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 毛文娟
若只是讓學生了解 “莫高窟”,教師應引入圖片、影視、歷史資料等素材,讓學生獲得關于“莫高窟”這個世界文明遺產(chǎn)的信息。然而在呼喚人文精神的同時,閱讀教學在實踐中出現(xiàn)了矯枉過正的傾向,忽視了語言基礎性學習,導致課堂出現(xiàn)空泛議論。因此教師必須意識到,我們教學的是《莫高窟》這篇課文,要思考想用教材做什么?通過對文本教學,我們想讓學生獲得什么?其實,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注定是以語言發(fā)展為基礎的。
師:圈畫文中四字詞語。
生1:第二排詞語都是描述彩塑的個性,第三排都是描述飛天。
生2:詞語排列按課文順序,第一列在第一自然段,第二列在第二自然段……
生3:描寫彩塑和壁畫的詞非常多,意味著彩塑和壁畫最有特點。
師:這是作者的描寫重點,把描述彩塑和壁畫的詞放進句中讀一讀。一句話中有這么多四字詞語你感覺怎么樣?
生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把飛天寫得栩栩如生,給人一種呼之欲出的感覺,事物的形象變得生動。
生2:這些四字詞語表現(xiàn)出飛天優(yōu)美與自由的樣子,準確地表現(xiàn)了事物的特點。
教材文后習題列舉了一些四字詞語,無疑是在提醒我們要高度關注這篇文章遣詞上的獨特。正是因為大量運用了四字詞語,才使得課文在介紹莫高窟時更簡潔明了。回憶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教材中的《九寨溝》《黃河的主人》,也有大量四字詞語。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尋找、觀察、朗讀等教學方式讓學生發(fā)現(xiàn)四字詞語的妙處。
師:兩個自然段中都用了很多排比句,但這些排比句卻不大相同。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
生1:先描寫彩塑,寫菩薩、天王、力士的靜態(tài),又描寫飛天臂挎花籃、懷抱琵琶等各種動態(tài),顯得栩栩如生。
生2:第一段用了有……的……,第二段用有……的,第三段是有的……,句式不同。
師:分別寫出什么?
生1:寫彩塑種類多。
生2:寫菩薩、天生、力士的特點。菩薩慈眉善目,天王威風凜凜,力士強壯勇猛。
出示:
我班人才濟濟,有____________的________,有__________的______,有__________的______。生1:寫壁畫內(nèi)容豐富多彩,每幅壁畫都不同。生2:作者展開豐富想象,這個句子把飛天動態(tài)寫得栩栩如生。
師:同為排比,表達形式、內(nèi)容不同。同學們學會了排比就能在寫作中大顯身手。(出示圖片)這是南京圖書館。我們可以用排比來刻畫不同讀者的特點,可以介紹藏書豐富,還可以細致描摹讀者的姿態(tài)、神態(tài)、動作。
出示:
南京圖書館里人真多呀。有________的老人,有________的孩童,有________的青年。
南京圖書館藏的圖書種類豐富,有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的,有________的。南京圖書館閱覽室里靜悄悄的。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
文章多處使用排比,但有本質(zhì)區(qū)別,作者針對不同的內(nèi)容,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就是表達的豐富性,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語言表達是變化多端的,語言表達可以不斷創(chuàng)造和變化。語文教學比較忌諱空泛的概念,知道形式的變化只是第一步,還要再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語言的形式是和內(nèi)容掛鉤的,這才是核心。在閱讀教學中,當我們瞄準核心目標后,就該有“深挖一口井”的決心,這時就需要將獨特的表達方式和遷移訓練盡可能糅合在一起,變知為行,學以致用。三種句式的表達訓練,采取分層式練習,根據(jù)學生語言水平完成相應難度的練習,學生也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跳一跳可摘桃”的成功感與滿足感。
語文學科的教與學,通常比較感性,有時也會追求藝術表現(xiàn)上的含蓄,因此在課程實施中教師通常會忽略對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視。思維能力的提升是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的基礎。必須承認,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都是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從而使課堂“教我學習”變?yōu)椤白杂X學習”,直至最后達成“自能學習”。
師:本單元帶我們領略祖國河山。我們欣賞黃山奇松,觀賞黃果樹瀑布,今天我們來到莫高窟。大家都為這篇課文設計了思維導圖,你們能說說自己都是怎么設計的嗎?
生:我是使用氣泡圖的形式設計的,作者圍繞莫高窟寫地理位置、彩塑、壁畫、藏經(jīng)洞,最后總結莫高窟是歷史寶庫。
師:觀察這三張圖有何發(fā)現(xiàn)?
生:三張思維導圖不同?!饵S山奇松》作者選取三種典型素材細致描寫?!饵S果樹瀑布》按照移步換景順序寫,可以使用流程圖?!赌呖摺肥紫冉榻B地址位置,然后介紹彩塑、壁畫,最后總結莫高窟是藝術寶庫。
師:《莫高窟》一文為什么不按瀏覽順序寫?在文中找答案。
生:不按照瀏覽順序寫是因為莫高窟太大,有400多個洞窟。如果一個個看得話,不知要寫到什么時候,所以分別介紹有代表性的事物。
思維導圖是思維工具中的“瑞士軍刀”,是打開大腦潛能的萬能鑰匙。思維導圖化抽象為形象,化空洞為具體,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在語文教學中對文章思路、文章結構的剖析有獨特的優(yōu)勢與功效。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將關于莫高窟的關鍵信息在結構圖中體現(xiàn),就能輕而易舉地理清文章內(nèi)容何層次。在一個單元三篇文章思維導圖的對比中,學生可清晰領悟《莫高窟》一文與游記的本質(zhì)區(qū)別,這樣的寫法更適合向別人進行整體性的介紹。
學校不叫“教校”,可見課堂“學”比“教”重要。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必須將教學的重心由“重教”變?yōu)椤爸貙W”。擺脫傳統(tǒng)意義的閱讀教學,課堂學習應圍繞活動展開,把課堂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過程也還給學生,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要基于學生學習所需,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索中經(jīng)歷任務驅動式的學習過程,從而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
師:默讀第二、第三自然段。思考相同和不同,進行批注并小組交流。
生1:兩個自然段都是點面結合。第二自然段的“點”在“有一尊臥佛……”“面”是“這些彩塑個性鮮明……”
生2:第三自然段“點”是寫成百上千的飛天,“面”是寫壁畫豐富的內(nèi)容。
師:都先整體描寫,接著聚焦典型,分別是一尊臥佛及飛天。
生1:最后都是寫游人感受。
生2:都是總分結構。第二自然段總寫彩塑神態(tài)各異,第三自然段總寫壁畫宏偉瑰麗。
學生練習背誦,指名背誦。
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這兩段結構一樣,正是作者要突出的,也就是《莫高窟》這個文本的典型寫法:開頭總領、整體概述、典型鏡頭、暢談感受。采取比較閱讀的方式,學生在自主閱讀、自我探索的任務驅動中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活躍思想,使認識充分、深刻,從而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這樣的學習方式符合高年級學生的思維特征,也正是學生學習力的落實與養(yǎng)成之處。
學生的思維得以激發(fā),語言的奧妙得以探索,“學習”真正在課堂中“發(fā)生”,這才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夠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就能夠促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使學生學會學習,閱讀教學課堂自然也就成為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