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華
[摘 要]學生的思想品德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與感悟。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摒棄以課堂宣講為主的單一化教學模式,從學生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出發(fā),聯系生活實際,通過情景體悟、角色體悟、活動體悟、情感體悟等策略,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精神理念;體悟
[中圖分類號] G623.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3-0078-02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生的思想和品德來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與感悟。小學生的社會生活對其思想和品德的發(fā)展具有特殊的意義?!币虼耍谄返屡c生活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觀察社會,感受社會,將自己的思想通過行動表現出來。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言傳身教,而學生的自我實踐、自我體悟以及自我錘煉也極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在生活中尋找與品德培養(yǎng)相關的教育主題和內容,注重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與價值觀。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悟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精神理念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一、通過教學實現情景體悟
學生的道德情感是不斷發(fā)展的,需要學生在社會生活中不斷感受、體驗以及領悟。所以,教師要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獲得對事物的體驗和感悟。
如在教學《學做家務活》時,通過課前的問卷調查和學情分析,我了解到現在的學生生活在被溺愛的環(huán)境中,單憑語言闡述是不能讓他們真正體會父母的辛苦的。因此,我設計了“小鬼當家”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學做家務。首先,我把教室設計成家庭,讓學生自帶臟衣服到學校?;顒赢斕欤覝蕚淞瞬?、米、待洗刷的鍋碗瓢盆等物,桌面上凌亂地放一些書、筆等日常用品,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怎么做家務。學生各抒己見,和大家分享自己做家務的心得。最后,我讓學生學做家務。有的學生說的時候天花亂墜,但做起來卻無從下手。于是,我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討論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按照討論的結果分工合作。學生制定了計劃:先洗鍋碗瓢盆,再淘米洗菜,接著洗衣服,最后整理房間。剛開始時,學生討論熱烈,興高采烈地做家務,非常積極。過了一會兒,情況就不容樂觀了,并有學生小聲嘀咕“累死了”,馬上有許多學生隨聲附和。我一看時機成熟,便將這節(jié)課的主題展示出來,并拋出問題——父母做家務是否辛苦,讓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
這節(jié)課通過真實的生活情境將學生帶到臟亂的“家”中,學生經過“從沒做過家務的淺層討論——親身實踐——實踐后深層次討論”三個過程,不僅學會了如何合理安排家務和做家務,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換位思考,學會理解父母,懂得幫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務。這樣結合生活實際、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不僅活用了教材,而且使學生真正體悟到課程的中心思想,并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二、通過教學實現角色體悟
在課堂上學習某一道德行為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模擬表演,使學生在表演中有所感悟,升華情感,獲得提高。
如在教學《好孫子偉偉》時,我在班上選出6名學生,并將這6名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進行模擬表演。每一組有3個角色,分別是偉偉、媽媽和奶奶。學生自己設計故事情節(jié):“辛苦了一天的媽媽,下班回到家還不忘給奶奶端洗腳水,幫奶奶洗腳。偉偉看見之后,也端起洗腳水給媽媽洗腳?!睂W生興致盎然,十分投入,最后以偉偉的小手牽著奶奶和媽媽的大手這一動作結束故事。最后一刻定格在祖孫三代笑逐顏開的場景,在角色表演中,學生學會尊老愛幼并將這一傳統(tǒng)美德付諸實踐。
三、通過教學實現活動體悟
根據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道德的發(fā)展。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缺乏感悟和體驗。由于學生這一特殊的年齡特征,我經常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些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在對應的情境中感悟、體驗。
如在教學《同情幫助殘疾人》時,我設計了兩個游戲,第一個是學做盲人,第二個是單臂穿衣比賽。課程剛開始,我就拋出第一個問題:“同學們見過殘疾人嗎?”沒等學生回答,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你們知道盲人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嗎?”在學生回答后,我設計了感受盲人世界的活動:(1)誰能最快回到自己的座位——學生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然后從講臺走到自己的座位,看誰的速度最快;(2)單臂穿衣比賽——將學生的一只手臂綁住,然后讓學生比賽誰穿衣服的速度快。通過親身體驗,學生感受到失明或失去胳膊是多么的不方便,體驗到殘疾人的難處和不幸。在今后的生活中,學生都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積極主動地幫助他人。這樣教學,使學生的認知與實踐得到了同步發(fā)展。
四、通過教學實現情感體悟
情感體悟,既指感情的體驗和共鳴,又指情感的升華以及引發(fā)新的情感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應找準學生的情感共鳴點,適時引導,激發(fā)他們的情感。
如在教學《孝敬父母》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我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通過熟悉的曲調和恰到好處的歌詞,將學生帶入課程學習之中。然后用多媒體展示一張張表現父愛和母愛的圖片,如2008年,那個被媽媽護在身下的孩子終于等到了救援,而他的媽媽卻永遠離開了他。此時,教室里異常安靜,學生默默流淚,但我感受到了學生內心的澎湃。這樣教學,喚醒了學生對父母的愛,他們感受到父母的不易,紛紛表示要孝敬父母,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為了將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融入學生的內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重心轉移到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識規(guī)律的學習方式上,引導學生用心靈感知、體悟事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的自主實踐為主,精心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在社會生活實踐中表現出來。
總之,教育的根本是讓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而這一點對思想品德課程尤為重要。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