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敏
第一次看到于永正老師的這本《我的教育故事》時,吸引我的是淺色牛皮紙封面上那一高大又模糊的人物倒影。繼續(xù)看過去,寫在書名右側的一句“我自以為我的教育不空虛,因為我有情,我的情無處不在”,頃刻間擊中了我的心懷。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而冥思、時而落淚、時而大笑,所有的文字都化作了一股氣息在我心中彌漫。概而論之,我閱讀本書的體悟可表達為以下三個方面。
寫作,讓教育更有意義
作為一名語文界的教學名師,于永正老師除進行教研教學外,還非常熱愛寫作。因為他還想再留給教師們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也因為如此,我們才得以讀到這本書以及他的一系列文集。
該書的代序中,吳非老師這樣寫道:在病榻上,于老師仍然懷著一顆童心,訴說著對教學和課堂真誠的愛,他能記得那么多小事,因為那些小事,學生得到了精神的滋養(yǎng),于永正也成為于永正。后記《讓生命在文字里延續(xù)》中,于然老師(于永正老師的女兒)也提到爸爸曾對她說:“然然,我的生命在我的文字中延續(xù)。以后想爸爸的時候,就在我留給你的書中尋找爸爸吧?!痹瓉?,文字還可以作為一種念想留給我們的后代,以免他們?nèi)蘸笏既藷o物。
斯人已去,時不待我。于老師的生命長在語文教育里,也必將在語文教育里延續(xù)。無疑,寫作為于老師的教育生涯更添了一份精神色彩與教學意義。我們閱讀此書,就是在汲取于老師的教育思想精華,就是在繼續(xù)他對語文、對教育無盡的愛。作為教師,雖然我們沒有于老師的才學與博識,但我們也可以從日常教學故事、教學隨筆開始,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寫下些什么。
教語文,我們到底該怎么做
關于學語文、教語文,于老師在書中提到:字寫得好,書讀得多,文寫得棒,怎么會考不好語文?確實,語文的真諦如此。而教兒童學語文都是些很實在的事,必須實打實地教,手把手地教。
關于讀書,尤其是開口朗讀,于老師不僅提倡學生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朗讀課外書。多讀,成誦,并記在心里。他總是以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為學生作參照,作示范,使學生在朗讀中逐漸提高自己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而每一個人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無一不緊緊依賴于這種敏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皆為如此。
關于寫字,他說:寫好字,是“兒童的語文”的應有之義,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六年下來,如果連字都寫不成樣,我這個老師不問心有愧嗎?正是懷揣著這份責任與意識,于老師終生都在不斷地精進自己的書法造詣,并將其無私地教授給學生。書中還有許多關于他指導學生習字、練字以及學生因為他教的一手好字而在人生中大獲裨益的故事,都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關于作文,不論口頭與書面,于老師常采用的是:親身示范、寫下水文以及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寫作契機。
比如,《釣魚的故事》一文描述,他帶著學生去釣魚,然后組織學生將釣來的魚拿來慰問五保戶。他將“慰問”看成是一次現(xiàn)實的口語交際?!叭デ?,我對兩班學生做了以下交代:一、進門要先打招呼,再由組長說明來意,即慰問的原因,接著把魚送上;二、詢問‘五保老人的生活情況;三、分別時說說祝愿的話并道別??偟囊笫牵簾崆榇蠓?,注意傾聽。”
又比如,《賞菊的故事》一文所寫,他帶著學生一起去賞菊。活動前他不布置作文任務,只管讓學生盡興地投身活動中,師生現(xiàn)場為菊花取名,賞花、議花不亦樂乎?;貋砗笏纸M織學生大談感受,出示寫作要求,學生“情動而辭發(fā)”,師生共寫,其樂融融。因為他知道:讓學生“多看美的東西”,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一旦行諸文字,則是對美的回味與凝練,會讓美融于血脈。
關于家庭作業(yè),于老師非常反對題海戰(zhàn)術。他是這樣做的:讓學生有選擇地做練習冊上的題;不久,干脆把練習冊廢了,一題不做;再不久,把寫日記改為寫周記——一周寫一篇;再不久,把周記也廢了,只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作文。家庭作業(yè)只有三樣:練字、練琴、讀課外書。只是每次考試臨近了,才指導學生做幾張練習卷,讓學生熟悉熟悉題型。
“學生字寫得越好越喜歡寫字,課文朗讀得越好越喜歡朗讀,作文寫得越好越喜歡寫作文,這才是語文教學成功的規(guī)律?!币驗槌晒Χ矏?,因為喜悅而追求更高的成功。掌握了這個規(guī)律,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
育人,智慧要與愛同行
教育為誰?怎樣才能把學生教育好?于老師告訴我們:除了愛,一個教師還需要更多的教育智慧。
在《不讓地里長草,就種上莊稼》一文中,面對故意挑戰(zhàn)老師耐心與智慧的愣頭青,于老師化窘迫為笑話,在幽默中成功化解尷尬且還俘獲了學生的心。該生學習興趣不高,成績差,為了讓“地里不長草”,于老師就努力給他在朗讀上“找事干”。不僅在課堂上格外指導,還特意要求他回家后朗讀課外書。學生有了任務驅動,再也沒心思搗亂了?!耙粋€人對讀書有了興趣,就有了希望。學生的興趣越廣泛,愛好越多,他地里野草的生長空間就越狹小。”
還有諸如《粉筆頭的故事》《中庸的智慧》《雪中送炭》《規(guī)矩》《“老班長”》等等篇章都是在寫一件件教學中的小事,而于老師的智慧也都在這些小事中盡顯,留給我們的既是經(jīng)驗也是財富。
透過這些故事,我也領略到了于老師飽讀詩書的學識。不論是智斗調(diào)皮鬼,還是校園之外與學生相處,他總能將《論語》《中庸》的核心思想靈活運用,唐宋詩詞、名篇名句更是在課堂上信手拈來。甚至生活中的俗語、諺語也都被他巧妙移植于教學與育人中,潤物無聲,不露痕跡。
于老師尊重兒童身心,親近兒童,俯身傾聽兒童,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兒童。通過組織學生游泳、釣魚、參觀軍營、與其他學校聯(lián)盟通信、一起參觀當?shù)鼐吧?,以及家訪、放學路上與學生聊天等,他讓自己妥妥地走進了每個學生的心里。而當滿腔的愛意與滿腹的智慧相交,教育便創(chuàng)造了傳奇。他的弟子遍布全國,他的愛灑滿大地。
掩卷深思,我認為于永正老師的故事將成為每一個為人師者最好的激勵,因為那是獨屬他自己身上天然的教育魅力。吳非老師在序言中說:教育的魅力,常常就在于教師的恒心與智慧。上好一節(jié)課未必有多難,可要想讓每節(jié)課都能保證職業(yè)品質,一節(jié)一節(jié)地上,目送一屆一屆學生走出校門,讓課堂、學校和教師像畫面、像雕像一樣,成為他們一生“精神底子”的一部分,則要像于老師那樣去做。
是的,像于老師那樣去做。為教育堅守,且以深情至白頭。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qū)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