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國光
(蘇州科技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美國學者羅伯特·考爾克指出:“我們通常把一本書看作一個文本,然而,任何存在不可知性邊界的意義制造物——即便其制造的意義是自相矛盾或不斷變化的——都可以是一個文本。”[1]225意即,電影也可以視為一個文本?!斑@個由可供我們分析的、相互關聯(lián)的意義結構體的元素組成的結構體,我們稱之為可解讀的文本(text)?!盵1]3伊朗電影《小鞋子》又譯為《天堂的孩子》,是世界兒童電影中的精品。 筆者嘗試以解讀一個“文本”的方法來分析這部“意義結構體”的文本內涵及其美育價值。 曾繁仁提出:“從馬克思的實踐觀點出發(fā),我們認為,審美力只有在審美的實踐中才能養(yǎng)成?!盵2]審美實踐是培養(yǎng)審美力的主要方式。藝術是美最為集中的領域,因為藝術美是理想美,包含藝術家大量的審美經驗、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缎⌒印纷鳛橐徊績和}材的藝術影片,是審美實踐的優(yōu)秀材料,有突出的審美價值。
《小鞋子》 這個故事文本中有幾處不易覺察的“秘密”,而就在這些秘密背后隱藏著的卻是人性的尊嚴。影片通過幾個相互關聯(lián)的故事線索,告訴我們愛的真相,以及秘密、愛(無需言說的愛)和尊嚴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為一種意義的豐滿,具有突出的美育價值。
影片《小鞋子》聚焦于一個普通的伊朗家庭,一家人共同承受生活的壓力,也共同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活:爸爸努力工作,媽媽洗衣、燒飯、照看初生的幼子,哥哥買菜,妹妹洗碗。影片沒有敘述嚴重的沖突,故事也并不離奇曲折。但就在日常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在人與人簡單質樸的關系中,影片營造了一種淡淡的、哀傷溫暖的氛圍。觀眾在感受親情、友情的同時,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承受著內心的委屈,感受著他們的誠實與尊嚴。因而,影片產生現(xiàn)實主義作品在小人物的刻畫上經常出現(xiàn)的效果——“含淚的微笑”。在現(xiàn)代主義各種表現(xiàn)手法紛紛亮相的當代電影中,《小鞋子》這部影片的制作顯得難能可貴。尤其是情節(jié)設置和人物刻畫上,通過小小的“心理秘密”的設置,展現(xiàn)了人物的尊嚴。因而,在理解“愛”與尊嚴的層面,影片彰顯了突出的美育價值。
影片的主要意象和關鍵線索都是一雙“小鞋子”。那是妹妹莎拉僅有的一雙鞋,已經破了,哥哥阿里將它拿到鋪子里去修補。影片從這雙鞋子的丟失講起:收垃圾的小販誤以為是沒人要的廢品,將塑料袋連同鞋子一起收走。哥哥并不知曉,他反復尋找這雙鞋,始終沒有找到。兄妹倆決定共同保守丟失鞋子的這個秘密,因為他們知道“家里沒有錢”買新的鞋子。影片將這一情節(jié)刻畫得極為細致,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和視角。例如,妹妹埋怨哥哥“都是你不好,弄丟了我的鞋子”,隨后哥哥如何說服妹妹不要告訴大人,又如何說服妹妹以后穿自己的球鞋去上學,因為“告訴爸爸也沒有用,他沒錢給你買鞋,你應該懂得”。影片用畫面的淡入、淡出以及越來越快的鏡頭切換營造合情合理的心理效果,同時說服觀眾:兄妹倆將要風里來雨里去,輪流穿著一雙鞋去上學。他們瞞過了老師、躲過了父母的注意,共同承擔丟失鞋子的后果。在共同保守秘密的過程中,兄妹倆也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影片還通過敘述順序在觀眾心里設置了一個“秘密”:妹妹莎拉的鞋子為什么會穿在她同學的腳上?直到影片中場,那個推小推車走街串巷的收廢品小販再次出現(xiàn),當莎拉同學的媽媽用已經不能再穿的小鞋子換回一個破舊的塑料籃子,觀眾才意識到原來媽媽是用同樣的方法在廢品小推車上拿到這雙鞋。從莎拉和哥哥的視角來看,他們在影片中始終是“不知情者”,正因為這種視角的設置,兄妹倆的品質才得以凸顯。他們沒有因為鞋子本來就是自己的而貿然向鞋子的新主人發(fā)問或者索要,在這里表現(xiàn)了對“人”的深深的理解與同情。盡管在整個影片中他們自己才是特別需要被理解的主人公。
影片感人至深的“情”的層面至少有四個:兄妹情、同學情、師生情、鄰里情。這些美好的情感,圍繞著“人”的價值展開,是社會美的主要內容,也是美育的重要方面。這些“情感”層面,影片處理得有主有從,有詳有略,為讀者開啟了全面了解認識伊朗的家庭、學校、社會的窗口,也展現(xiàn)了自然美和社會美,并通過一定的藝術技巧創(chuàng)造了一個藝術美的世界。
首先,兄妹情發(fā)生在家庭內部,是影片表現(xiàn)情感層面的重點,也是觀眾產生感情認同的基礎。由于交替使用一雙球鞋去上學,中間的時間差是個大問題。為了防止哥哥上學遲到,妹妹每次放學都用盡全身的力量盡快跑到焦急等在巷子里的哥哥面前,有時遇到考試,她甚至不管對錯,直接寫好答案提前交上試卷趕回家換鞋。哥哥因為成績好,得到老師的獎賞——一支自動鉛筆,放學回家他趕緊把筆送給妹妹。兄妹倆一起洗刷那雙穿臟的球鞋,在共同保守秘密和勞動的過程中,兄妹的感情更加深厚。哥哥為了贏得一雙球鞋主動參加市政府組織的長跑比賽,他的動力就是對妹妹的愛,他想得第三名,因為季軍的獎品中恰好有一雙運動鞋,哥哥想得到它并送給妹妹——這是他拼盡自己的能力唯一能為妹妹做的事,以此緩解妹妹穿自己那雙不合腳的鞋子上學的尷尬。這份兄妹情是無條件地彼此信任,共同保守一個秘密、共同承擔一次過錯的后果,更是為整個家庭共同擔當?shù)呢熑巍?/p>
導演把對兄妹情的表現(xiàn)放在家庭成員互相關愛的背景下,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里,丈夫關心妻子,妻子關心丈夫,父母關心子女,子女盡可能地為父母分擔家庭壓力,家人之間互相惦記,每個人都在替他人著想:當父親掙到第一筆“外快”,想的是“給媽媽買電熨斗、冰柜,給哥哥買鞋子”;哥哥想的是“先給妹妹買鞋”。所以兄妹情有了親情的依托,產生更加溫暖、更加真實的效果。
其次,同學情是影片的次要線索,是指莎拉和同學寶雅的友情。在操場上,莎拉發(fā)現(xiàn)自己丟失的鞋子竟然穿在寶雅的腳上!放學后莎拉一路尾隨,記住了寶雅家的位置,等哥哥阿里回來,趕緊拉著哥哥一起去寶雅家想“討個公道”。哪知還沒等靠近寶雅家的大門,躲在墻角的他們發(fā)現(xiàn)寶雅和爸爸一起出去買東西——原來寶雅的爸爸是盲人。兄妹倆意識到,那是比自己家更困難的一個家庭。
這個情節(jié)在影片中至關重要,兄妹倆沒有為了迫切的物質需要放棄做人的底線,他們善良的天性沒有被物質上的困窘所打倒!他們對比自己更為弱小貧困的人仍然懷有同情,他們不會為了眼前的物質需要而去戳穿一個秘密,盡管他們要回自己丟失的東西是件合理的事兒。在這個關鍵節(jié)點上,兄妹倆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影片中,兄妹倆沉默著,甚至沒有交換眼神,各自看看自己腳上的鞋——破舊的球鞋與不合腳的拖鞋,然后一句話也沒說?;氐郊依?,兄妹倆放棄了討還鞋子的念頭,他們的舉止是那樣默契——這個場景產生潛移默化的美育效果。什么是根植內心的善良?兄妹倆用默契的行動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兩個女孩通過一雙小鞋子產生第一次交集,莎拉通過尋找自己鞋子的方式認識了寶雅,而寶雅還不認識莎拉。然后導演安排了一個巧合的情節(jié),莎拉在放學途中丟失了哥哥給的那支自動鉛筆,恰好寶雅拾到了。寶雅回家拿出那支筆來欣賞,這支筆對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是多大的誘惑啊!然而第二天上學,寶雅親自把筆還到莎拉手里,寶雅看莎拉的眼神是那么堅定!拿著自動鉛筆的手臂筆直地伸向莎拉,沒有絲毫猶豫!影片刻畫的同學情單純、透明,沒有任何功利性因素,不含任何雜質。寶雅的誠實堅定也是電影感人至深的一個方面,作為人性美的一部分,同樣具有美育意義。
再次,影片中的師生情主要通過阿里和他的班主任來展開。由于沒有鞋子不能按時上學,阿里這段時間經常遲到。終于有一次,教務主任發(fā)現(xiàn)了,要把阿里趕出學校。阿里眼里噙著委屈的淚水,聽任教務主任的指責,還不得不保守秘密,維持自己和家人的尊嚴。由于班主任的求情,阿里得以繼續(xù)留在學校。阿里成績好的時候,老師會及時給予鼓勵和獎勵。對阿里的信任和尊重,是師生之間感情建立的基礎。
影片中,阿里只是個三年級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普普通通的五口之家。然而影片將阿里的形象塑造得非常豐滿,主要通過阿里的兩次流淚來展示其內心世界。阿里,這個小小男子漢,艱苦的環(huán)境打不倒他,沒有鞋穿的歲月難不倒他,不出去和小伙伴踢足球他也只是遺憾地搖搖頭。但當即將錯失通過賽跑可以獲得一雙球鞋的機會時,小男子漢在自己的體育老師(主管報名)面前流下了眼淚。“我一定要參加比賽,我一定能贏,我保證跑第一名!”在阿里的眼神中,我們看到的是信念,是決心,更是一份擔當。而之所以阿里能參加這場比賽,也是老師對阿里信任的結果。老師打破常規(guī),為這個小男子漢單獨進行了一次遲到的測試。比賽中戲劇性的一面出現(xiàn)了:阿里本想以第三名的成績贏取心目中的獎品——一雙球鞋,可是在激烈的角逐中,阿里不小心取得了第一名。老師、校長的反應和阿里的反應形成鮮明的對照。在勝利面前,阿里又一次流淚了。校長的笑容和阿里的眼淚同樣意味深長:校長代表社會,阿里的勝出代表他為學校爭得了榮譽;而阿里只想代表他自己,代表他心中珍視的兄妹感情和為家庭必須承擔的責任。他的淚水是那樣真實,淚中有快樂,但更多的是委屈——是小小少年承受了難以承擔的家庭重負的委屈,是賽跑時被不懷好意的同學故意絆倒的委屈,是風里來雨里去始終堅持奔跑的委屈。這委屈,校長不懂,老師也不懂。然而,影片就是在這個場景的設置中產生審美的張力,讓我們思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與學校的關系。阿里堅韌、頑強的品質是在家庭環(huán)境中形成的,在學校環(huán)境中得到了歷練和升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最后,在社會層面我們看到的是關系簡單的鄰里之情:你家送我家一碗湯,我家給你家一把豆;小女孩莎拉的鞋子落水了,有好心人安慰她,幫她抓住隨流水沖走的鞋子;鄰居朋友把園藝修剪工具借給阿里爸爸,讓他有機會去城里打工掙錢。這些一點一滴的相互幫助,讓我們感受到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以上情感層面囊括了自然美和社會美的內容。影片中所有孩子的表演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孩子的特寫鏡頭,讓觀眾將焦點集中在孩子真誠的眼神和真實的表情上,展現(xiàn)了不加雕飾的自然美。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關系則主要體現(xiàn)為社會美。
影片通過一定的藝術技巧,創(chuàng)造了一個藝術美的世界。
影片在觀眾情緒的引導上下足了功夫。一方面,情節(jié)的設置有張有弛。比如,妹妹第一天穿哥哥的鞋,因為鞋子不合腳,她生怕被別人發(fā)現(xiàn),在體育課上努力地在隊伍中間“藏”起鞋。莎拉怎樣過體育課這一關呢?觀眾心里替她捏了一把汗。然而,有同學因為沒穿球鞋而摔倒,莎拉反而因為“穿對了鞋”得到表揚,觀眾心里隨即松弛下來。這樣的情節(jié)轉換在影片中出現(xiàn)了多處。例如,兄妹倆已經習慣了天天換鞋穿,突然有一天,在奔跑中妹妹穿著的這雙鞋子落入水中,差點兒被沖走,觀眾的心理隨著莎拉的情緒而變化。又如,哥哥因為成績好被老師表揚,卻因為遲到被批評;哥哥能參加比賽是一件高興的事,卻沒有預想中的順利,也沒有取得想要的季軍;等等。影片始終以一種淡淡的畫面風格和舒緩的節(jié)奏展現(xiàn)困窘,即使出現(xiàn)令人不愉快的情節(jié),也能用很有節(jié)制的藝術手法去處理。比如,在比賽中阿里被同學故意絆倒,影片用慢鏡頭來展現(xiàn)阿里摔倒的時刻,伴隨著聲音效果的消失,我們只看到阿里痛苦的表情。慢鏡頭緩解了觀眾看到不公場面的不適感,在表現(xiàn)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之間創(chuàng)造藝術張力,產生的藝術效果更加動人心弦。
影片有兩處輕微的諷刺情節(jié),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一處是教務主任對阿里前后的態(tài)度,當阿里奪得長跑比賽的冠軍時,之前想逐阿里出校的教務主任爭著與他合影;另一處是參加長跑的男孩中,有一些家庭條件相當優(yōu)越,他們有整齊的裝備,有母親的助陣,有家庭攝影機的跟蹤,但在比賽中一旦成績不如意,就軟弱地哭泣起來,即便他們的母親不停地勸慰也不起作用。因為影片整體立意不在諷刺,這兩個情節(jié)的出現(xiàn)作為一種輕微的對比,更加突出了阿里這個成長在貧困家庭的孩子的優(yōu)秀品質。
另一方面,通過音樂的效果舒緩觀眾內心緊張的情緒。影片中,阿拉伯風格的背景音樂響起三次,是同一首音樂變換了節(jié)奏在不同的場景中出現(xiàn)。第一次,兄妹倆在天井旁邊共同刷洗兩人穿臟了的球鞋,準備第二天上學換著穿。伴隨著舒緩的音樂,兄妹倆邊勞動邊吹出肥皂泡,一個個大大的肥皂泡被孩子愉快地吹出來,代表著孩子的美好期望,類似艱苦困窘的生活并沒能遮蔽孩子的天真和快樂。此時音樂加強了兄妹倆勞動的快樂和共通的情感。第二次,音樂響起,加快了節(jié)奏,莎拉的球鞋“撲通”一聲掉在溝渠里,順著急流漂走,莎拉一路跟著跑,幾次彎下腰來在水流中試圖抓住這雙鞋。此時音樂的作用是增強觀眾的緊張情緒,而這種情緒與電影中的莎拉保持一致,也與整個情節(jié)的攝影方法——長鏡頭的運用保持一致。第三次,音樂出現(xiàn)在結尾,哥哥情急之下奪得了長跑比賽的冠軍,而他真正希望的是能夠獲得季軍——為妹妹贏得新鞋,這是前一天他答應妹妹的。然而冠軍的榮耀是外在的,回到家里阿里默默地倚在墻角,鏡頭移到妹妹臉上出現(xiàn)一個特寫——妹妹充滿希望的笑容轉為失望,屋子里傳來幼兒的哭聲,莎拉默默地扭頭跑回屋里。哥哥喝了口水,默默地坐到天井邊,緩慢、費力地脫下鞋子——(特寫)鞋子的底兒已經大半爛掉;阿里繼續(xù)脫下襪子——(特寫)一雙起泡的腳。音樂響起,這次的音樂節(jié)奏更加緩慢,是樂曲的一次成功變調。阿里把腳泡到水里,緩緩地,有幾條紅色小金魚游過來,緊接著,更多的小魚兒游了過來,它們仿佛在親吻阿里這雙受傷的腳,又像是在安慰這個堅強的孩子。觀眾原本在最后幾個鏡頭會感到非常緊張,那是一種刺痛,那是一個孩子怎樣的堅韌和承受換來的尊嚴;然而通過舒緩的音樂,觀眾的緊張情緒再一次得到緩解,影片也再一次實現(xiàn)了“含淚的微笑”的藝術效果。
事實上,盡管在整個影片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一個家庭的困窘,但仍然會對這個家庭充滿希望。因為他們每個人在保有各自秘密的同時,都保有自己的尊嚴。爸爸終于領到了薪水,他自行車后面有為家人買回的一些東西——一雙新球鞋和一雙漂亮的女式鞋。
《小鞋子》這部影片,之所以能成為兒童片的經典,是因為它具有豐富的審美意味與美育價值。
首先,這部電影的美育價值與影片堅持對“人”的把握有關。阿城在談論中國國產電影時曾說:“我對電影比較失望。每年都會做一些電影的事,談劇本啊什么的,談來談去大家都在談場面怎么拍或者是談故事的扣兒,都不進入人?!盵3]阿城對中國電影的洞見可以讓我們對當代電影的審視多一個明確的視角——“人”。正是在《小鞋子》這樣的優(yōu)秀影片中,我們看到了真真切切的“人”,看到了一個普通孩子的內心世界,看到了人和人的真實而美好的關系,也看到了人的尊嚴和人性的豐滿。影片并沒有特意設置大場面,出現(xiàn)的人物不多,鏡頭語言也比較平實,卻能打動觀眾?!拔覀儗ξ幕瘧撚幸粋€比較平實的了解,不能迷戀文化,我覺得迷戀的應該是人物。”[3]阿城帶著他對常識的理解為國產電影把了一次脈。我們知道,社會生活的主體是“人”,人的美是自然美和社會美的高度呈現(xiàn),“人”也經常進入藝術,成為藝術表達的重心?!缎⌒印氛窃凇叭恕钡膶用娉尸F(xiàn)出它的豐滿。這樣的電影似乎告訴我們:好的電影未必一定要有大場面,它只需要深入人物內心。而只有真正能打動人的藝術作品,才真正具有美育價值。
其次,這部電影的美育價值與帶給觀眾的優(yōu)美美感有關。在欣賞《小鞋子》這部電影時,觀眾常常沉浸在優(yōu)美美感中。優(yōu)美本身是一種以和諧為主要特點的美學范疇。優(yōu)美美感則是一種情感的順受形式,它對凈化人的心靈、安撫人的情緒乃至促進社會和諧都起著重要作用。影片中,大量的人物心理內涵都不是通過對話來展現(xiàn),人物關系的默契體現(xiàn)為一種和諧之美。家庭內部的勞動分工是和諧的,人物和人物之間有未知的視角,但心靈層面沒有隔閡。影片特意安排了貧富懸殊的兩個家庭的對比:阿里和爸爸騎自行車去城里賺錢,想用朋友給的新工具為花園、庭院植樹和除蟲。在接連吃了幾個閉門羹后,他們來到了一棟別墅,別墅有著很大的花園,祖孫兩人居住。這個家庭顯然與租住在街巷里的阿里家不同,貧富懸殊一目了然。然而,爸爸認真地勞動,為櫻桃樹噴灑農藥防蟲、給植物培土;阿里則和小朋友在一旁愉快玩耍。勞動結束,阿里爸爸拿著主人給的錢,說:“你真慷慨?!敝魅藙t表示不要客氣——這里對社會貧富差距的展現(xiàn)是客觀的,或者說是真實的,并沒有我們通常理解的“褒貶”,人物關系仍然呈現(xiàn)和諧的一面。當阿里與小朋友告別時,小朋友已經玩累了,睡著了。在一片寂靜的環(huán)境里,觀眾默默地體會著阿里的內心,也體會著優(yōu)美美感。
最后,這部電影的美育價值隱藏在“一個道德的基本”和“一個和平的訴求”背后。冰心是一位以優(yōu)美表現(xiàn)見長的作家,“愛”與“美”就是冰心作品的核心。沈從文在評價冰心的作品時,認為冰心筆下的愛是“一種母性的憐憫,一種兒童的純潔,一個道德的基本,一個和平的訴求”[4]。在《小鞋子》這部電影中,導演始終帶著對兒童心理的深深理解,帶著一種悲憫的姿態(tài)看著發(fā)生的一切,通過純潔無邪的兒童視角,在觀眾心里樹立了人類道德的基本面——善良、誠實、理解與尊嚴,并用獨特的電影語言向整個世界發(fā)出和平的訴求。展現(xiàn)伊朗社會,離不開宗教的層面。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它是人物誠實的地基。爸爸為做禮拜而將冰糖切成小塊,莎拉為爸爸倒茶,爸爸示意茶里沒有放糖,莎拉指著爸爸眼前的糖說:“你這里就有這么多糖!”爸爸耐心地告訴莎拉,這是清真寺的糖,只是暫時交給他們保管——盡管這個貧困的家庭已經用完了配給券,再沒有一塊糖,但爸爸用實際行動告訴自己的孩子:別人的東西就不能拿。個人道德的基本面難道不是誠實、善良和尊嚴嗎?我們在聽電影原聲時會發(fā)現(xiàn),伊朗語言中“爸爸”“媽媽”的發(fā)音與我們漢語是這樣接近,從而拉近了相距遙遠的觀眾的心理。整個電影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在陌生的人們中間尋求著理解和溝通,這既是一個和平的訴求,也是一個藝術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