圓的內部,有的在圓上,有的在圓外.
師:是的,事實上無論頂點在圓內、圓上還是圓外,都可以畫出無數個角.今天,我們重點學習比較特殊的一類角,它的頂點在圓周上,就是像∠ADB這樣的角.
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并歸納出圓周角的定義.
設計意圖:概念的生成改變了“開門見山”的方式,由復習切入,讓學生動手實踐,自然“發(fā)揮”,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角的位置特征,教師及時引入“正題”,明確告訴學生要重點學習一類頂點在圓周上的角.這樣自然的引入,不僅讓學生在體驗中領悟到概念發(fā)生的“源頭”,回應了教材中“另一類角”的含義,同時滲透了“從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方法.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內容是探究同弧所對圓周角和圓心角的關系及相關推論,既是本課時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在教學中不能簡單處理,更不能直截了當給出結論,課堂節(jié)奏要“慢”下來,做到循序漸進,讓學生獲得足夠的活動體驗,感悟知識的來龍去脈.基于此,教師設計了如下三個探究活動.
探究1:一條弧所對圓周角和圓心角的關系.(圓周角定理)
該探究由五個小活動構成.
畫一畫:引導學生探究同一條弧所對圓周角和圓心角在位置上會出現(xiàn)哪些不同的情況,并在圓中畫出相應的圓周角,如圖2.
圖2
量一量:引導學生測量不同位置的圓周角和圓心角的度數,初步猜想它們之間的關系.
試一試:測量后的初步猜想“同弧所對圓周角是圓心角的一半”只是在三個不同圓周角的基礎上得到的,圓周角的個數并不具有普遍性,且人工測量會存在誤差.教師發(fā)現(xiàn),在教材的正文旁邊有這樣一處旁白(如圖3),從而帶領學生運用幾何畫板進行動態(tài)展示(如圖4),發(fā)現(xiàn)無論圓周角和圓心角的位置和大小怎么變化,其比值始終是.
圖3
圖4
猜一猜:經歷測量和計算機軟件的動態(tài)演示后,學生在感知“同弧所對圓周角和圓心角的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猜想結論放大到“任意一條弧所對圓周角和圓心角的關系”上來.
證一證:經過畫圖、觀察、猜想得到結論后,還需要用數學的語言加以證明.教師先引導學生一起給出圖2(1)的證明過程,并在教材旁白(如圖5)的提示中,對推出符號“?”進行說明.對于另外兩種情況(圖2(2)、(3)),教師讓學生分組進行證明,并讓一名學生在黑板上書寫了圖2(2)的證明過程,另兩名學生到講臺上分享了圖2(3)的兩種不同的證明思路.
圖5
圖6
以上五個“一”活動后,教師進行了歸納總結,提煉出“分類討論”和“化歸”(將圓周角問題化歸為三角形的外角問題來解決)的數學思想方法,并向學生強調:“連接半徑(或直徑)是圓中比較常見的輔助線.”
設計意圖:教育是慢的藝術,數學教育更是如此.圓周角定理的推導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節(jié)奏“慢”下,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起來.無論是圓周角和圓心角的位置關系,還是數量關系,教師都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主體驗和觀察,并在教材旁白的提示下,恰當使用了計算機技術輔助教學,使得教學過程流暢而嚴謹.在證明定理時,教師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數學語言的表達和書寫的規(guī)范.
探究2:同弧或等弧所對圓周角的大小關系.(圓周角定理推論1)
在探究1的基礎上,借助已學過的“弧、弦、圓心角”之間的等價關系,學生完全能自己得到結論.因此,教師讓學生自主探究該推論,學生很快由弧相等得到圓心角相等,再根據“同弧所對圓周角是圓心角的一半”得到圓周角也相等的結論.教師并未就此結束,而是帶領學生對圓中的弧、弦、圓心角及圓周角四個常見元素之間的轉化關系進行梳理,如圖6.
設計意圖:雖然由弧相等得到圓周角相等并不難,但教師并不是“就事論事”,更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元素(弧、弦、圓心角)之間的“知一得二”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增加圓周角后的等價關系,從而得到“知一得三”的性質結論,幫助學生建立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
探究3:半圓(或直徑)所對圓周角為直角,90°的圓周角所對的弦為直徑.
教師改變了傳統(tǒng)的直接給出結論的做法,而是先讓學生對圓周角的取值范圍進行探究,學生通過畫圖、觀察和探究得到圓周角的取值范圍為大于0°小于180°,教師又借助幾何畫板進行動態(tài)展示,進一步驗證了學生探究的結論.之后,教師做了如下設計:
師:我們知道了圓周角的取值范圍,在這個范圍內最為特殊的圓周角就是90°的圓周角,在演示的過程中,同學們發(fā)現(xiàn)當圓弧滿足什么條件時,圓周角是90°?
生:當圓弧與半圓重合時,所對圓周角為90°.
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并補充道:除了動態(tài)演示觀察,還可以通過半圓所對圓心角為180°得出“半圓(或直徑)所對圓周角為直角”這一命題,其逆命題也是成立的.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圓周角的取值范圍感知圓周角的大小變化,在變化的圓周角中進一步聚焦到90°的圓周角,再次滲透從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
經過圓周角定理及相關推論的探究和學習,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學生從中獲得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但作為一堂幾何教學課,還應該進一步拓展和提升,教師設計了如下例題:
例如圖7(1),AB為⊙O的直徑,AB=10,∠A=30°,C為圓上一點.
圖7
(1)求弦BC的長;
(2)如圖7(2),若CD為∠ACB的角平分線,交直徑AB于點E,交圓周于點D,求弦BD的長;
(3)如圖7(3),連接OD,求∠CDO的度數;
(4)在條件(1)(2)(3)的基礎上,你還能發(fā)現(xiàn)和提出哪些問題?嘗試解決.
學生運用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基本上可以獨立完成前三個問題.第(4)問完全點燃了課堂氣氛,學生顯得十分興奮,各個小組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適時引導,并讓小組之間相互解決所提問題.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的問題大概有以下三類:
類型1:求角的度數,如∠CEB、∠ACD、∠AEC等;
類型2:求線段的長度,如線段AE、CE、OE等;
類型3:求三角形的面積,如△CEB、△DEB、△ODE.
第一類求角度問題較為簡單,借助圓心角、圓周角的性質及三角形內角(或外角)可以很快解決.第二類求長度問題有一定難度,借助角平分線的性質、勾股定理等知識解決,發(fā)現(xiàn)和提出該類問題的學生基本上能夠較為清晰地表達出解題思路.第三類問題在第二類問題上進一步升華,但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一致的,仍然需要先求出長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方法也是多樣的,下面就以求線段AE的長度為例.
生1: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
解析:如圖8(1),過點E分別作EG⊥AC于G,EH⊥BC于H.由角平分線易得EG=EH.
圖8
生2: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特殊角.
解析:如圖8(2),過點E作EG⊥AC于G.
由題意易得∠GCE=45°,∠A=30°.△CEG、△AEG均為直角三角形.
設計意圖:拓展不是無端增加難度,而是要體現(xiàn)知識的關聯(lián)和方法的融合.前三個問題的設置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在變式練習中鞏固新知.第(4)小問的設計非常巧妙,既兼顧了本課時的內容要求,又超越其知識范圍,實現(xiàn)了相關知識的深度融合;在思維能力上,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注重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達到了“四能”并舉的教學目的.這種于“預設”中不“限設”、寓“四能”于無形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的策略性.
本節(jié)課是一堂常態(tài)的幾何課,教師卻上出了不同尋常的味道,于“源”中追溯概念的發(fā)生,于“慢”中體驗新知的關聯(lián),于“巧”中兼顧“四能”的培養(yǎng),為幾何教學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模式.同時體現(xiàn)出一種教學觀念:“‘四基’的獲得不能速成,應充分體現(xiàn)在教學的全過程;‘四能’的培養(yǎng)不能一枝獨芳,應于巧妙的教學策略中全面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