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麗
(包頭師范學院 文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記得,易中天在《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于丹〈論語心得〉序》中談道:2006年11月12日的下午,在“百家講壇”的演播室,于丹身著一襲白色衣裙,端坐在一張長長的黃色沙發(fā)上,她的旁邊是穿著紅色衣衫的央視主持人柴靜,自己則身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裝“灰不溜秋”地坐在她們對面,準備提一些“刁鉆古怪”的問題。服裝沒有經過刻意設計,訪談也很輕松自由??粗@一對桃紅李白,低頭再瞧瞧自己的滿身灰色,他便調侃地問道:“你們女子也喜歡孔子嗎?在你們心目中,孔子是什么色彩的?”于丹應聲答道:“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币字刑毂阈χ鴳溃骸澳俏医裉炀陀悬c兒像孔子了。看我這一身灰,等于沒有色彩,不過,灰色也有灰色的好處,那就是它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們的鮮紅和潔白。”
喬治·桑塔耶納曾說:“各種色彩在欣賞方面有著不同的價值,類似于其他感覺具有不同的價值,紅不同于綠,綠也不同于紫。每種顏色都有一種興奮作用,從而具有一種特定價值,所以最銳感的美可能富有感情暗示?!盵1]這里,易中天的灰色與柴靜于丹的桃紅李白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色彩美學效果,給了我們情感上的暗示:灰色的色彩感雖不是很強,但它卻是最具普適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人們常說生命之樹常青,而理論往往是灰色的,但理論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沒有普適性:而沒有普適性,也就缺乏生命力。易中天所言“我們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無非是說,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需要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大千世界應該是充滿著生命的活力,五彩繽紛、千姿百態(tài),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須和多彩的世界鏈接?;疑嵘肺?,而多彩保證了活力!
可見,色彩絕不單純是一種客觀意義上的視覺顏色,它是有語言的,是要表達一定的情感意義的。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和諧的色彩感和畫面美,同樣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雖然不能像繪畫那樣著色,但是在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中,作家仍然講究色彩的明暗和冷暖,并把自己內心的情感融注到字里行間,使文學作品具有不朽的價值和永久的生命力。選入部編版八年級語文教材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堪稱是把客觀色彩和主觀色彩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不朽佳作。一直以來,對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解讀都是文學名家和文學愛好者討論的話題,但很少有人從色彩美學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深層次解讀。
《背影》記敘的是多年前父親在浦口車站送他乘火車北上讀書的情景,文章不長,只有一千多字。綜觀全文,文章寫得非常樸實,但字里行間卻流露著一種濃濃的父子深情。文章以“背影”為題,作者把這種情感聚焦在對父親的“背影”的描寫之中。
人生中,離人的“背影”總是讓人留戀、懷想、感傷。朱自清以“背影”這個表達別離之情的意象切入,極具傷感情調,再配以黑色來渲染,就更令人辛酸。男兒有淚不輕彈,灑的都是離人淚。在這篇短短的散文里,作者寫了三次流淚,都與父親的黑色背影有關。尤其是在結尾處寫道:“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2]作者極其沉痛地傳達出無從逃脫的滄桑感和人生無可奈何的別離感。因而,這個黑色的背影絕不簡簡單單是個客觀意義上的黑顏色的背影,而是濃縮著深沉情感意義的背影。從色彩美學意義上來看,黑色是冷色調,總會勾起人的傷心之情。每當作品中父親那黑色的背影閃現時,讀者總會鼻子酸酸的,一種無以言說的壓抑和悲傷襲上心頭。透過這個沉重的黑色背影,我們感受到的是父親失去老母的悲傷、晚年老境的頹唐以及生活的艱辛和作者心中那揮之不去的濃重悲涼和對父親的深深思念。因而,“黑色背影”這個意象有著獨特的色彩美學意義,對理解作品的情感表達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文章以背影為聚焦點來表達情感,而這個背影是特定環(huán)境下的背影。
首先,這個黑色的背影是失去親人時的痛楚的背影。
作者一生中與他的父親有過無數次的見面,父親正面的和背面的形象自然也會無數次地留存在自己的記憶之中??墒沁@一次的背影卻極為獨特,因為“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自己從北京到徐州奔喪回家見著父親,在家中辦完了喪事,與父親同行,然后分手,各奔東西。分別前,父親執(zhí)意要送兒子去車站,父親的黑色背影就是在這樣特定的背景下出現的??上攵?,家中剛剛失去親人,最悲傷不過的是父親,但怕影響孩子的學業(yè),父親的悲痛是壓抑在心頭又無法在兒子面前表露的,因而,當這樣一個肥胖的、蹣跚地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黑色背影出現在讀者面前時,怎能不讓人傷心落淚。
其次,這個黑色的背影是父親晚境困頓時的辛酸的背影。
文中寫道:“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盵2]從這些描述中,我們體會到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家道中落、際遇慘淡的辛酸。朱自清的父親叫朱鴻鈞,是個讀書人,少年起就外出謀生,充任官吏,于1915年到徐州任榷運局長。他聰明能干,但身上不免有著舊式官僚的通?。合矚g講排場,吃館子,還在徐州任上金屋藏嬌。他的妻妾中一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怒火中燒,趕到徐州不依不饒,弄得滿城風雨。這件事還被登上了《醒徐日報》頭條,使得朱鴻鈞顏面盡失,因此被上司革職。朱鴻鈞的母親也因此事急火攻心,染病臥床,不久在揚州去世??梢哉f徐州成了朱鴻鈞人生道路上的滑鐵盧,他因此也為自己荒唐的生活方式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文中說的“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交卸”,即指此事。可想而知,當時朱自清父親的心情應該是極為復雜的,因而父親的這個黑色背影是一個融注著頹唐、潦倒、無助、失措、愧疚、尷尬等復雜情感的背影。
作者說“近幾年來,家中光景慘淡,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朱自清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受過中國最好的教育,他的父親也曾經身處官場,馳騁商場,做過許多大事,按常理,靠著自己的閱歷、智慧和勤奮,他們家的生活現狀會很是不錯的,但是,如今他們都東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這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問題。聯系朱自清寫這篇文章時的時代背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動蕩的社會,百姓痛苦掙扎是任何人無法擺脫的命運,由于家庭破落、生活慘淡,遠走他鄉(xiāng)正是那個時代青年知識分子的一種無奈與彷徨。朱自清父親面對的,不僅僅是家庭老人離世的悲哀,自己失業(yè)的悲哀,還有當時社會的悲哀!因而父親這個黑色背影給人的壓抑感會更為強烈,它反映出的不單純是一個家庭的傷痛,還有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沉重。
解讀文學作品,必須要能夠從字面讀出文字背后的深層意義,注意文字前后的聯系,才能領悟作者文本背后的情感與思想。
文中開頭的“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句話的語言表達再樸實不過,但其中的一個“不”字卻耐人尋味。試想,如果我們把“不”字改為“沒有”,表達的意思還和原文一樣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安幌嘁姟笔侵浮安幌胂嘁姟?,而“沒有相見”,是指“想相見,但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相見”。文章結尾的“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可以佐證這對父子是不情愿見面的,感情上是有過隔閡的。
查閱文獻資料,我們不難發(fā)現,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實際上積怨是很深的:對于父親早年在徐州為官期間不雅的生活方式,雖然從小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影響,“子不言父之過”,他沒有辦法對父親進行規(guī)勸,但這使得接觸了新文化的朱自清極為不滿;父親曾為朱自清包辦過婚姻,朱自清不愿意,使得父子間有了隔閡;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張改名為“朱自華”,惹怒了父親;朱自清北大畢業(yè)參加工作那一年,父親為了緩解家庭經濟緊張自作主張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資,父子發(fā)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此后,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準他進門,他悵然離開;后來,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與他說話,從此父子之間開始了持續(xù)多年的冷戰(zhàn)。
因徐州之變故,此后朱自清對父親朱鴻鈞愈加冷淡。朱鴻鈞因精力等諸多原因,雖盡全力打拼,但也無力挽回困境,日趨見老的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到“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我,惦記我的兒子”,常寫信相詢;而朱自清隨著年歲的增長,心理上也慢慢理解并接納了父親,他時??粗磉吿煺鏌o邪的兒子,想到遠方為著生計依舊奔波的老父,南京浦口送別的情景,時時浮上心頭,父子間過往的一切不愉快漸漸煙消云散,對父親的惦記和思念終于讓朱自清訴諸筆端。細讀《背影》,有一個細節(ji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父親來信說自己“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按理說,父親的身體沒有什么大礙,不用兒女掛念,可是父親接著寫的卻是“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肩膀疼的小毛病怎么可能很快導致“大去”呢?顯然不是,事實上,朱自清的父親寫此信后的二十年才離世。可是,為什么父親要在信中這樣表達呢?細細讀來,從在這些矛盾的語言中我們不難看出是父親思念兒子了,但礙于臉面沒有明說,這也正是父愛的獨特的表達方式。作為兒子的朱自清當然心知肚明,潸然淚下,淚光中父親那黑色的背影又出現在眼前,于是,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在朱自清筆下如行云流水般匯聚,才有了散文名作《背影》的問世??梢姡闹羞@個黑色的背影,有著父子間疏離的悲痛與傷感,更有著冰釋前嫌的渴盼與慰藉。
據資料記載,1928年,在揚州東關街仁豐里一所簡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華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看到其中一篇是哥哥寫父親的文章,急忙奔上二樓父親的臥室,送給父親先睹為快。此時的父親已經行動不便,他慢慢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讀著讀著,老淚縱橫,手不住地顫抖,讀完全文之后,他老人家昏黃的眼珠放射出了光彩。他明白了兒子讀懂了自己過去的關心,也明白自己錯怪了兒子。
美國作家艾爾瑪·邦貝克的《父親的愛》中這樣描述父愛:“爸完全不知道怎樣表達愛,……會不會是他已經表達了而我卻未能察覺到?!边@句話道出了父愛的特點:深沉、含蓄、羞于表達。《背影》中的父子之愛是最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愛的方式:礙于面子,不溝通,后悔卻不輕易認錯,愛得深沉卻又愛得艱難。下面我們選取幾個反常的和易被讀者忽略的細節(jié)來加以分析。
朱自清一生行文很少提及徐州,也許是因為徐州是其父朱鴻鈞傷心地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徐州是他的家庭突遭變故的一個羞于啟齒的見證。但這次他去徐州是因為祖母去世了,處理完喪事,父親去南京謀事,自己回北平上學,父子同行。在這次短暫的“同行”中,父親對兒子有著百般的關照與呵護。按照一般情理,這一回父親為辦喪事又是變賣典質又是四處借錢,而且工作也沒有了,心情之苦悶煩惱可想而知;況且馬上又要出外謀事,行旅匆匆,哪里有什么好心情與閑工夫去關照一個北平已來往過多次的二十多歲的兒子,而且一路上百般呵護,躊躇又躊躇,囑咐再囑咐,體貼入微。仔細想來,不言自明,是因為父親怕家庭突遭變故會讓兒子傷心,過度傷心會影響兒子的學業(yè),這是父愛使然呀!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边@一句似乎可有可無,但貌似閑筆,實則卻最顯張力。寫自己與朋友“勾留了一日”,說明“我”是比較悠閑的,而此時的父親忙著為祖母操辦喪事,丟了工作,又忙于要尋事去做,在這樣的情況下,父親執(zhí)意來送我。我在可以與朋友游逛勾留一待就是一日的清閑中,對父親忙中擠時間來為我做種種瑣碎之事不但不心懷感激,反而處處嫌他麻煩。現在回想起來,曾經的清閑亦如當初的“太聰明”一樣,是令作者愧悔的。因而,望著父親那肥胖的、蹣跚的、努力的黑色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群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p>
人間情感畢竟是無法輕易剪斷的,尤其是懵懂時期的天性,更顯得彌足珍貴?!侗秤啊愤@樣一篇文字質樸的追憶式散文發(fā)表以來,引起了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尤其是父親那“黑色的背影”時時閃現在讀者的眼前,催人淚下。
筷子兄弟曾拍過一部微電影名叫《父親》,講述了女兒漸漸長大、父親一天天變老并身患疾病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父女之間愛的溫暖,愛的酸辛。近期熱播的反映家庭倫理的電視劇《都挺好》,也揭示了這樣的道理:成長就是我們終于和父親止戰(zhàn):懂方式,用對方喜歡的方式相處;善理解,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莫等待,用最有愛的方式站立成庇護父母的最好姿態(tài)。朱自清先生筆下反復出現的父親那黑色的背影,讓讀者看到了父愛的艱辛與沉重,但同時也更讓我們看到那抹溫馨的亮色的光照:那便是父慈子孝的親情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