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芳
蘭州財經(jīng)大學(xué)商務(wù)傳媒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20
唐代詩歌數(shù)量之多、詩人之眾在整個中國文學(xué)史上首屈一指,良好的文學(xué)環(huán)境孕育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人,父子、兄弟俱能詩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家族文學(xué)的興盛為有唐一代文學(xué)的繁榮增添了耀眼的光輝。明代胡震亨所撰《唐音癸簽》卷三十就著錄了唐“家集有李氏花萼集、韋氏兄弟集、竇氏聯(lián)珠集、廖氏家集”①摘自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三十,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第1版,第265頁。等,其中李、韋、廖三部家集均已散佚,僅《竇氏聯(lián)珠集》[1]留存于世。
《竇氏聯(lián)珠集》乃唐宣宗大中間西江逸民褚藏言所輯,竇氏指唐代宗朝左拾遺竇叔向五子竇常、竇牟、竇群、竇庠、竇鞏,世稱“五竇”,此集錄五竇詩一百首,分列五卷,義取兄弟若五星然,其序云:“連珠之義,蓋取一家之言,以偕列郎署,法五星如聯(lián)(一作連)珠。”[1]五竇俱出仕且皆能詩,其中常、牟、鞏登進士第,在德宗、憲宗朝馳名當代,名冠流輩,并與韓愈、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杜佑、武元衡、令狐楚、韋夏卿等人有交誼,在文人士子中頗有影響,《竇氏聯(lián)珠集》成書后流傳甚廣,后世諸家書目均有著錄。其中以《四部叢刊》三編據(jù)上海涵芬樓影印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宋刊本②以下稱《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叢刊三編本。為最精,另外《全唐詩》卷二七一收五竇詩一百三十首[2],比《竇氏聯(lián)珠集》多收三十首,是《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本的有益補充。
竇氏昆仲以竇鞏詩名最盛,其詩時稱“友封體”。詩人與同時代的詩壇大家多有交往[3],其中與元稹的交情為最深,早在竇鞏初次入幕時即與元稹有交誼,而晚年幾乎都是在元稹幕府中度過,二人過從甚密,詩作唱和頻繁③元稹贈竇鞏詩有《答友封見贈》(《全唐詩》卷四〇四)、《和友封題開善寺十韻》(《全唐詩》卷四〇八)、《送友封二首》(《全唐詩》卷四一三)、《送友封》(《全唐詩》卷四一三)、《友封體》(《全唐詩》卷四二二)、《酬竇校書二十韻》(《全唐詩》卷四六〇)、《酬竇七相贈依次重用本韻》(《竇氏聯(lián)珠集》卷五)、《戲贈副使中丞見示四韻》(《竇氏聯(lián)珠集》卷五)等,下文涉及的元稹以上詩作不再注明出處。;竇鞏素有“囁嚅翁”之稱,白居易曾作《東南行一百韻》笑云“談憐鞏囁嚅”④白居易此詩見《全唐詩》卷四三九,原題為《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開州韋大院外、庾三十二補闕、杜十四拾遺、李二十助教員外、竇七校書》,竇七校書即竇鞏。,有諧謔揶揄之意,后居易為河南尹,曾作《微之見寄與竇七酬唱之什本韻外勇加二韻》⑤白居易此詩附《竇氏聯(lián)珠集》卷五。和竇鞏詩,此外樂天曾稱賞竇鞏的絕句,并收入《元白往還詩集》中⑥《唐詩紀事》卷三十一樂天《與微之書》云:“君興有余力,且與仆悉索還往詩中,取其尤長者如……竇七元八絕句,博考精掇,編而次之,號元白往還詩集。”,可見交情深厚;劉禹錫元和十年(815年)自貶所朗州應(yīng)詔入朝,途經(jīng)江陵,竇鞏亦曾作詩送別⑦竇鞏有《送劉禹錫》詩,見《竇氏聯(lián)珠集》卷五。。與文學(xué)大家廣泛深入的交往也影響著竇鞏詩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和主題取向。
竇鞏詩不僅是五竇詩現(xiàn)存數(shù)量最多,也是成就最高的,研究竇鞏詩對于研究五竇,乃至研究中唐元和年間中小詩人的創(chuàng)作都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竇鞏的生平,見褚藏言撰《竇鞏傳》⑧見《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叢刊三編本第五卷卷首,《全唐文》卷七六一亦載有此文?!杜f唐書》卷一五五《竇群傳》附傳[4]1078–1092、《新唐書》卷一七五《竇群傳》附傳[5]1432–1441。另外傅璇琮主編的《唐才子傳校箋》卷四之“竇鞏”[6]241–249,在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的基礎(chǔ)上對竇鞏的生平做了詳盡的梳理。
綜合以上史料可知,竇鞏字友封,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省鳳翔縣)人,約生于大歷六年(771年),元和二年(807年)登進士第,及第后歸揚州,后依兄竇牟居?xùn)|都洛陽,元和五年(810年)入義成軍節(jié)度使府,為滑州刺史、義成軍節(jié)度使袁滋辟為從事;元和八年(813年)入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府,隨袁滋移鎮(zhèn)襄陽;元和九年(814年)仍隨袁滋,入荊南節(jié)度使府;元和十二年(817年)前,袁滋改申、光、唐、蔡、隋、鄧觀察使,以唐州為理所,竇鞏亦隨之。元和十四年(819年)隨薛平,入平盧軍節(jié)度、淄青齊登萊等州觀察使幕,為掌書記、節(jié)度判官副使。寶歷元年(825年),隨薛平入朝為侍御史,轉(zhuǎn)司勛員外郎、邢部郎中。大和初(827年左右)隨元稹,入浙東觀察使幕,大和四年(830年),隨元稹入武昌軍節(jié)度使幕。大和五年(831年)元稹卒,竇鞏北歸,道途遘疾,卒于長安崇德里私第,享年六十歲。竇鞏溫仁華茂、風(fēng)韻峭逸,遇境必言詩,言之必破的,佳句不泯,傳于人間。
竇鞏詩現(xiàn)存三十九首,可惜《竇氏聯(lián)珠集》四部本和《全唐詩》卷二七一所收詩排列皆無序,未作具體系年。而做好竇鞏詩的系年不僅可以更好地把握和分析詩人的創(chuàng)作,研究不同時期竇鞏詩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特點,更能為研究詩人的生平、交游提供有利佐證。
為更好地研究竇鞏詩,現(xiàn)結(jié)合竇鞏生平、行跡,并詩的內(nèi)容所涉人、事、地,對詩作以系年。
竇鞏元和二年登進士第,其后歸揚州,元和五年依兄竇牟居洛陽,期間所作詩有:
《過驪山》,詩云:“翠輦紅旌去不回,蒼蒼宮樹鎖青苔。有人說得當時事,曾見長生玉殿開?!薄绑P山”,在長安東郊,華清宮長生殿在驪山之上,有華清池。“長生玉殿”指唐明皇楊貴妃事,中唐時寫李楊事件的詩很多,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作《長恨歌》,陳鴻作《長恨歌傳》,一時蔚然成風(fēng)。元和二年(807年),詩人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途經(jīng)驪山見宮殿廢棄荒蕪,或有感而發(fā),作此詩寄托興廢之感,故此詩應(yīng)作于元和二年。
《陜府賓堂覽房杜二公仁壽年中題紀手跡》,詩云:“仁壽元和二百年,蒙籠水墨淡如煙。當時憔悴題名日,漢祖龍潛未上天。”題中“陜府”,即陜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唐時為陜虢觀察使治所?!胺慷哦碑敒榉啃g、杜如晦,《大唐傳載》云:“陜州平陸縣主簿廳事西序楣,有隋房公、杜公仁壽九年(誤,應(yīng)為元年)十二月題:‘玄齡、如晦題處,房年二十三,杜年二十六?!褚圃谑垢程弥?。”“仁壽”乃隋文帝楊堅的年號,共歷四載(601年–604年),“元和”是唐憲宗李純的年號(806年–820年),仁壽年至元和年(604年–806年)恰有二百年。另,詩有“當時憔悴題名日”語,乃詩人以還未得志的房杜二公暗指自己尚未得時,觀其詩意,當是竇鞏赴京參加進士考試,途經(jīng)陜州時作,當在元和二年(807年)。
《寄南游兄弟》,詩云:“書來未報(一作南游兄弟)幾時還,知在三湘(一作湖)五嶺間。獨立衡門秋水闊,寒鴉飛去日銜山?!薄叭妗?,潭州之故名,在湖南路,《方輿勝覽》卷二十三云:“(湖南路)潭州:事要郡名:長沙、壽沙、星沙、熊湘、三湘”[7]410;“五嶺”,亦在潭州,《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九云:“(江南道)潭州:自漢至?xí)x并屬荊州。懷帝分荊州、湘中諸郡,置湘州,南以五嶺為界,北以洞庭為界,漢晉以來亦為重鎮(zhèn)?!盵8]701此處之“南游兄弟”,當指竇群,元和三年(808年)竇群因與羊士諤、呂溫構(gòu)陷李吉甫,被貶湖南觀察使(湖南觀察使治所在潭州),元和四年(809年)初竇群再貶黔中觀察使,此事新舊《唐書》竇群本傳均有記載,據(jù)此可知竇鞏詩應(yīng)作于元和三年(808年)秋。
《洛中即事》,詩云:“髙梧葉盡鳥巢空,洛水潺湲夕照中。寂寂天橋車馬絶,寒鴉飛入上陽宮?!鄙详枌m,在東都,唐高宗時始建,南臨洛水,北連禁苑(隋朝的西苑),天津橋為橫跨洛水之石橋,是連接洛水兩岸的交通要道,靠近上陽宮。天津橋、上陽宮、洛水皆在洛陽,且詩名為“洛中”,則可知此詩乃元和五年(810年)間竇鞏在洛陽時作,是時其兄竇牟①元和初,竇牟在東都洛陽,其生平可見褚藏言撰《竇牟傳》《舊唐書》卷一五五、《新唐書》卷一七五之《竇群傳》附傳、《唐才子傳校箋》卷四之“竇牟”。在東都任職。
2.2.1 元和五年赴滑州,入義成節(jié)度使幕府時期所作詩
《從軍別家》,詩云:“自笑儒生著戰(zhàn)袍,書齋壁上掛弓刀。如今便是征人婦,好織回文寄竇滔。”此詩表現(xiàn)了詩人別家從戎的暢快心情,當是入軍節(jié)度幕府前所作。然考其生平,竇鞏曾先后入義成、平盧、武昌等軍節(jié)度使府,而詩有諧謔之意,并自比竇滔,將妻子喻為能作回文詩的才女蘇蕙,詩人對前途的興奮憧憬之情溢于言表。這種情緒應(yīng)當只有在竇鞏進士及第后經(jīng)幾年困守,得遇良機初次入幕時才有,故判此詩作于竇鞏赴滑州(義成軍節(jié)度使幕府)時,在元和五年(810年)。
《哭呂衡州八郎中》,詩云:“今朝血淚問蒼蒼,不分先悲旅館喪。人送劍來歸壟(一作隴)上,雁飛書去叫衡陽。還家路遠兒童小,埋玉泉深晝夜長。望盡素車秋草外,欲將身贖返魂香?!贝嗽娔说客鲋?,題中“呂衡州”乃呂溫,字和叔,河中府河?xùn)|縣(今山西永濟)人。溫文采卓著,乃春秋新經(jīng)學(xué)之傳人,貞元十四年(798年)登進士第,累轉(zhuǎn)侍御史、戶部員外郎、司封員外郎等,元和三年(808年)轉(zhuǎn)刑部郎中;因與竇群、羊士諤構(gòu)陷李吉甫,貶均州刺史,未至,再貶道州刺史,元和五年(810年)轉(zhuǎn)為衡州刺史(詩中的“雁飛書去叫衡陽”即指衡州),呂溫卒于元和六年(811年)八月,年四十。溫卒后,其好友劉禹錫作《哭呂衡州,時予方謫居》、柳宗元作《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元稹作《哭呂衡州六首》①劉禹錫詩見《全唐詩》卷三五九、柳宗元詩見《全唐詩》卷三五一、元稹詩見《全唐詩》卷四〇三。哀悼,竇鞏此詩也應(yīng)作于同時。
《江陵遇元九李六二侍御紀事書情呈十二韻》,詩云:“自見人相愛,如君愛我稀。好閑容問道,攻短每言非。夢想何曾間,追歡未省違??椿☉z后到,避酒許先歸。柳寺春堤遠,津橋曙月微。漁翁隨去處,禪客共因依。蓬閣初疑義,霜臺晚畏威。學(xué)深通古字,心直觸危機??蠝G州掾,猶香柏署衣。山連巫峽秀,田傍渚宮肥。美玉方齊價,遷鶯尚怯飛。佇看霄漢上,連步侍彤闈。”題中的“元九”乃元稹,元和初,稹曾為監(jiān)察御史,任職御史臺,詩用“柏署衣”之典即指此事。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與宦官爭宿驛站正廳,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至元和十年(815年)才奉召返京②元稹生平見《舊唐書》卷一一六、《新唐書》卷一七四本傳。?!陡]氏聯(lián)珠集》卷五此詩后附元稹《酬竇七相贈依次重用本韻》,元詩首句云“風(fēng)波千里別,書信二年稀”,言二人相別二載;另外,元稹有《酬竇校書二十韻》詩云:“及我辭云陛,逢君仕圃田。音征千里斷,魂夢兩情偏?!逼蕴铮谥心?,《列子集釋》卷第四《仲尼篇》云:“鄭之圃澤多賢。”注云:“(圃澤)圃田也,在中牟縣?!盵9]義成軍節(jié)度領(lǐng)滑、鄭、潁三州,中牟在鄭州境,故“仕圃田”即指竇鞏入義成軍幕之事;“辭云陛”則指元稹因貶江陵士曹參軍而離京,《舊唐書 憲宗紀》載元和五年(810年)二月“東臺監(jiān)察御史元稹攝河南尹房式于臺,擅令停務(wù),貶江陵府士曹參軍?!盵4]430據(jù)此可知,元稹詩所指的二人分別時間是元和五年春,而竇鞏之入義成節(jié)度使幕亦在此時。另外元稹詩稱竇鞏為校書,藏言《竇鞏傳》云:“故相淮陽公鎮(zhèn)滑臺,辟為從事,釋褐授秘校?!盵1]則知鞏入義成軍幕后,即已帶秘書省校書郎一職。再者,元稹《送友封二首》又云:“惠和坊里當時別,豈料江陵送上船?!痹娝傅囊彩窃臀迥暝”毁H江陵事,而惠和坊在東都,則知元竇二人分別之地在東都,竇鞏此詩當是在義成軍節(jié)度使幕府,期間過江陵時遇元稹作,在元和五年(810年)至八年(813年)間。
2.2.2 元和八年隨袁滋入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幕府,鎮(zhèn)襄陽時期所作詩
《漢陰驛與宇文十相遇旋歸西川因以贈別》,詩云:“吳蜀何年別,相逢漢水頭。望鄉(xiāng)心共醉,握手淚先流。宿霧千山曉,春霖一夜愁。離情方浩蕩,莫說去刀州?!鳖}中的“宇文十”乃宇文籍③宇文籍曾參與編修《順宗實錄》、《憲宗實錄》,專掌史筆,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卒?!杜f唐書》卷一六〇有傳。在現(xiàn)存的五竇詩中,宇文籍是得到竇氏兄弟贈詩最多的,竇群和竇鞏的詩作中曾多次出現(xiàn)宇文籍:宇文籍與竇群交好,貞元十八年(802年)竇群被征入朝時,曾表籍自代,《舊唐書》卷一六〇《宇文籍傳》云:“竇群自處士征為右拾遺,表籍自代,由是知名?!焙蟾]群入朝經(jīng)潼關(guān),作《經(jīng)潼關(guān)贈宇文十》贈之,詩云:“古有弓旌禮,今征草澤臣。方同白衣見,不是棄繻人?!币姟陡]氏聯(lián)珠集》卷三。,行十,字夏龜,元和初登進士第,元和二年(807年)宰相武元衡出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辟籍為從事,后因得罪武元衡貶為江陵府戶曹參軍。此詩首聯(lián)之“漢水”在竇鞏任職的山南東道節(jié)度轄地[10]38–39;末句以“刀州”之典代指益州,點明宇文籍將返西川,此詩當是元和八年(813年)竇鞏隨袁滋在山南東道節(jié)度任上作。
《南陽道中作》,詩云:“東風(fēng)雨洗順陽川,蜀錦花開綠草田。彩雉鬬時頻駐馬,酒旗翻處亦留錢。新晴日照山頭雪,薄暮人爭渡口船。早晩到家春欲盡,今年寒食月初圓?!薄澳详枴保圃蜁r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屬地,《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三云:“襄州:春秋時地屬楚,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盵8]527又卷二十一有“山南道鄭州南陽縣”?!绊橁柎ā痹诮窈幽鲜′来h(淅川為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東南,唐時亦屬南陽。詩結(jié)句有“春欲盡”“寒食”語,則知此詩作于元和八、九年間春末,時竇鞏在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幕府。
《襄陽寒食寄宇文籍》,詩云:“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fēng)吹柳萬條斜。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薄跋尻枴?,屬襄州,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治所,《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三云:“襄州,管縣七:襄陽、臨漢、南漳、義清、宜城、樂鄉(xiāng),谷城。”[8]528竇鞏此詩應(yīng)作于元和八、九年間的寒食節(jié),是時在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幕府。
《經(jīng)竇車騎故城》,詩云:“荒陂古堞欲千年,名振圖書劍在泉。今日諸孫拜墳樹,愧無文字續(xù)燕然?!薄案]車騎”,即竇憲,東漢時曾為車騎將軍,北擊匈奴,立功勒銘而還。竇憲乃扶風(fēng)平陵人,是扶風(fēng)竇氏先祖,故竇鞏自稱“諸孫”,并因己無功(據(jù)“無文字續(xù)燕然”語)而感愧;另“拜墳樹”語,點明詩乃竇鞏過竇憲墓時作,竇憲墓在鄧州,據(jù)《河南通志》卷四十九載:“竇憲墓,在鄧州城西南四十里,憲,車騎將軍。”鄧州,唐時屬山南東道[10]38–39,《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一亦有記載[8]532。此詩當作于竇鞏在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幕。
2.2.3 元和九年仍隨袁滋入荊南節(jié)度使幕府時期所作詩
《送劉禹錫》,此詩云:“十年憔悴武陵溪,鶴病深林玉在泥。今日太行平似砥,九霄初倚入云梯?!贝嗽娔藙⒂礤a入朝途中竇鞏的贈別之作,后二句勉勵劉禹錫青云直上。永貞元年(805年),憲宗即位,貶黜支持王叔文等人革新的劉禹錫,劉禹錫先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刺史,凡十年,元和十年(815年)二月始召至京師,這一經(jīng)歷正與鞏詩首句“十年憔悴武陵溪”之語相合;另,朗州乃今湖南常德,中唐元和時恰是荊南節(jié)度使轄地,自朗州赴長安必經(jīng)江陵,故知此詩乃劉禹錫過江陵時,任荊南節(jié)度掌書記的竇鞏所作,在元和十年。
《送元稹西歸》,詩云:“南州風(fēng)土滯龍媒,黃紙初飛勅字來。二月曲江連舊宅,阿婆情熟牡丹開?!痹娛拙渲澳现荨庇袃煞N解釋,一為唐時黔州觀察使轄地,然考元稹、竇鞏生平,二人均未至南州為官;二為古時南方地區(qū)的泛稱?!半纷謥怼敝冈∈茉t還朝之事,后二句是詩人對元稹回歸長安、家人喜悅迎候的想象。再結(jié)合元稹生平,元和五年(810年)稹被貶江陵士曹參軍,至十年(815年)方詔還;而元和九年(814年)竇鞏隨袁滋入荊南節(jié)度使幕府,治所恰在江陵,二人共事一載后元稹方還朝,此詩應(yīng)作于元和十年(8 15年)稹自貶所入朝時,“南州”當特指與長安相對的南方地區(qū)——江陵。
2.2.4 元和十一年,袁滋改申、光、唐、蔡、隋、鄧觀察使,以唐州為理所,鞏隨之時期所作詩
《唐州途中作》,詩云:“綠林兵起結(jié)愁云,白羽飛書未解紛。天子欲開三面網(wǎng),莫將弓箭射官軍?!贝嗽娪惺穼嵖蓞⒆C,據(jù)《新唐書》卷一五一《袁滋傳》《舊唐書·憲宗紀》等記載,元和十一年(816年)七月,袁滋改申、光、唐、蔡、隋、鄧觀察使,權(quán)以唐州為理所,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袁滋上疏請罷討吳元濟兵;竇鞏詩題點明“唐州作”,且“莫將弓箭射官軍”語主和議,恰與袁滋意同,乃知此詩是竇鞏隨袁滋在唐州時作。
2.2.5 元和十四年隨薛平入平盧軍節(jié)度、淄青齊登萊等州觀察使幕時期所作詩
《新羅進白鷹》,詩云:“御馬新騎禁苑秋,白鷹來自海東頭。漢皇無事須游獵,雪亂爭飛錦臂鞴?!痹褪哪辏?19年),朝廷平定平盧節(jié)度使李師道叛亂之后,分平盧鎮(zhèn)的淄、青、齊、登、萊五州為平盧軍,任薛平為平盧節(jié)度、觀察等使,兼管新羅、渤海事務(wù),此事載于《舊唐書》卷一二四《薛平傳》,時竇鞏為掌書記、節(jié)度判官副使,專掌起草朝覲聘問之文,為新羅國向朝廷進獻白鷹草擬詩文,正是竇鞏的職責(zé)所在,故判此詩作于此時。
《奉使薊門》,詩云:“自從身屬富人侯,蟬噪槐花已四秋。今日一莖新白發(fā),懶騎官馬到幽州?!痹婎}之“薊門”,即薊門關(guān),在薊州,元和間屬盧龍節(jié)度使治所幽州轄地,《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云:“薊州:薊州漁陽郡,今理漁陽縣 … … 唐武德已后廢郡,復(fù)為幽州屬邑。至開元十八年,析幽州之漁陽、三河、玉田三縣,置薊州,取古薊門關(guān)以名州。天寶元年改為漁陽郡,干(乾)元元年復(fù)為薊州?!盵11]盧龍軍節(jié)度屬地與平盧節(jié)度使屬地相鄰,軍政、人員往來相對頻繁?!白詮纳韺俑蝗撕?,蟬噪槐花已四秋”兩句點明竇鞏從薛平已歷四載,竇鞏曾于元和十四年(819年)到寶歷元年(825年)間為平盧節(jié)度使薛平幕府掌書記、節(jié)度判官副使,掌管聘問之事,奉命與各節(jié)度使間往來問詢,乃竇鞏權(quán)轄所限,而自元和十四年鞏隨薛平入鎮(zhèn)淄青齊登萊等州計算,四年后乃是穆宗長慶三年(823年),故判此詩作于長慶三年左右竇鞏奉使赴幽州時。
寶歷元年,竇鞏入朝除侍御史,轉(zhuǎn)司勛員外郎、邢部郎中。
2.3.1 大和初隨元稹入浙東觀察使幕時期所作詩
《南游感興》,詩云:“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fēng)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薄霸酵跖_”,在浙東紹興府,今紹興臥龍山東南麓(此跡今日猶存),《方輿勝覽》卷六云:“(浙東路)紹興府:浙東提刑提舉置司(臺榭越王臺:舊經(jīng)在種山,今在臥龍之西汪,綱創(chuàng)氣象開豁,極目千里,為一郡登臨勝處。)”而浙東觀察使治所恰在越州(今浙江紹興),此詩當是竇鞏在浙東觀察使幕府時作,在大和初年。
《早春松江野望》,詩云:“江村風(fēng)雪霽,曉望忽驚春。耕地人來早,營巢鵲語頻。帶花移樹小,插槿作籬新。何事勝無事,窮通任此身?!薄八山?,在蘇州,《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五云:“(江南道之蘇州)吳縣:松江在縣南五十里,經(jīng)昆山入海?!蹲髠鳌吩疲骸椒擒娪隗覞伞?,即此江?!盵8]601蘇州距離浙東觀察使治所越州近,疑為此時作(暫定,不確)。
《題劍津》,詩云:“風(fēng)前摧折千年劍,巖下澄空萬古潭。雙劍變成龍化去,兩溪相并水歸南?!薄皠颉保囱悠浇?,唐時屬建州,《方輿勝覽》卷十二云:“(南劍州)劍津:《晉書·張華傳》言:斗牛之間有紫氣,在豫豐城,補雷煥為豐城令,掘獄基得雙劍,一與張華,留一自佩。華得劍報煥曰:‘詳觀劍文,乃干將也,莫邪何為不至?天生神物終當合耳。’華死失劍所在。其后煥之子持劍行延平津,劍忽躍出墮水,使人沒水取之,但見兩龍,時人以為雙劍復(fù)合?!盵7]202大和初竇鞏曾在浙東觀察使幕,與建州所在的福建觀察使轄地[10]38–39相接,此詩疑為此時作(暫定,不確)。
2.3.2 大和四年,元稹除武昌軍節(jié)度使,鞏隨往期間所作詩
《忝職武昌初至夏口書事獻府主相公》,詩云:“白發(fā)放櫜鞬,梁王愛舊全。竹籬江畔宅,梅雨病中天。時奉登樓宴,閑修上水船。邑人興謗易,莫遣鶴支錢。”此詩題已明確點出作年,“武昌”指武昌軍節(jié)度使府,“府主相公”乃元稹,大和四年(830年)元稹為武昌軍節(jié)度使,辟竇鞏為節(jié)度副使,鞏作此詩相贈,元稹有《戲酬副使中丞見示四韻》次韻酬和,白居易、裴度、令狐楚均有詩相和①元稹、白居易、裴度、令狐楚和詩均載于《竇氏聯(lián)珠集》卷五竇鞏詩后,此不贅述。。
《放魚》,詩云:“金錢贖得免(一作見)刀痕,聞道禽魚亦感恩。好去長江千萬里,不須辛苦上龍門。”《竇氏聯(lián)珠集》卷五此詩題后有小注云:“武昌作”,《唐詩紀事》卷三一“竇鞏”條引此詩,注亦云:“武昌時也。”據(jù)此推斷詩乃大和四年(830年)竇鞏為武昌軍節(jié)度副使時作;而辛文房《唐才子傳》卷四云:“時諸兄已達,鞏尚來場屋間,頗抑其志向。作《放魚》詩 … …”[6]242辛氏因詩有魚躍龍門之意,即斷定詩作于竇鞏未及第時,與前說相悖。按,《竇氏聯(lián)珠集》編者褚藏言乃唐宣宗大中間人,《唐詩紀事》編者計有功乃宋徽宗宣和三年進士,后入南宋高宗朝為官,此二書成書均遠早于《唐才子傳》,則褚藏言、計有功之說較可信,當依此斷定詩作于竇鞏在武昌軍節(jié)度副使任上。
大和五年稹卒,鞏北歸,道途遘疾,后卒。
《登玉鉤亭奉獻淮南李相公》,詩云:“西南城上髙髙處,望月分明似玉鉤。朱檻入云看鳥滅,綠楊如薺繞江流。定知有客嫌陳榻,從此無人上庾樓。今日巻簾天氣好,不勞騎馬看揚州。”“玉鉤亭”,在揚州,以登亭望月而得名。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三七“揚州”云:“元和中,李夷簡建,名曰玉鉤亭?;矢涀饔??!盵12]故可知“淮南李相公”,應(yīng)為李夷簡。據(jù)《新唐書》本傳可知,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后夷簡方為淮南節(jié)度使②《新唐書》卷一三一《李夷簡傳》云:“(元和)十三年(818年),召為御史大夫,進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師道方叛,裴度當國,帝倚以平賊,夷簡自謂才不能有以過度,乃求外遷,以檢校尚書左仆射平章事為淮南節(jié)度使?!薄缎绿茣肪砹对紫嘀小吩疲骸埃ㄔ褪辏┤挛煨?,(李)鄘罷為戶部尚書。御史大夫李夷簡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月辛丑,夷簡檢校左仆射、同平章事、淮南節(jié)度使。”,則知此詩作年在元和十三年后。而據(jù)《新唐書》卷一三一《李夷簡傳》載:“穆宗立,有司方議廟號,夷簡建言:‘王者祖有功,宗有德。大行皇帝有武功,朝宜稱祖?!t公卿禮官議,不合,止。久之,請老,朝廷謂夷簡齒力可任,不聽,以右仆射召,辭不拜;復(fù)以檢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師,分司東都?!盵5]4510–4511可知穆宗長慶初年(821年左右),李夷簡已離開揚州分司洛陽,則竇鞏詩作年應(yīng)在元和十三年至長慶初年之間,具體作年不詳。
《贈阿史那都尉》,詩云:“校獵燕山經(jīng)幾春,雕弓白羽不離身。年來馬上渾無力,望見飛鴻指似人?!薄把嗌健?,在薊州,屬盧龍節(jié)度使治所幽州轄地。此詩《全唐詩》卷六四三又題為《贈宿將》,作者為李山甫,山甫生平不詳,僅《唐才子傳》卷八“李山甫”云:“山甫,咸通中累舉進士不第,落魄有不羈才。須髯如戟,能為青白眼。生平憎俗子,尚豪俠,雖簞食豆羹,自甘不厭。為詩托諷,不得志,每狂歌痛飲,拔劍斫地,少攄郁郁之氣耳。后流寓河、朔間,依樂彥稹為魏博従事,不得眾情,以陵傲之,故無所遇。嘗有《老將詩》曰:‘校獵燕山經(jīng)幾春,雕弓白羽不離身。年來馬上渾無力,望見飛鴻指擬人?!藗溴勘o成,時人憐之。后不知所終。山甫詩文激切,耿耿有齊氣,多感時懷古之作。今集一卷、賦二卷,并傳?!盵6]484–488若山甫作此詩應(yīng)為自憐身世,結(jié)合其性情際遇,倒與詩意十分相合,然亦不可輕率斷定詩必山甫所作,此詩作者作年均存疑。
《早秋江行》,詩云:“回望湓城遠,西風(fēng)吹荻花。暮潮江勢闊,秋雨雁行斜。多醉渾無夢,頻愁欲到家。漸驚云樹轉(zhuǎn),數(shù)點是晨鴉?!薄颁猿恰?,即潯陽,屬江州,中唐時乃江西觀察使轄地,《元和郡縣志》卷二十八云:“(江州)潯陽縣:本漢舊縣,屬廬江郡,以在潯水之陽故曰潯陽。隋平陳改潯陽為彭蠡縣,大業(yè)二年改為湓城縣,武徳五年復(fù)改為潯陽縣?!盵8]676《舊唐書》卷四十云:“(江南西道)江州,領(lǐng)湓城、潯陽、彭澤三縣?!盵4]1608然考竇鞏生平,并未到江州或潯陽為官;或為元和十二年(817年)至長慶初(821年),竇鞏長兄竇常為江州刺史,鞏前去探訪回返時作,詩具體作年不詳。
《代鄰叟》,詩云:“年來七十罷耕桑,就暖支羸強下床。滿眼兒孫身外事,閑梳白發(fā)對殘(一作向斜)陽?!贝嗽娔舜徾虐@年老體弱,亦借他人之口抒發(fā)詩人年華逝去的感嘆,當是詩人晚年作,具體作年不詳。
《新營別墅寄家兄》,詩云:“懶性如今成野人,行藏由興不由身。莫驚此度歸來晚,買得西山(一作山居))正值春?!庇^此詩懶于世情之意,當是竇鞏晚年作,具體年代不詳。
《早春送宇文十歸吳》,詩云:“春遲不省似今(一作新)年,二月無花雪滿天。村店閉門何處宿,夜深遙喚渡(一作隔)江船?!庇钗氖从钗募?,竇鞏有三首詩贈宇文籍,其余二首已確切系年,而此詩大概應(yīng)與前二首贈宇文籍詩作年相當,在元和八、九年間,具體作年不詳。
《歲晚喜遠兄弟至?xí)椤?,詩云:“幾年滄海別,相見竟(一作意)多違。鬢發(fā)緣愁白,音書為懶稀。新詩徒有贈,故國未同歸。人事那堪問,無言是與非。”觀此詩中疏懶之意,加之“鬢發(fā)緣愁白”之語,當是詩人晚年所作,具體作年不詳。
《老將行》,詩云:“烽煙猶未盡,年鬢暗相催。輕敵心空在,彎弓手不開。馬依秋草病,柳傍故營摧。唯有酬恩客,時聽說劍來?!贝嗽娨岳蠈⒆杂?,感嘆年老力衰而壯志難酬,玩味詩意當是竇鞏晚年所作,具體作年不詳。
《宮人斜》,詩云:“離宮路遠北原斜,生死恩深不到家。云雨今歸何處去,黃鸝飛上野棠花?!薄皩m人斜”,乃唐時埋葬宮人的墓地,《清波雜志》卷四云:“唐內(nèi)人墓謂之宮人斜,四時遣使祭之。”[13]唐朝宮人斜在長安西郊,此詩應(yīng)作于竇鞏在長安時。根據(jù)文獻記載可知,竇鞏生平曾兩至長安,一次為元和二年(807年)參加進士考試,另一次為寶歷元年(825年)至大和初(827年)入朝為官,然此詩無法確定具體作年①唐人多有題詠宮人斜的詩,如王建《宮人斜》(《全唐詩》卷三〇一)、權(quán)德輿《宮人斜絕句》(《全唐詩》卷三二五)、羊士諤《和李都官郎中經(jīng)宮人斜》(《全唐詩》卷三三二)、雍裕之《宮人斜》(《全唐詩》卷四七一)、孟遲《宮人斜》((全唐詩》卷五五七)、陸龜蒙《宮人斜》(《全唐詩》卷六二九)。。
《永寧小園寄接近校書》,詩云:“故里心期奈別何,手栽(一作移)芳樹憶庭柯。東皋黍熟君應(yīng)醉,梨葉初紅白露多?!薄坝缹幮@”,在長安永寧里,唐時官員多居此,竇鞏兄竇群在朝為官時也曾居此地②竇群任御史中丞時曾作《晚自臺中歸永寧里南望山色悵然有懷呈右司十一兄》,詩云:“白發(fā)侵侵生有涯,青襟曾愛紫河車。自憐悟主難歸去,馬上看山恐到家?!币姟陡]氏聯(lián)珠集》卷三。。此詩不見載于《竇氏聯(lián)珠集》,而《全唐詩》卷二七一題后有小注:一作羊士諤詩。此詩又一題為《永寧里小園與沈校書接近,悵然題寄》,收在《全唐詩》卷三三二羊士諤詩中,羊士諤另有以永寧里、永寧小園為題的詩四首③羊士諤詩分別為《永寧小園即事》《永寧里園亭休沐悵然成詠》《酬盧司門晚夏過永寧里弊居林亭見寄》《酬禮部崔員外備獨永寧里弊居見寄來詩云圖書鎖塵閣,符節(jié)守山門》。載于此卷。按褚藏言《竇鞏傳》所言,竇鞏北歸后“告終于崇德里之私第”,藏言乃宣宗大中間人,與竇鞏卒年相去不遠,其言可信,據(jù)此推斷竇鞏長安私宅應(yīng)在崇德里;另,《全唐詩》卷三五九有劉禹錫《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劉禹錫詩云:“長愛街西風(fēng)景閑,到君居處暫開顏。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墻頭數(shù)點山。疏種碧松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莫言堆案無馀地,認得詩人在此間?!保┮辉?,兩相印證,劉詩題中的“竇員外”或指竇鞏,由此可知《永寧小園寄接近校書》當為羊士諤詩,而竄入竇鞏詩中。
《少婦詞》,詩云:“坐惜年光變,遼陽信未通。燕迷新畫(一作晝)屋,春識舊花叢。夢繞天山外,愁翻錦字中。昨來誰是伴?鸚鵡在簾櫳?!贝嗽娔藢懰紜D征夫,語涉遼陽(遼陽為唐時遼州轄地,乃東北邊防要地),此詩作年不詳。
《題任處士幽居》,詩云:“紅葉江村夕,孤煙草舍貧。水清魚識釣,林靜犬隨人。采掇山無主,扶持藥有神??蛠砦▌窬疲H是前身?!比翁幨?,不詳,詩寫閑適自得的隱居生活,作年不詳。
《贈蕭都官》,詩云:“蕭郎自小賢,愛客不言錢。有酒輕寒夜,無愁倚少年。閑尋織錦字,醉上看花船。好是關(guān)身事,從人道性偏?!笔挾脊?,不詳,此詩刻畫了蕭都官慷慨灑脫風(fēng)流不羈的性格特點,具體作年不詳。
《游仙詞》,詩云:“海上神山綠,溪邊杏樹紅。不知何處去,月照玉樓空?!贝嗽娔思耐邢捎沃迹唧w作年不詳。
《贈王氏小兒》,詩云:“竹林會里偏憐小,淮水清時最覺賢。莫倚兒童輕歲月,丈人曾共爾同年?!蓖跏闲?,不詳,此詩用竹林七賢中的王戎之典,鼓勵勸勉王氏小兒奮發(fā)有為,具體作年不詳。
《秋夕》,詩云:“護霜云映月朦朧,烏鵲爭飛井上桐。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fēng)?!痹妼懬锵o謐幽美之夜色,具體作年不詳。
《尋道者所隱不遇》,詩云:“籬外涓涓澗水流,槿花半點夕陽收。欲題名字知相訪,又恐芭蕉不奈秋?!薄度圃姟肪矶倨呤活}后有小注:“一作于鵠詩,題作訪隱者不遇。”此詩乃尋隱不遇詩,作者存疑,具體作年不詳。
《悼妓東東》,詩云:“芳菲美艷不禁風(fēng),未到春殘已墜紅。惟有側(cè)輪車上鐸,耳邊長似叫東東?!奔藮|東,不詳,此詩作年不確。
竇鞏乃五竇中詩藝最高、詩名最著者,尤長絕句,為元白、劉禹錫等人愛重,稱其詩為“友封體”,后世人也多有推崇。然而,竇鞏生平只見于兩《唐書》之“竇群傳”附傳寥寥數(shù)語,褚藏言所記《竇鞏傳》、辛文房《唐才子傳》之“竇鞏”亦極簡略,其生平行跡難以具體細致勾陳,加之竇鞏詩多抒情寫意之作,較少涉及時人、時事、時地,故其詩多無法確切系年,確是研究竇詩的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