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亮雄
幾年前,一位學生無意間說的一句話成為激勵我改革語文課堂的動力。當時,由于學校的課程重組,我班周四下午原本被安排成語文課的自修課,要改成體育活動課。當我惋惜地說“以后每周都要少上一節(jié)語文課”時,忽然聽到有學生小聲嘟囔:“語文課上不上都一樣?!闭f話的男生是班中語文成績最好的。
我開始反思:如果我也承認這孩子說的是真話,那么我的語文課到底怎么了?我是不是應該好好想想語文課上我都做了些什么?
回想起六年級“唐詩精華”單元的學習目標主要是了解唐詩的思想內(nèi)容,感受唐詩的藝術魅力。在教學中應以誦讀為主,在誦讀中理解,在誦讀中記憶,在誦讀過程中逐漸引導學生感受凝練的詩歌語言、獨特的構思、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等精華所在。讓學生感受到詩中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優(yōu)美的藝術形式,并初步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他們才會有興趣進一步學習和運用唐詩,唐詩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然而,我是如何教學唐詩的?把詩讀了兩三遍之后,學生能準確讀出字音和停頓后,就進入解釋字詞和詩句的環(huán)節(jié),并要求字字落實,認真記錄每句詩的意思。因為考試中設有一道大題“詩歌賞析”,其中往往有一題是關于詩句中的某個加點詞或對詩句的理解,這樣的課內(nèi)題目該是十拿九穩(wěn)的,我告訴自己這樣做很有必要。然而當學生習慣性地將詩句的解釋當成是古文語句翻譯一樣記錄在書本上的時候,在他們低下頭記錄的瞬間,我似乎可以看到他們腦中因詩句形象的描寫而產(chǎn)生的畫面被一行行機械的文字替代的景象。對此,我選擇漠視,因為我認為應付考題需要這樣做,學生的基礎很差,也需要我這樣做。
詩歌教學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這個較有難度的環(huán)節(jié)在我看來,如果讓學生自己去品讀費時費力又不討好。單元要求中所說的“誦讀”對于我來說是可以靈活調節(jié)的,時間充裕多讀兩遍以實現(xiàn)所謂的品讀體味;時間緊就只講解而舍誦讀。接著課后布置背誦默寫,務必使默寫考題萬無一失,一首唐詩的學習也就大功告成了。
在這樣教了兩首唐詩之后,學生對學習唐詩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尤其是部分自覺的學生,他們會在預習時就把詩背誦出來,課上當講到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時,會有人踴躍舉手并給出讓你難以挑剔的“標準答案”;甚至關于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出乎我意料的,他們也能答出兩三點來。當他們因為得到老師的表揚而沾沾自喜時,旁邊幾個同樣“自覺”的學生按捺不住地說道:“老師,我也在‘百度百科上查到了,你看……”看著他們書頁上抄得密密麻麻像蝌蚪一樣的字和他們臉上學有所成的表情,再看看那些平時不那么“自覺”的孩子一臉茫然又有些百無聊賴,我突然有些茫然……
說這話的孩子也屬于“自覺”的孩子,他說的這句話恐怕確實是真心話了!如果教師上課講的知識在“百度百科”上都能查詢到,而且上課過程也不比上網(wǎng)查資料有趣多少,那么這樣的語文課上不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