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微山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山東 濟寧 277600)
腦梗死是一種腦血管阻塞性病變[1],能夠破壞血管內(nèi)膜,引起病變。好發(fā)于50~60歲年齡段的人,目前在我國患病人數(shù)逐年增加,是最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由于腦組織活動耗氧量高,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低,在血管被阻塞最初的4-6分鐘內(nèi)即可產(chǎn)生嚴重損傷,使得腦神經(jīng)功能受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2]。本研究采用上述兩種藥物合用進行治療,成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將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確診為腦梗死的7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人。觀察組患者42~76歲,平均(53.13±3.35)歲,對照組患者44~73歲,平均(51.25±3.73)歲。經(jīng)檢驗,兩組受試者的一般資料、病情程度差別不明顯,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可進行對比。納入標準:(1)經(jīng)腦CT或MR檢查確診為腦梗死,Nihss評分<15分;(2)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惡性高血壓患者;(2)惡性腫瘤患者。
對所有受試者均采取支持治療,均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德國拜耳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78),用量用法:一日一次,100mg/次。
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聯(lián)合應用氯吡格雷片(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410)進行治療,用法用量:一天一次,75mg/次。服藥3周為一個療程。
對比兩組受試者治療后的血清TG、TC水平以及臨床療效。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患者腦神經(jīng)功能明顯恢復,Nihss評分改變≥4分;有效:患者神經(jīng)功能部分恢復,Nihss評分改變<4分;無效:患者神經(jīng)功能無改善,Nihss評分無改變。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受試者治療前后血清TG、TC水平的比較(±s)
表2 兩組受試者治療前后血清TG、TC水平的比較(±s)
組別 TC t值 P值 TG t值 P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19±0.82 3.98±0.52 10.347 <0.001 2.61±0.79 1.46±0.31 9.157 0.019對照組 6.23±0.71 4.34±0.96 6.531 <0.001 2.65±0.66 1.79±0.65 4.792 0.025 t值 0.237 2.519 / / 0.251 3.810 / /P值 0.201 0.027 / / 0.249 0.019 / /
經(jīng)治療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同組總?cè)藬?shù)×100/%]為94.44%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n(%)]
治療前,兩組受試者的TG、TC水平對比,差別無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G、TC均降低,且觀察組的降低程度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所示。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疾病[3]。好發(fā)于50~60歲年齡段的人,近年來我國發(fā)病患者不斷增多。由于腦組織活動需要消耗大量氧氣,在腦缺血發(fā)生的4~6分鐘內(nèi)即可造成嚴重損傷,而且本病的特點是一旦發(fā)病,病人非死即殘,且預后較差,出院后生活難以自理。
腦梗死常見的原因是患者血脂高即TG、TC水平高,促進粥樣斑塊形成,病變導致內(nèi)膜下膠原纖維暴露,與血小板接觸后促進其凝集,進而形成栓子,進而阻塞腦血管,使得腦神經(jīng)功能受損。因此抑制凝血因子的激活成為了改善病人病情的主要手段。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是常見的抗凝集藥物。氯吡格雷可減少血小板生成,調(diào)節(jié)PG與TXA2的比例,還可抑制氧自由基生成,提高腦組織對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阿司匹林能夠抗凝集,保護線粒體。但臨床上單一應用治療效果并不明顯。所以二者聯(lián)合應用可取長補短,進一步增強藥物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
本實驗觀察組采用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腦梗死,其總有效率94.44%和TG、TC水平的降低明顯高于對照組單一用藥的77.78%。梁寧娟[4]等認為聯(lián)合用藥可明顯改善治療效果,患者預后良好。
綜上所述,聯(lián)合應用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腦梗死患者,可減輕患者腦組織損傷,增強腦組織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對腦梗死病人病情的好轉(zhuǎn)起到良好效果,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