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煒 莫曉楓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 杭州 310006
痤瘡(acne),俗稱為“青春痘”,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皮膚科疾病之一,為慢性的炎癥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在祖國醫(yī)學中,被稱之為“皰、酒鼓、鼓、粉刺、面粉渣、肺風粉刺”等[1]。痤瘡好發(fā)于顏面及胸背部,主要表現為白頭、黑頭粉刺、炎性丘疹、膿包等多型皮疹的特點。根據流行病學及相關報道,約有80%到90%的痤瘡患者,年齡在18到25歲之間[2]。痤瘡不僅損傷了患者顏面、胸背的皮膚健康,更損害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因此,找到一種快速有效的治愈痤瘡的療法,是每個痤瘡患者的渴望。
祖國醫(yī)學對于痤瘡的診療中,主要有以下幾種證型:肺經風熱型,痤瘡多好發(fā)于前額、鼻尖、鼻頰等部位,主要表現為紅色丘疹,伴有小膿皰、結節(jié)等,并伴有痤瘡焮熱疼痛,或有口渴喜飲,大便偏干,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濕熱蘊結型,痤瘡為黑頭或白頭粉刺、紅色丘疹、膿皰等,皮疹紅腫熱痛,或有口臭、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或黃厚膩,脈沉滑有力;痰瘀互結型,痤瘡久治難愈,病程較長,顏面部發(fā)作以炎性結節(jié)、囊腫為主,常伴有瘢痕及色素沉著,易反復發(fā)作,口中黏膩不爽,時有便溏,舌暗紅,可見瘀點瘀斑,苔白膩,脈滑或沉澀;沖任不調型,痤瘡表現為丘疹、膿皰、結節(jié)樣,常伴有月經異常,經量或多或少,月經可有先期、后期或先后不定期,情緒易怒煩躁,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或細數[3]。祖國醫(yī)學對于痤瘡的治療,或以中藥內服,或施以針刺,或用膏散等外敷,均取得一定的療效。
目前,現代醫(yī)學對于痤瘡的治療主要有內服、外用藥物、物理療法等,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在內服及外用藥物的治療時也有較為明顯的副作用。例如,使用異維A酸類藥物易導致皮膚黏膜干燥,特別是口唇干燥,長期大劑量應用則可能引發(fā)骨骺過早愈合、骨質增生、骨質疏松等。同時,該藥物還具有明確的致畸作用,如果在用藥期間懷孕,則必須行流產處理[4]。此外,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時,可能導致胃腸道反應、藥疹、肝損害等常見不良反應,狼瘡樣綜合征也有發(fā)生的可能,而激素類藥物的使用則會導致少量子宮出血、乳房脹痛、惡心、體重增加、深靜脈血栓及黃褐斑等不良反應[5]。故臨床使用現代醫(yī)學方式治療痤瘡時,需慎重選擇。
對于痤瘡的治療,導師兼醫(yī)師莫曉楓(簡稱莫師),根據多年針刺治療痤瘡的臨床經驗,有自身獨到的見解。在辨證治療痤瘡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患者的體質,針對不同的體質整體調節(jié)。而在體質的調節(jié)上,采取“對穴”針刺之法,治病求本,以做到標本兼治,取得較好的療效,總結于下。
“中醫(yī)體質學說”是由著名醫(yī)家王琦先生首先提出,通過研究不同體質人群的病理、生理特點,來分析疾病的病變性質、發(fā)展趨勢及反應狀態(tài),指導疾病預防與治療的一門學說。該學說提出了為人們廣泛接受的9種基本體質類型以及其分類方法,包括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由于病人體質的不同,可導致體內陰陽、虛實、寒熱、郁瘀偏勝不同,從而使得病人易患的疾病各不相同。[6]
莫師在臨床的診療實踐之中,對于痤瘡患者的體質分析,有獨到的見解。莫師認為,痤瘡患者以濕熱質較為多見,氣郁質、痰濕質也較為常見,而瘀血質也占有一定的比例?,F分析如下。
2.1 濕熱質 以濕熱內蘊為主要特征,形體多為偏胖或者偏瘦,平素面垢而有油光,口干口苦,身重而常困倦,大便黏膩或燥結,小便短赤,男性多陰囊潮濕,女性多有帶下增多,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酚醒裕骸案吡恢?,足生大丁。”因此,濕熱體質者易生痤瘡粉刺,而該類患者,痤瘡多見濕熱蘊結證,而肺經風熱證亦能得見。
2.2 氣郁質 以情志不暢、氣機郁滯為主要特征,形體多瘦,平素性格內向,不穩(wěn)定,常常憂郁敏感,脆弱多疑,對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胸脅脹滿或竄痛,喜太息,呃逆噯氣,或見喉間異物感,夜寐欠安,食欲減退,易驚悸怔忡,痰多,易健忘,大便偏干,女性常有乳房脹痛,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醫(yī)宗金鑒》有言“七情過節(jié),七氣生病,郁結生痰”。[7]故氣郁體質者所生痤瘡,常為痰瘀互結之證。
2.3 痰濕質 以水液停滯于體內、聚而生為痰濕、粘滯重濁為主要特征,體型常為肥胖,腹肥而軟,面部常有油脂,易于出汗,汗粘,痰多。平素容易困倦,常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大便或有不實,小便不多或微微渾濁,脈滑,舌體胖大,舌苔白膩?!陡裰掠嗾摗酚醒裕骸胺嗜硕嗵怠!盵8]《素問·奇病論》有言:“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其氣上溢,傳為消渴?!币虼耍禎耋w質之患者所生之痤瘡,常為痰瘀互結及濕熱蘊結之證。
2.4 瘀血質 以體內血液運行不暢以致瘀血內阻為主要特征,體型常偏瘦,面色多晦暗,易有色素沉著,易出現瘀斑,皮膚易干,女性多見痛經及閉經,經血中也常出現血塊,其人口唇偏暗紫,舌質偏紫暗,舌下靜脈曲張,脈細澀或結代?!鹅`樞·逆順肥瘦》有言:“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故淤血質患者所患痤瘡,常見痰瘀互結之證[9-10]。
與此同時,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常會發(fā)現,在針對痤瘡患者的疾病進行辨證分析時,患者的痤瘡表現常不完全與上述四大證型的描述完全一致,時常會出現證型間的間雜。如:某病程較長的痤瘡患者,面部結節(jié)呈現結節(jié)樣,已有瘢痕及色素沉著。然而該患者面部時有新發(fā)痤瘡,表現為“丘疹”“膿皰”,并伴有紅腫熱痛,同時口干口苦,不欲飲食,常有頭身困重之感。莫師認為,此類證型間雜的表現,與患者的不同體質對不同證型痤瘡的反作用,有著密切的聯系。
因此,在痤瘡的治療上,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莫師重視體質的調節(jié),治病求本,既考慮患者偏勝的體質易導致的痤瘡證型,亦考慮不同的體質對不同證型痤瘡患者的反作用。
對于體質調節(jié)的方法,莫師獨特地采用“對穴”之法,針對性地對患者的體質取穴,從而調整患者偏勝的體質,取得良好的療效。
“對穴”是針灸臨床應用中的一種腧穴配伍形式,是指在中醫(yī)基礎理論及經絡學說的指導下,將兩個主治、功效相關的腧穴配伍使用,施以相同或不同的操作手法,使得兩穴配對可達到陰陽互補、動靜結合、相輔相成或者升降相承的相互關系[11]。以下論述不同體質的痤瘡患者的對穴選取。
3.1 濕熱質 內庭—陰陵泉:內庭,首見于《靈樞·本輸》,其中有言:“胃其出于歷兌……溜于內庭。內庭,次指外間也,為滎?!逼溲ㄔ谧汴柮魑附浬?,為足陽明胃經之滎穴?!峨y經》中認為:“陽滎水,陰滎火?!盵12]因此,在足陽明胃經上的內庭穴五行屬水?!皽钪魃頍帷保蕛韧橹委煙嶙C之要穴。陰陵泉,首見于《靈樞·經脈》,“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此穴為足太陰脾經之合穴。在臟腑理論中,脾居于中焦,主運化,有運化水液之功,是水液升降輸布的樞紐。陰陵泉為脾經要穴,有健脾化濕、通利三焦的作用。而此二穴,又位于表里兩經之上,二穴相配,既能調理脾胃,又能清熱利濕,可以有效調節(jié)濕熱質患者偏勝的體質。
3.2 氣郁質 合谷—太沖:合谷,位于手陽明大腸經之上,為該經合穴,手陽明經“多氣多血”,與此同時,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氣,因此,合谷可有調氣之功效,主升,可疏風解表、調和氣血、行氣開竅等;太沖,位于足厥陰肝經之上,為肝經的輸穴、原穴,足厥陰經“少氣多血”,肝主藏血,故該穴有調血之功,主降,可清肝瀉火、調和氣血、疏肝解郁等。此兩穴合用,大多被醫(yī)家稱為“四關”,一為陽,一為陰,一屬腑,一屬臟,一調氣,一調血,一主升,一主降[13]。兩穴配伍,陰陽相和,升降相諧,氣血相和,可有調氣和血、活血化瘀、行氣解郁之功效,對于氣郁偏勝的體質有較好的調節(jié)作用。
3.3 痰濕質 脾俞—足三里:脾俞,位于足太陽膀胱經之上,為脾的背俞穴,是脾之經氣在腰背部的輸布之處。在臟腑理論中,脾主運化,可運化水液,而脾又為生痰之源,故針刺此穴,可有健脾利濕、化痰的作用;足三里,始見于《靈樞·本輸》,其中曰:“三里,即三寸也”,在《圣濟總錄》始名足三里,位于足陽明胃經之上,為胃經之合穴,又為胃的下合穴,針刺此穴可健脾和胃,通腑化痰[14]。而此二穴亦在表里二經之上,配對使用既能健脾氣,亦能消痰濕[15]。因此,此對穴對痰濕體質有較好的調節(jié)作用。
3.4 瘀血質 血海—三陰交:血海,又名血郄,位于足太陰脾經之上,該經為多血之經,而在臟腑理論之中,脾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此穴有活血化瘀、益氣健脾、通經止痛之功效;三陰交,同為足太陰脾經腧穴,因足三陰經交匯于此而得名,因此,該穴具有調肝脾腎三臟之功,同時,該穴可調血,針刺此穴,可補血補虛、活血化瘀、清泄血熱,亦有健脾補氣的功效。在祖國醫(yī)學的理論之中,氣血同源,氣行則血行,兩穴配對使用,可補氣調血,氣血同調,氣得補,瘀血散。因此,此二穴可調節(jié)瘀血體質。
患者,陳某,男性,21歲,大學生,2016年11月5日初診。自訴顏面部痤瘡反復發(fā)作1年。就診時患者顏面部痤瘡表現為紅色丘疹,有散在小膿皰,主要見于患者前額部,痤瘡發(fā)作部位有焮熱疼痛之感,1年來痤瘡時有反復,發(fā)作時患者自覺口干,大便難解,偏干,舌質紅,苔黃,脈滑數。詢問患者平素身體狀況,訴日常學習運動中時有困倦感,自覺頭重,口干時有發(fā)生,晨起口苦,大便在黏膩與干結中反復,患者形體胖。莫師診斷為痤瘡,辨證為肺經風熱,體質辨識為濕熱質。治擬疏風清肺,清熱散結,并調節(jié)濕熱體質。處方:大椎、合谷(雙)、曲池(雙)、少商(雙)、尺澤(雙)、內庭(雙)、陰陵泉(雙)及面部皮損處局部取穴。刺法:以毫針刺入上述穴位得氣后,稍行瀉法,皮損處局部取穴時于丘疹、膿皰基底部平刺進針,留針30分鐘,一周2次。兩周后患者面部膿皰基本消失,只余少量淡紅色丘疹。4周后患者面部痤瘡消失。后隨訪3月,未訴復發(fā)。
按:患者痤瘡性質為紅色丘疹及小膿皰,伴有焮熱疼痛,并有口干、大便偏干難解的癥狀,為肺經風熱、壅阻肌膚所致,其舌脈亦可佐證。故以大椎透達郁熱,合谷、曲池清陽明邪熱,少商、尺澤疏散肺經風熱,局部皮損處取穴則可調理局部氣血,調暢皮膚疏泄?;颊咂剿刈杂X頭身困重,時有口干口苦,時有大便黏膩或干燥,且體型較胖,此為典型濕熱質人群的表現,此體質的痤瘡患者,濕熱濁氣郁于體內,隨經上行于肺,成為肺熱來源之一,可誘發(fā)或加重患者的痤瘡,故反復難愈。因此,以內庭、陰陵泉相配成對穴,清熱利濕,調節(jié)患者體質。此治療方法既針對患者當前肺經風熱證之痤瘡,也針對患者濕熱體質這一內因,標本同治,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痤瘡的起病,是由于患者受到各類病因的影響,出現了不同的痤瘡癥狀表現。病因可以為風邪、火邪、濕邪,也可為痰濕、瘀血等。而通過針對病因的治療,去除病因后,可以讓痤瘡緩解乃至消失。但是,倘若患者的體質未得到調整及改變,便會使不同體質的患者,對于不同的痤瘡病因具有易感性,從而使得痤瘡反復發(fā)作,難以治愈。臨床上針對不同證型的痤瘡進行辨證論治實屬多見,而針對患者體質的類型的調節(jié)較為少見,也并不容易。
因此,在痤瘡的治療上,應以調節(jié)體質為本,調整偏勝的體質狀態(tài),以病因治療為標,標本同治,方可取得較好的療效。莫師“體質辨識”結合“對穴”的痤瘡療法,可以從根源中達到增加療效、減少復發(fā)的目的。故該項療法,為痤瘡的治療提出了一種新的診療思路,對痤瘡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