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秀
〔摘要〕小學體育藝術學科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交集關系,課程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載體。在實踐探究中,遵循目標明晰的研究地圖,運用恰當?shù)难芯抗ぞ?,描繪出真實的研究線路,并根據(jù)課堂實踐研究結論不斷調整研究方向,能達成課堂教學的主動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體育;藝術;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35-0065-05
一、課題界定及研究價值
體育、藝術類課程主要包括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歷來被稱為“小三門”或技能科。部分學校重視不足,認為“體藝課程≠學科課程”,課程常被挪用,當體藝專業(yè)教師不足時,更是無法開齊開足。體藝學科只重技能傳授,輕美育及其他功能,部分體藝教師認為,“體藝課程=技能傳授”,體藝課程等同于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傳授課,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除相應的技能傳授外,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有許多的心健資源白白流失,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審美素質。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羅杰斯的人本教育理論都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獲得發(fā)展,成為自主、人格健康的個體,而正處在發(fā)展關鍵期的學生,其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極其關鍵的一個方面。為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學科教學過程中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教學過程這一特定的環(huán)境中,師生關系、教師的課堂教學觀、學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課堂心理氛圍、課堂管理模式、課堂秩序、課堂上老師的表揚與批評、教師對學生課堂行為問題的處理、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與評價方式等,都將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和心理健康產生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隱性資源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學科課程本身的內容資源。
體藝課程蘊含著更為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音樂課、美術課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載體。音樂對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可以影響生理,促進認知,改善情緒狀態(tài),調整行為方式,而且不同音樂的不同節(jié)奏、速度、音調等還能產生不同的心理調控效果,音樂早已作為一種資源引入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并由此發(fā)展成音樂療法。美術課中繪畫的色彩和線條也能喚起學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美術作品的鑒賞更是能引發(fā)學生的審美心理體驗。同時,藝術教育形式和內容的多樣化和豐富性,為個體的審美心理建構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客體和探究刺激,藝術實踐使兒童產生了審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審美情感,推動了判斷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意志行動,使個體產生和建構良好的審美心理結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藝術教育就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礎教育。至于體育學科,有學者認為更是蘊涵著促進智力發(fā)展、調節(jié)消極情緒、鍛煉堅強意志、健全學生人格、改善人際關系、提高適應能力等6種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因此,在體藝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開發(fā)和利用體藝顯性課程中隱藏的隱性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使課程的內在價值得以更深入、更全面地體現(xiàn)。
二、研究線路
(一)確定研究“地圖”
“科學運用方法,運用科學方法”是課題研究的依據(jù)。在課題研究開始,確定了研究“地圖”(圖1)。
(二)梳理心育目標
有了“地圖”后,對照學科課程標準,將心育目標與學科目標進行解讀梳理。
1.課程目標
體育課程:課程理念是“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從課程價值上看,首先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愉悅情感體驗、提升抗挫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其次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如建立起對自我、群體和社會的責任感;形成合作與競爭意識,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因此,無論從課程價值或是從課程理念上看,它與心育目標都不謀而合。
音樂課程:課程價值與心育目標相吻合的內容是:提供審美體驗,怡情,啟智;發(fā)展?jié)撃?,提升?chuàng)造力;促進人際交往、情感溝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提高感受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啟迪智慧,豐富和發(fā)展形象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全面提升素質。
美術課程:在課程價值上,它的五大任務的其中三點“發(fā)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促進學生發(fā)展而進行評價”與心育目標都有異曲同工之處。
最終得出結論:學科目標中就隱含著心育目標,學科目標達成了,心育目標也就達成了。
2.課時目標
學科的總目標總是落實在每一堂課中,依據(jù)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從“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生活與社會適應”這幾大板塊著手,對教材中蘊含的心理教育資源進行甄別、整理,梳理出了以下低年級課程資源心育目標點(表1)。
(三)運用研究“工具”
1.測量量表
量表的數(shù)據(jù)是研究的依據(jù),運用“MHT”量表,確定了實驗班及對比班,對“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傾向、恐怖傾向、沖動傾向”這八項指標進行前測,得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學生心理異常率,為總體及個案的研究提供了依據(jù)。
2.評價量表
確定的評價基本框架及標準如下。
(1)在教學目標的界定上,主目標為學科目標,副目標為心育目標,主副目標切不可偏離,更不能顛倒。目標要具有可操作性,目標的達成度要適當,不要超越教材本身或超越學生的年齡及認識特點。
(2)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內容選擇能解決實際心理問題。針對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進行疏導,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不牽強附會,不生搬硬套,與教學內容要融會貫通。
(3)心育及疏導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牽強附會。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導不一定是在某個特定的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的,它是教師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給予孩子溫情的一種心理機制。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本身可以是心理疏導,教學內容可以是心理疏導,教學評價、同伴認同等也是一種激勵機制。
(4)教學過程中遵循自主性、和諧性、適度性、及時性、保密性原則。讓學生自主發(fā)展,課堂呈現(xiàn)出一種和諧狀態(tài),心理滲透適度、激勵表揚及時,并要保護學生自尊。
(5)從教學效果上看,活動的面要廣,保證每一個學生在課堂都能得到展示,都能有所收獲。活動的點要突出,活動的量要適當,而活動的質量要高。
(四)描繪研究“線路”
在研究“地圖”的指引下,應用研究“工具”描繪各研究“線路”。
1.路線圖1——目標設定
音樂課“阿西里西”的教學目標前后對比:目標設定從原來的單一的學科技能目標變成立體的多維目標(見表2)。
美術課“好吃的水果”藏書票制作新目標設定(見表3)。
教學目標、重難點無一不指向心育元素“體驗、表達、想象、創(chuàng)造”,更關注了美術學生的三種能力——感知能力、思維能力、表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
體育課“快樂神投手”投擲訓練情感目標得以重視(見表4)。
2.路線圖2——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
目標需要依靠環(huán)節(jié)來落實,截取了部分學科課例的部分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如下(見表5)。
在常態(tài)的走課聽課現(xiàn)實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明確目標,有清晰環(huán)節(jié),課堂并不理想。舉體育課堂“蹲踞式起跑”觀察如下。
游戲熱身(蘿卜蹲)—提出目標—教師示范—個體練習—同伴互助—小組展示—個體展示—游戲融入—總結評價
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張弛有度,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設疑法、觀察法、嘗試法、合作法、展示法、激勵法、分層教學法,在導學、導練中引導學生“玩一玩,練一練,評一評”。也給予了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親自體驗各種活動的快樂的機會。但課堂總顯得松散,體育技能中的動作規(guī)范嚴謹度不足,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不強,為游戲而游戲,教師的觀察與發(fā)現(xiàn)不能及時地解決學生動作誤區(qū),導致課堂效率不高。歸根結底是“課堂語言的組織及評價”不足,為此,引發(fā)了我們對教師課堂觀察、調控能力、評價語言功能的思考——也就是教學過程的掌控。
3.路線圖3——教學過程的掌控
學科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點就是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關系、教師的課堂教學觀與學生觀、學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課堂心理氛圍、課堂秩序、課堂中的提問,教師的點評、教師的表揚與批評、教師對學生課堂行為的處理”等,它使課題研究的原則越發(fā)凸顯。
在各科課堂中跟蹤、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調控,總結出優(yōu)化課堂,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幾點做法。
(1)情境化課堂環(huán)節(jié)(課堂環(huán)節(jié)的情境營造及渲染,趣味性、游戲性設置)
(2)精彩化課堂語言(課堂導語、過渡語的精心設置)
(3)人化性課堂評價(評價語言的激勵性)
以一節(jié)美術課程課堂觀察為例:
(1)關注學生是否進入學習狀態(tài),積極主動地學。
(2)隨時了解學生是否掌握應知應會的知識。
(3)鼓勵學生大膽、有個性地表現(xiàn)。
(4)關注學生能否在感知創(chuàng)作中,大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并與伙伴分享。
(5)幫助思路沒有打開的同學調整思路與表現(xiàn)形式。
課堂教學的三種特性——主動性、科學性、藝術性得到了體現(xiàn)。
(五)提示研究“指南針”
如何走出不同學科之間的個性呢?結合學科特點,整合細化各學科研究方向(見表6)。
在體育課堂的求證上,進行同課異構,在三個不同年段開了相同主題的“立定跳遠”,從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心特點出發(fā),教師設計的活動各有不同:中高年段要求更為嚴謹、規(guī)范,意志力的訓練更為到位;而低年級的設計完全以游戲形式進行,對規(guī)則意識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更為注重。
三、研究發(fā)展方向
遵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研究原則,可以把“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在體藝學科教學中呈現(xiàn)出的不同狀態(tài)及施教者采取的策略與措施”納入研究內容,為因材施教及個案的收集與整理提供依據(jù)。還可以城鄉(xiāng)合作,進行“城鄉(xiāng)之間體藝學科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點的異同及差異互補”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學生群體呈現(xiàn)出的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并在實施過程中進行差異互補,達到互助共贏的目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甌市第一小學,南平,353100)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肖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