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甘肅慶陽新建涇河長慶橋碑銘考述

2019-01-14 09:10:15強進前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2期
關鍵詞:歷史意義

【摘 要】 本文介紹了新建涇河長慶橋碑銘概況及建設背景,分析了新建涇河長慶橋建設的原因及歷史意義。認為,一是涇川、長武間的司家河渡口是連接陜、甘、寧三地的重要樞紐,軍事要沖,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應為兵家必爭之地。二是此地連接陜甘寧,且河谷交錯,除修橋接通以外,別無他途可通。三是其“長慶安瀾”與“長途慶慰”的寓意深遠。四是便利了陜甘寧交通,便利了群眾生活和陜甘邊根據地的發(fā)展壯大。

【關鍵詞】 新建涇河長慶橋;碑銘考述;歷史意義

慶陽境內金石碑銘豐富,其中發(fā)現于寧縣的《新建涇河長慶橋碑》對研究國民黨為剿共而疏浚交通、發(fā)動軍民協作生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新建涇河長慶橋碑銘概況

《新建涇河長慶橋碑》立于1936年10月10日,位于長慶橋舊址附近的二郎溝路口,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改建公路時被推倒,據說碑座被慶陽市西峰交通管理站拉走另有所用,碑身則由平涼市涇川縣交通監(jiān)理站拉去用作石桌,現存于平涼市公路總段駐地。

此碑碑額分兩行自右至左橫刻“新建涇河長慶橋碑”8個篆書大字,每字約12cm。碑陰無字,碑陽自右至左豎刻,全文如下:

陸軍騎兵軍同上校主任秘書:胡邵撰。郃陽黨晴梵書。涇川、長武間司家河渡口,涇、汭、蒲、茹諸水匯焉,乃通慶陽、環(huán)縣,及于寧夏之要津。冬春筑土橋資跨越,而厥工弗繕,夏秋雨作,交通輒斷,行人往來,僉為疾首。軍旅轉輸,亦因之梗滯。乙亥歲杪,何軍長督軍剿匪駐節(jié)西峰鎮(zhèn),慮桃汛為災,或僨兵事,乃請于陜、甘兩省府,以丙子歲五月,命技士樊錫梁、楊復春二君來董其事,并由涇、長、靈、寧四縣各出民工日二百人,擇占郭村河幅較隘處,筑灰石漫水橋。以其銜接長武、慶陽兩縣,兼寓“長慶安瀾”與“長途慶慰”之義,因命名曰“長慶橋”。并修緩坡盤道于南岸,以接西蘭公路。計閱時約半稔,斥資兩萬七千元,始觀厥成。所以貫通寧陜公路之捷徑,而利濟四民,不獨軍運稱便已也。惟是保厥久遠,尚必有賴于來茲之修護者,為殷且鉅,爰紀其始末而勒之于石。陸軍中將騎兵軍軍長何柱國監(jiān)修。長武縣縣長黨佰弧、涇川縣縣長張東野、甘肅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胡抱一、靈臺縣縣長何世英、寧縣縣長王序賓協修。陜西省建設廳技士樊錫梁、甘肅省建設廳技士楊復春設計。關中王尚璽刊字。中華民國二十五年雙十節(jié)立。[1]

此碑為石灰?guī)r質,碑身高222.5cm,寬91cm,厚22.5cm。碑文也是自右至左豎刻,共11行,每行約36字,共400余字,隸書,每字約4cm見方。碑文兩側鐫有署名隸書小字10行,每字約2cm見方。碑文通俗易懂,敘事清楚,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二、新建涇河長慶橋的建設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中華民族處于內憂外患的危難之際,團結一切力量抗擊日軍的侵略,成為當務之急。10月,以原晉西游擊隊的力量為基礎組成陜北支隊,轉戰(zhàn)到陜、甘兩省邊界的南梁地區(qū),與劉志丹、謝子長等領導的游擊隊匯合,組成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1932年2月,根據目前形勢發(fā)展的需要,西北反帝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12月,陜甘游擊隊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1934年2月,紅26軍的勢力已經發(fā)展到轄1個師,500余人,并先后開辟了以照金為中心,地域涉及旬邑、三原、耀縣、宜君、淳化五縣邊界根據地和以南梁為中心的吳起、保安、鄜縣、合水、甘泉、華池六縣交界地區(qū)根據地。6月,在廣大軍民的協作努力下,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第一次“圍剿”后,照金和南梁兩個根據地連成一片,極大地拓展了根據地的范圍和壯大了軍事力量。8月,開辟了綏德、清澗;安定、延川;神木、府谷;葭(今佳縣)、吳堡四個革命根據地,打破了國民黨軍對陜北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后,于11月,為更好地組織、發(fā)動群眾,正式成立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劉志丹為軍事委員會主席,習仲勛為蘇維埃政府主席。1935年1月,成立了陜北省蘇維埃政府,馬明方任主席。隨后,陜北游擊隊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7軍,根據地面積擴大到保安、延安、安塞、延長、靖邊、橫山等地區(qū)。為了統一對陜甘邊和陜北兩個蘇區(qū)的有效領導,廣泛發(fā)動群眾,凝聚革命力量。1935年2月初,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由謝子長擔任軍委主席,崔田夫代理西北工委書記一職。5月1日,成立西北軍委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為劉志丹,政治委員是高崗。國民黨軍為遏制根據地的不斷發(fā)展,又一次發(fā)動了“圍剿”,7月中旬,蘇區(qū)軍民團結一致,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后,陜甘邊和陜北兩個蘇區(qū)連成一片,蘇區(qū)范圍擴展到30個縣境,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里,有人口70余萬,其中20多個縣正式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紅軍和游擊隊發(fā)展到1萬余人。從此,統稱陜甘蘇區(qū)。9月中旬,紅25軍長征到達陜北延川永坪鎮(zhèn),與紅26、紅27軍合編為紅15軍團。10月,一舉取得了勞山戰(zhàn)役的勝利。10月中旬,中共中央率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今吳旗縣),宣告了長征的勝利結束。11月初,陜甘支隊同紅15軍團會合,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勢力進一步壯大。

國民黨對陜甘邊,陜北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慘遭失敗后,蔣介石誓不罷休,火速集結10萬兵力,親自擔任“西北剿匪總司令”,向陜甘、陜北根據地發(fā)動第三次大“圍剿”,企圖一舉消滅西北紅軍,侵占陜甘蘇區(qū),迫使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無立足之地。[2]在緊鑼密鼓地調兵遣將時,國民黨部署了周詳的作戰(zhàn)計劃。其中東面沿黃河一線由閻錫山部的6個旅防守;西南是馬鴻賓、馬鴻逵部和東北軍董英斌、何柱國部共10個師;北面是高桂滋、井岳秀部的2個師,南面是東北軍王以哲的4個師、楊步飛的1個師及西北軍一部。1935年7月下旬,國民黨軍除84師、86師已在根據地北線外,在南線擔任“剿匪”助理的國民黨67軍,已開始在洛川地區(qū)集結;東線晉軍5個旅于榆次地區(qū)集結,先頭部隊已渡過黃河,進至綏德、五堡一帶;國民黨35師105旅進駐甘肅環(huán)縣。據王世泰回憶,此時,西北紅軍主力和游擊隊隊伍只有1萬余人,敵我對比為10比1,而且第二次反“圍剿”斗爭剛剛結束,我軍還未得到休整和補充。面對敵人大規(guī)模的的“圍剿”,劉志丹認為,敵人如此大規(guī)模調動兵力,一定會受到交通運輸的限制,糧秣供應的困難,行動定會遲緩;而且國民黨軍內部各個軍閥之間,雜牌軍與嫡系之間為保存實力和地盤互不信任,互相牽制,矛盾重重,各線“圍剿”根據地的行動不能完全協調一致;加上東北軍遠道而來,不熟悉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也沒有與紅軍、游擊隊交過戰(zhàn),難以發(fā)揮其優(yōu)勢。這些都是敵軍弱點。根據劉志丹對敵情的分析,前敵總指揮部決定,迅速集中紅42師和84 師,在敵人未完成作戰(zhàn)部署前,乘敵之隙,各個擊破。[3]首先從東線攻打閻錫山的晉軍,隨后攻打立足未穩(wěn)的南線東北軍,同時,前委命令紅26軍42師1團、騎兵團在咸榆公路東西兩側,開展游擊戰(zhàn)爭,牽制南線敵人,并動員陜甘邊、陜北所有的獨立團、營、游擊隊、赤衛(wèi)軍、少先隊、廣泛開展游擊戰(zhàn)爭,牽制敵人。1935年11月,紅一方面軍在陜西省鄜縣利用直羅鎮(zhèn)的有利地形,有力阻擊國民黨軍,消滅東北軍1個軍和1個師的兵力,取得了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的勝利,徹底打破了國民黨軍對陜甘蘇區(qū)的第三次“圍剿”。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戰(zhàn)場的節(jié)節(jié)勝利,其進一步加劇了對中國的侵略。為了聯合各方力量,抵御外辱,共同抗日,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政策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然而,國民黨仍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政策,在陜甘革命根據地周圍大量增兵,山西的閻錫山沿黃河設置了層層壁壘,企圖阻攔紅軍開往華北抗日前線,寧夏甘肅的馬家軍也不斷向紅軍挑釁。在這紅情況下,紅軍為了突破國民黨軍隊封鎖,開赴抗日前線,于1936年2月東渡黃河,實行東征。

紅軍東渡后,蔣介石一面增調了10幾個師進入山西,阻止紅軍東進;一面令陜甘軍隊向紅軍根據地進攻。中共中央為了避免與優(yōu)勢敵人決戰(zhàn),保存抗日力量,在山西閻錫山軍隊從陜西退回山西后,即令紅軍回師西渡,重返陜北根據地。1936年5月,邊區(qū)紅軍又發(fā)動了西征戰(zhàn)役。其目的在與鞏固和發(fā)展抗日根據地,壯大抗日力量,爭取東北軍和西北軍,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并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抗日。西征途中,首先發(fā)動了殲滅馬家軍冶成章所部的曲子鎮(zhèn)戰(zhàn)役。經過半天的激烈戰(zhàn)斗,全部敵軍繳械投降,冶成章也被炸傷俘獲。此后,馬鴻逵部隊也望風披靡,被迫困守寧夏,不敢再和紅軍列陣較量。[4]曲子鎮(zhèn)是當時國民黨環(huán)縣縣政府所在地,是慶陽通往寧夏的要隘,故國民黨要嚴防死守。

曲子鎮(zhèn)戰(zhàn)役后,西征紅軍奉命開往七營川、清水河一帶(今寧夏固原一帶),積極組織群眾力量,建立人民政權,并通過各種宣傳,爭取東北軍抗擊共同的敵人。在七營川、清水河一帶和紅軍對峙的是東北軍何柱國的騎兵部隊,他們是被蔣介石卡著脖子趕到西北來的。西征軍根據上級指示,在何部進行宣傳教育活動。但開始時,東北軍上層無視紅軍的強大力量,于6月初,派了4個團的騎兵向紅軍挑起戰(zhàn)端。紅軍迫于無奈,也組織兵力進行了反擊,消滅了東北軍的4個騎兵連,但我軍對被俘的東北軍待之以禮,極力講解抗日救國、一致對外的民族大義,并揭露蔣介石企圖削弱和消滅東北軍的陰謀所在。最后大部分東北軍官兵提高了認識,愿為抗日救國而共同效力。據王世泰回憶,在抗日救亡思想的影響下,東北軍往往與紅軍拉歌對唱、互贈禮品,甚至在紅軍提議下,還進行戰(zhàn)地聯歡會。[5]1936年7月,紅軍和東北軍騎兵師簽訂了停戰(zhàn)協定,使蔣介石利用東北軍消滅紅軍的陰謀開始破產。廣大紅軍指戰(zhàn)員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執(zhí)行黨中央為建立抗日愛國統一戰(zhàn)線而制定的各項政策,把消極頹廢的東北軍將士,推向了抗日救亡的道路,使他們看到了新的希望和前途。

三、新建涇河長慶橋建設的原因及歷史意義

國民黨軍隊之所以非常重視陜甘邊這一地區(qū)的交通建設,一是涇川、長武間的司家河渡口是連接陜、甘、寧三地的重要樞紐,軍事要沖,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應為兵家必爭之地。但因原來此處只有土橋相連,每逢大雨便不能順暢通行,國民黨為了剿滅中國共產黨,便派遣陸軍中將騎兵軍軍長何柱國在督軍西峰時主持修建了此灰石橋,以便與西蘭公路相接,貫通樞紐。二是此地連接陜甘寧,且河谷交錯,除修橋接通以外,別無他途可通。從碑文中可知,在修橋的過程中,協調陜甘兩省四縣縣長,而且“由涇、長、靈、寧四縣各出民工日二百人”參與,“擇占郭村河幅較隘處,筑灰石漫水橋?!睔v時半年竣工,耗時之長,動用人力之眾,思慮之周全,當時少見,也為今日暢通陜甘寧交通打下了堅實基礎。三是此橋選擇立于紀念辛亥革命爆發(fā)的“雙十節(jié)”,且被名為“長慶橋”,其“長慶安瀾”與“長途慶慰”的寓意深遠。四是國民黨統治時期,陜甘邊地區(qū)的交通一直處于落后閉塞狀態(tài),而這一地區(qū)的地理位置恰恰要比經濟地位重要。蔣系勢力入甘后,為了加強對甘肅的控制,將甘肅的交通事業(yè)列入其議事日程。長慶橋的建設,無疑便利了陜甘寧交通,對“開發(fā)西北,鞏固邊疆”具有深遠的意義。五是涇河長慶橋的修建,不論國民黨的初衷如何,無疑“利濟四民,不獨軍運稱便已也”,便利了群眾生活和陜甘邊根據地的發(fā)展壯大,也為后來國共合作,共同開赴抗日前線,取得抗戰(zhàn)勝利起到了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景山.慶陽金石碑銘菁華[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264.

[2][3] 王世泰.王世泰回憶錄[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03.204.

[4][5] 丁煥章.甘肅近現代史[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398.399.

【作者簡介】

強進前(1983—)男,漢族,歷史學碩士,中共平涼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思想史、西北史地和中共黨史方面的學習研究.

猜你喜歡
歷史意義
唐德宗財稅改革為何困難重重
人民論壇(2017年6期)2017-03-24 09:52:16
淺析紅軍長征中七次重大會師的歷史意義
商情(2017年4期)2017-03-22 07:41:41
略論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及歷史意義
大觀(2017年1期)2017-03-16 11:31:53
《水滸傳》中招安的歷史意義及結局的必然性
山東青年(2016年12期)2017-03-02 19:04:28
毛澤東學生時代的農民觀及其歷史意義
文教資料(2016年24期)2017-02-21 19:28:18
試論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4:03:56
“延安整風”的背景及歷史意義
青春歲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6:01:57
毛澤東“三八作風”思想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
紅色娘子軍的成立、名稱由來以及歷史意義
試論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黨風建設思想的歷史特點和意義
澄城县| 浪卡子县| 高清| 鹿泉市| 阿鲁科尔沁旗| 普陀区| 山东省| 应城市| 茂名市| 固始县| 上犹县| 太保市| 漠河县| 西乌| 克什克腾旗| 二连浩特市| 大方县| 乌拉特后旗| 邵阳县| 随州市| 西畴县| 华池县| 延庆县| 新郑市| 响水县| 苏州市| 闽清县| 长治市| 荃湾区| 威信县| 桃源县| 迁西县| 垦利县| 长武县| 包头市| 安仁县| 成安县| 民县| 旬阳县| 定西市| 岑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