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性情感與制度文化:國外慈善捐贈動機研究綜述與啟示

2019-02-19 01:21高靜華
社會政策研究 2019年2期
關鍵詞:利他主義動機慈善

高靜華

一、引言

2016年我國接收國內外款物捐贈共計1392.94億元,占全國GDP的0.19%,人均捐贈100.74元。美國慈善捐贈總額約合25706.6億人民幣,占GDP的2.1%,人均捐贈約合7957.1元人民幣。①新華網. 2016年我國全年接收國內外款物捐贈共計1392.94億元.http://www.xinhuanet.com/gongyi/2017-11/02/c_12973148.htm,2017-11-02.從數(shù)據(jù)上看,中美慈善捐贈水平存在巨大差距,那么實際差距真的那么大嗎?這種差距是受外在的制度環(huán)境、國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影響?還是由于我國的鄉(xiāng)土文化過于淳厚,熟人慈善力量比較強大,文化內生的慈善動力源不同,導致國人有獨特的慈善習慣進而影響了現(xiàn)代慈善捐贈的大幅度增長呢?此外,近年來在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慈善亂象被頻頻曝光,引發(fā)了公眾對某些慈善捐贈行為背后動機的懷疑與討論。而公益與商業(yè)的跨界融合也讓我們對商業(yè)是否會侵蝕公益產生質疑。厘清上述慈善現(xiàn)象,需要加深對慈善捐贈動機的研究與認識。當前在我國慈善事業(yè)大發(fā)展而基礎理論極度缺乏時期,研究驅動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動力機制,找出慈善捐贈動機的影響因素及類型,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認為,慈善捐贈動機的研究存在人性、情感、制度、文化四個不同的視角,都為慈善捐贈動機問題提供了獨特的分析思路。學界現(xiàn)有的對慈善捐贈動力機制的研究,往往僅從單一視角進行,缺乏多維度、多面向分析。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從“人性維度的利己利他”、“情感維度的同情移情”、“制度維度的公平正義”、“文化維度的宗教與倫理”四種研究路徑出發(fā),梳理其各自的發(fā)展軌跡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在對慈善捐贈動機類別進行劃分的基礎上,提出慈善捐贈動機的多維影響因素與分析思路,得出對研究“中國式慈善捐贈動機”的啟示。

二、慈善捐贈動機的研究視角

(一)人性維度:利己與利他

利他和利己是慈善捐贈的根本性原始性動機。利他主義是否存在一直具有爭議(Hoffman,1981),大多數(shù)經濟學家認為,自我利益是人類交換背后的根本動機。經濟學家面對慈善行為時,往往會尋找行為背后的交換條件。很多經濟學家得出結論,看似利他主義的行為,從根本上說,與利己行為是一致的(Acs et al.,2002),當代經濟理論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利他主義行為的可能性(Margolis,1982)。然而,利他主義存在的事實削弱了這個觀點,忽視利他主義行為的經濟理論根本無法充分解釋現(xiàn)實世界。正如亞當·斯密所說:“無論人們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那人的天賦總是明顯地存在著一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Smith,1969(1759):47)。因此,利他主義也得到了部分經濟學家的承認,有三個主要的經濟思想流派采用交換理論解釋了慈善捐贈產生的互惠利益,分別是交換理論(出于利己的互惠利他),公共利益理論(類似于道德義務),以及光熱效應理論。在利他的問題上,哲學家的觀點也不一致。例如,康德認為,一個人行為動機的純粹性構成了道德價值的絕對指標,人類是利他的物種,因為理性經常使我們超越被快樂、即時欲望損毀的天性。然而霍布斯認為,心理自私主義是公理的、自明的,人類天然的擁有單一的原始動機——自我保護,慈善行為是證明一個人權力的嘗試,從自私的角度解釋慈善和同情動機是可能的,每個人志愿行動的目標是對自己有利。盧梭則提出有兩個原始動機:自我保護和同情,盧梭和霍布斯都過度簡化了人們的慈善捐贈動機(Flescher et al.,2007)。與經濟學家的主流觀點相反,社會學家傾向于承認利他主義,認為利他是人性的一部分(Pilavin et al.,1990)。社會規(guī)則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利他主義,即通過特定社會價值觀的內在化建構行為的意圖,把自私的性情轉變?yōu)槔?,避免自私成為行為的主導動機(Fokkema et al.,2013)。此外,進化生物學家從基因的角度進行了闡釋,認為如果利他主義有利于個體建立更廣泛的基因庫,即便是自私的基因也同樣允許利他主義存在。有著宗教傳統(tǒng)的神學家則認為自我犧牲是利他主義的必要特征。可見,雖然利己與利他一直備受爭議,但利他主義的存在已被多個學科認可并達成共識。

關于利他主義的分類,典型的是三分法。拉姆齊認為存在三種利他主義類型,分別為生物利他主義、心理利他主義和幫助利他主義(Ramsey,2016)。其中,生物利他是當行為減少了行為者的好處,增加了接受者(或利他主義者所屬的群體)的好處的利他。心理利他是指當行為是出于對其他有機體福祉的終極渴望時,也就是把其他人的利益作為最終目標時的利他。幫助利他是指如果一種行為以某種代價給代理人帶來了任何形式的利益,而且代理人沒有任何可預見的辦法使他/她能夠采取行動,那么這種行為就是利他主義的。卡里爾則將利他主義分為自私主義者的利他—互惠利他;以自我為中心的利他—親屬利他;以他人為中心的利他—道德義務利他(Khalil,2004)。

(二)情感維度:同情與內疚

利他主義行為根植于對他人的同情心,很多關于捐贈動機的研究也都圍繞著同情心—利他主義假說(Batson,1991)。大部分學者認為同理心和內疚感都能增強親社會行為,同情和親社會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Batson,1989;Eisenberg et al.,1987)。根據(jù)同情心-利他主義假說,關注貧窮的人一方面會產生移情關懷的感覺,引發(fā)利他動機,以此減少有需要的人的苦難,出發(fā)點是增進他人的福利。另一方面會導致一個自我導向的焦點和減少個人痛苦的愿望,產生自我主義的動機,出發(fā)點是減少自己的不適。社會心理學家巴特森通過20多個實驗研究證實了這個結果,他得出移情與同情能促進利他動機的慈善行為(Batson et al., 1997;Batson et al.,1996),當一個人看到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既可能產生專注于自我的內心焦慮,也可能產生專注于他人的同情情緒,這是兩種相對應的利他行為取向。為減輕內心的緊張和不安而采取助人行為的動機是為自我服務,助人者通過助人行為可以減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體會到一種自我價值,可稱其為“自我利他主義”。而受外部動機驅使,看到有人處于困境而產生同情做出助人行為以減輕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為了他人的幸福,才是純粹的利他主義,也就是說,真正的利他行為是指那些不圖日后回報的助人行為(Batson et al.,1989)。其他學者也同樣認為,盡管同情確實能激發(fā)慈善行為,但也強化了個人的悲傷感(Schaller et al.,1988)。因此,人們很可能會為了減少因別人的痛苦所產生的負面悲傷情緒而去幫助(Fultz et al.,1988)。移情關懷和個人痛苦這兩種結構都包含了同情的情感維度(Davis,1983a),利己主義動機是許多看似利他的行為的基礎(Campbell,1975;Cialdini et al.,1987;Hoffman, 1981;Schwartz et al.,1982),這兩種動機都可能刺激慈善行為。巴茲爾等人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得出,移情與自我效能可以使個人通過產生罪惡感、減少不適應反應,進而形成捐贈意愿。同理心對慈善捐贈意愿的影響完全是由內疚和不適應反應調節(jié)的,內疚增加慈善捐贈意向(Basil et al.,2008)。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同理心的兩個情感維度對捐贈和慷慨有不同的影響,本質上反映了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兩種明顯不同的動機(Batson,1991)。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同情背后的動機主要是炫耀,而不是利他主義,是為了將自我投射到社會中,不是為了向有價值的事業(yè)捐贈。因此,捐贈行為被隱藏在“有意識的同情”的大傘之下(West,2004)。

(三)制度維度:公平與正義

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羅爾斯,1988:590)。如果個人負有支持正義制度的義務,那么制度必須首先是正義或接近正義的。離開制度來談個人道德的修養(yǎng)和完善,甚至對個人提出各種嚴格的道德要求,那只能是充當一個牧師的角色(羅爾斯,1988:22)。致力于公平正義的制度本身構成了影響人們慈善行為的外在動機,如遺產稅的開征將會促使富人行善。研究表明,出于社會公正動機的捐助者更會關注分配的公平性,承認不公正,并采取行動減少不公正(Bies, 1987; Greenberg,1987;Tyler,1994)。國外很多學者從遺產稅的角度分析了稅制對慈善捐贈動機的影響(Auten et al., 1996;Boskin, 1976;Feldstein, 1976;Mc Nees, 1973)。例如,一些學者利用年老且富有的父母及其子女的所得稅記錄,分析了遺贈稅和子女的收入對父母一生慈善捐贈和遺贈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孩子的收入越高,父母對慈善機構的捐贈越多,而且應稅遺產的稅率降低1%,遺產捐贈就會減少2.5%(Brunetti,2005)。因此,遺產稅是很多富人即將離世時進行慈善捐贈的一個重要動機(Ostrower,1996)。研究發(fā)現(xiàn),公司稅率提高1%,將使公司在稅率變動的當年捐款額增加7746億美元,并在次年增加2060億美元(Schwartz, 1968,Arulampalam et al.,1995)。在西方國家,慈善捐贈減免稅制度已經成為人們行善時的一個重要動機。

(四)文化維度:宗教與倫理

宗教慈善不僅在慈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關注,在宗教社會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關注。馬克思·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中就指出,基督徒的愛心與同情心通常源自獲得救贖與榮耀上帝的動力,而儒家則通?;凇懊孀印睂嵤┐壬疲纱酥赋隽酥袊c西方慈善文化上的一個重要差別。伍斯諾強調宗教組織的作用,指出所有大的宗教都教導成員去幫助別人,教會機構促使人們將良好意愿轉化為具體行動,使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Wuthnow,1991)。伍德等人認為教會培養(yǎng)了無私的價值觀,提供了一種群體設置,規(guī)范個人的行為,要求個人提供幫助(Wood et al.,1990)?;艚鹕芯堪l(fā)現(xiàn),很多人以教堂的利益作為志愿服務和捐贈行為的開始,然后把幫助行為擴展到其他慈善目的(Hodgkinson,1990)。那么,為什么各宗教教派之間在給予方面存在差異?為什么參加宗教儀式的人往往是更慷慨的捐助者?哪些機制可以解釋這些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宗教狂熱與奉獻之間缺乏聯(lián)系,在宗教的高度慷慨中,誘惑和聲譽發(fā)揮了作用。此外,價值觀也起了一定作用。宗教擁有更強的親社會價值觀,比如社會責任和利他的價值觀,使有宗教信仰的人對世俗事業(yè)更加慷慨(Bekkers et al.,2008)。關于不同宗教為何存在差異,幾項調查研究表明,不同教派之間的宗教給予水平不同,可能源于不同的征集方法。新教教會更經常使用什一稅和每年的認捐額,而天主教徒主要使用教堂中的募捐籃募集捐款(Hoge et al.,1994; Zaleski et al.,1994),每年的認捐可被視為違背承諾造成心理上的代價(Cialdini,2001)。不過,雖然宗教信仰不同,但其作為促進慈善行為的動力源卻是相似的,故而不同的宗教也有相同的慈善行為。比如,在基督教占主導地位的社會背景下,慈善遺贈非常普遍,而實際上,慈善遺贈是許多其他文化和宗教傳統(tǒng)所采用的一種捐贈工具。遺贈在猶太社會中一直很流行,達納(善舉)或慈善捐贈,也是佛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的傳統(tǒng)是把自己收入的六分之一捐給佛寺,而在去世后,一般由當事人決定奉獻多少錢。穆斯林信仰對慈善機構的遺贈做出了類似的規(guī)定,根據(jù)傳統(tǒng),穆斯林在離世后(以慈善的方式)貢獻他們三分之一的財富來增加他們的善舉,而且許多人選擇這樣做(Renard,1996)。但也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志愿團體參與增加了捐贈,而教堂的出席率和宗教傾向卻對捐贈沒有影響(Reddy,1980)。

三、慈善捐贈動機的類別

國外學者對慈善捐贈動機的類別也進行了研究,在直接涉及慈善捐贈動機的研究中,托馬斯和約翰遜發(fā)展了最廣泛的分類法,討論了八類捐贈動機(Thomas,1973: 65-78;Johnson,1973:81-106)。第一是捐贈人期望自己直接獲得個人利益的動機。例如,對癌癥、心臟或肺儲備的器官性捐贈是由于捐贈人將來可能需要此類服務。其他類似的例子包括對宗教組織、文化活動、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事業(yè)的捐贈。在上述情況下,捐款是因為捐助者期望直接受益。第二是對更廣泛的公共動機的關注,即捐助者具有看到他人受益的動機?!爸苯拥膫€人動機”和“更廣泛的公共動機”之間的主要區(qū)別是后者對捐贈人以外的受益人給予了關注。第三是“真正的慈善捐贈動機”,也被稱為“康德式的動機”??档抡J為,行為中“善”的動機必須與行為者個人利益完全分開。這種動機可被稱為“純粹利他主義”。第四是政治動機,一般而言,任何人通過慈善工作獲得社會地位、權力或聲望,以便在商業(yè)、官僚機構獲得利益,都是出于政治動機。第五是有條件的就業(yè)動機,例如雇主強迫員工捐贈或提供志愿服務,否則會影響績效和晉升等。第六是宗教動機,以換取精神利益或永恒的救贖為目的。例如很多基督徒的慈善行為是為了榮耀上帝,獲得救贖。第七是收入動機,指一個人試圖維持或改善他的收入來源或獲得政治利益。第八是“社會壓力”,指拒絕為社會公益事業(yè)捐款的人容易遭到社會的反對。這八類動機可以歸為三個基本類型,即捐贈人獲得直接利益的動機;捐贈人根據(jù)受助人的所得而獲得的間接利益;康德式的動機(Amos,1982)。還有學者研究了在重大災難和自然災害發(fā)生時的捐贈動機,例如911事件時向陌生人提供支持的動機主要有六類,分別是個人的痛苦(為了減輕自己的不適而給予),他人為導向的給予(為了減輕他人的不適而給予),互惠給予(因為日后得到他人的幫助),社會責任(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這是應當做的),親屬關系(家庭、朋友),愛國主義(我們都是強大統(tǒng)一國家的一份子)(Piferi et al.,2006)。薩金特等人探討了支持慈善的多種動機,包括利他主義和自利、移情、同情、恐懼、憐憫、內疚、社會公正、聲望和有所作為、稅收等(Sargeant et al.,2007)。貝克斯和維普金在對500多篇文獻進行綜述的基礎上指出,有八鐘機制是驅動慈善捐贈的最重要力量,包括對需要的認識、請求、成本和利益、利他主義、聲譽、心理利益、價值、功效(Bekkers et al.,2011)。以上研究的一個共同點,是強調慈善捐贈動機至少存在六類,且涵蓋了人性、情感、制度、文化多個維度。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學者在研究中突出了親屬關系與愛國主義兩個類別(Piferi et al., 2006),這恰恰是在中國比較普遍的兩個捐贈動機。除了有影響力的六分法和八分法,慈善捐贈動機的三分法和四分法也非常流行。例如,四分法的代表性觀點是,慈善捐贈動機包括互惠動機、自我尊重的動機、減稅動機、職業(yè)提升的動機四種類型(Dawson,1988)。三分法的代表性觀點是,慈善捐贈動機包括利他主義、社會規(guī)范和情境因素(Radley et al.,1995)。還有學者將慈善捐贈動機區(qū)分為利他動機、純粹的利己動機和中間動機(開明的自我利益/溫和的利他主義)三種類型(Rapoport et al.,2006)。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從社會動機與經濟動機的維度對慈善捐贈動機進行劃分,其中,社會的動機包括感情、同情或正義感(Kolm et al.,2006)。

綜上,筆者進一步將慈善捐贈動機分為以下幾種維度和類型。一是利己動機、利他動機、避害動機。利他動機起源于愛人之心和同情心;利己動機起源于自愛心和自尊心,避害動機起源于避免自恨心、內疚感和罪惡感。其中,利他動機是最純粹的動機。二是表達性動機與工具性動機。表達性動機是由移情、同情、憐憫、內疚等情感引發(fā)的動機;工具性動機是捐贈人或志愿者為了通過捐贈和志愿服務獲得政治經濟利益,提升職業(yè)技能,增加入學機會,改善社會形象,提高自我聲譽等的動機。三是宗教動機與世俗動機。宗教動機是通過慈善捐贈獲得內心救贖或榮耀上帝引發(fā)的動機,與宗教信仰和宗教組織密切相關。世俗動機是為了獲得政治地位、經濟利益、社會聲譽等進行捐贈的動機,與工具性動機類似。四是社會動機與經濟動機。社會動機包括憐憫、同情引發(fā)的動機,以及為了社會正義進行慈善捐贈的動機。經濟動機包括獲得經濟利益或減少經濟損失引發(fā)的動機,例如為避稅而進行遺產捐贈的動機。

四、慈善捐贈動機的影響因素

國外研究者對捐贈動機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個人之所以愿意捐贈和提供志愿服務,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這些因素既包括出于對內在利益的預期,例如提升自尊、滿意度、成就感等(Dawson,1988;Guy et al.,1989;Bruce,1994;Hibber et al.,1996),還包括幫助窮人的責任感(Sokolowski,1996;Lloyd,2004),改變社會的愿望(Lloyd,2004;Breeze et al2009),宗教關注(Pharoah et al., 1997;Schlegelmilch et. al.,1997;Jackson,2001),自我實現(xiàn)(Sokolowski,1996;Lloyd,2004)和同伴壓力(Andreoni et al.,1996;Glazer et al.,1996)等。具體來講,一是性別對慈善捐贈動機的影響。相關研究表明,女性在親社會特征和道德義務意識方面得分高于男性(Einolf,2010),并在決定是否捐贈時使用不同社會規(guī)范(Croson et al.,2009)。二是稅收制度對慈善捐贈動機的影響。一個國家的慈善捐贈減免稅制度不僅影響個人的日常捐贈行為,而且會大大影響富豪對遺產的處理(Boskin, 1976;Feldstein, 1976;Mc Nees, 1973)。三是名譽、聲譽、形象、社會激勵對慈善捐贈動機的影響?!翱释粍e人喜歡和尊重”的形象動機已經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大量的實驗(實驗室實驗和田野實驗)和觀察工作表明,人們在社交場合被觀察或注意時,會表現(xiàn)得更慷慨(Reinstein et al., 2012),當別人可以看到人們的善行時,人們更傾向于利他主義。社會聲譽也是慈善捐贈的重要動力,安德內等人發(fā)現(xiàn),公開贈送禮物增加了贈送的可能性(Andreoni et al.,2004)。哈博等人認為,一些捐助者可能在將他們的捐贈公之于眾時尋求一種“聲望的體驗”(Harbaugh,1998)。因此,那些希望被別人視為好人的人可能采取更慷慨的行動,或者是更具社會性的行動(Aiely et al.,2009),社會地位較高和財富較多的人群更是如此(Ostrower,1996)。不過在利用實驗室和田野實驗研究衡量形象動機對慈善捐贈和其他形式的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時,現(xiàn)有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形象動機是強迫親社會行為的有力工具(Ariely et al.,2009;Bator et al., 2000;Reinstein et al., 2012),另一些研究則發(fā)現(xiàn)形象動機不是所有人的有效工具,還受到其他干預變量的影響,如社會經濟地位、種族、宗教或文化等(Mason,2016),因為不同人群對形象激勵的反應可能不同。另外,貝克斯認為,社會激勵越強,越會增加捐贈金錢和奉獻時間的意愿,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有同情心的受訪者更傾向于捐贈和志愿服務(Bekkers,2010)。四是價值觀對慈善捐贈動機的影響。特定的價值觀和信仰與捐贈行為或親社會行為之間存在聯(lián)系。威爾遜等人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仁慈文化”,這種文化產生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支持幫助行為(Wilson et al.,1997)。此外,志愿者和非志愿者在親社會價值觀方面也存在巨大差異,親社會價值取向可以解釋為什么女性和宗教人士更有可能參與捐贈和志愿服務。此外,后物質主義的價值觀念與志愿服務和慈善捐贈有積極聯(lián)系,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愿意捐贈和提供志愿服務,慈善行為某種程度上是他們自我表達與彰顯個人自由的有效途徑(Bekkers,2005;Bekkers,2006)。五是社會網絡對慈善捐贈動機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親戚或朋友要求捐贈人捐贈的金額占的比例更大,這種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個人利益,因為捐贈人認為,朋友比陌生人更有可能給予回報,他們希望在未來獲得同樣的幫助。捐贈人與親友之間的反復互動創(chuàng)造了通過期望互惠來鼓勵幫助者的動力(Axelrod,1984;Cialdini et al.,1997;Shapiro, 1975)。

總之,大多數(shù)人的慈善捐贈動機是復合型、多樣性的,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五、研究啟示

(一)重視對慈善動機的基礎理論研究

西方國家關于慈善捐贈動機的研究比較豐富,且成為非營利和慈善領域的基礎理論之一。慈善捐贈動機研究已成為慈善學與經濟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其他學科之間展開對話的紐帶。慈善捐贈動機作為影響一個國家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也已得到廣泛關注。但對東方尤其是中國的研究極為少見,甚至空白。且由于制度與文化的差異,其發(fā)展的理論和得出的結論經常不能解釋中國的熟人慈善現(xiàn)象,以及富人慈善捐贈行為。在我國,有關慈善的研究已經較為豐富,研究議題從慈善捐贈、慈善思想、慈善意識、慈善法規(guī)政策等傳統(tǒng)領域擴展到新媒體慈善、社會企業(yè)、影響力投資等新領域,但對于慈善理論的研究卻非常缺乏。受制于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進程及慈善的合法性被承認較晚,我國對慈善捐贈動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現(xiàn)有研究對中國鄉(xiāng)土文化造就的熟人慈善的動機,儒家文化中“內圣外王”、“修齊治平”的道德動機,仁者愛人、推己及人、集體主義、愛有差等對慈善捐贈動機的影響等挖掘的遠遠不夠。對于形成本民族的慈善文化,采取適應國民心態(tài)的勸募策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模式,促進慈善事業(yè)大發(fā)展的作用有限。未來,需要立足本土文化,研究驅動中國人行善的獨特因素,探索中國式的慈善捐贈動機。并與西方國家的慈善捐贈動機研究開展學術對話,發(fā)揚中國優(yōu)良慈善傳統(tǒng),提升中國式慈善的世界影響力。

(二) 探索“中國式慈善捐贈動機”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心理結構,進而會影響人們的慈善捐贈動機。西方文化以宗教為本位,中國文化以倫理為本位,以道德代宗教,宗教問題實為中西文化的分水嶺(梁漱溟,2011:50-92)。中國的社會制度是家族制度(馮友蘭,2009:24),重視血緣性的家庭、親族間廣泛而自然的縱橫聯(lián)系,及親族的利益、關系,呈現(xiàn)出的愛有差等、由親及疏、推己及人、差序格局無疑會深刻影響中國人行善的初心。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就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以“人情味”(社會性)的親子之愛為輻射核心,擴展為對外的人道主義和對內的理想人格(李澤厚,2012:23)。而心性論為主干的“內圣”哲學作為“儒”的根本特征也會深刻影響人們立身處世的道德修身和濟世救民的責任,這些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塑造慈善捐贈動機的重要文化心理因素。從實踐來看,基于宗族血緣關系和同鄉(xiāng)情誼的社會慈善在當今社會仍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和西方的倫理文化與宗教文化、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差序之愛與平等之愛、內在完善與他力救贖方面的差異造成了慈善捐贈動機的不同。從文化心理的視角,立足本土文化,研究驅動中國人行善的獨特因素,探索“中國式的慈善捐贈動機”,同時對中西方的差異加以比較,既有助于與西方國家的慈善捐贈動機研究開展學術對話,又能為解釋中國慈善現(xiàn)象和慈善捐贈行為提供參考依據(jù),不僅有助于我們理性認識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特征及中美之間存在的差距,而且能提升中國式慈善的世界影響力。

(三)制定符合本土文化的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政策

慈善事業(yè)是弘揚互助友愛精神和建設積極向上的倫理道德的最好途徑與方式(鄭功成,2007:62-67),社會互助也是中國慈善事業(yè)的重要特點之一,中國人民樂意團結起來扶危濟困,這種源于社會公正原則和社會團結意識的社會互助精神,無疑推進了慈善事業(yè)(朱友漁,1912:65)。 但中國人同居共財、諸子均分的家庭財產制度影響深遠,家長的財產屬于全體家庭成員共同享有并傳給子孫后代的觀念限制了遺產稅、贈予稅的開征,而稅制恰恰是影響西方富人慈善的重要動機。當前關乎我國慈善事業(yè)長遠發(fā)展的遺產稅、贈予稅還沒有提上日程,與美國等慈善發(fā)達國家的稅制安排相距甚遠(高靜華,2018:128-136)。從文化與制度的層面研究這些稅制的驅動因素,有助于我們在保留本民族優(yōu)秀慈善傳統(tǒng)和習慣的同時,借鑒吸收國外先進的制度經驗,制定促進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政策措施。適應家庭結構和財產觀念的轉變,盡早開征遺產稅、贈予稅,將大大促進我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

(四)認清和規(guī)制慈善亂象 采取適宜捐贈策略

近年來,公益與商業(yè)的跨界融合產生的社會企業(yè)、社會影響力投資等概念逐漸流行,公益市場化是否真正適用于現(xiàn)階段中國的慈善事業(yè),一些商業(yè)與慈善結合的行為是否真正為了公益目的有待商榷。了解不同慈善捐贈行為和慈善形式背后的動機,有利于防止慈善成為獲取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工具,認清和規(guī)制不良的慈善亂象。不同主體(富人、企業(yè)、低收入者)、不同捐贈行為(遺贈、家族基金會、慈善信托)等的慈善捐贈動機不同,了解各類捐助者的動機和志愿服務動機有利于慈善組織制定籌款策略和招募志愿者時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從而幫助吸引、激勵、保留、挖掘潛在的捐助者和慈善服務者,促進慈善事業(yè)大發(fā)展。

猜你喜歡
利他主義動機慈善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對動機調控策略及動機行為的影響研究
動機比能力重要
慈善之路
慈善義賣
慈善組織相關知識問答
慈善組織的登記、認定和終止
利他主義救助的法律干預
動機不純
1783名三軍官兵利他主義及其影響因素的路徑分析
密云县| 金乡县| 军事| 陈巴尔虎旗| 社旗县| 阳新县| 乌兰浩特市| 襄樊市| 呼玛县| 都兰县| 甘泉县| 潜江市| 静海县| 余姚市| 永城市| 富宁县| 包头市| 淮南市| 宁都县| 津市市| 彭州市| 岐山县| 双峰县| 福建省| 深州市| 宝兴县| 万载县| 偏关县| 宜君县| 潼南县| 天门市| 鄂尔多斯市| 柳河县| 仪征市| 仲巴县| 南昌市| 沿河| 衡阳县| 都匀市| 固原市| 墨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