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黎明
有一天,當孩子突然問:“媽媽,我是中國人,那么外國人是誰???”“媽媽,我有祖國媽媽,那么祖國媽媽是什么樣的?我怎樣才能見到她?”請別笑孩子的“幼稚”或“無厘頭”。孩子提出類似問題時,他已經(jīng)在思考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對祖國的歸屬感。歸屬感是對人、對家、對所屬群體等內(nèi)在的認同程度和維系關(guān)系的一種感受。馬斯洛認為“愛和歸屬”是一個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歸屬感的建立對人的發(fā)展和社會化是重要的。研究表明,歸屬感的缺失會影響人的責任感、社會交往、興趣的廣泛性以及生活、工作的積極性等。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提出:對3~6歲兒童在社會領(lǐng)域的學習,目標之一是“具有初步的歸屬感”,包括幼兒對家、對班級、對幼兒園、對家鄉(xiāng)和對祖國的歸屬感。其中對“祖國”的歸屬感,各年齡階段的期待具體為:3~4歲幼兒“認識國旗、知道國歌”;4~5歲幼兒“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奏國歌、升國旗的時候能自動站好”;5~6歲幼兒“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要互相尊重,團結(jié)友愛”“知道國家一些重大成就,愛祖國,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等??梢?,了解祖國有關(guān)國旗、國歌等基本知識、風土人情、社會習俗以及祖國的變化,激發(fā)孩子“我是中國人”自豪感,產(chǎn)生“愛祖國”的積極情感,是培養(yǎng)孩子歸屬感的重要一課。
也許,對孩子的提問,您會覺得奇怪:孩子居然連“祖國”都不知道,“祖國”概念的建立對兒童來說難嗎?在對中班幼兒和大班幼兒的調(diào)查問卷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中班幼兒對“祖國”的概念除了個別孩子說“祖國就是中國”之外,其他孩子對祖國的理解是不明晰的,如,“祖國是有顏色的”“祖國就是地球”“祖國會有很多的花”;而大班孩子的回答就相對比較清晰,如,“祖國就是國家”“祖國就是我們現(xiàn)在在的國家”“祖國就是我們的家”“祖國就是我們的中國”“祖國就是我們出生的國家”“祖國就是家園,我們是住在祖國里面,如果沒有祖國就被人欺負”,等等?!白鎳笔怯稍S許多多的事物組成的一個概念,對孩子來說是抽象的。孩子的理解是建立在具體的事物之上的,就如中班孩子的回答中,“顏色”“花”都是孩子日常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非常具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特別是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和經(jīng)驗的不斷累積,孩子對“祖國”概念的建立也逐步走向共同普遍的認識(雖然還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大班孩子認為祖國是“國家”“中國”等,而“我們的家”“我們現(xiàn)在在的國家”“沒有祖國我們被欺負”等表達已經(jīng)涉及“祖國”和“我”的關(guān)系以及對這種關(guān)系的認同。
培養(yǎng)對“祖國的歸屬感”是幼兒社會化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是孩子在活動中通過感受感知、親身體驗中逐步積累和養(yǎng)成的。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說:“好的教育是連續(xù)性的終身學習,以及在實踐中學、在做中學?!必S富的活動是培養(yǎng)幼兒對祖國初步的歸屬感的主要途徑。但是,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中,家長會更多地以講述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祖國的知識,如,告訴孩子“祖國的首都是北京”“升國旗的時候要立正,眼睛要看著國旗”等。在調(diào)查中,當我們問及孩子:“你從哪里聽到有關(guān)‘祖國的?”“從《新聞聯(lián)播》”和“爸爸媽媽說話中聽到的”是孩子最多的回答。有些家長對孩子行為習慣和對祖國的情緒情感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如,有家長送孩子入園時,正逢升國旗時間,本應(yīng)停下來和孩子一起對國旗行注目禮,但是有家長帶著孩子照樣走動。家長應(yīng)知道,“知”是為了“行”,“行”是為了更深入的“知”,在“知行合一”中體驗和感受才是真正的學習。對國旗的尊重,對祖國的熱愛就是在這樣的儀式感中去感受和體驗的,光靠簡單的告知和成人的教是無法讓孩子有全身心的感受的。
例如,了解祖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國畫,光靠說,孩子沒有深刻的感受和體驗。帶孩子看國畫展,給孩子提供宣紙、毛筆和墨,讓孩子畫一畫,是更好的選擇。孩子很樂意做一名“小畫家”,專心地用毛筆畫小草,在“頓—提”之間,很快就畫滿了一頁,擱筆的剎那,孩子感嘆:“我覺得好瀟灑啊!”“瀟灑”是孩子在體驗活動中,對國畫“寫意”的獨特感受和概括,而且通過體驗,孩子發(fā)現(xiàn)了用毛筆在紙上繪畫是“爽快”的,流暢的,這就是通過活動帶給孩子全身心的感受。
正因為這種“瀟灑”感,符合孩子的特性,讓孩子喜歡上了“隨意隨性”的描畫。在一次次的描畫中,孩子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受也就越來越深,他可能會說:“媽媽,你說古人怎么會這么聰明??!到底是誰第一個想出來的???”記得有一次,我的孩子想畫一朵稍微有一點點黑的云,問我怎么畫。我沒有告訴他,而是讓他先想一想。孩子認為“等毛筆上的墨沒了,那就成了”,孩子去耐心嘗試和驗證他的猜想,結(jié)果,沒有得到他想要的那個“稍微有點黑黑的云”。正當他百無聊賴地洗完毛筆,一滴筆尖上的水滴到了宣紙上,他眼睛一亮,高興地說:“哇,我有一朵稍微有一點點黑的云了。”當我問他是如何發(fā)現(xiàn)的時候,他看看洗筆的盤子,說:“這里水多,所以就稍微有一點點黑的云了?!痹谖业墓膭钕拢^續(xù)探索,最終明白了“水、墨和稍微有點黑黑的云”之間的關(guān)系了,后來也就有了“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各種云,他說這是“云會議”。就這樣,孩子愛上了國畫,常常對人說:“這是中國才有的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孩子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實踐,能夠獲得對周圍世界的全面理解,不僅是知識層面的,還包括了技能、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體驗讓孩子獲得全方位的發(fā)展。因此,對于祖國歸屬感的培養(yǎng),需要通過活動,如帶孩子參觀各種展館、走訪人物、聽有關(guān)祖國的音樂會、看閱兵儀式、游覽祖國名山大川、學書法和中國象棋等,給孩子更多的體驗機會,帶孩子一起用“走走想想看祖國”的體驗方式,去觸摸祖國的一草一木,體驗各地的風土人情,感受祖國的發(fā)展和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獲得對祖國多方面的了解,感受祖國,認同自己是祖國的一員,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孩子對祖國的自豪感。
在“走走想想看祖國”的過程中,爸爸媽媽要注意以下幾點。
與孩子商量
從孩子最感興趣的“那一件事情”或者“某一個地點”“某一個人物”開始,確定“走走想想看祖國”的內(nèi)容。“那一件事情”是新近發(fā)生的,如當?shù)匦麻_了一個國畫展、文物展、祖國變化展等。關(guān)注孩子當下興趣,即使孩子的興趣有時會讓家長覺得“匪夷所思”,也要傾聽孩子的理由后再下判斷,避免以家長的意愿替代兒童的興趣。畢竟,學習的主體是孩子。如,孩子經(jīng)常聽奶奶哼唱越劇,耳濡目染中也會來一段,鑒于此,爸爸媽媽就可以帶孩子去家附近的“越劇角”等,讓孩子在聽聽看看中感受越劇的特點,在學學演演中表達自己對越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