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交通大學(xué) 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先秦時期,引詩文入典籍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文學(xué)現(xiàn)象?!蹲髠鳌芬对姟纷疃啵送?,所引還有《國語》 《禮記》 《論語》等。而這些引用,導(dǎo)致大量韻文散見于《左傳》中,形成了《左傳》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
《左傳》中韻文的引用很普遍,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詩經(jīng)》引用;二是對其他典籍的引用,其中最多的就是引《詩》。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不僅廣泛而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面貌,并對整個中國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yuǎn)的影響。春秋時代,《詩經(jīng)》就已經(jīng)為人們熟知和廣泛引用,其中以《左傳》用《詩》篇目最豐富、數(shù)量最多。據(jù)筆者統(tǒng)計,《左傳》提及《詩》共計277則,涉及篇目152篇?!蹲髠鳌酚迷?,根據(jù)使用環(huán)境可以分為:引詩、作詩、歌詩或賦詩。
1.引詩。何謂引呢?漢代何休《公羊傳序》有:“援引他經(jīng),失其句讀?!盵1]1056據(jù)《漢語大字典》:“引即引用、用作證據(jù)或理由?!盵1]1056引詩,就是援引《詩經(jīng)》的文字、句段。
這些引詩有兩種情況:一是歷史人物引詩表達(dá)觀點、抒發(fā)情感;二是作者引詩發(fā)表議論。作者引詩常常不表露自己的身份,而是假托第三人稱“君子曰”或“仲尼曰”的視角來表達(dá)。如《左傳·隱公元年》:“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对姟吩唬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2]15引自《詩經(jīng)·大雅·既醉》,此處引詩是借詩表達(dá)對潁考叔孝敬母親且能影響鄭莊公的行為的贊揚?!蹲髠鳌ば拍辍罚骸翱鬃釉唬骸对姟吩疲骸懊裰啾伲瑹o自立辟?!逼湫挂敝^乎。’”[2]702引自《詩經(jīng)·大雅·板》,此處孔子借詩發(fā)表了對泄冶勸諫陳靈公之事的態(tài)度,他認(rèn)為人民多邪僻,國家瀕臨危亂,不應(yīng)該自立法度以危害自身,可見孔子并不贊成泄冶的做法。
2.作詩。作詩指的是詩歌的創(chuàng)作。作詩在《左傳》中通常用“賦”字來表現(xiàn),如“賦某詩”或“為之賦某詩”。賦詩在春秋時代具有多重含義。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中解釋說:“‘賦’有二義,鄭玄曰:‘賦者或造篇,或誦古’,是也。”[2]702此處所說賦詩皆取其“造篇”之意?!蹲髠鳌分泄灿兴奶幾髟姡骸峨[公三年》有“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wèi)人所為賦《碩人》也”[2]30-31;《閔公二年》有“許穆夫人賦《載馳》”[2]267、“鄭人為之賦《清人》”[2]268;《文公六年》有“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2]547,這些“賦”都是創(chuàng)作的意思。
《左傳》中詩歌創(chuàng)作也用“作”字來表現(xiàn),正如楊伯峻注《左傳》所言:“古人言賦詩固有二義,自作詩曰賦,誦前人之詩亦可日賦,若言作詩,則只能有自作之一義”[2]423?!蹲髠鳌防锕灿袃商幾髟姡阂粸椤顿夜哪辍罚骸罢倌鹿贾艿轮活?,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曰:‘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渌恼略唬骸值荇]于墻,外御其侮’”[2]423-424;一為《宣公十二年》:“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肿鳌段洹?,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2]744-745據(jù)楊伯峻之說,《左傳》中“作詩”含義較為特殊,只能作自做解釋,也就是說,我們能夠明確地知道上述詩作的作者分別是召穆公和周武王。
引詩和作詩的區(qū)別就在于,引詩屬于二次創(chuàng)作,而作詩完全是作者情感的表達(dá)。值得注意的是,《左傳》記錄的《詩經(jīng)》篇目,是我們研究相關(guān)詩作主旨和作者的第一手資料。
3.歌詩或賦詩?!墩f文·欠部》曰:“歌,詠也?!盵3]歌,就是按照一定的樂曲或者節(jié)拍詠唱?!蹲髠鳌饭灿?處歌詩:一是襄公四年穆叔如晉,報知武子之聘也,晉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鳴》之三,三拜[2]932;二是《襄公十四年》孫蒯使衛(wèi),衛(wèi)獻(xiàn)公“飲之酒,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2]1012;三是《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聘問,請觀于周樂,魯國樂工為其歌十四國風(fēng)、小雅、大雅及頌[2]1161-1164。
《漢語大字典》解釋“賦”為誦讀、吟詠。[1]3885可見賦詩與歌詩有相通之處,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沒有音樂性的誦讀;二是需要吟詠歌詞唱。
縱觀《左傳》,“賦”更像是一種交往禮儀。根據(jù)賦詩場合可分為以下五種:一是宴會禮儀。在宴會上賦詩是一種常例,如《僖公二十三年》秦穆公宴請重耳有“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2]30-31。二是會盟禮儀。諸侯會盟通常會簽訂協(xié)議結(jié)盟,如《文公三年》魯文公到晉國尋求結(jié)盟,晉侯設(shè)宴招待魯文公,晉侯賦《菁菁者莪》,魯文公賦《嘉樂》[2]531。三是朝聘禮儀。先秦時期,諸侯國之間常常會相互派遣使臣交好訪問,如《文公四年》衛(wèi)國寧武子到魯國聘問,魯文公為其賦《湛露》及《彤弓》[2]535。四是會見禮儀。先秦時期,諸侯間為達(dá)成某種政治共識而約定在某地會面,如《襄公十四年》季孫宿,叔老和晉國的士匄、齊國人、宋國人、衛(wèi)國人、鄭國公孫躉、曹國人、莒國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和吳國人在向地會見,期間范宣子責(zé)備戎子駒支泄露機密,不允許其參加會見,戎子駒支進行反駁,并賦《青蠅》后退下[2]1007。五是餞別禮儀。古代中國,人們送別時往往有很多禮節(jié),諸如折楊柳、飲酒、歌詩等?!墩压辍肪鸵呀?jīng)有了送行歌詩的風(fēng)俗?!班嵙漯T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育€賦《野有蔓草》……子產(chǎn)賦《鄭之羔裘》……子大叔賦《褰裳》……子游賦《風(fēng)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萚兮》。……宣子皆獻(xiàn)馬焉,而賦《我將》?!盵2]1380-1381
《左傳》是一部文學(xué)性極高的歷史著作,歷代文人對其語言藝術(shù)價值推崇備至?!蹲髠鳌烦舜罅咳∮谩对娊?jīng)》之外,還常用其他典籍韻文。據(jù)筆者統(tǒng)計,《左傳》共有60則韻文。這些韻文可分為引典籍和韻文創(chuàng)作兩類:
1.引典籍?!蹲髠鳌房坍嬃撕芏嘈愿聃r明的人物形象,他們的言辭豐富多彩、極具個性,常常引用生動典籍、俗語、諺語、童謠來增強語言的說服力、感染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左傳》引用的典籍很廣泛,涉及《尚書》 《周易》 《夏書》 《軍志》 《鄭書》 《大誓》等共計20余種。這些引用中有很多韻語。僖公二十八年晉楚城濮之戰(zhàn),趙衰向晉文公推薦郤縠擔(dān)任中將軍,引《夏書》“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2]15增加說服力,成功使得晉文公采納自己的建議。襄公四年,魏莊子引用“《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跡,盡為九州,經(jīng)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于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獸臣司原,敢告仆夫’”,諷諫晉悼公好田獵之事,后來晉悼公采納了魏莊子的諫言,致力于管理人民,并按照時令打獵。由此可以看出,引用典籍既是行人辭令的常見形式,也是一種說話技巧。
諺語是一種短小精悍、講究節(jié)奏和韻律的特殊語言形式。《左傳》中的諺語以“諺”和“言”的形式出現(xiàn),共計13條。這些諺語出現(xiàn)于歷史人物的言辭中,具有很強的哲理性和說服力。隱公十一年,滕侯和薛侯到魯國朝拜,他們?yōu)橄坏南群鬆幷摬恍?。魯隱公很是為難,于是派羽父找薛侯商量。羽父引用周諺“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說服了薛侯讓滕侯排在前面[2]72。成公十七年,韓厥引古人諺語“殺老牛莫之敢尸”來推辭欒書、中行偃之召[2]903。昭公二十七年,吳公子光刺殺吳王引上國言“不索何獲”表明了自己的野心。
《左傳》中還有很發(fā)達(dá)的占卜敘事結(jié)構(gòu)。當(dāng)時的人們十分依賴和信任卜筮,在他們看來,這些通過卜筮所得的預(yù)言“可驗戰(zhàn)爭之成敗,兆家國之災(zāi)祥,征氏族之興亡,警朝綱之治亂,測人我之禍福,見爵祿之予奪,明行為之進退,辨才性之優(yōu)劣”[4]。僖公四年,《驪姬之亂》中,晉獻(xiàn)公想要立驪姬為夫人,卜筮以求吉兇。占卜所得繇辭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2]295-296,預(yù)示著立驪姬為夫人不可取。后來驪姬果然為立自己兒子為太子,離間晉獻(xiàn)公與各位公子的感情,并迫害他們?!蹲髠鳌分械牟敷邘е鴿夂竦奈资诽厣沟脭⑹赂迂S富,也為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文學(xué)性。
童謠也是一種強調(diào)格律和韻腳的文體,多通過兒童以口頭形式流傳?!蹲髠鳌饭灿袃商幰猛{。第一處是在僖公五年中:“童謠云:‘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dāng)?。鶉之賁賁,天策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2]310-311這則童謠大致說明了晉國吞并虢國的時間和事件。第二處在昭公二十五年:“童謠有之,曰:‘鴝之鵒之,公出辱之。鴝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饋之馬。鴝鵒跦跦,公在乾侯,征褰與襦。鴝鵒之巢,遠(yuǎn)哉遙遙。稠父喪勞,宋父以驕。鴝鵒鴝鵒,往歌來哭?!盵2]1460這則童謠交代了魯昭公的結(jié)局,他將出逃魯國,客死他鄉(xiāng),其弟宋父將繼承他的王位。這兩處引用呈現(xiàn)出了童謠的普遍特點。首先,童謠的出現(xiàn)往往與重大政治事件和或政治人物有關(guān),顯示出它的政治性,第一則涉及國家戰(zhàn)事,第二則關(guān)乎君王生死。其次,童謠具有預(yù)言色彩,這一點類似于卜筮。童謠總是在歷史事件發(fā)生之前出現(xiàn),而且結(jié)局往往不可逆轉(zhuǎn),童謠的應(yīng)驗,顯示出它的神奇性。第三,童謠總是出現(xiàn)于民間小兒之口,往往以針砭社會時事的形式出現(xiàn),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顯示出它的社會性。
2.韻文創(chuàng)作?!蹲髠鳌分胁粌H僅引用韻文,創(chuàng)作韻文也較為常見,通常以“賦”“誦”“謳”“歌”這幾種形式出現(xiàn)。這些韻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借創(chuàng)作韻文抒發(fā)感情。如《左傳·隱公元年》:“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2]15鄭莊公與姜氏重修母子之好,欣喜而各自賦詩?!栋Ч荒辍分旋R“魯人之皋,數(shù)年不覺,使我高蹈。唯其儒書。以為二國憂”[2]1717-1718,對魯哀公面對齊國叩首而不行回禮的事做出指責(zé)。類似的還有定公十四年的《野人歌》、哀公五年的《萊人歌》等。
二是作韻文針砭時事。宣公二年有一段宋國勞動人民與大夫華元的口舌之戰(zhàn),很是精彩:“宋城,華元為植,巡功。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fù)。于思于思,棄甲復(fù)來?!蛊潋壋酥^之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人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華元曰:‘去之,夫其口眾我寡’”[2]644-645。論戰(zhàn),以役人取勝而告終。類似的還有《襄公四年》國人借侏儒歌諷刺臧紇,《襄公十七年》《襄公三十年》百姓對子產(chǎn)政事的歌唱等。
三是作韻語記事。成公十七年,聲伯夢見自己渡洹水時,有人贈給他玉珠,他將玉珠含在嘴里,流出的淚化作玉珠盈滿其懷,于是他唱了這首夢歌:“濟洹之水,贈我以瓊瑰。歸乎!歸乎!瓊瑰盈吾懷乎!”[2]899
四是作韻語助興?!墩压辍分杏涊d了齊景公到晉國賀晉嗣君即位,席間他們舉行投壺游戲,并賦詩助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兄?。齊侯舉矢,曰:‘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2]1333。
《左傳》中的韻語使用具有很強的評論性,最常見的形式是“君子曰”+韻語配合使用,這一組合形式貫穿于《左傳》,如隱公元年的《詩》、隱公三年的《商頌》、隱公六年的《商書》、襄公四年的《志》等等。這一形式的韻語使用都是服務(wù)于“君子曰”的內(nèi)容的,因此往往使得原來的韻文喪失了本來的含義。如僖公二十年君子曰引用了《詩經(jīng)·召南·行露》,原詩疑似刻畫了一位反抗暴行的貞潔女子形象,左丘明用來評價隨國因自不量力打了敗仗。再如,成公八年君子曰引用了《詩經(jīng)·大雅·旱麓》:“愷悌君子,遐不作人”[2]828,這本是一首歌頌周文王的樂歌,《左傳》以此來評價晉國欒書從善如流。
《左傳》中的歷史人物善于借助韻語來進行勸諫。文公七年荀林父止為先蔑賦《板》之三章勸他不要出使秦國?!断骞拍辍肤斚骞驮岢倒貒竭_(dá)方城山。季武子占領(lǐng)了卞地,這時魯襄公不想回國境,榮成伯賦《式微》這首詩成功勸得其回國?!抖ü哪辍飞臧愕角貒鴮で筌娛略庥鍪。劳ν纯鄶?shù)日,不進飲食,后秦哀公為之賦《無衣》后出師。昭公十二年,子革引蔡公謀父所做《祈招詩》對有出兵野心的楚靈王進行規(guī)勸。
《左傳》韻文的禮節(jié)性更多地體現(xiàn)在賦詩上,特指誦古一類。賦詩是春秋時代朝聘、燕饗、會盟等場合的重要交際禮節(jié)。如僖公二十三年,秦穆公宴請重耳,重耳在宴會上賦了《河水》一詩奉承秦國,而秦穆公賦詩《六月》祝福重耳振興晉國,賦詩過程還夾雜著受拜儀式。往往有賦必有答,且以答賦為禮。文公四年,衛(wèi)國的寧武子到魯國聘問,魯文公設(shè)宴款待他,并在席上賦《湛露》及《彤弓》兩首詩,寧武子不僅沒有辭謝,還沒有答賦,這使得魯文公感到非常奇怪,并派人私底下去詢問他。
《左傳》使用韻文,井然有序,蔚為大觀,形成了一種特定的語言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這與春秋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文人心態(tài)脫不了關(guān)系。
春秋時代,諸侯林立,各國之間交往頻繁?!墩压辍分凶哟笫逵醒栽唬骸拔粑?、襄之霸也,其務(wù)不煩諸侯。令諸侯三歲而聘,五歲而朝,有事而會,不協(xié)而盟?!盵2]1232意思是晉文公、襄公稱霸之時,對諸侯之間的交往作了嚴(yán)格的規(guī)定。霸主極其重視外交活動,使得“行人”大量出現(xiàn)。“行人”即外交使臣,他們在諸侯列國之間斡旋,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靶腥宿o令”是行人外交活動中的語言,《左傳》得以大量保存記錄下來。
行人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形象,他們的一言一行關(guān)系著諸侯國的命運、交往,因此,行人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熟讀古籍,以求在外交場合憑借口舌之論達(dá)成目的。引韻語恰恰顯示了這些行人的文化修養(yǎng)?!顿夜辍分?,秦穆公宴請重耳,子犯說了這么一句話:“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2]410,意思是說自己文采不好,應(yīng)該讓文采更好的趙衰陪同。
春秋時代,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韻文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廣泛應(yīng)用?!蹲髠鳌芬玫牡浼恢弧对娊?jīng)》一部,還有《尚書》 《周易》 《軍志》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其他典籍,韻文的引用遠(yuǎn)遠(yuǎn)高于不入樂的其他文字。這是因為,春秋時代,文字的保存和流傳不易,而朗朗上口、便于記憶的韻文隨著人們口口相傳便流傳下來,自然引用得多。除此之外,《詩經(jīng)》作為六經(jīng)之首的地位使得它被引用得最多??鬃釉f:“不學(xué)《詩》,無以言?!盵5]學(xué)《詩》是當(dāng)時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而且講究學(xué)以致用。
詩歌或韻文具有濃厚的抒情傳統(tǒng),因而中國文人歷代好用詩歌來表達(dá)情感,即賦詩言志?!断骞哪辍分T侯的大夫跟隨晉悼公進攻秦國,以報復(fù)櫟地一役。晉悼公在國境內(nèi)等待,讓六卿率領(lǐng)諸侯的軍隊前進。到達(dá)涇水,諸侯的軍隊不肯渡河。叔向進見叔孫穆子,穆子賦《匏有苦葉》這首詩表達(dá)自己將要渡河的決心。此外,春秋時代提倡立言,重視言辭,無論是引用還是創(chuàng)作韻文都可以展示出一個人的才情?!断骞迥辍芬吨尽吩唬骸把砸宰阒荆囊宰阊??!盵2]1106歷史人物也把出色的言辭看作立身立世的重要原則,因此《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2]1088,立言乃是不朽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