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文
內(nèi)容摘要:一般而言,古詩文深度閱讀常用的引導策略是品味詞句、知人論世,兩種策略都以文本為中心,力求在教學引導過程中讓學生貼近文本、體味文本,但都著眼于單篇文本的閱讀,學生難以將所學篇目與其它篇目相聯(lián)系并進行輔助理解,因而古詩文閱讀偏于碎片化理解。而在古詩文教學中,有效利用已學古詩文,廣泛選取課外閱讀材料輔助解讀,借助已知推其未知,可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解讀,獲得更全面的理解。
關鍵詞:詩文互證 高中語文 古詩文教學
高中階段是學生情感培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形成的關鍵時期,要求加強對古詩文的學習并擁有一定的鑒賞古典詩文的能力。而“鑒賞”要求學生對文本進行深閱讀,以體味作者的情感意蘊和文化內(nèi)涵。但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媒體和娛樂多元化,學生的閱讀難免走向淺薄,加之古詩文作品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結(jié)晶,時代的隔閡使學生更加難以領會作品的神韻,故而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常常困擾于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文本深閱讀。
一般而言,古詩文深度閱讀常用的引導策略是品味詞句、知人論世,前者要求學生依據(jù)注釋和自身的古詩文素養(yǎng)對文本進行文字解讀,后者則依據(jù)文本生成的時代背景和作家風格進行文化解讀,兩種策略都以文本為中心,力求在教學引導過程中讓學生貼近文本、體味文蘊,但都著眼于單篇文本的閱讀,學生難以將所學篇目與其它篇目相聯(lián)系并輔助理解,因而古詩文閱讀偏向碎片化。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文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性,幫助學生建立所學知識的聯(lián)系網(wǎng)絡以輔助古詩文理解,達到深度閱讀的效果是教師在教學中理應追求的目標。梁啟超有言:“善觀者,觀滴水而知大海,觀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所未知,而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是之謂慧觀?!痹诠旁娢慕虒W中,有效利用已學古詩文,廣泛選取課外閱讀材料輔助解讀文本,借助已知推其未知,可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解讀,獲得更深入的個人閱讀體驗,是古詩文閱讀的“慧觀”。
一.課內(nèi)聯(lián)系
高中語文以單元專題編排課文,必修課本詩歌單元大致按朝代先后選錄代表詩歌,古文單元則主要以文體作區(qū)分,將之前所學聯(lián)系閱讀文本,類比遷移,能夠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文本。以《歸去來兮辭》為例,學生對陶淵明并不陌生,初中學過《飲酒》和《歸園田居(其三)》,必修二也曾學習《歸園田居(其一)》,因此,學生基本了解陶淵明是一位隱逸詩人,厭惡官場向往田園,因而在學習中都能理解《歸去來兮辭》的隱逸和曠達。但《歸去來兮辭》的感情變化比詩歌更為曲折,《飲酒》《歸園田居(其三)》和《歸園田居(其一)》僅展現(xiàn)了其隱者的樂觀,而沒有呈現(xiàn)其對生命易逝、內(nèi)心孤獨的痛悟。但陶淵明也是痛苦的,“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桓”的孤標傲世,“善萬物之得時,感悟生之行休”的將老之嘆,若不能理解這些痛悟,文章最后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樂天安命思想便難以升華。因此,我們可選取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所選同作者的《雜詩八首(其二)》進行互證閱讀:“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陶淵明并非是一位一直樂觀曠達的隱逸詩人,他也會有夜半無人的孤寂,人生易老的悲嘆,志向難抒的憤懣,但即便內(nèi)心如此痛苦,也最終選擇順應自然、樂天安命、自任放達。學生在仔細閱讀《歸去來兮辭》的基礎上聯(lián)系其詩歌內(nèi)容,能更深入地了解陶淵明在文章中呈現(xiàn)的多層次的精神世界。
課內(nèi)所學的積累并不僅止于同作者的詩文,古詩文閱讀時也可以聯(lián)系同題材的作品或在學習中所積累的典故、意象等文化知識來對文本進行深層解讀。如理解《滕王閣序》時,可結(jié)合《蘭亭集序》理解其“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的生命孤獨,也可聯(lián)系課本“研討與練習”的《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流露的宇宙無常之嘆,還可以通過回想學習《過秦論》時對賈誼的了解推想王勃才高位卑的無奈??鬃訃L言“溫故而知新”,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溫習舊日所學,更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今日所學,這也是詩文互證、已知推未知的最重要的實踐方法。
二.課外補充
對于課本中新出現(xiàn)的作者,學生由于閱歷不足,難以理解文本內(nèi)涵。若教師適時補充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進行對照閱讀,學生更容易進入語境。
如學習《蘭亭集序》時,學生難以理解文中所表現(xiàn)的玄學思想和生命感悟,對此,可選入王羲之的《蘭亭詩》六首作為補充材料,然教學時間有限,可選取最具代表性的《蘭亭詩(其三)》:“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痹?、文描繪的景象與表達的思想有許多相同之處,可互為闡發(fā)。詩中,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并未沉迷于個人哀樂,而是進行對宇宙和生命的思索,即“寓目理自陳”,看到了自然萬物各有不同,肯定了自然的偉大,贊美萬物的生機。這與文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中反對玄虛的思想是一致的,在詩文互證的類比遷移中,教師講授“王羲之雖任性率真,放浪形骸,然于人生、于現(xiàn)實并未失去希望,也未忘情于人世”也更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此意義上,教師補充的課外閱讀材料與課文互為已知,收到了“1+1>2”的教學效果。
三.內(nèi)外相佐
對于課本中的節(jié)選文本或是組詩中的選詩,由于文本節(jié)選之后對完整性有一定的破壞,教師可適當依據(jù)課本編排,對古詩文教學進行課內(nèi)外閱讀材料的嫁接、綜合。
如必修二《赤壁賦》一文,實為《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并稱為蘇軾的“赤壁三絕”,其中《念奴嬌·赤壁懷古》選于必修四,教師在教授的時候,可有意識地將“二賦一詞”作為一個小整體進行教學。前后赤壁賦相輔相成,金圣嘆在《天下才子必讀書》中點評:“前賦是特地發(fā)明一段胸前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xiàn)身現(xiàn)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又評“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前后赤壁賦一實一虛,文質(zhì)相佐。課文所選《前赤壁賦》以主客問答的形式思考宇宙浩瀚而生命渺小的痛苦,最終走向忘懷得失的真正超脫;而《后赤壁賦》借道士為鶴的夢幻表現(xiàn)了作者物我兩忘,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精神升華,學生在研讀課文之余閱讀《后赤壁賦》,能更清晰地了解蘇軾兩次游覽赤壁所展現(xiàn)的心路歷程。之后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面對作者“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豪放與蒼涼,若能聯(lián)想前后赤壁賦的作者心緒,學生對蘇軾被貶黃州時心下蒼涼,時而痛苦,總能苦中作樂,最終樂觀曠達的精神狀態(tài)會有更深的感悟。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任何一篇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必然與作者、與時代、與文化產(chǎn)生聯(lián)系,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以所學課文為核心,重視詩歌與文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注重引導學生綜合語文學習的碎片知識,“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非但無損于課文的藝術(shù)成就和思想價值,反而讓我們更加走近遙遠的古典時代,走近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讓學生在古詩文閱讀中借助教師遞予的“長蒿”,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參考文獻
[1]梁啟超.中華散文百家:梁啟超散文》[M]上海: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13
[2]林忠港.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論文本解讀的深度追求[J]語文建設,2016(6):33-35
[3]程加銳李云峰.詩文互證——《醉翁亭記》主旨內(nèi)涵再探析[J].滁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5(9):76-77
[4]錢紅英.中國古典詩歌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8
(作者單位:廣西賀州市賀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