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雙娟
摘 要:老子曾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根”丟了,一切都是虛的!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之路上,攜《論語》走進校本課程,將必背古詩與語文教材有機融合,牽“蒙學讀物”走進語文課堂……讓經(jīng)典走進學生的生活,讓經(jīng)典潤澤學生的心靈,讓經(jīng)典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植根并茁壯成長……
關鍵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兒童;語文課堂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近兩年的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我一直在嘗試著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納入語文課堂。
說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很多同行的老師也許會嗤之以鼻:那些老古董的東西,生澀難解,有啥好學的?對此,我不想去做過多的辯駁,讓我們首先來重溫以下兩番話:
2014年9月9日,國家領導人赴北師大看望師生,翻看全國課程教材時表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jīng)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很悲哀。應該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2014年10月15日,國家領導人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
如果這兩番話還不能給你以啟發(fā),那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第37任總統(tǒng)尼克松在他的文集《不戰(zhàn)而勝》中的論述:“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jīng)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zhàn)而勝……”
說到這里,你是不是為之一震呢?可是,震撼我們的還不止是這些,我們再看:美國在2004年設立了孔子學院,2016年5月達到了109所。同樣,日本在1986年,也成立了孔子學院……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熱,而我們國人呢,是不是應該感到汗顏?
那么,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到底何在?它到底難不難學?小學的語文課堂上,我們應該如何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育人功能。前年9月,我開始了我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嘗試之旅,帶著我的學生踏上了“尋根”之路……
一、攜《論語》走進校本課程
說到《論語》,我們不陌生,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jīng)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那么,這部曾經(jīng)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實際意義呢?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老師告訴我們:《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你聽!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孔子是在告訴我們:有時候,“無言”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笨鬃痈嬖V我們,何為君子?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注重禮樂的修養(yǎng),并且搭配適宜,方可為君子!……《論語》中太多太多的論述告訴我們如何為學?如何修身?如何養(yǎng)性?在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行駛時,《論語》似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散發(fā)著它獨有的光芒。因此,我和團隊的老師在學校全課程的引領下把《論語》作為實施校本課程的首要讀本。
校本課程實施中,我是這樣帶學生學習《論語》的。首先將《論語》中經(jīng)典的語錄分為10個篇章,如“孝敬”篇、“仁愛”篇、“為學”篇、“理想”篇等,教學中,以“吟誦”為“經(jīng)”,以“故事”為“緯”,即用“吟誦”貫穿始終,“故事”拓展理解為輔。所謂的“吟誦”,我借助國學大師唐文治老先生的自創(chuàng)調去吟誦。有老師不理解:為什么一定要去吟誦呢?朗誦、朗讀不可以嗎?完全可以!但是,從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去考慮,如果給文字賦予音律,是不是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吟誦絕對是一項自娛又娛人的高雅藝術活動。況且,吟誦也是歷代文人學子讀詩、讀詞、讀文普遍采用而行之有效的傳統(tǒng)方法。此外,對于古典詩詞,僅是讀,你一定覺得枯燥乏味,倘若能用熟悉且貼切的調子去吟一吟,興致馬上就來了。而且,在不斷的吟誦中,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就記住了所學的內容。
在校本詩詞吟誦課上,孩子們是快樂的,在與經(jīng)典一次又一次的觸碰中,孩子們的思想一步步走向縱深,價值觀得到了很好的確立,審美情趣也得到了升華。不信,欣賞一下我班學生的《論語》學習心得吧!
從“巧言令色”說開去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边@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第一》。就是說,滿口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說過:“脅肩諂笑,病于夏畦?!焙茱@然,這些有意于討好人的偽君子是令人討厭的,可是他們偏偏無處不在,成為一道不美觀的風景。
還記得《狐貍與烏鴉》中的狐貍嗎?它的嘴像抹了蜜一樣甜,奉承話說了一大堆,可是,它的目的哪里是夸贊烏鴉,是想騙得那塊肉呀!還有《紅燈記》里的日本隊長鳩山,不就是巧言令色,說出投降后的種種好處,才使王連舉,那個護送密電碼的地下黨員叛變的嗎?他們真是典型的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然而,在歷史上,在生活中,巧言令色的人并沒有因為圣人的鄙夷和眾人的厭惡而減少。他們雖無仁德,難成正果,卻有的是用武之地!他們能為了某些目的,使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國危天下亂。
當然,歷史上也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兩袖清風,不趨炎附勢。比如陶淵明,他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去官職,隱居山林,才有了后來的《歸田園居》《桃花源記》等名著。
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少先隊員,不能做狐貍那樣的人,更不能像鳩山一樣,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堅定自己的信仰,保持思想、精神上的獨立,不巧言令色,不趨炎附勢。要做到這幾點,我們要樹立明確的目標,朝著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去奮斗。
讓我們牢記孔子的話:巧言令色,鮮矣仁!
二、將必背古詩與語文教材有機融合
有人說:好的語文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的,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一個點,如何由這個“點”引向“面”,如何帶著孩子們“舉一隅”能以“三隅”反,這是我們應該著重思考和研究的。下面以我教蘇教版第九冊《黃鶴樓送別》一課為例。
《黃鶴樓送別》是一首文包詩,文中有詩,詩中有文。文章向我們呈現(xiàn)了李白和孟浩然分別時的情景,表達了兩位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文包詩的最大特點就是借助文本,學生可以自主理解詩意,體會情感。對于這一點,我把它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同時,文章是如何將詩的意境以今天的白話表達出來的?我又把這一點納入本課教學難點。在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之后,我引導學生去探究古往今來其他的“送別詩”,如《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等,學生借助注釋自主理解后,我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之上呈現(xiàn)《中華好詩詞》的相關視頻資料。當詩的意境以生動的畫面再現(xiàn)在學生眼前時,學生對詩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有了更直觀的印象。我再趁熱打鐵——不如我們也來寫寫“文包詩”?學生興味盎然!下面是一位同學的習作:
別董大
一個寒冬的下午,大塊烏云鋪滿天空,天地整個像年代久遠的老照片,昏暗泛黃。北風撕裂云層,大片雪花如鵝毛般紛紛飄落下來,幾只大雁飛過這兒,只留下幾聲凄凄雁鳴……
此時此刻,詩人高適正和著名琴師董庭蘭于睢陽餞別。董庭蘭不久前剛從長安歸來,可不久后又將去往遠方,作為摯友的高適是何等不舍?。蓚€人的面前雖擺滿酒食,但誰也不愿去動筷子,雖擁著火爐,卻溫暖不了彼此的心。
紛紛大雪,蕭蕭雁鳴。董庭蘭內心波翻浪涌,依依惜別,還有對前程的隱隱擔憂,百感交集,縱有千言萬語,也只能化作一聲聲長嘆。好在高適畢竟是豁達之人,雖然萬般不忍,但還是平靜了自己的心情,說道:“董大,這一次你就盡管放心去吧!請不必擔心慢慢的前途再無知己,你要知道,你是一位偉大的琴師,這全天下有哪個人不認識你、不尊重你呢?而且,我們還會有再見的機會的!”董庭蘭聽了,先是一怔,然后緊緊拉著高適的手,說道:“朋友,有你這句話,我就是走遍天下也沒有顧慮了……只是,你也要保重??!”高適重重地點了點頭。
短暫的見面之后,董庭蘭上了路。高適強忍著不舍之情,拿來筆墨,一揮而就《別董大》,借此寄托內心的依依惜別之情: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從這位學生的習作中可以看出,他們不僅理解了詩意,體會了詩情,對于“文包詩”這一題材的特點也有了更為準確的把握:言中傳情、行中藏情、景中含情!這個過程,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不僅得以提高,思維能力、言語表達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課標中給小學階段的學生明確列出了75首必背古詩。對于語文教師而言,不能做“甩手掌柜”,將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機械地讀讀背背就完事了,語文老師應該做點實事,如能這般,在語文教材和75首古詩間尋找到切入點,帶著孩子們品味、鑒賞,抑或是寫寫“文包詩”,這個過程,收獲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若能如此,老師們便是在實實在在地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三、牽“蒙學讀物”走進語文課堂
什么是“蒙學讀物”?它是中國古代專為學童編寫或選編的,最早是在私塾里進行的啟蒙教育讀本,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千字文》等。有一些老師也排斥這些讀物,認為它們是封建社會的產(chǎn)物,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誠然,這些讀物確實有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因子,作為語文教師應該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以《弟子規(guī)》為例,精華何在?從語言形式上來看,三字一句,讀來瑯瑯上口,便于學生誦讀和記憶,語言也極富節(jié)奏感,如果在小學低段,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語言文字的熏陶,對學生語感的形成是極有幫助的。從內容上來看,盡管在過去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但我們不能忽視其在塑造孩子性情、品德等方面的功能,時代是在發(fā)展的,但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不能丟!從“蒙學”的意義上來講,過去,它又是識字、寫字的工具,孩子們入學后,邊誦讀這些讀物,邊認識生字。
基于這三點,我在低段進行了《弟子規(guī)》的教學嘗試。教學內容一節(jié)課以兩句或四句為宜,充分發(fā)揮此本讀物的識字功能,力求在內容和生字間建立聯(lián)系。例如,教學《入則孝》這部分內容,我出示“孝”的甲骨文字形:長發(fā)長者在上,小兒在下,表示兒孫攙扶老人,意即服從和奉養(yǎng)父母、長輩。建立在對“孝”字的字形認識上,再結合具體語句、補以相關故事來學習“孝”的深層次內涵,“孝”便在孩子們的頭腦中立體起來,豐滿起來!在具體學習的過程中,仍以吟誦貫穿終始,吟誦調以“五調”為準,我進行了自創(chuàng),孩子們在一遍一遍的《弟子規(guī)》吟誦中,感悟到了中國語言的韻律美以及《弟子規(guī)》的精神內核。
老子曾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根”丟了,一切都是虛的!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之路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我鐘情并執(zhí)著于做這樣一件事——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根于兒童心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