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學 人文傳播學院,海南 ???570228)
從影響的深度和廣度而言,美國超驗主義是一個難以準確定義的運動,無論是從它自己的立場還是它所反對的立場來說都是如此。佩里·米勒認為,超驗主義背后的推動力是“反抗理性保守主義的宗教激進主義”(1)Warren,Robert Penn,Cleanth Brooks,and R.W.B.Lewis.Introduction[M]//James Barbour and Thomas Quirk,eds.Romanticism:Critical Essay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Garland,1986:3-26,10.。實際上,超驗主義不僅是一種宗教的激進主義,也可以看做是美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和哲學史上的非理性主義。其對美國文學和哲學的影響遠遠大于其對宗教的影響。超驗主義的核心概念是超靈(over-soul),哲學邏輯基礎是“個人”,載體是“自然”,歸宿是“靈魂”的自由。超驗主義的自然觀,代表了19世紀處于上升時期的美國人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浪漫主義思考。準確理解超驗主義的自然觀,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超驗主義的本質特征,繼而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19世紀美國“人”的形成。
首先,超驗主義哲學是對唯一神教(2)唯一神教是美國較為激進的宗教改革教派,其核心教義是維護上帝的完整神性,反對三位一體,拒絕承認耶穌的神性,主張將耶穌看著人類的先知?!白晕页墒ァ崩碚摰睦^承。超驗主義運動早先被定義為宗教激進主義,可見超驗哲學的根源在于神學。然而,“這種神學并沒有將祭司和牧師送到講臺上,相反,它將它們送到河岸和山頂?!?3)Christopher Baratta.Monuntaintops and Riverbanks as Pulpits:A Transcendental Return to Nature[D].New York:Binghamton University,2012.錢寧在名為《一神論基督教》布道中概述了一神論神學的中心原則,他認為:“正統(tǒng)的加爾文主義者沒有注意到的一點是他們沒有“將圣經(jīng)視為上帝對人類連續(xù)啟示的記錄?!薄叭藗儾粌H要理性地接近圣經(jīng),還要記住上帝的啟示是作為理性存在而給予人類的。”(4)參見:William Ellery Channing.Unitarian Christianity[M]//The Work of William Ellery Channing,New and Complete. Boston: American Unitarian Association,1898:36,38.William Ellery Channing(1780~1842),美國著名牧師、宗教改革運動領袖、名譽超驗主義者、唯一神教部長、唯一神論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與稍后的超驗主義運動關系密切。通過這種方式,理性和啟示能夠和諧地存在。通俗地講,一神論告訴我們,人可以通過自己的理性自由地接近上帝,從而發(fā)現(xiàn)和保持人類自己的神性。人要如何保持自身的神性?只有加強自我修養(yǎng)!通過強調自我修養(yǎng),“一神論者取代了傳統(tǒng)加爾文主義者‘上帝的恩典’理論,并用個人的自治行為取而代之”(5)參見:William Ellery Channing.Unitarian Christianity[M]//The Work of William Ellery Channing,New and Complete.Boston:American Unitarian Association,1898:48.。超驗主義者相信人類的浪漫主義視野。浪漫主義視野的先決條件是“人”的解放,這正是一神論者留給超驗主義的最大禮物。正是以唯一神論的教義為基點,艾默生、梭羅等人成為了站在“山巔之城”的牧師,他們沒有從傳統(tǒng)的教會中汲取養(yǎng)分,而是致力于從神圣的自然中尋找力量。他們沒有從《圣經(jīng)》中尋找超脫的方法,而是致力于從自我人性中發(fā)掘成圣的路徑。如果每個人都是上帝,或者說每個人都有成為上帝的可能,那么超驗主義者要做的只是鼓勵那些相信自我神性的人。顯然這是一種比唯一神教更為激進的觀點,同時這也是超驗主義浪漫主義神性觀和自然觀的起點。
必須指出的是,艾默生和梭羅以及其他的超驗主義者并不是無神論者,他們仍然是相信上帝的人。然而,他們拋棄了傳統(tǒng)的清教徒的加爾文主義學說,認為這種古老的學說對個人自我的全面發(fā)展是不充分的。馬爾科姆·克萊門斯·楊在描述梭羅的宗教性質時說得最好:“如果要理解梭羅的虔誠,看看梭羅在大自然中寫下的作品、看到的風景、走過的路以及他自己對這些行為的思考,這可能比查閱他在當?shù)亟虝某銮谟涗浉匾!?6)Young,Malcolm Clemens.The Spiritual Journal of Henry David Thoreau[M].Macon:Mercer UP,2007:13.與傳統(tǒng)牧師不同的是艾默生和梭羅將講壇從教堂搬到了山頂。
其次,超驗主義自然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其與傳統(tǒng)的決裂。在艾默生的《論自然》中,他說道:
我們的時代是懷舊的,它建立了父輩的墳墓……前幾代人面對面地看到了上帝和大自然,而我們卻只能通過他們的眼睛觀察?為什么我們不應該享受與宇宙的原始關系?我們?yōu)槭裁床粦撚幸环N詩性的和直覺的哲學而不僅僅是傳統(tǒng)?為什么我們不應該通過宗教獲得啟示而不是通過他們的歷史獲取知識?(7)Emerson,Ralph Waldo.Nature[M]//Brooks Atkinson.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Ralph Wldo Emerson.New York:Random House,1968:5.
在此,艾默生表達了他試圖通過一種詩性的和直覺的方式建立一種全新的人與上帝、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闡釋框架。這涉及他對超驗主義這種新的宗教的理解和對美國新人的解釋。其核心在于他對自然的浪漫主義態(tài)度。
對于愛默生來說,大自然有能力為人類創(chuàng)造一種說出精神真理的新語言。在大自然這本書中,艾默生采用了詩歌的和充滿典故的浪漫語言。他將不斷變化的自然審美視為一種統(tǒng)一的啟示系統(tǒng),從而與一神論理論一脈相承。艾默生口中的自然是自由,免于預定和免于被監(jiān)禁的思想自由。在自然界中,艾默生說:“大自然的所有用途同樣適用于人的存在……它總是一種精神的言說,它暗示絕對?!?8)Young,Malcolm Clemens.The Spiritual Journal of Henry David Thoreau[M].Macon:Mercer UP,2007:14.艾默生認為精神總是自我啟示的,從而每個人都掌握著自己的意志和自我闡釋的自由。
超驗主義的自然觀,既不同于馬克思主義觀點“人是自然的一部分”(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也不同于基督教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確立的“人是自然的管理者”原則(10)查爾斯·L·坎默.基督教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78.,在艾默生那里,他將自然看作一個與人“平行”的客體,人與自然都統(tǒng)一于一個所謂的由超靈統(tǒng)一的“Unity”中(11)Young,Malcolm Clemens.The Spiritual Journal of Henry David Thoreau[M].Macon:Mercer UP,2007:262.,人與自然雖同樣受到超靈之光的照耀,但人就目前而言只是具備了向超靈提升的可能,而大自然則是超靈在世界上的具體顯現(xiàn),自然是一個樣本,人的完善必須依賴于向大自然的學習和追尋。正是這種對待自然的浪漫主義態(tài)度,使得超驗主義從傳統(tǒng)的清教主義桎梏中解脫出來,也有別于歐洲的非理性主義哲學。這是艾默生為19世紀的美國人建立的人生哲學,這正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所過的“詩意的棲居”生活的理論依據(jù)。
美國超驗主義自然觀也不同于歐洲啟蒙思想家如約翰·洛克和大衛(wèi)·休謨等人提出的經(jīng)驗主義或者自然哲學原則。約翰·洛克和大衛(wèi)·休謨等人的思想暗示了從歐洲傳入的日益強大的唯科學主義傾向。早期超驗主義成員西奧菲勒斯·帕森斯在1840年宣稱,超驗主義是“普遍放松(universal loosening)所有觀點和信仰的一部分”(12)Gura,Phillip and Joel Myerson.Introduction[M]//Phillip Gura and Joel Myerson.Critical Essays on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Boston:G.K.Hall,1982:xiv.。這種“放松”暗示了人們會尋求新的來源以獲得神圣的靈感。雖然超驗主義內部派別林立,但所有超驗主義學者都認識到的這種新的靈感來源是自然世界(the nature)。這種擁抱自然的態(tài)度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超驗主義對科學技術這種新“宗教”的回應。羅伯特·佩恩·沃倫認為,超驗主義是對美國生活民主化的復雜反應,新工業(yè)主義帶來的首要問題是對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定義和思考(13)Warren,Robert Penn,Cleanth Brooks,and R.W.B.Lewis.Introduction[M]//James Barbour and Thomas Quirk.Romanticism:Critical Essays in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Garland,1986:3.。
對超驗主義來說,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在任何時候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問題上,超驗主義尤其反對用理性和自然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即自然的“物化”。歌德在《自然系統(tǒng)》(14)PaulHenri d’Horbach published in 1770.出版后曾說:“我們在這個憂郁,無神論的半夜中感受到多么空洞和空虛,在這種情感中,地球消失了它所有的形象,猶如天堂消失了所有的星光?!?15)Warren,Robert Penn,Cleanth Brooks,and R.W.B.Lewis.Introduction[M]//James Barbour and Thomas Quirk.Romanticism:Critical Essays in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Garland, 1986:14.歌德正在哀嘆的正是一個人在自然科學中慢慢體驗神性死亡的空虛與無奈。
超驗主義者顯然有他們自己想要的自然版本。這一版本既不滿足于對自然常識本質的探究(如洛克經(jīng)驗主義和休謨的自然主義哲學方法),也不僅僅局限于對自然的科學考察。他們關注浪漫的自然觀,一種對自然詩意的體驗,自然中充滿了神圣的本性。自然是一種精神的載體,它是上帝、人、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
在1836年發(fā)表的《自然》中,艾默生關于神圣、個人和自然的哲學基礎可以簡明地定義為一種人類通過自我神性和與自然世界的和諧關系擁抱“更高的光源”(higher sources of illumination)的新途徑。我們必須要注意文章題目“Nature”的雙重含義,因為它暗示了自然界和人的本性。這本書當之無愧地被認為是超驗思想的燈塔,因為它將自然世界的神圣本性和個人主義的重要性完美結合了起來,從而成為了超驗主義的兩種最基本的信仰。從這個角度說,《自然》為美國人提供了一種回歸自我神性的哲學途徑。這在美國工業(yè)和技術革命期間尤為重要。
在梭羅看來,那種對待自然的嚴格的自然科學的態(tài)度,是對上帝最大的褻瀆。正是看到工業(yè)文明的入侵對人類和自然的負面影響,梭羅認為人與自然應該是神圣統(tǒng)一的。與愛默生一樣,梭羅試圖“從歷史宗教領袖建筑的紀念碑轉向在自然中親自尋求上帝”(16)Young,Malcolm Clemens.The Spiritual Journal of Henry David Thoreau[M].Macon: Mercer UP,2007:231.。對于梭羅來說,宗教的力量并不在于與“信仰的歷史對象”有關(17)Smith,Duane E.“Romanticism in America:The Transcendentalists”1973[M]//Phillip Gura and Joel Myerson.Critical Essays on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Boston:G.K.Hall,1982:489.,而是在于對自然中圣潔的永恒渴望。通過在瓦爾登湖畔的定居的體驗,梭羅在他的作品中表明,僅僅用科學術語來理解自然并不能與神圣建立聯(lián)系?!斑@種科學方法——對自然的客體化,無法超越大自然的物理方面?!?18)Thoreau,Henry David.Walden.1854[M].New York:Dover,1995:5.為了進一步體驗自然的神性,梭羅采取了較為極端的“自我隔離”方式,“自我隔離是自我奉獻的第一步”(19)Johnson,Samuel.“Transcendentalism”1877[M]//Phillip Gura and Joel Myerson.Critical Essays on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Boston:G.K.Hall,1982:155.。這種“自我隔離”可以視為梭羅對當時美國生活現(xiàn)狀不滿的一種反應。19世紀的美國,正是其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作為新興的商業(yè)工業(yè)共和國,美國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既能享受歐洲的自然和社會科學的成果又避免了戰(zhàn)爭的破壞,可以說是“人間的天堂”。對財產(chǎn)和技術的追求成為推動美國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動力,在自然、社會甚至人自身都被客體化的世界中,人類唯一失去的只有精神家園。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中,梭羅不斷將他對神性的看法與唯物主義的工業(yè)美國社會并置。在題為“經(jīng)濟”的章節(jié)中,他譴責對財產(chǎn)的需要,并拒絕接受技術突破和便利不可避免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觀點。
顯然,在梭羅看來,物質充斥的工業(yè)文明是抑制乃至消解自然美感與詩性的,在意識到這一點后,梭羅用一種神秘和非理性的方式構建了他的自然版本。在這個充滿神性的自然世界中,人能夠最大程度接近“本真”狀態(tài)。并且梭羅用自己的行為踐行了這一理念。 “正如在海德格爾和莊子看來,人的異化和自由的失落,與技術理性的統(tǒng)治是分不開的。他們認為,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改善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是不成正比的。”(20)汪洪章.比較文學與歐美文學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59.
理解超驗主義自然觀,人和自然是兩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要素。一個充滿神性的自然如何安放塵世躁動的靈魂是超驗主義的邏輯終點。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對自然的理解、對人的理解、對上帝的理解三者缺一不可。
艾默生、梭羅等人對待上帝的觀念繼承了歐洲自然神論的理念。正如他們的前輩本杰明·富蘭克林、托馬斯·杰弗遜、托馬斯·潘恩所信奉的一樣,他們相信上帝,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然而與傳統(tǒng)自然神論提倡理性上帝,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認為上帝作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他在創(chuàng)世之后就不再干預世界事務,而讓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規(guī)律存在和發(fā)展下去的觀點不同,超驗主義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浪漫主義特點,他們心中的上帝仍然是在場的上帝?!拔艺J為,超然主義者,特別是愛默生和梭羅,在不可知論是一個已知術語之前,表現(xiàn)出一些傾向于早期不可知論的情緒……雖然他們仍然堅持對上帝的信仰,然而,通過他們的著作,我很清楚這不是基督教的上帝:愛默生和梭羅相信上帝作為創(chuàng)物者,是一個仍然活著并且住在他的最偉大作品自然中的神?!?21)Christopher Baratta.Monuntaintops and Riverbanks as Pulpits:A Transcendental Return to Nature[M].New York:Binghamton University,2012.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個人如此崇敬自然界的原因。在超驗主義者看來,自然是一個神圣的空間而不是一個人造的教堂,自然是人類可以與上帝并肩行走的地方,那里遍布上帝饋贈人類的禮物;自然人類可以自由擁抱神的地方,那里人類可以洞見自己的尊嚴和自由。
超驗主義者并不是環(huán)境科學家,他們對自然界的考察使超驗主義者的環(huán)境哲學成為人類尋求精神家園的宗教旅程。自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通向神圣的另一條道路(繞過教會)。塞繆爾·約翰遜在其1877年的論文“超驗主義”中,類比了超驗主義者對自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方式的渴望:
讓十幾個男人想象一個外在的物體,比如一棵樹:他們都轉向同一個方向,一個假定的共同感覺掩蓋了他們的個性,但詢問他們認知這棵樹的心理過程,每個人都發(fā)現(xiàn)他的感知的原始來源是內在的,并且其所有推論必須遵循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取決于他的個人尊嚴和自由的價值。(22)Johnson,Samuel.“Transcendentalism”1877[M]//Phillip Gura and Joel Myerson. Critical Essays on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Boston:G.K.Hall,1982:155.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超驗主義哲學將自然和人視為個體先驗的觀點已經(jīng)帶有海德格爾哲學的影子。樹不再是樹,樹的存在是因為作為觀察者人的存在,因人的“思”使樹的存在得以生存和顯現(xiàn)。
亞瑟·韋斯盧伊斯認為,《瓦爾登湖》和超驗主義者在自然、個人和神性方面的哲學中的“基本點”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獲得了整個世界但是失去了他的靈魂,那么對這個人有什么好處?”(23)Versluis,Arthur.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nd Asian Religions[M].Oxford:Oxford UP,1993:81.這一提問已非常接近詩人荷爾德林的著名詩句“功勛卓著,然而人詩意地棲居于這片大地”所描述的意境了。超驗主義者尋求上帝或神,特別是對上帝和神藝術地或詩意地追尋,可以使他們更接近本真的自我。海德格爾認為,真正使我們棲居的是“詩”,這里的詩指的不是藝術品而是存在的普照,是存在既呈現(xiàn)又遮蔽的過程,它猶如一把尺子(measure),本真意義上的人只有用這把神圣的尺子去度量自身和天、地之間,才能詩意地棲居(24)參見:William J.Richardson.Heidegger:Through Phenomenology to Thought[M].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1963:588-594.。在海德格爾那里,這把神圣的尺子就是“思”,而在超驗主義看來,這把神圣的尺子就是超靈(over-soul)。顯然,艾默生和梭羅不再相信這種詩意的存在可以在書本或信條中找到,這樣的景觀也不是人間的教會能夠提供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預言,梭羅早在對19世紀技術、鐵路、輪船和電報的評價中看到了21世紀科學技術諸如手機、微信、Facebook如何導致我們與精神家園分離的后果。對于愛默生和梭羅來說,自然才是我們的家園,是人類真正安放靈魂的地方。
有意義的是,有學者認為,梭羅這種承認上帝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信仰或教義中的觀點可能來自于東方中國道家哲學的影響(25)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更多道教對梭羅生活和作品的影響可以參見《梭羅與道教》。See:David T.Y.Chen.Thoreau and Taoism in Narasimhaiah[C]//C.D.Narasimhaian.Asian Response to American Literature.Delhi:Vikas,1972:406-416.。萊曼·卡迪認為,《瓦爾登湖》表明了梭羅對道家哲學在自然方面表現(xiàn)出的深刻的親和力的認同:“深刻觀點的相似性、他們的自然神秘主義、對簡單和原始生活的熱愛、對習俗和政府干預的厭惡以及反復使用悖論等?!?26)Cady,Lyman V.Thoreau’s Quotations from the Confucian Books in Walden[J].American Literature,1961,33(1):31-32.韋斯盧伊斯認為,梭羅對自然的沉思與道家對自然的熱愛和專注非常相似,對池塘之美的簡單描述就是這種相似的例證:
站在池塘東方光滑的沙灘上,在一個平靜的九月的下午,當一陣輕微的霧霾使對岸的視線模糊不清時,我看到其中出現(xiàn)了玻璃狀的湖面。當你輕輕搖動你的頭部時,它看起來像是一條穿過山谷的絲線,在遠處的松樹林中閃閃發(fā)光,將一層大氣與另一層分開。(27)Versluis,Arthur.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nd Asian Religions[M].Oxford:Oxford UP,1993:121.
梭羅在這段文字中使用的語言極其清新自然,一如他的身體和靈魂,與自然世界形成一種若即若離的朦朧之美。池塘與樹木和山谷相映生輝,作為觀察者的人仿佛已不存在,這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在瓦爾登湖的日子,梭羅以一種禁欲的道德紀律生活,希望將自己與自然統(tǒng)一起來,盡管可能梭羅離天人合一境界還相距甚遠,但他對大自然的寄居和深刻思考,也有幾分道家自我放逐、自我超越的意境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寫道:“在永恒中確實存在著某種真實和崇高的東西,但所有這些時間,地點和場合都在此時此地顯現(xiàn),上帝在這一刻達到榮耀的巔峰,并且在所有時光的流逝中永遠不會比現(xiàn)在更加神圣”(28)Thoreau,Henry David.Walden.1854[M].New York:Dover,1995:63.。
超驗主義對美國的影響是深遠的,艾默生、梭羅等人用一種浪漫主義的方式重新塑造了美國新人的靈魂,使美國人的民族性格開始帶有世俗與宗教、個人與上帝既獨立發(fā)展又相互糾纏的復雜特點。雖然因其激進和虛幻的特點,超驗主義很快淡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其引發(fā)的人與自然、人與上帝、人與自我的思考,今天仍然是一個深刻的哲學話題。
如何在物資與技術文明的時代,尋找現(xiàn)代人賴以棲身的精神家園?超驗主義以其對自然的哲學思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方向。正如2000多年前的中國道家先哲,用逍遙游的態(tài)度為我們準備了范例一樣。如果在海德格爾那里,詩人是守護存在家園的人,那么,在艾默生這里,詩人就是解開自然之謎的一把鑰匙。在莊子那里,超越了自然,人的靈魂得以自由和逍遙;在海德格爾那里,超越了存在,詩人的靈魂得以安息;在艾默生這里,超越了世俗和傳統(tǒng),人才能得以在自然中詩意地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