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市武進區(qū)橫山橋中心小學 許小紅 蔣建春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和方式。觀察、討論課堂教學改革,必須著重考慮課程標準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得到體現(xiàn),那么,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就必然要觀察、討論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關系到課程標準、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體現(xiàn)與落實,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與優(yōu)化折射出課標的內(nèi)化與外化的程度。教學是由教師的一系列教的行為構成的,行為改變意味著課堂教學在改變,變革教學很大程度上意味著變革教師的教學行為。因此可以說,變革課堂教學關鍵從變革教師的教學行為入手,并尋求突破。教學行為變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才會得到長足發(fā)展。
教育家杜威說:“如果我們用過去的方法教育今天的學生,那么我們就是在剝奪他們的未來?!睋Q言之,當下的學校教育需要我們從習以為常的“被動學習”走向“能動學習”?!澳軇訉W習”不是單純記憶知識,而是基于素質(zhì)與能力的教學指向,培育學生成為出色的問題解決者。那么,為了培育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形成關鍵能力,開展“能動型教學”的“能動型教師”需要怎樣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跟進呢?筆者認為,所謂“能動型教師”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彰顯主動性、有靈性、有理性。主動性表現(xiàn)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全體學生,根據(jù)學生的神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揭示問題,適時“提供支架”指導來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到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嚴肅有笑聲。有靈性是指教師要科學、恰當?shù)貙Υn堂生成;給予學生提問的時間,激勵學生敢想敢說,積極質(zhì)疑提問。有理性表現(xiàn)在教師創(chuàng)設呈示問題情境后,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讓學”,讓學生靜靜地讀書,靜靜地思考;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思考的成果,并進行智慧的碰撞,體現(xiàn)學習思維的整個過程。同時,教師要根據(jù)學情適時、靈活、機動地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進度,根據(jù)學情改變、優(yōu)化教學策略與教學節(jié)奏,讓“教”適合學生的“學”,讓“學會”變成“會學”,并成為課堂的新追求。
所謂“自律性支援”是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促進學習者自身的選擇與自發(fā)性。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保障學習者自身決定自己學習的“自由度”。二是保障有效地達成期許的結果的期待與方法,因而需要保障指導者給予學習者一定的信息量與明確性。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課文《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一個學生舉手示意有話要說,教師一看,原來是班上的“小博士”——牟同學,忙請他說話,他用懷疑的口氣問:“老師,你剛才不是說要節(jié)約一些子彈打鬼子嗎?那戰(zhàn)士殺牲口怎么不用刀砍斧劈,電視里殺牲口全是用刀和斧。難道,他們沒有刀和斧嗎?”嗯,這是一個難纏的問題!教師倒吸了一口冷氣,思忖一會兒后,對全體學生說:“請同學們發(fā)表一下高見?!睂W生們也愣在那里,良久,有一個學生舉手說:“我認為,紅軍部隊里刀、斧子還是有的,缺的就是先進武器和子彈?!苯處熾S口應和:“是呀,不是有一首歌唱道: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為我們造嗎?那,為什么戰(zhàn)士不用刀呢?”此時同學們略有所思,班上的語文高手承同學說:“剛才我們不是通過分析課文,知道彭總愛大黑騾子嗎,我想,如果用刀殺的話,大黑騾子和其他牲口會叫喚,那聲音會很凄慘的?!苯處熃又脑捳f下去:“我們農(nóng)村宰年豬,大家看過嗎?聽到過豬被宰的聲音嗎?豬絕望的聲音真令人難受。要殺大黑騾子了,在這里是誰最難受呢?”經(jīng)過教師一點撥,馬上有人回答:“是彭總和他的戰(zhàn)士們。”有一個學生說:“我看過殺豬,那豬生命力強,要殺好幾刀呢,那豬就一直痛苦地叫著?!边@時有不少學生回答道:“我明白了,原來用機槍射殺牲口,干脆利落,是不想聽到牲口痛苦的叫聲。”另一個學生補充:“彭總他們愛著牲口,是想讓牲口少受痛苦?!边€有的學生補充道:“彭總他們聽到牲口臨死的叫聲會很痛苦,說明彭總很愛牲口?!敝链?,學生質(zhì)疑的問題終于解決了,也很好地理解了彭總的心情:愛戰(zhàn)士,愛大黑騾子。
一般來講,自律性支援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xiàn)出以下教學行為特征:教師圍繞教學內(nèi)容組織對話,注意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揣摩理解學生究竟在思考什么,想做什么。循循善誘,等待、支持、鼓勵學生的學習,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解決問題的時間。當學生碰到困惑時,教師要多提供線索有針對性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并做出解釋,做出認可學生觀點與經(jīng)驗的共鳴性發(fā)言。這種教師自律性支援會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學生對于學習課題的興趣與快樂的內(nèi)在動機。在教學中,教師的這種自律性支援越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越高,他們自身運用自主性的學習方略也會提高。
教學是怎樣的一種實踐?教學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八^學習的實踐,是建構教育內(nèi)容之意義的同客體對話的實踐。”教師“上課”的本質(zhì)在于如何盡可能調(diào)動學生活躍的思維,發(fā)現(xiàn)不同的思路,激發(fā)認知沖突,展開集體思維。學生在學習進程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困惑與差錯,以及學生之間的認知沖突與活躍對話,正是推進課堂教學的原動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真正地學習,引導學生與客觀世界對話;與教科書、教材對話;與同學、與自己對話。真正的學習一定是不斷地與新的世界、新的他者、新的自我的相遇與對話。佐藤學說:對話的課堂是把學生的回答“串聯(lián)”起來,編織成一曲美妙的樂章。
但我們也常常發(fā)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并聯(lián)”的。如何通過師生的有效對話,把學生的回答“串聯(lián)”起來呢?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的交流環(huán)境是前提,教師及時的應對策略是關鍵。很多時候?qū)W生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習慣描述性的表達,或者心里的想法是一回事,說出來卻是另外一回事。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進行合適的提煉和引導。
以下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牛郎織女》的教學片段:
在精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追問:“同學們,剛才你們回答得都很好。讀書時都動了腦筋,那么,我們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牛郎是個孤苦伶仃的孩子?”(略加思索)一個學生回答:“牛郎吃剩飯,穿破衣服,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放牛。”學生們一聽,剛才舉的手都放下了,目光齊刷刷地看著老師。見此狀,教師暗想:他們可能認為這個同學回答正確了、完整了,再無答案可說了。教師便意味深長地提醒學生:“還有新的發(fā)現(xiàn)嗎?字詞知冷暖,語言有溫度。”學生們一聽,就知道可以多種解讀,忙又低下頭看起書來。一會兒,學生們的手又三三兩兩地舉了起來。一個學生帶著欣喜說:“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也能說明牛郎的不幸?!苯處煱迪?,隨即表揚了他:“你真會讀書。”此時,又有一個學生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用激動的語氣回答:“牛郎沒有名字,大家只知道他叫牛郎,都叫他牛郎?!苯處熋ωQ起了大拇指,贊揚她:“你讀書真會動腦筋?!苯處熇^續(xù)追問:“同學們,牛郎有親人嗎?”同學們齊聲說:“有!”“誰?”“哥哥嫂子。”“那他為什么沒有名字?”被教師這一問,學生沉默了,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說:“親人不關心他,”“親人不愛他,”“親人不照顧他,”“親人瞧不起他,”“親人不喜歡他”。更有學生說:“老師,我家的寵物狗,我媽媽因為喜歡它,就親昵地給他起名叫‘聰聰’。”“我家的小花貓,我們叫它‘花花’?!苯處燀槃菡f:“這一切都說明了牛郎的生活連貓貓狗狗……”學生們齊聲接著說:“都不如?!边@時,教師再次請學生們抓住有關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課文,體會牛郎的孤苦伶仃。
教育即對話。所謂對話教學,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話進行思考,使學習者能夠自身解決困惑。這種教學行為有如下特征:教師與學習者圍繞問題的解決展開對話;多創(chuàng)造學習者自身總結思維活動成果的機會,探尋怎樣做才能避免錯誤;如何來說明自己的思考。就是說,與其說出正確答案,不如注重調(diào)動學生進行思考,進而超越學習者自身的困惑,使其掌握“思考的技能與知識”。
課堂是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處在其中的教師、學生負有相互支持、關心和尊重的責任。在這種集體活動中,有時要強調(diào)控制、層次、競爭,有時要強調(diào)鼓勵、平等、互助。其中,教師要特別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認知與表達的個別性,切實關注學生的發(fā)展狀態(tài),即學會觀察和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與情緒狀態(tài),不斷引發(fā)反省性、探究性思維,教師要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學生完整的思維過程,學會提升學生認識。
秩序化的存在方式、教學中嚴密的控制與操縱、程序化的運作是線性教學的顯著特征。在線性的邏輯下,復雜、多維的課堂教學極易被簡化為教師向?qū)W生傳遞知識的單向過程。在教學《清明》這首詩時,教師讓學生們交流理解詩句。一學生說:“我讀懂了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是說路上沒有行人?!绷硪粚W生提出異議:“老師,我不同意他的想法,路上應該有行人?!眱扇藸巿?zhí)不下,教師讓他們各自談談理由。第一個學生解釋道:“天上下著雨,路上的行人肯定都去躲雨了,難道下雨天你會待在外面嗎?”第二個學生反駁道:“我認為路上有行人,不然詩人怎么會知道‘路上行人欲斷魂’呢?”第一個學生繼續(xù)解釋:“我還是堅持我的想法,我在課外書上看到的解釋是這樣的:清明時節(ji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掃墓踏青??墒翘觳蛔髅?,一場飄飄灑灑的小雨,給許多人帶來了麻煩,沒帶雨具的行人手忙腳亂,急忙打聽哪里有可以避雨的小酒店。行人都去避雨了。”第二個學生繼續(xù)反駁:“我還是不同意你的看法,只能說有的行人去避雨了,有的行人還在路上,特別是附近掃墓的人?!苯處熥屚瑢W們思考:他倆誰說得對?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句詩,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有各自的道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要有大量煩瑣的講解,不要將知識嚼爛了塞給學生,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還給學生自主讀書、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思”中感悟,在“悟”中表達。這樣,讓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tài),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傳統(tǒng)的課堂一味追求知識傳遞的“問”與“答”之間的短路式的“一問一答”的場景,那不是教學。唯有在問與答之間存在曲折的思考過程,學生才能在教學活動中體驗到變革的可能性。教學唯有把學習對象同他們既有的知識關聯(lián)起來,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理解的不足之處,并且通過否定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停滯的、固化的認知,才能讓他們的知識、技能上升到新的高度。
教師“上課”的本質(zhì)恰恰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活躍的思維,發(fā)現(xiàn)不同的思路,激發(fā)認知沖突,展開集體思維。學生在學習進程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困惑與差錯,以及學生之間的認知沖突與活躍對話,正是推進課堂教學的原動力。
教師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行為。教學行為受到價值觀和教育理念的制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反過來指導教學行為的展開。同時,教師的教學行為通過特定的課程影響教育理念的生成。在教學行為的實施過程中,貫穿著課堂中各種關系、力量、權力的較量與競爭。任何教學行為的背后或深處都有一定的理念或理論支撐。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僅僅只有一種,常常是多種方法交替使用,且不同的學習理論對指導學生學習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教學行為帶來的學習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要運用不同的理論、不同的方法去指導學生學習。要讓學生站在課堂正中央,讓學生的學習成為課堂主旋律,只有讓我們教師的教學行為走向能動,走向理性,走向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