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睙o疑,“評價與鑒賞”已經(jīng)成為閱讀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評鑒能力,即對文本的主題、內容、形式等進行鑒賞評價,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引導學生評鑒是提升學生閱讀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與鑒賞的能力呢?
一、比較閱讀,嘗試評鑒
1. 表達方式的比較。比較閱讀能引發(fā)兒童的深度思考,或者追根溯源,或者質疑批判,或者深刻反思,形成自己的觀點,作出自己的判斷。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對句子形式的變換或刪增字詞來進行前后比較。在比較中,引導學生感受遣詞造句的精妙得當,體會表達方式的恰到好處,感受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如《開國大典》中“他們一下火車就直奔會場”這句,“直奔”一詞好在哪兒,學生說不出個所以然。在教學中,筆者就采用換詞比較,把“直奔”換成“走向”“跑向”,同時出示兩組句子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學生很容易就從“直奔”一詞捕捉到它所折射出人物的激動、興奮的心情。再如,《橋》是一篇典型的小小說,文中大量使用了短句、短段,甚至單詞成句、單句成段,這是本文在表達上最突出的特色。如何引導學生鑒賞呢?如“像潑。像倒”這句,教學時,可先把原句擴充為“雨像瓢潑似的傾瀉下來”。兩組句子對比朗讀,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原文言簡意賅,干脆利落,突出了大雨的來勢洶洶。通過對比,能幫助學生迅速把握關鍵信息,讀懂作者的意圖,提高評鑒能力。
2. 同類題材的比較。教學中可以比較同類題材中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謀篇布局、表達方式,運用這種方法,既可以引導發(fā)現(xiàn)共性,又可以感悟到文本之間從主題、內容到表達方式的獨到之處,從而提升評價、欣賞能力。如學生在學完五年級上冊《松鼠》一文后產(chǎn)生疑惑:同是說明文,為什么與上一篇科普說明文《太陽》截然不同呢?于是,筆者就引導學生從表達方式、語言特點著手,對兩篇說明文進行對比。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科普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的本質區(qū)別?!短枴凡捎昧肆袛?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語言平實中不失嚴謹準確?!端墒蟆芬晃倪\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情趣。正是這一對比,把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引向深入,在交流討論與思維的碰撞中提升了評價與鑒賞的能力。再如,六年級上冊學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后,可以引進相同題材的《一面》,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篇文章從不同的側面豐富了魯迅的形象。第一篇通過多個事例從不同的角度豐富魯迅的形象,第二篇只是通過一個具體、詳實的事例突出魯迅關心青年的品質。在比較中,幫助學生厘清了兩篇文章的不同表達特色,豐富了學生對文本的認知,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學生的評價和賞析的能力。
二、引導想象,奠基評鑒
想象能放飛思想,讓人身臨其境。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領略文本的秘妙。如《泊船瓜洲》一詩中,“綠”字用法堪稱經(jīng)典。至于“綠”字好在哪,學生的賞析常常浮于表面。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舒緩的音樂中,邊讀邊展開想象:春風輕拂,江水盈盈,長江兩岸一片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又如,《摔跤》一文中,一連串的動作描寫精準到位。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在腦海中再現(xiàn)摔跤的情景,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沒有對文本的深度品味,就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作出自己的判斷。所以想象為學生的評價、賞析奠定了基礎。
三、琢磨矛盾,深入評鑒
文章中看似矛盾之處,其實暗藏玄機,這些矛盾能激發(fā)兒童的思維。如教學《軍神》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找出描寫沃克醫(yī)生的段落。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矛盾之處:明明主角是劉伯承,可是文中卻用更多筆墨、更具體的語言描寫配角——沃克醫(yī)生。這樣安排好不好?理由是什么?在討論與交流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他們悟出,對配角的描寫,是為了從側面烘托出劉伯承的頑強意志。這樣抓住矛盾,學生在琢磨、比較中,評價、鑒賞的能力就得以提升了。再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所表達的作者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矛盾:水上交通要道——長江,應該是千帆往來,怎可能是“孤帆遠影”呢?在討論交流中,學生發(fā)現(xiàn),這完全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因為心中只有遠去的故人,眼中只有漸行漸遠的那一葉帆船,所以即便是千帆過盡,作者也視而不見。善于抓住矛盾,把握關鍵,可以幫助學生把評鑒引向深入。
四、品味書評,示范評鑒
品味書評,是評鑒策略習得的最直觀的方法。來自專業(yè)作家、評論家等成熟讀者的書評,直接沖擊著學生的閱讀感知,學生不斷地將其與自己的原生閱讀感受加以比較,閱讀的觀點在不同程度上重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評鑒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如在教學《景陽岡》一文時,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以及同伴的交流分享,已經(jīng)看到了一個英雄豪杰的形象。這時,再插入專家的書評,專家深入淺出的分析、評價,不僅沖擊了學生已有的閱讀體驗,而且還讓學生不斷地進行觀點的重構,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最直觀的評鑒示范。
五、共讀分享,實踐評鑒
放手讓學生共讀整本書后,引導學生交流對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表達方式、主題思想的看法,在交流中,學生之間不斷地產(chǎn)生思維碰撞,不斷地豐富、充實自己的閱讀體驗,不斷地重組自己對文本的閱讀感知,在交流、分享中實踐評鑒,培養(yǎng)評鑒能力。如共讀《狼王夢》一書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分享。開始時,大部分學生都只認為母狼的母愛令人感動,這顯然對文本的理解太過單一。為了引導學生的多元感受,筆者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結合絕境分娩、與金雕搏斗等情節(jié)進行評析。于是學生就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母狼雖然愛孩子,但是這種愛有時是溺愛。因為溺愛,讓黑仔過早地暴露在獵鷹的眼皮下,從而導致它命喪黃泉。有的學生認為,紫嵐為了自己的夢想培養(yǎng)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當相繼失敗后,它又把希望寄托在狼孫身上,甚至為此與金雕同歸于盡,它是一只執(zhí)著追求夢想的狼。這樣,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母狼,對母狼的認知在一次次的補充中愈來愈豐富。學生在交流與分享中,對文本的認知不斷深入;在傾聽與交流中,不斷充實自己的見解;在對話與實踐中,提升了評價鑒賞的能力。
當然,對于小學生而言,評鑒能力的培養(yǎng)只是剛剛起步,但只要我們邁出了第一步,那么相信,有心插柳定能綠柳成蔭。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