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的亮點及完善*

2019-01-25 23:46王利明
中國法律評論 2019年1期
關鍵詞:請求權人格權隱私權

王利明

內容提要: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體系完整,保持了權益保護的開放性,兼有裁判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范,在功能上實現了預防與救濟的結合。草案嚴格區(qū)分了人格權、人格和人權的概念,采用了利益衡量的方法,細化了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人格權的規(guī)則。草案規(guī)定了人格權請求權、訴前禁令、人格利益經濟利用、預防和禁止性騷擾、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等都成為人格權編草案的亮點。作者建議,草案關于物質性人格權和姓名變更的規(guī)定有待進一步完善,草案應增加未成年人人格權保護和人格權特別保護的規(guī)則,且應將個人信息確認為權利。在結構安排上,將人格權編置于分編第一編更為妥適。

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了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這是繼2017年《民法總則》頒行后,民法典編纂邁出的第二步,也是民法典編纂進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將人格權作為獨立的一編加以規(guī)定,該編下設六章,包括45個條文,詳細規(guī)定了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個人信息等權益,并規(guī)定了人格權保護的一般規(guī)則。將人格權單獨成編規(guī)定是我國民法典體系順應時代需求而進行的重大創(chuàng)新,是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新時代全面保障個人人格尊嚴、保障人民體面生活的重要舉措。人格權獨立成編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彰顯了民法典編纂的中國特色。1參見朱寧寧:《多位常委會委員建議應將人格權編放在民法典分編之首》,載《法制日報》2018年9月4日。

一、人格權獨立成編進一步完善了民法典的體系結構

人格權獨立成編進一步完善了民法典的體系結構。民法典體系是按照一定邏輯科學排列的制度和規(guī)則體系,它是成文法的典型形態(tài)。法典化就是體系化,大陸法系之所以稱為民法法系,就是因為它以民法典為基本標志。民法典的體系包括形式體系(民法典的各編以及各編的制度、規(guī)則體系)和實質體系(民法典的價值體系)。就形式體系而言,潘德克頓學派主張,以法律關系特別是以民事權利為中心來構建民法體系,按照這一體例,人格權放在分則之中,也完全符合這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但《德國民法典》的五編制體系并沒有規(guī)定人格權,存在著“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我國《民法總則》第2條在規(guī)定民法的調整對象時,將民法的調整對象確定為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財產關系已經在分則中分別獨立成編,表現為物權編、合同編;而人身關系主要分為兩大類,即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身份關系將由婚姻編、繼承編予以調整。如果不設置獨立的人格權編,則民法典分則所調整的人身關系將僅限于身份關系,人格關系并未在分則中具體展開,這將導致民法典分編與民法總則規(guī)定之間的不協調,也不符合民法典所應調整的范圍。另外,如果不設置獨立的人格權編,也使民法典分則體現出強烈的財產法主導的色彩,這可能使我國民法典產生與傳統(tǒng)大陸法系民法典類似的“重物輕人”缺陷。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將人格權作為獨立的一編加以規(guī)定,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這也表明,我們的民法本質上是一部權利法,民法典分編通過全面保障民事權利,全面體現和貫徹了法治的價值。

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我國長期以來民事立法經驗的總結,與《民法通則》和《民法總則》的規(guī)定實質上是一脈相承的,也是完全一致的。基于對“文化大革命”期間嚴重侵害個人人格權、踐踏人格尊嚴現象的反思,《民法通則》以專章的形式規(guī)定民事權利,并明確規(guī)定了人身權,具體列舉和規(guī)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各項人格權,這是我國人權保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我國《民法通則》當初之所以被稱為“民事權利宣言書”,就是因為單設了民事權利一章,尤其是其中專門規(guī)定了人身權(主要是人格權);《民法通則》的這些規(guī)定都應當在未來的民法典中加以具體展開。《民法通則》將人格權與物權、債權等權利并列規(guī)定,表明該權利與物權、債權一樣,應當獨立成編?!睹穹倓t》在《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基礎上,將人格權作為具體權利,與物權、債權、繼承權等并列規(guī)定,其他的權利都將在分則中獨立成編,人格權也當然應當在分則中獨立成編加以規(guī)定。

從體系上看,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的規(guī)定具有如下特點:

(一)體系的完整性。人格權編(草案)既規(guī)定了一般人格權(草案第774條第2款),也規(guī)定了具體人格權(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既包括物質性人格權,也包括標表性和精神性人格權;既規(guī)定了人格權,也規(guī)定了人格利益(個人信息等);既規(guī)定了個人生前享有的人格權益,也規(guī)定了個人死后的人格利益保護(草案第777條);既規(guī)定了實體空間人格權的保護,也規(guī)定了網絡環(huán)境下人格權的保護。此外,草案還規(guī)定了各種人格權在行使中可能涉及的各種法律保護問題,如禁止性騷擾、非法跟蹤、偷拍偷錄,維持信用記錄準確完整,保障個人的基因和遺傳信息隱私等。

(二)保護權益范圍的開放性。從比較法上來看,人格權作為一項主觀權利在法律上得到了廣泛認可。2Leuze,Die Entwicklung des Pers?nlichkeitsrechts im 19. Jahrhundert,1962,S.93. Neethling, JM Potgieter& PJ Visser,Neethling'slaw of personality, LexisNexis South Africa, 2005, pp.6-7.既然人格權支配的是人格利益,所以需要借助法律的確認,才能使個人對其人格利益的支配合法化;但人格權不可能像物權那樣完全絕對法定化,因為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各種新型人格利益將不斷涌現,人格權完全絕對法定化將不利于新型人格利益的保護,這就需要保持人格權體系的開放性。例如,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個人聲音的利用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聲音作為一種人格利益的保護也會越來越重要。這就有必要在民法典中保持人格權體系的開放性,形成人格權保護的兜底條款。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人格權編(草案)第774條第1款在宣告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的同時,該條第2款又規(guī)定:“除本編規(guī)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痹摋l使用“其他人格權益”的表述,表明了除民法典具體規(guī)定的人格權受到法律保護之外,即便民法典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人格利益,也同樣受到法律保護,這就保持了人格權益體系的開放性。

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在規(guī)定各項具體人格權時,也保持了各項具體人格權規(guī)則的開放性,具體而言:

第一,姓名權、名稱權的擴張保護。民法典分編草案第797條規(guī)定:“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筆名、藝名、網名、簡稱、字號等,被他人使用足以致使公眾混淆的,與姓名和名稱受同等保護。”依據這一規(guī)定,如果筆名、藝名、網名等能夠識別個人的身份,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則其也應當受到人格權法保護。草案之所以作出此種規(guī)定,主要是基于如下原因:一方面,這些符號與特定個人的身份、人格尊嚴具有內在的聯系,對他人筆名、藝名、網名的冒用,以其名義發(fā)布信息,會對特定個人的公眾形象與聲譽等帶來損害。正如王澤鑒先生所指出的,“凡在社會交易及生活上具有識別性功能的標志,均應納入受‘姓名權’保護的范圍”。3王澤鑒:《人格權法》,2012年自版,第139頁。另一方面,筆名、藝名、網名有時候還具有一定的商業(yè)價值,對這些特定符號的保護,有利于防止不誠實的商業(yè)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有利于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第二,肖像權的擴張保護。學理傳統(tǒng)上將肖像的內涵限于以面部特征為中心的外部形象,即肖像應當再現自然人的面部特征,自然人的其他身體特征即便能夠反映個人的外在形象,也不應當屬于肖像。4參見郭明瑞、張玉東:《肖像權三題》,載《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但民法典分編草案在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于第798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肖像是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被識別的外部形象?!庇纱丝梢?,草案在規(guī)定肖像的內涵時已經放棄了“以面部為中心”的理論,而轉向“可被識別”性的標準。例如,某人特有的肢體動作、背影等,如果為相關公眾所知悉,能夠對外展現個人的形象,則應當受到法律保護。所以,肖像是指通過攝影、雕塑、錄像、電影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被識別的外部形象。從“以面部為中心”到“可被識別”性的轉化,旨在擴大肖像的保護范圍,符合肖像權制度設立的初衷。

第三,隱私權內涵界定的開放性。關于隱私權的客體,民法典分編草案第811條第2款規(guī)定:“本法所稱隱私是具有私密性的私人空間、私人活動和私人信息等。”該條在列舉私人空間、私人活動和私人信息這三項隱私權客體時,還使用了“等”字這一兜底性的規(guī)定,這就保持了隱私權內涵的開放性。同時,草案第812條還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作出了規(guī)定,該條第5項的規(guī)定:“以短信、電話、即時通訊工具、傳單、電子郵件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生活安寧”,構成對他人隱私權的侵害,該規(guī)定實際上就確立了對私人生活安寧的保護??梢姡莅覆捎昧苏?、反兩方面規(guī)定的方式界定了隱私權的內涵,保持了隱私權內涵的開放性。

第四,個人信息內涵的開放性。民法典分編草案第813條對個人信息作出了規(guī)定,該條基本沿襲了《網絡安全法》第76條關于個人信息的定義,但該條所保護的個人信息范圍更加廣泛,即不再限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個人信息保護。尤其是該條在列舉個人信息的類型時采用了“等”字這一表述,表明個人信息的類型不限于明確列舉的類型,這也保持了個人信息內涵的開放性。

(三)行為規(guī)范和裁判規(guī)范的統(tǒng)一結合。所謂行為規(guī)范,是指調整對象指向受規(guī)范之人的行為,要求受規(guī)范之人取向于這些規(guī)范所規(guī)定內容而行為。所謂裁判規(guī)范,是指調整對象指向法律上裁判糾紛之人或者裁判機關,要求他們依這些規(guī)范所規(guī)定內容為標準進行裁判。一方面,人格權編(草案)規(guī)定了大量的行為規(guī)范。例如,草案第790條第2款規(guī)定:“用人單位應當在工作場所采取合理的預防、投訴、處置等措施,預防和制止性騷擾行為?!痹摋l規(guī)定對用人單位采取必要措施預防性騷擾的義務作出了規(guī)定。草案對行為規(guī)范作出規(guī)定,確立了人與人正常交往關系的規(guī)范,是社會公共道德和善良風俗的反映,有助于建立人與人正常和睦的生活關系,維護社會生活的和諧與穩(wěn)定。另一方面,草案確立了一些裁判規(guī)范,為法院審理民事糾紛提供了明確的依據。草案全面列舉和保護人格權,并設置了一系列保護人格權的特殊措施,例如規(guī)定人格權請求權(草案第788條第2款)、認定侵害人格權的民事責任所應考慮的因素(草案第779條)、訴前禁令(草案第780條)、違約產生的精神損害賠償(草案第782條),等等,未來將為法院的司法裁判提供便利,便于法官的找法以及釋法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甚至直接關系到司法公正。人格權的獨立成編將為法官在裁判人格權糾紛中找法提供極大的便利,也有利于保障司法裁判的統(tǒng)一。

(四)預防和救濟的結合,各種救濟方式的綜合運用。在網絡時代,應當更加重視對人格權侵權行為的預防,因為與傳統(tǒng)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同,網絡信息的傳播具有即時性,而且網絡的無邊界性以及受眾的無限性,也使網絡環(huán)境對信息的傳播具有一種無限放大效應。網絡信息一經發(fā)布,可以瞬間實現全球范圍的傳播,損害后果將被無限放大。尤其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侵害人格權的損害后果往往具有不可逆性;損害一旦發(fā)生,即難以恢復原狀,這就需要更加重視對人格權侵權行為的預防。為此,許多國家都采用了禁令、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各種方式來保護網絡侵權的受害人,以防止損害的進一步擴大。我國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在積極總結我國司法實踐經驗并借鑒外國經驗的基礎上,也進一步強化了對侵害人格權的預防,主要表現在:一是草案于第780條規(guī)定了禁令制度,強化了對人格權侵害的事先預防。二是在人格權遭受侵害的情況下,草案第778條第1款規(guī)定:“侵害民事主體人格權的,應當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guī)定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边@些方式既體現了對侵害人格權行為的事先預防,又體現了對侵害人格權損害后果的事后救濟,顯然是采用了多種方式對人格權進行救濟。三是草案第790條規(guī)定了用人單位應當采取合理的預防、投訴、處置等措施,預防和制止性騷擾行為,這都有利于遏制性騷擾行為的發(fā)生。四是草案第808條和第815條規(guī)定了在信息錯誤情形下的更正權,這也有利于預防損害的發(fā)生。

二、人格權編草案的十大重要亮點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基于中國的現實,參考比較法上人格權制度的最新發(fā)展趨勢,在人格權的諸多重要制度中進行了非常重要的創(chuàng)新,為21世紀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人格權立法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和貢獻。從草案的內容來看,其立足于解決我國現實問題,認真總結了我國現行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經驗,將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人格權保護問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草案的規(guī)定將會成為我國民法典的最大亮點。筆者認為,草案有以下十大亮點值得充分肯定:

第一,草案嚴格區(qū)分了人格權與人格的概念。從比較法上看,各國都區(qū)分了人格權與人格,并未產生混淆:人格是指主體資格,一般與民事權利能力相對應;而人格權則是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我國自《民法通則》頒布以來,就嚴格區(qū)分了人格與人格權的概念。依據《民法通則》,與“人格”相對應的概念是民事權利能力,規(guī)定在主體制度中;而人格權則規(guī)定在“民事權利”一章中。《民法總則》繼續(xù)沿襲了這一立法傳統(tǒng),在主體制度部分規(guī)定了民事權利能力,解決主體資格問題;而在“民事權利”一章中規(guī)定了人格權,將其作為一項基本的民事權利加以規(guī)定,這實際上也是嚴格區(qū)分了人格與人格權。民法典分編(草案)人格權編單獨規(guī)定人格權,而沒有將其作為主體資格規(guī)定在民事主體部分,實際上也是嚴格區(qū)分了人格權與人格兩個概念,這一做法符合我國自《民法通則》以來的民事立法傳統(tǒng),與《民法通則》《民法總則》的立法精神也是一脈相承的。

第二,草案區(qū)分了人格權與人權的概念。人權主要是憲法上的概念,其強調的是國家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個人享有人權,就意味著國家負有保護個人人權的義務。作為憲法上的權利,人權指向的對象主要是國家,約束的義務主體主要是公權力機構。而人格權則主要是民法上的概念,民法上人格權強調的是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其常常被認為是私法上的人權,5GertBrüggemeier, Aurelia ColombiCiacchi, Patrick O’Callaghan, ed., Personality Rights in European Tort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5.所約束的義務主體為私法關系的當事人。另外,人格權被認為是私法所確認的保護人的精神利益的權利,可以直接受到侵權法的保護;而人權并不一定都通過侵權法來保護;民法典分編(草案)第773條就規(guī)定,“本編調整因人格權產生的民事關系”,立法機關在草案的說明中也指出,“人格權編這一部分,主要是從民事法律規(guī)范的角度規(guī)定自然人和其他民事主體人格權的內容、邊界和保護方式,不涉及公民政治、社會等方面權利”。6沈春耀:《關于提請審議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議案的說明》,載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npc/cwhhy/13jcwh/2018-08/27/content_2059319.htm,2018年9月3日訪問。這表明人格權編調整的是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民事權益關系,而不調整國家和個人之間的人權關系。從草案的內容來看,其所規(guī)定的各項人格權也并沒有涉及公法上的權利義務問題,彰顯了人格權的私權屬性。

當然,憲法上的人權與人格權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當代的司法實踐和理論都承認,人權也可以產生所謂第三人效力,約束私法關系的當事人。在基本權利被私法主體侵犯的情況下,私法主體同樣應承擔民事侵權責任,這是法治保障權利精神的具體體現;侵犯基本權利適用民事責任的現象,也被稱為“基本權利的民事化”。7參見石佳友:《人權與人格權的關系——從人格權法的獨立成編出發(fā)》,載《法學評論》2017年第6期。另一方面,強化人格權的保護,有助于全面落實憲法保障人權的精神。人權條款對人格權的發(fā)展能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人格權的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憲法的人權保護條款的落實和具體化。民法人格權在其具體適用中,會不可避免地參照相應的憲法基本權利條款的價值和精神,這被稱為“民事權利的基本化”。8同上注。因此,憲法上的人權與人格權存在著密切的雙向互動關系。當然,這種密切的聯系并不能否認二者之間仍然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

第三,草案細化規(guī)定了法人、非法人組織人格權的規(guī)則。在法人、非法人組織的名稱權方面,草案第一次將簡稱、字號等納入保護范圍。簡稱是指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名稱的縮減,例如中央電視臺簡稱“央視”,阿里巴巴簡稱“阿里”等。簡稱在性質上并不屬于名稱,因此無法直接適用名稱權的保護規(guī)則,但與名稱一樣,簡稱也可以起到標識法人、非法人組織的作用,尤其是許多法人、非法人組織的簡稱具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能夠為相關公眾所知悉,應當受到法律保護。例如,“騰訊”“阿里”“清華”等,都是相關主體的簡稱,但為社會公眾廣泛了解,應當受到法律保護。在實踐中也發(fā)生了一些法人簡稱糾紛。例如,瀘州醫(yī)學院改名為四川醫(yī)科大學后,即與四川大學就“川醫(yī)”的簡稱發(fā)生了爭議。9王鑫昕:《大學改名惹爭議:川大致函教育部反對瀘州醫(yī)學院更名》,載《中國青年報》2015年6月18日。關于簡稱的保護,《民法總則》雖然規(guī)定了法人、非法人組織的名稱權,但并沒有對法人、非法人組織的簡稱保護作出規(guī)定,這也需要類推適用名稱權的規(guī)則。草案第797條規(guī)定:“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筆名、藝名、網名、簡稱、字號等,被他人使用足以致使公眾混淆的,與姓名和名稱受同等保護?!痹撘?guī)定將簡稱納入名稱權的保護范圍,對于保護法人、非法人組織的利益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第四,草案對人格權請求權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該草案第778條規(guī)定:“侵害民事主體人格權的,應當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guī)定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痹摋l對人格權請求權作出了規(guī)定,并區(qū)分了人格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這種區(qū)分主要表現在:一是是否考慮過錯不同。侵權損害賠償之債一般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其成立需要受害人證明行為人主觀上存在一定的過錯。侵權損害賠償也是救濟人格權的重要方法,但此種責任形式在構成要件上原則上要求過錯,10參見王澤鑒:《人格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94頁。從而保障一般行為自由,實現行為的可預期性。而人格權請求權在性質上屬于絕對權請求權,絕對權請求權的目的都在于恢復個人對其絕對權利益的圓滿支配狀態(tài),人格權請求權也不例外,因此該請求權的行使并不要求行為人具有過錯。二是是否具有對人格權侵害的預防功能不同。侵權損害賠償主要是一種事后的救濟,是在各種絕對權遭受侵害的情況下對受害人的事后補救,而人格權請求權并不完全側重于對損害的事后救濟,而側重于對損害的事先預防。例如,在侵害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時,受害人有權要求采取更正、刪除、封鎖、補充等措施,以保護其權利。也正因如此,人格權請求權的適用不以損害的實際發(fā)生為前提,而僅需要人格權受到妨害或者有受到妨害的可能。三是是否要求證明實際損害不同。因為人格權請求權主要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因此其并不要求損害已經實際發(fā)生,在人格權益存在受損的風險時,權利人即可以要求行為人消除危險,而在侵害行為正在進行時,雖然侵害結果還沒有發(fā)生,權利人也可以要求行為人停止侵害。由于侵權損害賠償之債以填補受害人實際損害為主要目的,因此,其適用需要受害人證明其遭受了實際損害,在被侵害人證明存在實際的精神或者物質損害之后,行為人才需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所以一般認為,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以補償功能(Kompensationsfunktion)為主要功能,妨礙排除請求權更強調預防功能(Pr?ventionsfunktion),不具有補償功能。11Staudinger/Karl-HeinzGursky (2012) BGB § 1004, Rn. 139; Pfeiffer, a.a.O., S. 8 f.四是是否以構成侵權為適用條件不同。對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而言,其適用前提是行為人的行為已經構成侵權。而人格權請求權的功能在于維持權利人對其人格利益的圓滿支配狀態(tài),其適用并不需要行為人的行為已經構成侵權。12參見楊立新、袁雪石:《論人格權請求權》,載《法學研究》2003年第6期。例如,有關新聞媒體、網站所刊載的報道內容失實或者有明顯錯誤,侵害他人人格權的,受害人有權要求新聞媒體、網站及時更正。上述情形并不一定要求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侵權,也不要求權利人必須證明行為人的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五是是否適用訴訟時效不同。侵權損害賠償之債作為一種債的關系,應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當然,除損害賠償責任,許多責任形式也難以適用訴訟時效。例如,就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責任形式而言,由于相關的侵害行為處于持續(xù)狀態(tài),因此難以適用訴訟時效制度。民法典草案第一稿第778條第2款規(guī)定:“民事主體依照前款規(guī)定提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币虼耍烁駲嗾埱髾嘧鳛橐环N絕對權請求權屬性的權利,本身不應受到訴訟時效的限制。人格權請求權的確立,不僅構建了人格權保護的完整體系,完善了人格權遭受侵害和妨害的救濟規(guī)則;同時也構建了系統(tǒng)完整的請求權體系,完善了我國民法對民事權利保護的制度構建。

草案所規(guī)定的人格權請求權還可以表現為信息錯誤更正權、刪除權等權利,對于這些權利的行使,即便在沒有發(fā)生侵權的情形下,請求權人也可以行使這些權利,這也是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區(qū)別所在,因為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適用應當是發(fā)生侵權為前提。據此,草案第808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可以依法查詢自己的信用評價;發(fā)現信用評價錯誤或者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有權提出異議并要求采取更正、刪除等必要措施?!辈莅?15條第1款規(guī)定:“自然人可以向信息持有人依法查閱、抄錄或者復制其個人信息;發(fā)現信息有錯誤的,有權提出異議并要求及時采取更正等必要措施。”從這些規(guī)定來看,我國人格權編草案實際上已經區(qū)分了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在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分離之后,我國民事立法中就會形成完整的絕對權請求權體系,這就是由物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和知識產權請求權組成的體系。絕對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相分離,將使我國民法權利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第五,草案明確規(guī)定了訴前禁令制度。所謂訴前禁令,是指民事主體面臨正在實施或有侵害人格權之虞的行為,有權在起訴前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采取責令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以防止損害的實際發(fā)生或擴大。草案第780條對此作出了規(guī)定,“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害其人格權的行為,如不及時制止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采取責令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從比較法上看,在人格權遭受威脅或者持續(xù)侵害的情形下,幾乎所有的法律體系中都采用了禁令制度,以防止損害后果的擴大。13Guldix & A Wylleman, De positie en de handhaving van persoonlijkheidsrechten in het BeIgisch privaatrecht, Tijdschrift Voor Privaatrecht, 1999, p.1645 ff.在最終判決作出之前,法官還可以作出預先裁決,責令行為人停止出版、禁止發(fā)行流通,或責令將出版物全部或部分予以查禁。14[奧]考茨歐等:《針對大眾媒體侵害人格權的保護:各種制度與實踐》,余佳楠等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170頁。德國法也經常采用禁止令對侵害人格權的行為進行規(guī)制。15BGHZ 138,311,318.由于禁令的適用并不要求具有不法性,也不要求具有過錯,16U Kerpen, Das internationale Privatrecht der Persoenlichkeitsrechtsverletzungen-Ein Untersuchung aufrechtsvergleichender Grundage, 2003,S.26.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這一救濟方式對人格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有的法院已經在侵害人格權的責任中采用了禁令的方式。例如,在“錢鐘書書信案”中,法院就采取了此種方式。禁令既有訴前的禁令,也有訴訟中的禁令,兩種禁令的功能都在于預防損害,不論是針對已經發(fā)生的損害,還是尚未發(fā)生的損害,都可以借助禁令的方式予以預防。對訴前禁令而言,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尚不確定,而停止侵害則一般要求侵害行為正在進行,而且行為人的行為已經構成侵權??梢?,與停止侵害不同,在相關的侵害行為尚未實施時,如果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害其人格權益的行為,而不及時制止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采用禁令的方式,預防侵害行為的發(fā)生,這就可以將人格權益的司法保護的時間提前,從而防止損害的發(fā)生和擴大。

第六,草案明確規(guī)定了某些人格權益的經濟利用規(guī)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格權經濟利用的現象日益廣泛。一方面,某些人格權,尤其是標表性的人格權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利用價值。例如,個人的姓名、肖像、聲音以及法人的名稱等,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以成為經濟利用的對象。在現代信息社會,個人信息不僅強調保護,而且強調利用;侵害這些人格權,不僅造成受害人精神損害,還可能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害。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0條已經對此作出了規(guī)定。另一方面,人格權的經濟利用是比較法上達成的共識:在歐洲稱為人格權的商業(yè)化利用,商事人格權或“形象代言人權利”;在美國稱為公開權或者形象權。17Huw Beverley-Smith, AnsgarOhly, Agnes Lucas-Schloetter, Privacy, Property and Person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1-11.從我國立法來看,《民法通則》第100條實際上已經承認了肖像權的利用,該法第99條規(guī)定了企業(yè)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可轉讓其名稱的權利。草案沿襲了這一立法經驗,對人格權權益的經濟利用規(guī)則作出了規(guī)定,這也為人格權的經濟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據。草案在一般規(guī)定中首先規(guī)定了人格權的利用規(guī)則,草案第776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可以許可他人使用姓名、名稱、肖像等,但是依照法律規(guī)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許可的除外?!辈莅傅?02條第2款規(guī)定:“肖像權人有正當理由的,可以解除肖像許可使用合同,但是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對方。因解除合同造成對方損失的,除不可歸責于肖像權人的事由外,應當賠償損失?!痹摋l實際上是賦予了肖像權人任意解除肖像權許可使用合同的權利,這實際上也體現了當人格權和財產權發(fā)生沖突時應當向人格權保護傾斜的精神。同時,草案第803條規(guī)定:“其他人格權的許可使用,參照適用本章的有關規(guī)定。”這就意味著草案關于肖像權許可使用的規(guī)則不是僅僅適用于肖像,而實際上為人格權的商業(yè)化利用確定了一般性的規(guī)則,從而彌補了我國現行立法在這方面規(guī)定的不足。

第七,草案規(guī)定了利益衡量的方法,有助于協調和平衡人格權與其他利益之間的沖突。所謂利益衡量,也稱為利益考量、利益平衡,實際上是在各方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對社會公共利益、當事人的利益等各種利益進行考量,以尋求各方利益的妥當平衡,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在法律解釋中,利益衡量主要是指解釋者在運用各種狹義法律解釋方法時,努力探究立法者在法律條文中對所協調的各方利益進行的考量和判斷,通過利益平衡輔助各種解釋方法,尋求妥當的結論。從實踐來看,人格權在行使和保護中常常涉及與其他權利關系的沖突和協調,因此,需要采用利益平衡的方法,妥當協調各項權利之間的關系。例如,生命健康身體與倫理之間的協調、姓名與家庭倫理、肖像權與著作權、名譽權和隱私權與言論自由、個人信息與數據流通共享、人格權與財產權、人格權與其他公共利益之間都存在極為困難的協調問題。草案第779條規(guī)定:“認定行為人承擔侵害人格權的民事責任,應當考慮下列因素:(一)人格權的類型;(二)行為人和受害人的職業(yè)、社會身份、影響范圍等;(三)行為的目的、方式、地點、時間、后果等具體情節(jié)。行為人為維護公序良俗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jiān)督等行為的,可以在必要范圍內合理使用民事主體的姓名、名稱、肖像、隱私、個人信息等?!?該條明確列舉了解決人格權糾紛需要參考的多種具體因素,實際上是為法官裁判人格權糾紛提供了具體的指引和參考。尤其應當看到,該條在認定侵害人格權的民事責任時,強調要考慮行為人和受害人的職業(yè)、社會身份、影響范圍等因素,有利于解決公眾人物人格權保護與限制的問題。草案在名譽權一章中,為了平衡好保護個人權益和發(fā)揮新聞報道、輿論監(jiān)督作用之間的關系,草案還規(guī)定,行為人為維護公序良俗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jiān)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行為人捏造事實、歪曲事實、對他人提供的事實未盡到合理審查義務或者包含過度貶損他人名譽內容的除外(草案第806條)。這一規(guī)定實際上既有利于維護人格權,同時也保障了新聞輿論監(jiān)督的自由。

第八,草案規(guī)定了禁止性騷擾和預防性騷擾的規(guī)則。所謂性騷擾,是指以身體、語言、動作、文字或圖像等方式,違背他人意愿而對其實施的有辱其尊嚴的、以性為取向的行為。性騷擾實質上是一種損害他人人格尊嚴的行為,18參見[德]馮·巴爾等主編:《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范規(guī)則: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王文勝等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320頁。其表現形式往往與性取向相關。從比較法上來看,各國普遍重視對性騷擾的法律規(guī)制。草案第790條第1款規(guī)定:“違背他人意愿,以言語、行動或者利用從屬關系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可以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币皇沁`背了受害人的意愿。性騷擾行為應當是違背受害人意愿的行為,也正是因為性騷擾違背了受害人的意愿,因此,其可能導致受害人產生憤怒、焦慮等不良情緒。二是行為人實施了相關行為,這些行為是和性有關的行為。性騷擾行為表現的方式多種多樣,但通常和性取向有關,行為人在實施性騷擾時可能采取口頭的方式(如講下流話、性挑逗語言等),也可能采用書面形式(如發(fā)黃色視頻、短信等),還可能采用其他行為舉動(如觸摸生殖器或者以其他姿態(tài)騷擾他人)等。行為人在實施性騷擾行為時,其主觀上都是故意的,19參見王成:《性騷擾行為的司法及私法規(guī)制論綱》,載《政治與法律》2007年第4期。從實踐來看,大多數性騷擾侵害了受害人的身體權,損害了受害人的人格尊嚴,因此,草案將性騷擾置于身體權之中加以規(guī)定,從體系上看也是合理的。草案不僅規(guī)定了禁止性騷擾行為,而且規(guī)定了對性騷擾的預防義務。由于法律規(guī)范性騷擾行為最初主要針對職業(yè)中的性別歧視,是為了保護在工作中受害的弱者,從實踐來看,性騷擾行為也大多發(fā)生在工作場所中,尤其是和工作聯系在一起。因此,為了有效防止性騷擾的發(fā)生,草案第790條第2款規(guī)定了用人單位防范性騷擾行為的義務,有助于在最大限度上預防和減少性騷擾行為的發(fā)生。

第九,草案進一步完善了隱私權制度。在互聯網、高科技爆炸的時代,隱私的保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美國學者福祿姆金(Froomkin)曾經總結了許多高科技的發(fā)明,如紅外線掃描、遠距離拍照、衛(wèi)星定位、無人機拍攝、生物辨識技術、語音識別等。他認為,高科技爆炸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福祉,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副作用,即對個人的隱私保護帶來了巨大威脅,已經使個人無處藏身。他認為,現代法律遇到的最嚴峻的挑戰(zhàn)就是,如何尊重和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20See Michael Froomkin, "The Death of Privacy?", 52 Stan .L.Rev., 1461 (1999-2000).在現代社會,隱私權也是一項意義日益彰顯、作用日益突出的民事權利?!睹穹倓t》第110條第1款在列舉自然人所享有的各項具體人格權時,明確規(guī)定了隱私權,這就從正面對隱私權作出了規(guī)定,對于強化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但民法總則對隱私權規(guī)定失之簡略,只是確認了隱私權的概念,并沒有對隱私權的內涵、范圍、效力、保護方式以及在不同場合下的類型化作出詳細規(guī)定。為強化對隱私權的保護,草案列舉專章作出了專門規(guī)定。草案第811條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本法所稱隱私是具有私密性的私人空間、私人活動和私人信息等?!边@就從正面對隱私的概念作出了明確的列舉,同時又從反面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作出了規(guī)定。草案第812條進一步圍繞隱私權的內容,具體列舉了各種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基本上構建了我國隱私權保護的法律規(guī)則。

第十,草案關于個人信息的規(guī)定對未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實踐具有重要價值。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將會成為一項基本的民事權益。從實踐來看,個人信息泄露現象十分嚴重,甚至成為一種社會“公害”。草案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適應了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趨勢,體現了法律的與時俱進的精神,也充分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草案關于個人信息的規(guī)定具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明確了個人信息的概念和內容。雖然我國《網絡安全法》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作出了規(guī)定,但其保護范圍限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個人信息,顯然不能概括所有的個人信息。草案第813條第2款規(guī)定:“本法所稱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等?!倍谴_立了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的原則。草案第814條規(guī)定了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同時,該條也規(guī)定了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具備的條件。三是規(guī)定了個人信息權益的行使規(guī)則,包括查詢、查閱、抄錄、復制、請求更正與刪除等權利(草案第815條)。四是規(guī)定了個人信息收集、使用的違法阻卻事由,有效地協調了各類信息保護與維護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五是規(guī)定了信息完整權以及信息共享應當遵循的基本規(guī)則。從世界范圍來看,數據的采集和共享的方式正在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而且導致數據作為一種產業(yè)蓬勃發(fā)展,但由此帶來的其與個人信息等人格權的保護之間的沖突越來越明顯。目前在我國大數據產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既要鼓勵數據的開發(fā)、利用和共享,以促進數據產業(yè)的發(fā)展,但也同時要提高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關注度,完善保護規(guī)則。例如,大數據產業(yè)發(fā)展起來后,必然實行數據共享,其中也大量涉及個人信息數據的共享。但在數據共享中,數據開發(fā)者是否需要取得信息主體的同意,分享者獲得數據后如何使用這些數據等。如果這些界限不清晰,數據共享就很容易變成數據的有償交易,而造成對信息權利人的權利侵害,無法實現數據產業(yè)的長期健康發(fā)展。民法典各分編草案第817條規(guī)定:“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边@就確立了數據共享所應當確立的規(guī)則。

三、人格權編草案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內容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規(guī)定雖然有不少亮點和創(chuàng)新,草案體系結構從總體上看是較為成熟的、合理的,但某些內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具體而言:

第一,應當將人格權編置于分編的第一編。草案目前將人格權置于物權、合同之后作為第三編。這一體系安排主要是基于《民法通則》關于民事權利的規(guī)定,但嚴格地說,這一編排體例并不合理,應當將人格權編置于分編之首,理由主要在于:一方面,與《民法總則》第2條的規(guī)定相一致?!睹穹倓t》第2條在確定民法的調整對象時,明確規(guī)定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并且將人身關系置于財產關系之前??梢姡c我國《民法通則》第2條相比較,該條更凸顯了對人身關系的重視。另一方面,把人格權放在第一章,這樣能夠更好地體現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本這一思想。 依據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邏輯關系來排列編章順序,也應把人格權編放在第一編。21參見朱寧寧:《多位常委會委員建議應將人格權編放在民法典分編之首》,載《法制日報》2018年9月4日。將人格權編置于民法典分編之首,可以充分體現現代民法的人本主義精神,體現對個人的終極關懷。試想如果生命、健康、自由都不能得到保障,所謂“萬貫家財”又有何用?還應當看到,財產是個人的,但生命健康權等涉及社會利益。人格尊嚴作為法律的最高價值,應當具有優(yōu)先于財產利益和私法自治的價值,將其作為重要價值加以保護,也體現了民法的現代性。《德國民法典》的五編制模式雖不無道理,但因其過度強調財產權的中心地位,給人以“重物輕人”之感。22參見薛軍:《人的保護:中國民法典編撰的價值基礎》,載《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因此,人格權應當置于民事權利之首。人格尊嚴、人身價值和人格完整,應該置于比財產權更重要的位置,它們是最高的法益。在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典草案中,應當將人格權編置于民法典分則各編之首。

第二,草案關于物質性人格權的規(guī)定需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草案第783條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有權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權?!钡?84條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身體權,有權維護自己的身體完整。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身體權?!钡?85條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健康權,有權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權。”草案的上述規(guī)定分別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作出了規(guī)定,但這三條規(guī)定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體現為:一是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的規(guī)定過于原則和簡化,缺乏可操作性,難以為法官裁判相關糾紛提供明確的裁判規(guī)則;二是該條雖然規(guī)定了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但缺乏對侵害這三項權利的典型侵權行為及其特點的具體列舉,這就難以為這三項權利的保護提供更為具體的規(guī)則;三是這三條規(guī)定在表述上過于相似,給人感覺有些重復,而且不利于對三項權利的內容作出明確的區(qū)分。因此,有必要在未來作出修改。

第三,關于姓名變更的規(guī)則需要進一步完善。民法典分編草案第795條規(guī)定:“未成年人父母離婚的,與未成年人共同生活的一方可以將該未成年人的姓氏變更為自己的姓氏,但是另一方有正當理由表示反對的除外。父或者母變更未成年子女姓氏的,應當根據未成年子女的年齡和智力狀況,尊重其真實意愿?!睆淖置嫔线M行解釋,民法典的傾向立場則是“與未成年人共同生活的一方”原則上有權單獨決定變更未成年人的姓名,未共同生活一方監(jiān)護人只有在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才能予以反對,但對于何為正當理由則并未明確。對此,筆者認為該規(guī)定值得商榷。對于父母離異情形下未成年人子女姓名變更的問題,應當秉承如下基本立場:一是原則上不允許與未成年人共同生活一方更改未成年人姓名,即原則上應當規(guī)定父母雙方共同決定子女姓名是否變更。因為更改姓氏關系未成年人的重大人格利益,稍有不妥,將會引發(fā)糾紛,反而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長,因此,原則上不宜變動未成年人的姓名。二是如果與未成年人共同生活一方父母確有正當理由需要變更未成年人姓名的,姓名登記管理部門也應當對這種單方申請變更的行為予以支持,此處的正當理由應該是基于“實現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的考量。23參見石冠彬:《姓名權行使糾紛的裁判規(guī)則及應然路徑》,載《四川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父母離婚后,未成年人隨父或母一方組成新的家庭,在新的家庭中,出于維護未成年人成長環(huán)境的考慮,有必要更改未成年人的姓氏。例如,夫妻離婚后,未成年人隨母親生活,在母親改嫁后,如果不允許母親一方單方變更該未成年人的姓氏,則可能導致該未成年人難以融入新的家庭和新的環(huán)境,也不利于維護其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此時,應當允許母親一方單方變更其姓氏。三是變更姓名應當考慮未成年人的意愿。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尚不具有判斷何種行為有利于保護自身權益,所以不能因為未成年人主張更改姓名而直接更改,而需要由行使監(jiān)護權的父母予以判斷,但應當考慮其意愿。當然,考慮未成年人意愿并不意味著其姓氏不能違背未成年人的意愿,如果有利于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則予以變更;反之,即便符合未成年人的意愿,也不宜變更。

第四,建議將個人信息確認為權利。草案仍然沿襲《民法總則》第111條的規(guī)定,采用“個人信息”這一表述,而沒有采納“個人信息權”,這一表述是值得斟酌的。筆者認為,從比較法上來看,許多國家都承認了個人信息權;個人信息權有自己獨立的權利內核,無法被其他權利所涵蓋,在法律上應當規(guī)定獨立的個人信息權。之所以沒有將個人信息權規(guī)定為具體人格權,可能是因為個人信息保護制度還是一個較新的領域,對其研究還不成熟,尤其是其與隱私的界限仍不十分清晰,因此,沒有將個人信息權規(guī)定為一種具體人格權,以期待司法實踐和法學理論發(fā)展對其不斷完善。筆者認為,草案沒有規(guī)定獨立的個人信息權,此種做法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在法律上確認個人信息權,有利于進一步明確個人信息權的各項具體權能,從而不僅宣示了個人所享有的個人信息權,而且也可以為權利人具體行使和維護提供明確的指引。個人信息只是一種法益,而個人信息權則是權利。從權利位階上看,權利的位階要高于利益,規(guī)定個人信息權,更有利于對個人信息權利進行保護,也有利于積極應對各種新型的侵權行為。另一方面,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定個人信息權,也可以為特別法保護個人信息提供上位法依據。從域外經驗來看,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律都確認了個人信息權,這一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此外,草案未規(guī)定個人信息權,也不利于區(qū)分個人信息權與其他權利(如隱私權、肖像權、姓名權),這可能增加法律適用中的沖突。由于個人信息權在信息社會中的重要性,因此,首先應當在民法典中對個人信息權作出規(guī)定,而特別法則應當在民法典規(guī)定的基礎上,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作更具體的規(guī)定。

第五,增加關于未成年人人格權的保護規(guī)則。在網絡時代,如何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的網絡權益,是整個社會所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眾所周知,青少年是最為活躍的互聯網用戶群體。根據有關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總數已經達到7.5億人,其中,10歲以下青少年網民占比約為3.1%,約0.23億人;10—19歲的青少年網民占比約為19.4%,約1.46億人,上述未滿19歲的總計已經達到1.5億人,占中國網民總數的近1/5。特別是對未成年人而言,他們正處于敏感、沖動、心智尚未成熟的年齡,隱私、個人信息非常容易受到侵害,這就需要特別強化對未成年人的網絡權益的保護。例如,對于網絡游戲有必要采取分級措施,限制暴力的等有害信息的產生。再如,為防止兒童的信息泄露,應當要求對兒童個人信息的收集必須取得其監(jiān)護人的同意。對未成年人器官捐贈問題,應當有專門的規(guī)范,這些規(guī)則也有必要寫入人格權編。

第六,應增加人格權的特別保護規(guī)則。具體而言:一是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責任規(guī)則。這些責任形式主要適用于人格權侵權,《侵權責任法》對其作出的規(guī)定也十分簡略。如就賠禮道歉而言,如果責任人不主動承擔此種責任,是否可以在媒體上公布判決書,或者通過罰款等方式實現對責任人的間接強制等,也應在人格權編中對其作出細化規(guī)定。二是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2條對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作出了規(guī)定,其保護范圍限于人身權益,其中主要是人格權益。但該條的規(guī)定十分簡略,草案雖然規(guī)定了違約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但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沒有作出規(guī)定,這也恰好是司法實踐中亟待解決的重大疑難問題。關于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考量因素、法人是否可以享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侵害死者人格利益的精神損害賠償等問題,該條均沒有作出規(guī)定,這就需要人格權編對其作出細化規(guī)定。三是回應權。該權利是指定期發(fā)行的媒體中的報道涉及特定的個人,則相關的個人有權在法定期限內就相關事實作出回應?;貞仨氠槍蟮溃冶仨氃谝?guī)定的期限內作出,相關的媒體也有義務刊載?;貞獧嘤煞▏ㄊ讋?chuàng),《瑞士民法典》在1983年法律修訂時對其作出了規(guī)定。法律上規(guī)定回應權有利于權利人保護其名譽等人格權益,也有利于減少人格權糾紛。24U Kerpen, Das internationale Privatrecht der Persoenlichkeitsrechtsverletzungen-Ein Untersuchung aufrechtsvergleichender Grundage, 2003,S.134.在很多情況下,權利人的回應在媒體上刊載后,就其名譽能夠得到及時維護,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也可以考慮對此種救濟方式作出規(guī)定。四是請求新聞媒體、網站在報道錯誤的情形下的更正權。草案雖然規(guī)定了信息錯誤情形下的更正權,但并沒有規(guī)定在新聞媒體、網站所刊載的報道內容失實或者有明顯錯誤,侵害他人人格權的,受害人是否有權要求新聞媒體、網站及時更正。從實踐來看,允許受害人行使此項權利,通過及時更正,可以將對受害人的損害降至最低限度,在最大限度上減少損害。規(guī)定更正權和回應權有利于體現人格權請求權的特點,并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進行嚴格區(qū)分,即使在沒有構成侵權的情形下,權利人也有權行使這些權利,從而恢復權利人對其人格利益的圓滿支配狀態(tài)。在人格權遭受侵害的情形下,這些補救措施比恢復原狀可能更有效率,對受害人救濟而言,恢復名譽比金錢賠償可能更為有效。25Neethling, JM Potgieter& PJ Visser, "Neethling'slaw of personality", LexisNexis South Africa, 2005, p.171.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也可以考慮對這些保護方式作出細化規(guī)定。

四、結語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面向新時代的新征程,民法典編纂也需要與時俱進。在人們物質文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的情形下,要使人民群眾活得更有尊嚴、更有體面、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就必須要在民法典編纂中全面加強對人格權的保護。使人格權獨立成編,既是現階段強化人格權保護的必由之路,也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重要舉措。

猜你喜歡
請求權人格權隱私權
論一般人格權條款與具體人格權條款的規(guī)范適用關系
納稅人隱私權的確立、限制與保護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重要社會價值
論人格權的財產化對于傳統(tǒng)人格權的消極防御
媽媽,請把隱私權還給我
關于知識產權請求權內容構建的思考
谷歌尊重雕像“隱私權”的啟示
“人肉搜索”侵害隱私權的法律解析
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研究
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和其他請求權的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