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行之
[摘? ?要]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大數據”教育平臺已成為現(xiàn)代教學的重要支撐。個性化閱讀具有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體驗性、批判性的特征,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大數據”教育平臺;語文;個性化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36-0010-02
一、“大數據”下個性化閱讀優(yōu)勢
1.固化模式中的跳脫
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中,一些較為固化、缺乏創(chuàng)新的模式依然是閱讀教學的主旋律。教師往往在掌握文章的問題之后,通過對文章內容和表達情感的剖析,引導學生探討解決問題,就此完成教學任務。長此以往,學生會對教師所講內容感到厭倦,逐漸喪失對語文閱讀的興趣。但是,隨著“大數據”平臺的發(fā)展,教師可充分利用這種科技方式層層篩選,挑出學生感興趣的熱門篇目、熱門章節(jié)作為課堂拓展的內容。這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還能促進師生交流。
2.盲從學習中的引導
“大數據”平臺的快速發(fā)展使得教師能夠把自己的課堂設計更完整充分地展現(xiàn)給學生的同時,能夠將學習內容分解為細小問題,更有針對性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教學《在烈日和暴雨下》前教師借助“問卷星”來收集學生的“疑難點”,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收集學生的“高頻點擊點”,最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集中在為何題目為“烈日和暴雨下”?為何祥子要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車?小說中祥子的人物形象有何社會意義?聯(lián)系《駱駝祥子》的其他內容,對小說有何深層次的理解?由此,便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更加統(tǒng)一精準的教學。
二、“大數據”下的個性化閱讀
1.唯“生”獨尊,有滋味的個性化閱讀
在具有目的和規(guī)劃的平臺指導下,學生積極掌握了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掌握了閱讀的基本技能,進而發(fā)展能力、陶冶美感,獲得全面發(fā)展?!按髷祿苯逃脚_提供了一個知識的海洋,使學生成為為自己劃槳的水手,在知識的海洋中尋寶。學生只有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才能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語文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當學生在品味朱自清的《春》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萬物復蘇的春天,它潛入夜風,靜靜地滋潤著大地;在品味白居易的《長恨歌》時,會看到楊氏家族的少女已經出落得落落大方、閉月羞花;在閱讀“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時,學生明白了人對于真愛有無限的追求。通過閱讀,學生可以了解到倉央嘉措和納蘭容若,他們一個是活佛,卻尋覓著不負如來不負卿的雙全之法;一個是廟堂權臣,卻常有遠離高門廣廈,心系山澤魚鳥之思。兩個難逃命運的人,懷揣著同一種淡泊離世的深情。在一生的尋覓與傷懷中,留給我們一篇篇絕世情話。
2.唯“文”主義,有延展性的深入閱讀
教師要想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就要讓他們先進行自主閱讀,欣賞文本;然后要進行情景閱讀;最后要進行有效閱讀。只有當閱讀有了效率,學生才會有深入閱讀的興趣。
“大數據”教育平臺給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多種選擇。很多初中生在小學階段已學過《祖父的園子》,所以他們很自熱地將蕭紅的《呼蘭河傳》這篇小說的主旨理解為“熱愛自然”“熱愛祖父”。想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在課前以微信公眾號推文的形式,向學生推送蕭紅的其他文章《無情的父親》《祖父死了的時候》等。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深刻領悟蕭紅的“孤寂”,感受她的“黃金時代”,她的“一路逃亡,一路向往”。在課后思考部分,可以“知乎留白”為平臺,讓學生暢所欲言,圍繞張愛玲、三毛與蕭紅這三位文學界獨具個性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展開豐富的課后大討論。在探討中,很多學生不自覺地會將蕭紅與自己喜歡的女性作家相對比,例如冰心、楊絳、王安憶等。這樣一種豐富的閱讀“茶話”,讓學生不僅可以展開思維的翅膀,還可以將羽翼之風吹向四面八方。
三、“大數據”下個性化閱讀策略
1.課前“裝備”——擴大容量,追求混雜性閱讀
“大數據”背景下,教師不僅應該讓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還應該讓他們進行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和表達,并時刻保持“在線”狀態(tài),從而能夠置身于開闊的“大數據視野”中去省察語文問題、厚積語文知識、表達語文見解,最終建構自己的語文知識體系。正如教師上課備課一樣,個性化閱讀也應有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確定教材各部分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厘清各章節(jié)包含的基礎知識,對重難點、關鍵點等進行初步編排。
課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互聯(lián)網上尋找文本、圖片、音像等來構成一個龐大的“數據庫”。這樣,教師便不再“就文論文”,而是將文本置身于作家浩大的創(chuàng)作人生中去省察、了解、思辨、體悟。海量的閱讀參考資料,可以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疑難雜癥”時,有途徑去自己解決,從而更好地儲備學習體驗。
2.課中“裝飾”——滿足差異需求,創(chuàng)設靈活環(huán)境
上課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直接表現(xiàn)。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課堂上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的來進行,這樣才能保障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通過“大數據”平臺,教師可以找出“樣本閱讀”中最受歡迎的章節(jié),“互聯(lián)網閱讀”中最受學生喜愛的碎片化知識以及學生感覺費解的知識,等等。根據這些數據,教師可以及時調整課堂結構,優(yōu)化課上的指導。閱讀過程的“可視化”讓教師的教學更具指導意義,更能滿足學生的差異性發(fā)展與多樣化需求。
將閱讀過程進行量化處理后,課堂會呈現(xiàn)出更多精彩。例如,在閱讀理解測試中,某位學生得了80分。我們之前對“80”的理解就僅是一個分數,可以通過這個分數在班級中的排名情況來了解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而通過“大數據”分析后,“80”不僅僅是個分數,還包含了有關學生閱讀能力、閱讀態(tài)度、閱讀數量等的信息,數字不再是數字,而成了數據。課堂上教師將根據數據,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環(huán)境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學習需求。
3.課后“裝點”——多維閱讀評價,享受閱讀樂趣
教學評價不僅僅是課堂教學設計的起點,還是調整課堂教學進程的依據,更是課堂教學質量的保障。按照傳統(tǒng)評價理念,教師通常采用觀察、提問、測驗等方法收集信息以對課堂教學進行更好的評價。在“大數據”時代,教師在評價時不僅應關注當堂課全體學生的整體數據,還應關注與本課學習相關的后續(xù)數據。所關注的這些數據可以分為課后復習鞏固數據、拓展閱讀學習數據、論壇交流數據、個性化展示數據、他人數據等,這些數據可以從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互評,家長的評價等中來。這些數據的出現(xiàn)使得多維閱讀評價成為了可能。
多元化的文化是孕育今天語文閱讀的土壤,只有當個性化、私人訂制式的語文閱讀成為一種范式,才能更好地滿足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 參? ?考? ?文? ?獻? ]
王金濤.從“樣本閱讀”到“全息閱讀”:“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語文閱讀范式的變革思考[J].江蘇教育,2015(1):29-31.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