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工智能侵權的責任承擔困境與出路探究

2019-02-18 08:36賴玉強袁秀洋
重慶開放大學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強制保險監(jiān)護人主體

賴玉強,袁秀洋

(1.西南政法大學 民商法學院,重慶 401120;2.成都鼎元泰富資產管理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2)

一、序言

自1956年夏“人工智能”這一概念被提出以來,對于什么是人工智能,社會各界仍然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難以作出公認的定義,各學者都是基于自身的理解進行界定。在這些個人理解中,筆者認為,美國人工智能學會前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羅素的見解最為合適,即人工智能是類人的行為、類人的思考、理性的思考、理性的行動。

2017年國務院發(fā)布的人工智能產業(yè)發(fā)展計劃和201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組織的關于人工智能的集體學習,彰顯了黨和國家發(fā)展人工智能產業(yè)的決心與毅力,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在政策上獲得了極大的支持。但是,人工智能這個新事物的出現(xiàn)必將與既有的傳統(tǒng)社會體系發(fā)生沖突,進而導致很多的社會以及法律問題出現(xiàn)。2018年10月曝光的馬蜂窩智能點評案、2018年3月19日Uber無人駕駛測試車自動駕駛軟件出現(xiàn)故障致使行人死亡、2017年的網絡“邪典”視頻事件等人工智能侵犯相應權利的事件的發(fā)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在法律規(guī)制缺失的背景之下,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導致的損害,其將承擔怎樣的民事責任成了我們法律人亟待解決的難題。作為法律人,“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然而,目前的學界、實務界和司法界對此問題雖然有一定的關注,但關注的度與面還不夠。文章將對人工智能侵權的責任承擔困境與出路進行一個初步的研究,探索域外立法以及司法實踐,對侵權責任和產品責任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適用難題進行剖析,提出合乎法理、情理以及時代發(fā)展潮流的解決方法,即建立人工智能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創(chuàng)立人工智能替代責任承擔規(guī)則。

二、人工智能侵權的責任承擔困境

人工智能侵權時,若按照傳統(tǒng)的法律思維,會想當然的將之歸于一般侵權責任和產品責任,但是這卻忽略了人工智能將會對現(xiàn)有的責任體系造成怎樣的沖擊和適用難題。筆者于本部分將對一般侵權責任和產品責任的適用困境略作分析。

(一)侵權責任的困境

我國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應當具備下列條件:(1)行為的違法性;(2)實際損害的發(fā)生;(3)因果關系;(4)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受害人需要證明以上四個責任構成要件才能使責任主體承擔責任。對于傳統(tǒng)的侵權事件,侵權責任法的適用較少遇到基礎性難題。但是,在面對人工智能侵權時,一般侵權責任的適用卻變得力不從心。筆者將于下文一一論述。

1. 一般侵權責任主體適用的難題

基于傳統(tǒng)的民事法律關于民事法律關系主體與客體的規(guī)定,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是以行為人是獨立的法律主體為先決條件的。但在人工智能深度發(fā)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將擁有獨立思考并能獨立行為的能力,其是否具備法律人格,即人工智能能否成為法律主體,應否具有現(xiàn)行民法規(guī)定的有關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具備何種程度的權利與義務,法律的規(guī)制卻是缺失的。這對于一般侵權責任主體的適用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即應是由人工智能承擔責任還是由其他人承擔責任,學界對此存有爭議。在此,筆者想談談對人工智能法律地位的看法,以便保證該點及下文的論述完整性。

人工智能應否具有法律地位的問題,學界對此執(zhí)辭不一。按照其性質,筆者在此做簡要的總結:a.人工智能只是我們人類基于自身發(fā)展所創(chuàng)造的工具,其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人類服務,它不應具有法律地位,這是“非法律主體說”;b.人工智能雖然能作出一定的行為,但是他是完全聽從人類指揮的,它的身份就如同古代地主家的奴隸,具備一定的行為能力,可自主行為,這是“無權利能力的法律主體說”;c.人工智能是人類的代理人,代理人類獨立實施代理行為,為法律上獨立的主體,這是“獨立法律主體說”[1]。

以上的定性,均未能對人工智能作出準確的概括。我們對人工智能法律地位的思考,應采取科學、審慎的態(tài)度。人工智能有其鮮明的特點,它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擁有自我深度學習能力,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但是從根本上來講,無論其如何發(fā)展,其仍然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服務于自身的,其地位不可能超出人類,甚至不能達到與人類同等重要的程度。它所能至多擁有的,筆者認為,只是有限的民事行為能力以及民事權利能力,這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類比于未成年人,是類人?;诼?lián)結主義,是一種電子人[2]。這是由人工智能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現(xiàn)有法律主體制度的規(guī)制不能及其理論可能和對人工智能的風險規(guī)制需要決定的[3]。

若將人工智能直截了當?shù)匾暈槠胀ǖ漠a品,則在其由于缺陷侵權時可直接適用產品責任,作為侵權人侵權工具時可以適用侵權責任,追究有關行為人的責任。但是,如上所述,這種擁有有限人格的法律主體導致?lián)p害的發(fā)生時,能否當然適用《侵權責任法》關于一般侵權的法律規(guī)定呢,是由機器人承擔責任還是由第三人承擔責任?筆者以為,在學界、立法以及司法實踐對該問題達成一致意見之前,答案似乎都是模糊的。

2. 過失與因果關系證明的困難[4]

一般侵權責任的成立,還應當以行為人具有主觀過錯為前提,但是人工智能擁有高度智能化的選擇以及判斷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其是擺脫了人類的控制而自我行動的。同時,雖然人工智能所使用的算法是透明的,其應用模型基于商業(yè)需要卻不是,人工智能具備其特有的內部決策邏輯,這一邏輯在某種意義上甚至人工智能制造者自身都難以理解,更遑論一般公眾使用者或者案件裁判人員了。這些無法被忽略的事實使得我們在進行案件裁判時,難以實用于解釋還原事故發(fā)生時的真實情景,造成司法歸因難題。此時,倘若將故意與過失直接歸屬于人工智能似甚為不合理;同時,使用者自身也無故意與過失,若我們違反基礎的公平與正義原則,讓清白的使用者白白承受這一后果,這將是司法制度的退步。這樣一來,將導致我國侵權論所堅持的主觀過錯要件難以得到解釋,使得一般侵權責任難以實用于確定人工智能導致?lián)p害的責任歸屬。

筆者認為,當人工智能高度智能化時,其能否具備法律主體資格以及自身的能動性、可預判性、可解釋性等因素導致的歸因難題,都將導致我們的一般侵權責任在強人工智能領域中難以適用。

(二)產品責任的困境

產品責任,是指產品存在缺陷發(fā)生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生產者、銷售者等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在一般產品責任的適用過程中,受害人需證明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的三個責任構成要件,即證明人工智能存在缺陷,人工智能導致了損害以及缺陷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但是,同一般侵權責任,產品責任在人工智能領域適用時也面臨產品缺陷、過失等證明的困難,以及技術中立免責情況。筆者認為,這給受害人尋求司法救濟增添了諸多障礙。

1. 人工智能缺陷證明的困難

在產品責任中,歸責原則是最嚴格的無過錯責任,但是仍以人工智能存在缺陷為前提,受害人只有證明產品存在缺陷,并因為缺陷招致?lián)p害,產品的銷售者、生產廠家、設計人員才應當承擔損害責任,而無論其有無過錯。在比較法研究中,如美國在2017年通過了自動駕駛法案,致力于人工智能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民事責任承擔問題研究,明確了自動駕駛侵權的責任承擔主體。在此基礎上,美國的密歇根州與佛羅里達州均規(guī)定,技術人員必須有能力在必要的情況下確保能控制自動駕駛車輛,若違反上述要求,法律將要求其承擔產品質量責任。其主張通過產品責任填補損害,彌補受害人的損失,但是,他們忽略了人工智能已經不是簡單的可以直接定義為產品的物品了,且產品責任在面對人工智能時,仍會遇到難以克服的缺陷證明難題。

按照我國既有的法律規(guī)定,不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的產品為具有缺陷的產品。但在人工智能領域,由于法律天生的滯后性,這兩個標準都是缺位的。同時,具有自主性,依托大數(shù)據(jù)、超級計算機以及深入學習的人工智能,打破了我們的既有規(guī)則限制,使得尋求缺陷證明難于上青天,試舉一例以明之。以2018年3月美國Uber公司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發(fā)生交通事故導致行人身亡為例,倘若國家法律或者行業(yè)標準規(guī)定,自動駕駛汽車根據(jù)既有設置的數(shù)據(jù)判斷路上行走的物體為行人或者是車輛,該車輛在事故發(fā)生后檢測出存有缺陷,自不待言構成責任承擔的要件。但是,若根據(jù)當時的情況,汽車的所有行為都符合有關的缺陷標準呢?此時又如何證明缺陷,這不得不說是給我們提出了難題。

我們將目光轉移到域外來看,在美國法中,缺陷的判斷標準主要是風險—效益標準以及消費者預期標準。但在人工智能領域,這兩個標準存在其自身的缺陷。對于前者來說,新一代的人工智能能夠自主學習,并基于自身的獨立學習產生新的算法。證明高級智慧產品是否存在缺陷,需要司法裁判人員及當事人具有極高的專業(yè)技術知識,且對于某些系統(tǒng)層面產生的新算法缺陷的證明是困難且受爭議的。對于后一個標準,消費者的預期是難以預估的,一味保護消費者的預期,將不利于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是弊大于利的。在歐盟法中,法律所規(guī)定的缺陷是指窮盡一切的可能,產品沒有提供人們所期待的安全性。同美國法的第二個標準,人工智能產品的算法以及設備技術非常復雜,會妨礙人工智能的使用者的期待,導致消費者的期待難以預測協(xié)整,導致在實踐中該標準難以用于判別人工智能是否存在特定的標準[5]。

2. 技術中立免責適用導致的困境

從亞里士多德將技術視為一種工藝性活動,到韋伯從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角度出發(fā),基于工具理性認為技術本身是排除個人主觀意志能力、擺脫情感因素,處于價值中立立場的。該理論運用于司法實踐,演變?yōu)榧夹g中立是否免責[6]。近年來,國內最為著名的引用技術中立原則主張免責的應為聲名大噪的快播案。迄今為止,快播案引發(fā)的學術討論仍基本聚焦于“技術中立”可否作為該案的有效抗辯以及各種法律條文上的咬文嚼字[7]。筆者認為,我國謂之以技術中立免責的原則指的是一種與價值中立不同的責任中立,即只要技術的使用者和設計者主觀上沒有故意與過失,他們便不對技術在實踐中的負面影響承擔責任。例如,菜刀的發(fā)明者并不因菜刀被運用于殺人而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因為其發(fā)明菜刀的初衷是提高生活的便利,而不是用于殺人[8]。在高度發(fā)達的人工智能領域,人工智能脫離了簡單的產品的范疇,但其本質上仍然是一項技術,只不過是高度發(fā)達的技術。當損害發(fā)生時,在司法實踐中進行責任認定時,在能夠確認責任承擔主體的面前,我們必將面臨有關人員提出的技術中立免責的抗辯。而技術是否中立,應否作為免責事由,在司法實踐中操作起來確實存在困難,從而使得產品責任未能得到有效運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如今的技術能力之下,在人工智能廣泛參與我們的教育、法律、醫(yī)療、農業(yè)等行業(yè)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的情形下,必將導致諸多的法律問題。侵權責任在人工智能是否是侵權主體、過失責任的證明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使得侵權責任在人工智能導致?lián)p害時,無法有效地運用,以維護有權主體的合法利益。當我們求助于產品責任時,強人工智能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出了產品的范疇,加之缺陷證明的困難和技術中立免責抗辯事由的引用,使得產品責任也不能很好地保證我們的合法權益。

三、我國人工智能侵權的責任承擔出路

基于公平正義原則,有損害必有責任。但是面對人類被人工智能所牽制,且這一連續(xù)性的過程對人類而言是極其隱秘的困境,人工智能似乎脫離了人類的掌控,超脫于外,此時的人類也似乎將逃離法律與道德的紅線,落入自身設計和制造的算法統(tǒng)治怪圈,使得難以在損害發(fā)生時有效地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若各國在面對人工智能造成的損害時,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不管是參考國外的立法,還是自我發(fā)展,考慮上述事實,我們均應該進行有關的制度創(chuàng)新。

(一)建立人工智能替代責任承擔制度

1. 法律基礎與成立要件

承前所述,人工智能是一種擁有有限人格的智能化主體,筆者認為,其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類比于現(xiàn)行法律中的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倘若我們將其視為民法總則規(guī)定中的被監(jiān)護人,則人類與之關系類似于監(jiān)護人與被監(jiān)護人之間的關系,那么當人工智能侵權發(fā)生時,可適用替代責任進行追責。當然,在討論替代責任作為人工智能侵權的責任形式之前,我們需進行分析。

我國的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當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時,由其監(jiān)護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若監(jiān)護人盡到自己的監(jiān)護職責的,可以減輕其責任。在賠償問題上規(guī)定,若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自身擁有一定的財產,應先以其財產進行賠償,不足部分再由監(jiān)護人承擔。該法律的規(guī)定,其立法本意是為了保護行為人履行自己監(jiān)護職責的積極性以及社會公共利益。在侵權法中,監(jiān)護人替代責任的成立,需符合以下四個要件:第一,監(jiān)護人沒有實施直接的侵權行為,同時,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第三人實施侵權行為并致人損害;第二,承擔有關侵權責任的是監(jiān)護人;第三,監(jiān)護人同實施侵權行為的被監(jiān)護人之間存在特定關系;第四,監(jiān)護人對被監(jiān)護人承擔侵權法上的控制義務。前三個條件自不多言,需要簡要敘述一下第四個條件。

參看英美法系國家以及我國民法總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和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監(jiān)護人其責任承擔基礎主要來源于“控制義務理論”[9]。我國法律所稱控制義務,是一種要求監(jiān)護人實施必要的,能有效管理、監(jiān)督以及控制與自己有特定關聯(lián)的被監(jiān)護人的行為,以防止其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義務。這種義務,其性質特殊,并非法律規(guī)定的一般意義上的義務。這種義務在監(jiān)護人與被監(jiān)護人之間的監(jiān)護關系成立伊始便基于二者之間的監(jiān)護和被監(jiān)護關系自動發(fā)生。監(jiān)護人有著這樣的義務,其便需實施特定的行為,以防止被監(jiān)護人脫離自己的監(jiān)護范圍,實施違法行為,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假使行為人違反了該義務,則法律將會對其科以處罰,使其承擔責任。這與人工智能的使用者不能基于二者之間的關系,不能使其脫離自身控制而實施違法行為乃一脈相承。

我國民法總則及侵權責任法對監(jiān)護人由于被監(jiān)護人實施的違法行為承擔替代責任的規(guī)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監(jiān)護人承擔的責任是一種嚴格責任。法律要求,即使監(jiān)護人履行了自己合理的注意義務,當被監(jiān)護人實施侵權行為致人損害時,其依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其二,監(jiān)護人承擔有關責任不以被監(jiān)護人存在判斷能力以及行為能力為前提條件。同時,即便被監(jiān)護人實施的是故意侵權,監(jiān)護人也應當承擔責任,并且這種責任不是監(jiān)護人與被監(jiān)護人之間的連帶責任。最后,即便監(jiān)護人在該侵權損害中承擔的是無條件的替代責任,但是根據(jù)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應先以被監(jiān)護人自有財產擔責,不足部分由監(jiān)護人以其所有的財產補足。

2. 替代責任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適用

根據(jù)上文的簡要論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人工智能導致?lián)p害的責任承擔中,使用替代責任進行規(guī)則是十分具有契合性的。

(1)人工智能使用者對人工智能具有控制義務。由于人工智能的存在,必將給一方主體帶來利益,否則其存在便不具有價值。這樣想來,基于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人工智能的利益受益方則有義務防止給其帶來利益的當事方侵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在監(jiān)護人主體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是具有極強的專業(yè)性的,非專業(yè)設計無法控制其出廠后自主行為的風險,因此我們應當特別強調人工智能設計者的責任。當然,人工智能,即便是強人工智能多半都會經銷售者之手,我們也應將銷售者列為強人工智能的監(jiān)護人之一,這樣有助于增強人工智能流通領域中銷售者的注意義務以及嚴格履行自己的“控制義務”。最后,則是我們的最終使用者。強人工智能進入社會生活領域之后,則處于使用者的控制之下,其將享有人工智能帶來的利益,不管是經濟上的還是精神上的,他們作為人工智能的監(jiān)護人的合理性自不贅述[10]。

(2)人工智能的賠償與監(jiān)護關系中的賠償具有相似性。在現(xiàn)有的社會背景下,人工智能逐漸具備了自身的財產,諸如阿聯(lián)酋的機器人索菲亞。因此,在賠償問題上,由于人工智能是電子人,具有法律地位,其擁有自身的財產,我們應首先以其享有的財產進行賠償,財產不足以賠償時,再以有關監(jiān)護人的財產進行賠償。這樣既能較為合理地保護有關主體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和維持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也能促進人工智能的“監(jiān)護人”,即利益保有者仍能積極創(chuàng)造和適用機器人,保持行業(yè)發(fā)展的積極性。

(3)其他方面。一方面,由于監(jiān)護關系中的替代責任的成立,是不以被監(jiān)護人存在行為能力以及責任能力為前提的。采取替代責任,符合人工智能自身的特點。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監(jiān)護人承擔嚴格責任,能夠促使或者說倒逼其在享有權益的同時,積極履行自己的義務,管理、控制與其存在特定關系的人工智能,使其不能脫離管控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總的來看,筆者認為,在人工智能領域實行替代責任,是嚴格責任,我們將避免證明侵權責任中的過失的難題;同時,技術中立免責的抗辯事由以及缺陷證明的困難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解決,可以說是較為合理的一種新的制度構想,在實踐中也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這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為新經濟的發(fā)展保駕護航,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受害人和合法權利者的切身利益。

(二)建立人工智能強制保險制度

我們可以看到,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自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在事故發(fā)生時,既能有效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使其損害得到有效的補償,又能減輕肇事者的經濟負擔。人工智能領域導致的損害,在大數(shù)據(jù)市場化的今天,由單一的國家政府部門或者個人來承擔責任,顯得尤為吃力。

放眼域外,在《歐盟機器人民事法律規(guī)則》和相關“決議”中,歐盟主張重構責任規(guī)則。法律事務委員會提出了兩個建議:建立人工智能強制保險機制和賠償基金。德國于2017年6月16日正式公布實施了號稱引領世界的《道路交通法》。此法修改的第一要務正如上文所述,是明確肯定了自動駕駛技術的機動車可以在道路上行駛。另一重要方面,此次修法力圖增強對受害人的保護。這種強化體現(xiàn)在強制保險賠償額度的上調、事故證據(jù)留存與駕駛人義務調整等方面[11]。英國議會2016年提出的關于無人駕駛汽車法律責任問題的提案中,主張將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擴大到產品責任。我們也應該進行借鑒,在人工智能侵權的責任承擔中,建立人工智能強制保險制度,從而獲得有關主體共同承擔風險的機會[12]。這樣,將十分有助于我國的人工智能高速發(fā)展,實現(xiàn)黨和國家的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

人工智能領域的強制責任保險制度,應該區(qū)別不同種類的人工智能,設置不同的強制保險制度內容。以自動駕駛汽車為例,參考現(xiàn)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可將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做如下調整以運用于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領域。

1. 保留并提高財產損失限額額度

我國現(xiàn)有的強制保險制度對賠償限額采取的是一種二分模式,即賠償限額的計算因機動車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無責任而有所不同。從實施效果來看,保留現(xiàn)有的限額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由于經濟的發(fā)展以及人工智能侵權事故的損失重大性,我們應當提高人工智能強制保險制度的財產損失限額,以更好地發(fā)揮人工智能強制保險制度保護受害人、分散風險的功能。

2. 增加“交強險”投保主體[13]

作為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領域的受益者,我們應該考慮,將自動駕駛汽車的生產者或者消費者增設為投保主體,以此分散風險。要求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每出售一臺自動駕駛汽車,都應購買強制保險,以此提高受害人受償權的保障率。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在量子衛(wèi)星、遙感技術、大數(shù)據(jù)等高速發(fā)展的未來,道路交通事故發(fā)生概率必然大大降低,增加“交強險”的投保主體不但不會損害保險公司和生產者的合法權益,阻礙其發(fā)展,反而會大幅提高保險公司營運積極性,甚至催促車企搶奪汽車保險公司的部分市場份額。

四、結語

我們的這個時代,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我們面臨著是否應當放松人工智能領域的缺陷審查標準、司法實踐中的事實查明和隱私保護困境、立法落后以及民法典是否應當設立針對人工智能的特殊侵權責任體系等問題,其對傳統(tǒng)法律體系的沖擊,需要我們每位法律人站起來積極應對。雖然,筆者提出的建立人工智能導致?lián)p害承擔替代責任的構想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部分問題,但立法機關在制定民法典分則時,也應該積極考慮人工智能領域的各種法律事實,并積極作出回應,使司法機關審理有關案件時能夠有法可依。再者,建立人工智能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賦予其有限人格、采取人工智能登記備案制度等措施,或能在筆者設想的人工智能替代責任之外,為人工智能侵權的責任承擔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當然,我們在保護有關主體的合法權益的同時,也應該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留下法律空間,實現(xiàn)經濟與法律的和諧共生。

猜你喜歡
強制保險監(jiān)護人主體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石獅市婦聯(lián)依職權申請撤銷監(jiān)護人資格
監(jiān)護人責任之探究
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5個主體
購房按揭強制保險若干問題分析
我國醫(yī)療責任保險制度研究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對藥物臨床試驗受試者的法律保護之思考
School?。粒洌恚椋螅螅椋铮顡裥?/a>
武强县| 曲阳县| 永德县| 合作市| 田东县| 天津市| 石渠县| 博湖县| 乡宁县| 临澧县| 巨鹿县| 辽阳市| 兴化市| 临湘市| 宾阳县| 云龙县| 喜德县| 安多县| 英吉沙县| 大石桥市| 阿拉善左旗| 中方县| 苏州市| 凤翔县| 济宁市| 晋中市| 南雄市| 柏乡县| 咸丰县| 勐海县| 灵石县| 阳谷县| 资源县| 德钦县| 正定县| 高州市| 色达县| 宝鸡市| 柳江县| 淮安市| 平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