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忠橋
霍布斯(1588-1679年)是西方政治哲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人物,他不但是近代政治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而且對后世政治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對霍布斯政治哲學的研究在當代西方學術(shù)界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特別是在施特勞斯于1932年出版了《霍布斯的政治哲學》之后,由知名學者撰寫的一大批高水平的論著相繼出版和發(fā)表。(1)參見A.P.馬爾蒂尼:《霍布斯》,第七章“霍布斯在當代”,219頁,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相比之下,我國學者對霍布斯政治哲學的研究卻相對落后,這既體現(xiàn)在高質(zhì)量的成果還為數(shù)不多,還體現(xiàn)在已有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深受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一書影響。(2)據(jù)我所知,國內(nèi)學者涉及霍布斯的著作主要有:王利:《國家與正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王軍偉:《霍布斯政治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孔新峰:《從自然之人到公民》,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吳增定:《利維坦的道德困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李猛:《自然社會——自然法與現(xiàn)代道德世界的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至于施特勞斯對它們的影響,我將另外撰文再談。本人認為,施特勞斯在《霍布斯的政治哲學》一書中雖然提出了不少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但其中一些卻是基于明顯的主觀臆斷,因而難以成立。為此,本文將依據(jù)霍布斯本人的相關(guān)論著,對施特勞斯在《霍布斯的政治哲學》一書中的三個主要見解提出質(zhì)疑,以求對霍布斯的思想作出準確闡釋。
施特勞斯在《霍布斯的政治哲學》中提出,雖然“霍布斯試圖把他的政治哲學放在近代自然科學的基礎(chǔ)之上”(3)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前言”3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并認為“他在政治哲學方面的成就,要歸功于運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就是伽利略賴以把物理學提升到科學地位的那個方法”(4),而且“這個新方法是他的政治學說的決定性的特色”(5),但霍布斯本人實際上還是確信“政治哲學本質(zhì)上獨立于自然科學”(6)⑤⑥ 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2、3、7、7、7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對于施特勞斯的這一見解,當代研究霍布斯的知名學者A.P.馬爾蒂尼曾有這樣的概括:對于霍布斯政治哲學與其對現(xiàn)代科學的利用之間的關(guān)系,施特勞斯認為“它們之間‘相互獨立’、‘毫不相干’”(7)參見A.P.馬爾蒂尼:《霍布斯》,第七章“霍布斯在當代”,219頁,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
為了證實他的見解,施特勞斯給出這樣一個主要的論據(jù):“惟其如此,他才能在寫作他的體系的前兩個部分的多年之前,就先行寫作并發(fā)表第三部分《論公民》”(8)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2、3、7、7、7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用霍布斯本人在《論公民》一書“前言”中的話來講就是,“在順序上是最后的部分,在時間上卻最先產(chǎn)生;因為我認識到,它以自身的原則為基礎(chǔ),這些原則已經(jīng)在經(jīng)驗那里得到充分的證明,因而不需要前兩部分。”(9)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2、3、7、7、7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施特勞斯的論據(jù)能夠成立嗎?讓我們先看看他引用的霍布斯這段話的出處——霍布斯在《論公民》一書“前言”中的一大段論述:
我把哲學當成智力享受,我正在從它的各個分支中匯集成第一原理。我將它們分成三部分,準備按部就班地寫完:第一部分討論物質(zhì)及其一般特性;第二部討論人及其特有的稟賦和感情;第三部分討論國家和公民的義務。因此,第一部分包含著第一哲學以及物理學的部分原理,對時間、空間、起因、力、關(guān)系、比例、數(shù)量、形狀和運動這些概念作透徹的闡述。第二部分涉及想象、記憶、理解、推理、欲望、意志、善、惡、道德、不道德以及諸如此類的題目。至于第三部分的內(nèi)容,我前面已經(jīng)說過。就在我充實其內(nèi)容,理順其思路,緩慢而艱難地寫作之時(因為我在作透徹的思考,而不是在拼湊修辭練習),適逢我的國家處在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前的幾年,被統(tǒng)治的權(quán)利和公民應當服從的問題搞得沸沸揚揚,而這正是戰(zhàn)爭將至的前兆。這就是我為何要把其他部分擱在一邊,匆忙完成這第三部分的原因。結(jié)果是順序中的最后一部分卻最先問世。這尤其是因為我認識到,它毋需前面兩部分,因為它有著運用理性獲知的原理作為自己的基礎(chǔ)。(10)霍布斯:《論公民》,13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這里需要指出,在這段論述中出現(xiàn)的,“結(jié)果是順序中的最后一部分卻最先問世。這尤其是因為我認識到,它毋需前面兩部分,因為它有著運用理性獲知的原理作為自己的基礎(chǔ)”,與我前邊引用的出現(xiàn)在申彤譯的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中的那段話,即“在順序上是最后的部分,在時間上卻最先產(chǎn)生;因為我認識到,它以自身的原則為基礎(chǔ),這些原則已經(jīng)在經(jīng)驗那里得到充分的證明,因而不需要前兩部分”,在翻譯上略有不同,因不涉及原則問題,為了行文方便,以下涉及《論公民》的引文,我都引自應星、馮克利譯本。
不難看出,霍布斯在這段論述中表達了這樣幾層意思:(1)他正在做的事情是從哲學的各個分支中匯集第一原理;(2)他將哲學的各個分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討論物質(zhì)及其一般特性,第二部分討論人及其特有的稟賦和感情,第三部分討論國家和公民的義務;(11)與這三部分相對應的是霍布斯的三部著作,即1642年出版的《論公民》、1655年出版的《論物體》和1658年出版的《論人》。(3)就在他準備按部就班地充實這三部分的內(nèi)容、理順這三部分的思路、緩慢而艱難地寫作之時,英國出現(xiàn)內(nèi)戰(zhàn)的前兆,于是他將已經(jīng)開始寫作的第一、第二部分先擱在一邊,而匆忙完成了第三部分,即《論公民》;(4)第三部分的最先問世還在于他認識到完成它無須在完成第一、第二部分之后,因為它有著運用理性獲知的原理作為自己的基礎(chǔ)。如果我的以上解讀是正確的,那施特勞斯的論據(jù)就難以成立。
首先,霍布斯在這段論述中講得很清楚,他研究的哲學是一個三位一體的,即由三個部分共同構(gòu)成的體系。這樣說來,作為這一體系第三部分的討論國家和公民義務的政治哲學,就是這一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與這一體系的第一部分(討論第一哲學以及物理學的部分原理,即施特勞斯講的“自然科學”)和第二部分(討論人及其特有的稟賦和感情)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和相互貫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因此,從邏輯上講,說霍布斯本人實際上確信“政治哲學本質(zhì)上獨立于自然科學”讓人難以置信。
其次,霍布斯的論述表明,他在寫作第三部分即政治哲學之前,已經(jīng)著手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寫作。霍布斯是這樣講的:他先是準備“按部就班地寫完”,即按照第一、第二、第三部分的順序依次將它們寫完,但在“充實其內(nèi)容,理順其思路,緩慢而艱難地寫作之時”,英國出現(xiàn)內(nèi)戰(zhàn)的前兆,故而他“把其他部分擱在一邊,匆忙完成這第三部分”。他這里講的“其內(nèi)容”和“其思路”,顯然不僅指第三部分的內(nèi)容和思路,而是包括第一、第二部分在內(nèi)的整個哲學體系的內(nèi)容和思路。這意味著,在匆忙完成第三部分之前,他已著手第一、第二部分的寫作。由此說來,施特勞斯說霍布斯是“在寫作他的體系的前兩個部分的多年之前,就先行寫作并發(fā)表第三部分《論公民》”,就不僅與霍布斯本人的說法明顯沖突,而且也與實際情況相左。(12)實際上,作為第一部分成果的《論物體》雖然于1655年出版,但霍布斯開始考慮寫作這樣一部著作卻可以追溯到1630年,并在1640年寫的對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的反駁中確立了他的《論物體》的核心觀點和基本立場。參見段德智:《試論〈論物體〉在霍布斯哲學體系中的基礎(chǔ)地位——〈論物體〉中文版譯者序》,載霍布斯:《論物體》,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再次,霍布斯明確指出,他之所以把前兩部分先擱在一邊而匆忙完成第三部分,原因在于當時英國出現(xiàn)了內(nèi)戰(zhàn)的前兆,而第三部分的內(nèi)容,即對“統(tǒng)治的權(quán)利和公民應當服從的問題”的探討,與他意欲將英國從內(nèi)戰(zhàn)的危險拯救出來直接相關(guān)。換句話說,霍布斯首先完成第三部分即《論公民》的寫作,并非因為它與前兩部分的寫作無關(guān),而只是因為當時英國的政治險境和他本人的政治抱負??梢?,從霍布斯將前兩部分先擱在一邊而匆忙完成第三部分,根本得不出這表明霍布斯本人確信“政治哲學本質(zhì)上獨立于自然科學”的結(jié)論。
最后,霍布斯確實講了,他認識到完成第三部分的寫作“毋需前面兩部分,因為它有著運用理性獲知的原理作為自己的基礎(chǔ)”,但由此也推不出他確信“政治哲學本質(zhì)上獨立于自然科學”。這是因為,霍布斯這里講的“毋需前面兩部分”,顯然意指的是毋需先完成前面兩部分的寫作也可以進行第三部分的寫作,而不是第三部分的寫作與前兩部分的寫作完全無關(guān)。此外,從霍布斯講的第三部分“有著運用理性獲知的原理作為自己的基礎(chǔ)”可以推斷,構(gòu)成其哲學體系的前兩部分無疑也都“有著運用理性獲知的原理作為自己的基礎(chǔ)”,如果說這三個部分就此而言情況相同,那從第三部分“有著運用理性獲知的原理作為自己的基礎(chǔ)”,也推不出這三個部分都是“相互獨立”和“毫不相干”的。
實際上,只要認真讀一下《論公民》,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霍布斯多次把第一、第二部分的內(nèi)容作為他論述第三部分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以下是兩段相關(guān)論述:
我們必須看到,善與惡是我們加在事物上表明欲望或反感的名稱。人們的欲望各自不同,就如他們的脾性、習慣和觀點各不相同一樣。人們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上(如味覺、觸覺和嗅覺)也可見到這種差別,而在與日常生活行為相關(guān)的各種事情上更能見到這種差別。一個人要褒揚的東西即稱之為善,反之則貶為惡。事實上,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qū)ν粋€事物都褒貶不一,這種情況必然引起不合和沖突。因此,只要人是從不同的尺度(它是由不同時候欲望的變化引起的)來判斷善惡,人就始終處在戰(zhàn)爭狀態(tài)中。(13)霍布斯:《論公民》,38-39、120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就自然體的運動而言,我們要考慮三個因素:物體能運動的內(nèi)因;導致實際發(fā)生某種特定的運動的外因;以及運動本身。國家的情況與之相似。(14)霍布斯:《論公民》,38-39、120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第一段論述表明,霍布斯是把人們因欲望不同而產(chǎn)生的對善與惡的不同認識,作為人們之所以會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的一個原因來講的,“欲望、善、惡”顯然是他的哲學體系第二部分所討論內(nèi)容,而戰(zhàn)爭狀態(tài)則是他哲學體系的第三部分即“國家和公民的義務”所討論的內(nèi)容。第二段論述表明,霍布斯是從第一部分討論的內(nèi)容即自然體的“運動”出發(fā),進而論述第三部分討論的“國家的情況”的。
以上表明,施特勞斯以霍布斯《論公民》“前言”中的一段話為依據(jù),推斷霍布斯本人確信“政治哲學本質(zhì)上獨立于自然科學”,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因為他的依據(jù)和推斷都是基于對霍布斯本人論述的斷章取義和主觀臆斷。
在我看來,就霍布斯的政治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guān)系而言,施特勞斯引用的霍布斯本人那些說法要更可信。因為無論從《論公民》還是從《利維坦》來看,霍布斯的政治哲學非但不是獨立于自然科學的,恰恰相反,而是以他當時接受的自然科學的新成果,特別是通過伽利略獲知的分解—綜合的方法、物質(zhì)運動守恒定律為基礎(chǔ)和出發(fā)點的。
我們先來看看分解—綜合的方法。在《論公民》一書中霍布斯說道:“就我的方法而言,我認為,辭章之常規(guī)結(jié)構(gòu)盡管條理清晰,單憑它卻是不夠的。我要從構(gòu)成國家的要素入手,然后看它的出現(xiàn)、它所采取的形式,以及正義的起源,因為對事物的理解,莫過于知道其成分。對于鐘表或相當復雜的裝置,除非將它拆開,分別研究其部件的材料、形狀和運動,不然就無從知曉每個部件和齒輪的作用。同樣,在研究國家的權(quán)利和公民的義務時,雖然不能將國家拆散,但也要分別考察它的成分,要正確地理解人性,它的哪些特點適合、哪些特點不適合建立國家,以及謀求共同發(fā)展的人必須怎樣結(jié)合在一起?!?15)霍布斯:《論公民》,9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霍布斯這里講的他的方法,即先將每個物體分解成最簡單的元素進行分析,然后看它會在什么條件下出現(xiàn),是他通過伽利略而獲知的帕多瓦學派的分解—綜合的方法。(16)參見王軍偉:《霍布斯政治思想研究》,72-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用羅爾斯的話來講,正是基于這一方法,霍布斯才能進而提出,要“理解文明社會,即偉大的利維坦,我們就必須拆解它,把它分解為多個元素或要素——即人類——并分析這些元素”,而“把文明社會當作被拆解了的或被分解成元素的對象來分析,那么,我們就會得出自然狀態(tài)的概念”(17)羅爾斯:《政治哲學史講義》,30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梢?,如果不是基于分解—綜合這一自然科學的方法,霍布斯就提不出“自然狀態(tài)”這一其政治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
再來看看物質(zhì)運動守恒定律。在伽利略等自然科學家的影響下,霍布斯也堅信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運動著的物質(zhì),并把伽利略的運動守恒定律應用到他的政治哲學中。他在《利維坦》中提出,由于所有生命都是運動中的物質(zhì),因此,要理解個人的本質(zhì),必須首先懂得“軀體”或者說物質(zhì)?!坝捎谏皇侵w的一種運動,它的起源在于內(nèi)部的某些主要部分,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荒苷f,一切像鐘表一樣用發(fā)條和齒輪運行的‘自動機械結(jié)構(gòu)’也具有人造的生命呢?是否可以說它們的‘心臟’無非就是‘發(fā)條’,‘神經(jīng)’只是一些‘游絲’,而‘關(guān)節(jié)’不過是一些齒輪,這些零件如創(chuàng)造者所意圖的那樣,使整體得到活動呢?”(18)霍布斯:《利維坦》,1、6、4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由此他進而提出:“物體一旦處于運動之中,就將永遠運動,除非受到他物阻擋。”(19)霍布斯:《利維坦》,1、6、4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故此,“一個人對于時常想望的事物能不斷取得成功,也就是不斷處于繁榮昌盛狀態(tài)時,就是人們所謂的福祉,我所說的是指今生之福。因為心靈永恒的寧靜在今世是不存在的。原因是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運動,不可能沒有欲望,也不可能沒有畏懼,正如同不可能沒有感覺一樣”(20)霍布斯:《利維坦》,1、6、4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梢哉f,正是從人們對“福祉”的不斷追求這一基于物質(zhì)運動守恒定律的前提出發(fā),霍布斯才能進而提出自然狀態(tài)即戰(zhàn)爭狀態(tài)這一其政治哲學中最重要的論斷。
總之,無論是根據(jù)其本人的直接論述,還是根據(jù)《論公民》和《利維坦》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霍布斯的政治哲學都與他接受的伽利略等自然科學家的觀點密不可分。因此,施特勞斯的理解,即霍布斯本人實際上確信“政治哲學本質(zhì)上獨立于自然科學”,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眾所周知,霍布斯在政治哲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從假設(shè)的自然狀態(tài)出發(fā),以自然狀態(tài)必定是戰(zhàn)爭狀態(tài)為由,對國家權(quán)威的合法性所做的演繹論證。對于霍布斯的這一貢獻,施特勞斯在其《霍布斯的政治哲學》中提出了兩個明顯武斷的見解:第一,霍布斯認為“虛榮自負”是每一個人針對每一個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的根源;第二,霍布斯認為國家的起源只是并只能是人們的“相互恐懼”。在本文的這一部分,我先對他的第一個見解提出質(zhì)疑。
施特勞斯提出,霍布斯的政治哲學的基礎(chǔ)是他的人性理論,這一理論被歸結(jié)為“兩條最為確鑿無疑的人性公理”。第一條是“自然欲望公理”,而“人的自然欲望,其基礎(chǔ)在于人在端詳他自己的權(quán)力時,所體驗到的歡愉滿足,也就是虛榮自負。因此,人的自然欲望的根源,不是感性知覺,而是虛榮自負”(21)⑤⑥⑦⑧ 霍布斯:《利維坦》,13、14、26、15、93-94、94、9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由此他進而提出,“霍布斯斷言,每一個人針對每一個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必然發(fā)源于人類本性”(22)⑤⑥⑦⑧ 霍布斯:《利維坦》,13、14、26、15、93-94、94、9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即人的虛榮自負,說的具體一點就是,“虛榮自負任其滋長蔓延,勢必造成殊死搏斗,而且由于‘每一個人都希望共處的人對自己的估價和自己對自己的估價相同’,每個人都放縱自己的虛榮自負,勢必導致‘每一個人針對每一個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23)⑤⑥⑦⑧ 霍布斯:《利維坦》,13、14、26、15、93-94、94、9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當然,施特勞斯也明確說了:“霍布斯自己從來也沒有完成對他的根本論斷所作的論證,這是因為,是否直截了當?shù)匕讶说淖匀挥麣w結(jié)為虛榮自負,并明確地以此作為他的出發(fā)點,連他自己都拿不定主意。”(24)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14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俺鲇谶@個原因,在為每一個人針對每一個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列舉淵源的時候,他就在最終的壓卷之作(《利維坦》)中,把虛榮自負放在最后的位置了?!?25)⑤⑥⑦⑧ 霍布斯:《利維坦》,13、14、26、15、93-94、94、9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但盡管如此,“虛榮自負”是導致戰(zhàn)爭狀態(tài)的原因仍可視為霍布斯政治哲學中的一個根本論斷。
在我看來,施特勞斯的理解過于武斷,因為它與霍布斯本人的說法及其相關(guān)論述明顯相悖。施特勞斯說的“每一個人針對每一個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無疑也就是霍布斯說的自然狀態(tài)下“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的戰(zhàn)爭”(26)⑤⑥⑦⑧ 霍布斯:《利維坦》,13、14、26、15、93-94、94、9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而對于導致戰(zhàn)爭狀態(tài)的原因,霍布斯本人在《利維坦》中有明確的說法:“在人類的天性中我們便發(fā)現(xiàn):有三種造成爭斗的主要原因存在。第一是競爭,第二是猜疑,第三是榮譽。第一種原因使人為了求利、第二種原因使人為了求安全、第三種原因則使人為了求名譽而進行侵犯?!?27)⑤⑥⑦⑧ 霍布斯:《利維坦》,13、14、26、15、93-94、94、9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由此說來,施特勞斯講的“虛榮自負”,即霍布斯講的“榮譽”,至多只是霍布斯講的導致戰(zhàn)爭狀態(tài)的一個原因,而且是處于第三位的原因,但施特勞斯卻認為霍布斯實際上是把它當作歸根結(jié)底意義上的唯一原因。
為了進一步表明施特勞斯的理解不能成立,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霍布斯講的導致自然狀態(tài)下“每一個人對每個人的戰(zhàn)爭”的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競爭。對此,霍布斯有這樣一段論述:
為了挖掘強語義的關(guān)聯(lián)規(guī)則,將E-R圖進行切分。每一部分包括中心位置的聯(lián)系表,包含聯(lián)系表中的外鍵的實體表(主實體表),和包含這些實體表的外鍵的實體表(附屬實體表)。針對每一部分包含的關(guān)系表進行多關(guān)系關(guān)聯(lián)規(guī)則挖掘。某一實體可能會同時屬于不同的部分,但無須重復對該實體進行單表的挖掘。算法可以只考慮其中的一個部分,例如圖1所示。
由這種能力上的平等出發(fā),產(chǎn)生達到目的的希望的平等。因此,任何兩個人如果想取得同一東西而又不能同時享用時,彼此就會成為仇敵;他們的目的主要是自我保全,有時則只是為了自己的歡樂;在達到這一目的的過程中,彼此都力圖摧毀或征服對方。(28)⑤⑥⑦⑧ 霍布斯:《利維坦》,13、14、26、15、93-94、94、9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從這段話及其上下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霍布斯講的自然狀態(tài)下的競爭,是以這樣三個假設(shè)為前提的:
第一,能力上的平等使得任何人都認為,就獲取某一東西而言,他與其他人擁有同樣的機會?;舨妓惯€特別指出:“自然使人在身心兩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以致有時某人的體力雖則顯然比另一人強,或是腦力比另一人敏捷;但這一切總加在一起,也不會使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到使這人能要求獲得人家不能像他一樣要求的任何利益,因為就體力而論,最弱的人運用密謀或者與其他處在同一種危險下的人聯(lián)合起來,就能具有足夠的力量來殺死最強的人?!?29)②霍布斯:《利維坦》,92、9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由于人們在能力上是平等的,他們自然會產(chǎn)生在獲取同一東西上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想法,即產(chǎn)生達到目的的希望的平等。
第二,生活必需品的稀缺使得任何人都不能放棄獲取某物的機會?;舨妓惯@里講的“任何兩個人如果想取得同一東西而又不能同時享用”,暗示著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們所需的物品是稀缺的,因為如果人們所需的物品是豐富的,那競爭的情況就不會出現(xiàn)。這種稀缺主要體現(xiàn)在生活必需品上,即那些他們必須得到否則就會危及其生存的東西上,因為從《利維坦》中的相關(guān)論述來看,在大部分時間,人們欲求東西是為了“自我保全”,只在某些時候才是為了“快樂”。由于人們要獲取的東西既是稀缺的,又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彼此都力圖摧毀或征服對方。
第三,心理上的利己主義使得每個人都只關(guān)注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舨妓乖谶@里講得很明確,自然狀態(tài)下人們競爭的目的,主要是“自我”保全以及“自己”的快樂,因此,所有的人都會把追求自我保存和自己的快樂置于優(yōu)先地位。
簡言之,能力的平等、生活必需品的稀缺和心理上的利己主義必然導致人們之間的競爭,并使競爭成為造成戰(zhàn)爭狀態(tài)的首要原因。對于這一原因,施特勞斯在談到霍布斯論每一個人針對每一個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的根源時,竟然忽略不談。
第二個原因是猜疑。猜疑為什么也是造成自然狀態(tài)成為戰(zhàn)爭狀態(tài)的一個原因?對此,霍布斯是這樣論述的:
霍布斯這里講的“人們這樣互相疑懼”中的“疑懼”,也就是他緊接著講的“猜疑”(31)在《利維坦》的英文版原文中,中譯本中出現(xiàn)的“疑懼”和“猜疑”是一個詞,即diffidence?!耙蓱帧背霈F(xiàn)在中文版第93頁,“猜疑”出現(xiàn)在第94頁,它們中間只隔著一段話。。從這段話的上下文來看,由于在競爭中人們彼此都力圖摧毀或征服對方,于是就出現(xiàn)了侵犯他人和被人侵犯的可能性,而且“侵犯者本人也面臨著來自別人的同樣的危險”,因此,“猜疑”在這里意指的是,人們猜疑別人會侵犯自己,會危及自己的安全。這種猜疑會使人們采取最合理的自保之道即先發(fā)制人,“也就是用武力或機詐來控制一切他所能控制的人,直到他看到?jīng)]有其他力量足以危害他為止”。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一些人沒有超出他的自我保全所要求的限度,一些人則超出了自己的安全所需要的限度,這使得前者也不能長期地單純只靠防衛(wèi)而生存下去,因而,猜疑就成為造成自然狀態(tài)成為戰(zhàn)爭狀態(tài)的又一個原因。不過,與“競爭”不同,“猜疑”不是使人求利,而是使人求安全,用霍布斯的話來講就是:“在第一種情形下(即競爭),人們使用暴力去奴役他人及其妻子兒女與牲畜。在第二種情形下則是為了保全這一切。”(32)霍布斯:《利維坦》,94、93-94、94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簡言之,猜疑別人會侵犯自己、會危及自己的安全,并因而采取先發(fā)制人的做法,是造成戰(zhàn)爭狀態(tài)的第二個原因。對于這一原因,施特勞斯在談到霍布斯論每一個人針對每一個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的根源時,竟然也忽略不談。
第三個原因是榮譽。對于榮譽為什么也是造成自然狀態(tài)成為戰(zhàn)爭狀態(tài)的一個原因,霍布斯是這樣論述的:
在沒有權(quán)力可以使大家全都懾服的地方,人們相處時就不會有快樂存在;相反地他們還會有很大的憂傷。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共處的人對自己的估價和自己對自己的估價相同。每當他遇到輕視或估價過低的跡象時,自然就會敢于力圖盡自己的膽量(在沒有共同權(quán)力使大家平安相處的地方,這就足以使彼此互相摧毀)加害于人,強使輕視者做更高的估價,并且以誅一儆百的方式從其他人方面得到同樣的結(jié)果。(33)霍布斯:《利維坦》,94、93-94、94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榮譽在這里意指的是,在尚不存在可以使大家全都懾服的權(quán)力的自然狀態(tài)下,每一個人都希望共處的人對自己的估價和自己對自己的估價相同,而不能有任何的輕視或低估。由此可以推斷,榮譽是對自己權(quán)力的熱衷,即通過高估自己去追求尚不存在的統(tǒng)治他人的權(quán)力。一個人的榮譽一旦受到其他人輕視,這個人就會加害于輕視者,強使輕視者做更高的估價,而這必然引發(fā)他們之間的戰(zhàn)爭。對于榮譽與競爭和猜疑的不同,霍布斯講了這樣一段話:“在第三種情形下,則是由于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如一言一笑、一點意見上的分歧以及任何其他直接對他們本人的藐視,或是間接對他們的親友、民族、職業(yè)或名譽的藐視。”(34)霍布斯:《利維坦》,94、93-94、94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梢?,與基于利益考慮的競爭和基于安全考慮的猜疑不同,榮譽只是基于對權(quán)力的考慮。當然,權(quán)力并非與利益和安全毫無關(guān)系,而且一旦獲得可使人們的利益和安全得到進一步的保障,但為榮譽而爭斗畢竟不同于為利益和安全而爭斗,這在霍布斯的論述中是看得很清楚的。
簡言之,榮譽,即為了獲得尚不存在的統(tǒng)治他人的權(quán)力,是造成戰(zhàn)爭狀態(tài)的第三個原因。對于這一原因,施特勞斯談到霍布斯論每一個人針對每一個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的根源時,卻將它的作用極力夸大,把其說成是造成戰(zhàn)爭狀態(tài)的根本性的、唯一的根源。
以上表明,依據(jù)霍布斯本人的說法和相關(guān)論述,導致自然狀態(tài)成為戰(zhàn)爭狀態(tài)的原因有三個,即競爭、猜疑和榮譽,而榮譽,即施特勞斯所講的“虛榮自負”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而且還是排在競爭和猜疑之后的第三位的原因。由此說來,施特勞斯的理解,即霍布斯認為“虛榮自負”是每一個人針對每一個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的唯一的和根本性的根源,完全是基于他的主觀臆斷,因而根本不能成立。
施特勞斯認為,作為霍布斯政治哲學基礎(chǔ)的人性公理的第二條是“自然理性公理”,“它教導每一個人,逃避反自然的死亡,這是可能對自然發(fā)生的最嚴重的危害”(35)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17-18、19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然而,“霍布斯對死亡是首要的、最大的、至高無上的邪惡這一斷言,畢竟難以默認。因為他知道,一個悲慘痛苦的生活,跟死亡比較起來,可以是更大的邪惡。因此,最大的和至高無上的邪惡,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極度痛苦折磨中的死亡,或者,看起來好像與此相同,是暴力造成的橫死”(36)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17-18、19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所以,霍布斯認為唯一值得提出來的,“不是痛苦折磨中的死亡本身,而只是威脅著一個人的、被他人手中的暴力所造成的橫死”(37)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20、20、26、40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由此,施特勞斯進而推斷,在霍布斯那里,法律和國家的起源“是出自對死亡的恐懼,也就是出自情感上對死亡的不可避免的、因而是必然的和確定無疑的厭惡。這個恐懼是一種相互的恐懼,就是說,是每個人對每個他人作為自己的潛在謀殺者所懷有的恐懼”(38)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20、20、26、40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正是這種恐懼,“迫使人們達成共識、建立信任、實現(xiàn)聯(lián)合,使他們?yōu)榱藢Ω哆@個公敵,保障盡可能的長治久安,得以有可能完成對國家的奠基;此時此刻,人為的國家就應運而生了”(39)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20、20、26、40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對于他的這一理解,施特勞斯還給出了文本依據(jù):“遲至《法律、自然和政治的原理》,在為國家下定義這個核心問題上,霍布斯仍然斷定,國家的目的,除了和平和防御以外,還在于共同福祉。這樣,他就緘默不宣地接受了亞里士多德在國家起源的原因與國家存在的原因之間(‘活著’與‘幸福地生活’之間)所作的區(qū)分。另一方面,在隨后的著述與此相對應的段落中,他更忠實于他自己的意圖,把國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僅從對暴力造成的死亡的恐懼來理解;在那里,他略去了共同福祉,從而否定了亞里士多德學說中的那個區(qū)別?!?40)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20、20、26、40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簡言之,施特勞斯認為,霍布斯最終是把國家的起源僅僅歸因于人們害怕暴力造成的死亡。
在我看來,施特勞斯的上述理解同樣過于武斷,因為從他給出的依據(jù),即他說的霍布斯“隨后的著述與此相對應的段落”(由于《法律、自然和政治的原理》發(fā)表于1640年,因此,“隨后的著述”主要指1642出版的《論公民》和1651出版的《利維坦》),根本找不到可以支持他那種理解的任何相關(guān)論述。
讓我們先來看看霍布斯在《論公民》的第五章“論國家的起因和產(chǎn)生”中的幾段相關(guān)論述:
人的行動出于他們的意志,而他們的意志出于他們的希望和恐懼。因此,當遵守法律比不遵守法律似乎給他們自己帶來更大好處或更小壞處時,他們才會愿意去遵守。因此,每個人對安全和自我保存的希望都在于公開或密謀用他的能力和技術(shù)去勝過他的同伴一籌。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到,當自然法為人所知時,并不能保障它們會被遵從。因此,只要人還沒有得到免于被攻擊的安全保障,他原初的權(quán)利就會繼續(xù)存在,無論他愿意和能夠用什么樣的方式去保護自己。這種權(quán)利也即對所有東西的權(quán)利,或戰(zhàn)爭的權(quán)利。(41)霍布斯:《論公民》,53、54-55、57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我們因此得考慮什么東西能夠提供這樣的安全??梢韵氲降奈ㄒ坏耐緩绞牵腥硕紴樽约赫业阶銐虻脑?,以便任何攻擊行為對雙方來說都是如此危險,以至于他們都認為按兵不動比大動干戈略勝一籌。……還需要更多的因素,需要有一種讓人恐懼的東西使得人們在和平和相互幫助以求得公共利益上的這種一致無法摧毀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的不一致。(42)霍布斯:《論公民》,53、54-55、57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既然在同一個目標上若干意志的聯(lián)合不足以維持和平和穩(wěn)固的自衛(wèi),那就要求在對和平和自衛(wèi)來說必不可少的事情上,大家有一個單一的意志[unavoluntas]。要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只有每個人都使自己的意志服從某個單一的意志,即某個人[Hominis]或會議[Conciliurn]的意志。他們的服從方式是,在對共同的和平來說必不可少的事上,無論這個人或會議的意志是什么,都會被看成是所有人[omnes et singuli]的意志。我說的“會議”指的是一群這樣的人[coetus],他們的任務是考慮對所有人的公共利益來說,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43)霍布斯:《論公民》,53、54-55、57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當他們每個人通過與其他人的協(xié)議迫使自己不能違抗他已經(jīng)服從的那個人或會議的意志時,也即不能阻止那個人或會議用財富和力量來對付除他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時(因為他被理解成保存了使他自己免遭暴力侵襲的權(quán)利),這種使所有人的意志都服從某個人或會議的意志的情況就會出現(xiàn)。這就叫“聯(lián)盟”(union)……這樣形成的聯(lián)盟被稱作是“國家”或“公民社會”……國家[按其定義]是這樣一個人格,即它的意志通過若干人的協(xié)議被看成是他們大家的意志,它可以為共同的和平和防衛(wèi)而運用他們的力量和資源。(44)霍布斯:《論公民》,57-58、59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前述已足以說明,出于自我保存的激情,一群自然人是如何以及通過什么步驟將相互的恐懼聯(lián)結(jié)成一個法人的——我們給這個法人取名為“國家”。但那些因為恐懼而屈從的人,不是臣服于一個他們都恐懼的人,就是臣服于他們相信會給他們提供保護的人。戰(zhàn)敗者通過前者避免被殺;未戰(zhàn)敗者通過后者避免戰(zhàn)敗。前一種方式在自然權(quán)力存在時就開始有了,它可說是國家的自然起源;后一種源于加盟各方的協(xié)商和決策[a consilio & constitutione],它是通過設(shè)計而來的國家的起源[origo ex instituto]。(45)霍布斯:《論公民》,57-58、59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從以上論述不難看出,霍布斯認為,國家的起源說到底是因為“每個人對安全和自我保存的希望”。正是為了獲得“免于被攻擊的安全保障”,最終導致“每個人都使自己的意志服從某個單一的意志”的“聯(lián)盟”即國家的出現(xiàn)。施特勞斯說霍布斯在“隨后的著述與此相對應的段落”中“把國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僅從對暴力造成的死亡的恐懼來理解”,而以上引文表明,至少霍布斯在《論公民》中不是這樣講的。
讓我們再來看看霍布斯在《利維坦》中的相關(guān)論述。在第十七章《論國家的成因、產(chǎn)生和定義》的一開始,霍布斯就講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看見天生愛好自由和統(tǒng)治他人的人類生活在國家之中,使自己受到束縛,他們的終極動機、目的或企圖是預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保全自己并因此而得到更為滿意的生活;也就是說,要使自己脫離戰(zhàn)爭的悲慘狀況。(46)霍布斯:《利維坦》,128、94-9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這段話表明,霍布斯認為人類是天生愛好自由和統(tǒng)治他人的,而人類之所以要生活在國家之中,即使自己受束縛,其終極動機、目的或企圖是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保全自己,并因此而得到更為滿意的生活??梢哉J為,霍布斯這里講的人類“保全自己并因此而得到更為滿意的生活”,指的就是國家的成因,或者說就是國家的起源。
人類“要使自己脫離戰(zhàn)爭的悲慘狀況”,是霍布斯講的國家的成因或起源的另一種說法。
對于戰(zhàn)爭造成的悲慘狀態(tài),霍布斯在《利維坦》的第十三章《論人類幸福與苦難的自然狀態(tài)》中做了明確的描述:
在這種狀況下,產(chǎn)業(yè)是無法生存的,因為其成果不穩(wěn)定。這樣一來,舉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進口商品的運用、舒適的建筑、移動與卸除須費巨大力量的物體的工具、地貌的知識、時間的記載、文藝、文學、社會等等都將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們不斷處于暴力死亡的恐懼和危險中,人的生活孤獨、貧困、卑污、殘忍和短壽。(47)霍布斯:《利維坦》,128、94-9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從這段話不難看出,他描述的自然狀態(tài)下因人與人的戰(zhàn)爭所造成的悲慘狀況,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存在死亡和不安全的危險;二是缺少舒適生活所需的物品。而人們想要從這兩方面的悲慘情況中解脫出來,就構(gòu)成國家的成因,這與前面講的國家的成因,即人們想要保全自己并因此而得到更為滿意的生活,是對同一問題的兩種不同說法。正是從人們想要脫離戰(zhàn)爭的悲慘狀況這一前提出發(fā),霍布斯提出,“如果要建立這樣一種能抵御外來侵略和制止相互侵害的共同權(quán)力,以便保障大家能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土地的豐產(chǎn)為生并生活得很滿意,那就只有一條道路:把大家所有的權(quán)力和力量付托給某一個人或一個能通過多數(shù)的意見把大家的意志化為一個意志的多人組成的集體”,而“這一點辦到之后,像這樣統(tǒng)一在一個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稱為國家,在拉丁文中稱為城邦。這就是偉大的利維坦(Leviathan)的誕生”(48)霍布斯:《利維坦》,131-13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簡言之,在《利維坦》中,霍布斯明確提出了構(gòu)成國家起源的兩個根本原因:一是人們得到安全保障的需要,二是人們得到滿意生活的需要。施特勞斯不可能沒讀過《利維坦》中的相關(guān)論述,但他卻斷言霍布斯此時“把國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僅從對暴力造成的死亡的恐懼來理解”,而且還略去了共同福祉,這不是無中生有的臆斷又是什么?
以上是我對施特勞斯在《霍布斯的政治哲學》一書中的三個主要見解提出的質(zhì)疑,希望能得到相關(guān)專家的批評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