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連 指導教師:盧秉久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感染科 (遼寧 沈陽, 110032)
患者,男,45歲,以“乏力、體重減輕15月余”于2012年1月5日就診于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感染科門診?;颊哂?010年8月診斷為乙型肝炎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行肝占位切除術(shù),當年10月、12月以及2011年2月行3次經(jīng)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shù)(TACE)治療,2011年8月行開腹微波消融術(shù)1次。術(shù)后患者癥常見乏力、自汗、納差、消瘦,體重自發(fā)病以來減輕5 kg。查體:肝病面容,黧黑,面、頸部赤絲紅縷,可見蜘蛛痣,肝臟質(zhì)地較硬,表面不光滑,壓痛(+),脾臟觸診邊緣超過臍中線2 cm,移動性濁音(-)。舌質(zhì)暗,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稍膩,脈沉弱無力。實驗室檢查:WBC 4.07×109/L,RBC 5.19×1012/L,PLT 117×109/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時間(PT)12.4 s,凝血酶原時間百分活動度(PT%)92.5%。甲胎蛋白(AFP)6.3 ng/ml。HBV DNA載量檢測:9.80×104IU/ml。ALT 43 U/L,AST 34 U/L。既往乙型肝炎肝硬化6年余,否認吸煙、飲酒史。詳細詢問患者家族史,其母親因乙型肝炎肝硬化去世;共7個子女,其中長女診斷為乙型肝炎肝硬化,長子、次子、三子、六子因乙型肝炎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去世;五子診斷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凰淖酉祷颊弑救?。中醫(yī)診斷:積聚,辨證分型:正虛瘀結(jié)證;西醫(yī)診斷:①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償期,肝功能Child A級);②原發(fā)性肝癌術(shù)后。
患者病程較長,虛實夾雜,正虛邪實是病機本質(zhì)??v觀診療全程,辨虛實成為重點。首先其系垂直傳播途徑感染HBV,家族中多位親屬因乙肝后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去世,加之1年時間內(nèi)先后進行5次手術(shù),故情志因素不可忽視。手術(shù)治療在祛邪的同時,無疑會傷正,故患者首診時呈現(xiàn)一派虛象。而作為積證的病機本質(zhì),瘀血內(nèi)結(jié)也需要顧及,以正虛為主要矛盾,首診的治療原則是扶正為主,祛邪為輔。二診時正氣漸復,實證矛盾突顯,故以行氣活血作為主要治則。三診惱怒在前,胃脘部脹滿在后,肝氣橫逆,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故治以疏肝理氣、行氣活血、健脾和胃。四診急性失血,心失所養(yǎng),故急治以益氣攝血止血。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每診都用到“輕可去實”法及藥物。原因在于該治療思想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扶正、祛邪、疏肝、理氣、發(fā)散、升陽、祛濕、活血、化瘀,且藥性輕靈,故有“四兩撥千斤”的寓意,恰恰符合該患者虛實夾雜的病機特點。
患者就診時因HBV病毒復制,予阿德福韋酯片抗病毒治療,同時配合中藥湯劑口服。處方:黃芪30 g,麥冬、茯苓、白術(shù)、水紅花子各15 g,人參、五味子、當歸、炙甘草、防風、木香、莪術(shù)各10 g,升麻5 g,共20劑。水煎服,200 ml/次,2次/d,口服。2012年2月10日二診,患者自述服上方后體力好轉(zhuǎn),自汗緩解,胃納稍增,仍伴有右側(cè)脅肋部刺痛,情志抑郁。舌質(zhì)暗,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稍白膩,脈弦。西醫(yī)診斷考慮同前,中醫(yī)診斷:積聚,辨證分型:氣滯血瘀證。治療上繼續(xù)予抗病毒治療。中藥處方如下:代赭石、丹參、郁金,茯苓各20 g,水紅花子、白術(shù)、芥穗、夏枯草、旋覆花、人參、炙甘草各10 g,柴胡6 g,共10劑,服法同上?;颊吆罄m(xù)復診10余次,均以疏肝健脾、行氣活血為主要治法對癥進行加減。2014年1月10日三診,患者自述5 d前惱怒后出現(xiàn)胃脘部脹痛,伴納差、腹脹、便溏,1~2次/d。舌質(zhì)暗,苔薄白,脈弦。中醫(yī)辨證考慮氣滯血瘀、肝胃不和證。中藥處方如下:太子參、生地、赤芍、茯苓各20 g,香附、枳殼、陳皮、內(nèi)金、當歸、川芎、白術(shù)各15 g、炙甘草、柴胡各10 g,薄荷3 g,共7劑,服法同上。2017年4月13日四診,患者癥見乏力、心慌、面色白、失眠多夢、納差,舌質(zhì)淡紅,體胖大,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弱。RBC 3.19×1012/L,Hb 83 g/L。凝血功能:PT 13.4 s,PTA 63%,AFP 5.9 ng/ml。HBV DNA載量檢測:<500 IU/ml。繼續(xù)抗病毒治療。中藥處方如下:黃芪50 g,海螵蛸30 g,白術(shù)、茯苓、茯神20 g,遠志、木香、麥冬、五味子各15 g,當歸、焦三仙、人參、血余炭、荷葉各10 g,制大黃3 g,共7劑,服法同上。該患者2012年至今共診療100余次,目前仍然存活,也是家族中唯一的存活者。
“輕可去實”法首見于北齊徐之才《藥對》。原指運用解表藥物治療表證,在后世醫(yī)家不斷完善基礎上,該法被廣泛的運用到內(nèi)科雜病的治療?!拜p”的內(nèi)涵: ①藥質(zhì)輕揚;②藥味精少?!皩崱钡膬?nèi)涵:①指外感實邪,即“邪氣盛則實”;②腫瘤、結(jié)塊、結(jié)節(jié)等有形實邪?!拜p可去實”法在肝臟病中的應用包括以下5個方面。①同氣相求,疏肝理氣:“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祛風之藥,味多辛,性疏散,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如病例中柴胡、芥穗、夏枯草的用法。②發(fā)散郁火:肝氣怫郁,氣有余便是火。故治療上應展布氣機,氣機得布,火郁得散,即“火郁發(fā)之”之意。故臨床中多運用柴胡、葛根、防風、羌活等藥物發(fā)散郁火,如病例中薄荷的用法。③升陽舉陷:《金匱要略》有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肝病多伴隨脾氣虛弱,中氣下陷的臨床表現(xiàn)。故在疏肝理氣的同時,應配合健脾升陽的藥物,脾氣得升,胃氣即降。如病例中升麻、荷葉的用法。④風能勝濕:脾胃虛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反滋生痰濕,而濕見風則干,即風能勝濕。⑤量輕勢緩,力專綿長:癥瘕積聚之證,因其病情頑固,被歷代醫(yī)家視為痼疾。張仲景認為該病的治療應該是“以緩圖為宜,急攻必生脹病”?!秲?nèi)經(jīng)》對此也有描述:“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亦是鑒于此而言。所以,在治療上應輕清宣化,極平淡之神奇,即不傷正,又不助邪,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馬素軍教授點評“輕可去實”本意是指用清宣解表藥治療“肺實”證的方法。本文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將質(zhì)地輕揚、氣味輕薄、具有宣散透達作用的藥物應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的治療,疏肝理氣、發(fā)散郁火、升陽舉陷、祛風勝濕,雖量輕勢緩,卻有助于去內(nèi)臟癥瘕積聚之“實”,拓展了該法的治療范圍,值得臨床參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