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花鼓燈作為漢族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由于地理分界線淮河將安徽分為南北兩地,所以造就了安徽花鼓燈既有北方豪爽、灑脫的的特征,又融入了南方歌舞細膩、柔美的特點,其表演形式包括“大場”“小場”“小戲”,并在長期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潁上、鳳臺、懷遠三大風格流派。本文將通過在安徽蚌埠為期五天的安徽花鼓燈導師工作坊的學習,對此進行梳理總結。其中主要為四項學習內(nèi)容,分別為“下鄉(xiāng)采風”“理論研修”“打擊樂技法實踐”“蘭花風格課”,基于四個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為分析對象,談一談從中獲得的感悟和學習成果。
關鍵詞:學習;安徽花鼓燈;風格
一、下鄉(xiāng)采風
學習第一天,在安徽花鼓燈傳承人孫超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qū)秦集鎮(zhèn)馮嘴子村——安徽花鼓燈藝術的發(fā)源地(參見圖1)。坐著大巴車,一路從繁華喧鬧的城區(qū)來到了這片僻靜悠遠的村鎮(zhèn),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老舊的牌樓,題名為“中國花鼓燈第一村”,沉舊的印記與馮嘴子村悠久的歷史文化一樣濃郁厚重。馮嘴子村被譽為“中國花鼓燈第一村”,與安徽花鼓燈藝術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在清朝末年,馮嘴子村的花鼓燈就紅遍了江淮大地,馮嘴子村成為了淮河流域花鼓燈藝術的軸心地位,使花鼓燈這一民間藝術達到了一個頂峰,便有了“千班鑼鼓,百班燈”的民間說法。
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隨后,穿過牌匾,我們沿著田地的鄉(xiāng)道來到中國花鼓燈藝術傳習所,鄉(xiāng)鄰鄉(xiāng)親們組建的花鼓燈表演隊早已穿好燈服隨時準備為我們展示表演,敲著鑼,放著鞭炮,迎接我們。首先由到場的各位專家為此次導師工作坊致辭,宣布第一屆安徽花鼓燈導師工作坊正式拉開帷幕,再由花鼓燈表演隊展示原汁原味的原生態(tài)花鼓燈。首先進入的是歡騰的“大場”表演,一旁的鑼鼓隊為蘭花與鼓架子預熱開場氣氛(參見圖2)。然后由“鼓架子”表演,主要為具有技巧性的武術技巧,灑脫矯健的舞姿在民間藝人身上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參見圖3);接著“蘭花”與“鼓架子”的小花場表演上場,表現(xiàn)了在民間里男女傳達愛意時打趣逗樂的場景(參見圖4);隨后由傘頭表演花鼓歌,歌詞所用當?shù)氐陌霾悍窖詾橛^眾即興演唱,表達了對四面而來的客人熱烈的歡迎(參見圖5);最后“蘭花”“與鼓架子”齊上陣,在高難度的盤古技藝中將花場推至高潮。
緊接著我們來到著名的花鼓燈大師馮國佩先生的雕塑前,因為此次學習正值花鼓燈大師馮國佩老師誕辰104周年,所以在場的到訪者對馮國佩大師進行拜師禮,秉承先生遺志,將花鼓燈藝術千古流傳。
二、理論研修
對于花鼓燈理論的學習,此次導師工作坊由花鼓燈民間藝術家趙新盟先生以講座的形式為大家講述他與花鼓燈的淵源事跡。趙新盟,曾在花鼓燈歌舞劇“玩燈人的婚禮”、“摸花轎”等20多部歌舞劇、歌劇、話劇擔任主要角色,并獲得文化部演出、創(chuàng)作二等獎,省優(yōu)秀個人獎,國家一級編導。本次講座內(nèi)容主要為兩大部分。
(一)花鼓燈的特性
花鼓燈是歌、舞、戲、鑼鼓為一體的綜合性歌舞藝術,不同的角色和分工都有不同的特點如鼓架子的剛健豪邁;蘭花的柔美,溫婉;鑼鼓的熱烈與燈歌的詼諧。
1、地域性
據(jù)古籍記載,安徽花鼓燈于南宋就已流傳于沿淮一帶,由于南北地區(qū)差異的影響以及各藝人獨有的風格特點下不斷碰撞與交融,從而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安徽花鼓燈作為一種藝術形態(tài),在歷史歲月發(fā)展的長河中,不斷吸收南北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漢族民間代表性樂舞。
2、民間廣場性
華夏民族作為最大的民族——漢族,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的積淀,在農(nóng)耕文化的基礎上,一群勤勞樸實的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玩起花鼓燈,花鼓燈的舞蹈語匯大多自來于生活,以勞作時的動態(tài)取名寓意,體現(xiàn)了安徽地區(qū)人民群眾的智慧。不同的燈班子隨著歲月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不同的風格,有三花美譽之稱的“鳳陽花鼓”、“花鼓燈”、“衛(wèi)調花鼓”是蚌埠一帶的典型代表。
3、即興性
花鼓燈具有“歌時不舞,舞時不歌”的表演特點,常常會有各藝人之間的比舞以及唱花鼓時根據(jù)現(xiàn)場氛圍即興作詞表演,所以具有高度的即興性。其不僅是人類感情的表達方式,更是對生命的高度闡釋。民間藝術的魅力在于人們總是在特殊的日子聚在一起玩上自已心愛的花鼓燈,舞以達歡,以舞交流,也增強了凝聚力。
(二)、趙老師與花鼓燈的結緣
作為1949年以后新一批的花鼓燈文藝工作者,趙老師見證了花鼓燈從民間——課堂——舞臺的藝術歷程與發(fā)展??梢哉f趙老師是經(jīng)歷者,也是開拓者。趙老師在回憶起他的的藝術生涯中,提到了兩位重要的老師。
1、與大師吳曉邦
新中國的舞蹈開拓者、著名舞蹈家、舞蹈史學家吳曉邦先生,建國初期帶領天馬工作室的演員們編排花鼓燈劇目《花蝴蝶》,作品用花鼓燈歌舞戲的元素講述了一個貪慕虛榮的女子在人民的教育下轉變?yōu)樗枷攵苏?,愛勞動、愛生活,勤奮致富的故事情節(jié)。那時的趙老師還是個年幼的孩子,他在作品中扮演一個兒童形象,吳曉邦先生在指導趙老師時,不僅在花鼓燈的舞蹈動作上要求精益求精,在舞蹈中所出現(xiàn)的臺詞也秉持著對民間藝術嚴謹?shù)膽B(tài)度,不厭其煩地指導、糾正趙老師的一言一行,創(chuàng)作藝術要與安徽地域文化相得益彰。
吳曉邦老師強調在創(chuàng)作民間舞蹈時,注重原生態(tài)民間舞蹈的“根”元素和“民間性”,尋求創(chuàng)新的同時不失本民族文化,把創(chuàng)作中的民間舞蹈積淀在牢固的民族文化之上,從而發(fā)展、繼承中國民族民間舞,而安徽花鼓燈亦是同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
2、與妻子婁樓
說到趙老師就不得不提與他青年相識,如今牽手相伴已走過大半輩子的妻子——婁樓老師,這對舞蹈伉儷。趙老師說:“當年有一位年輕聰慧的姑娘,她像花鼓燈的情、花鼓燈的意,如涂山圣泉之水涓涓細流,悄然無聲地滲透我的心田,最終與她相守一生?!弊鳛橥瑯訌氖禄ü臒羰聵I(yè),為安徽花鼓燈的傳承、保護與發(fā)展做出貢獻的婁樓老師,在趙老師所創(chuàng)作的眾多藝術作品中陪伴著趙老師一同前進,互相扶持,才創(chuàng)作出一部部經(jīng)典的花鼓燈作品,將一部部優(yōu)秀的作品載入花鼓燈藝術的史冊。
三、打擊樂技法實踐
所謂“千班鑼鼓百班燈,村村有鑼鼓,鄉(xiāng)鄉(xiāng)有班燈”,花鼓燈是集“歌、舞、樂”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其樂隊一般由6 至 9 人組成,樂器以花鼓、大鑼、大擦“三大件”為主,鑼鼓是舞蹈伴奏的的核心。在傳承人孫超老師的帶領下,對安徽花鼓燈鑼鼓節(jié)奏進行了體驗式的學習與實踐,了解了安徽花鼓燈鑼鼓不同的的節(jié)奏型與規(guī)律,并讓每位同學體驗了在鑼鼓隊中不同的打擊樂器,如花鼓、大鑼、镲、狗鑼。
與以往在學校里學習的安徽花鼓燈打擊樂課相比較,在學校里只學習了十九個基本鑼鼓點,且都是對鼓的節(jié)奏訓練。而此次在工作坊的學習,有了在學校里的學習鋪墊后又增添了對其他樂器的補充和具體的實操性,分別體驗了每個樂器的節(jié)奏方式。其中,還接觸了新的鑼鼓形式“番子鑼鼓”。該鑼鼓形式在民間班子中較為常見。它有固定的結構和程式,開頭稱為“起鼓”,結尾叫“煞鑼”或“收點”。中間為若干并列的樂段,每個樂段含“番頭”“番中”和“番尾”三個部分。其功能在民間中常用于“踩街”,所謂踩街,就是打著鑼鼓在街上行走招徠觀客,烘托氣氛場景。當兩個鑼鼓班子相遇時,就要進行一場鑼鼓對擂,比較哪一個鑼鼓班子最能吸引觀眾,番子鼓打的的數(shù)量和觀眾人數(shù)最多的一方則勝出。
在學習最后,由各位同學組成了一個小型鑼鼓隊,將所學的節(jié)奏類型鞏固實踐,并在老師的即興帶領下,跟隨老師的口令引導,呈現(xiàn)出一場鑼鼓演奏。
四、“蘭花”風格課學習
本次“蘭花”風格課的學習由安徽花鼓燈民間藝人婁樓老師教授,課堂中學習了三個不同藝人風格的典型組合,分別為馮國佩老師的“風擺柳”組合、陳敬芝老師的“上山步”組合、鄭九如老師的“簸箕步”組合。按照安徽花鼓燈的三大風格歸類,可將此次學習的組合歸為兩大派分析。
(一)鳳臺派
組合名稱:1.上山步組合
藝人代表:陳敬芝
風格特點:舞蹈風格小巧玲瓏,細膩活潑,扇花豐富,講究男女角色的表達。組合集中在肩部、腰部、腿部波浪形抖動,具有“顫抖”風格的特點,加上腰部晃扭及體形上“三道彎”的特征。有“一條線一走,栽倒一片,回頭一看,起來一半”的贊嘆。
典型動作:雙翻花上山步、單背巾上山步、遮陽扇上山步、摘桃、跳擰步、鳳凰單展翅、懷中抱月上山步、雙提角上山步。
(二)懷遠派
組合名稱:1.風擺柳組合;2.簸箕步組合
藝人代表:馮國佩 鄭九如
風格特點:動作技巧性強、風流灑脫,地位調度開闊,善于在大拐彎和快速動作時及時剎得住,形成“溜得起,剎得住”的典型風格。體態(tài)上有擰、傾的特點。
簸箕步組合典型動作:起步、三步一并
風擺柳組合典型動作:平足步風擺柳、二姐踢球、起步、雙翻花、砍繞扇、別步、搭涼棚
本次隨婁樓老師學習,并不是以往按照動作劃分的分類練習,而是以藝人流派風格為主線,從花鼓燈的宏觀整體上對教學進行較為清晰的推進與分類。將花鼓燈中單一的動作元素進行整合歸一,不僅樹立了教學的立體性,也凸顯花鼓燈不同藝人流派的特有風格。課堂上,婁老師強調不是為動作而動作地教學生,更注重的是動作背后的文化因素,傳遞了教學不是純粹以動作的精確量化為最終目的的教學主旨,而是讓學生探其源,究其因,更不是陷入“擺姿態(tài)”僵化的教學模式里。同時,在課堂教學中為了使我們更好的掌握花鼓燈風格,也為我們講述婁樓老師與馮國佩、陳敬芝、鄭九如三位恩師之間的師生故事,力求讓我們更準確地把握其精髓與風格。雖然大家對花鼓燈學習的程度深淺不一,但婁老師一視同仁,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是我們后輩學習的典范。
結語
在短短幾天的學習中,從多個角度體驗到了民間中的花鼓燈、課堂中的花鼓燈以及與花鼓燈相關的其他藝術形式,以一種多模態(tài)的學習方式,重新認識、學習、體驗花鼓燈。在風格課中,糾正了從前在體態(tài)、動律、心態(tài)上的風格誤讀,并從民間采風、文化理論、花鼓樂、舞蹈多個層面多維的學習安徽花鼓燈。同時,此次學習,為今后在對安徽花鼓燈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知識積累,并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也對廣大安徽花鼓燈的愛好者們提供更多的關注和學習機會。
作者簡介:許瑞信,女,北京舞蹈學院2016級全日制研究生,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