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憶來 趙春艷
【教材分析】
《學做“快樂鳥”》是第一單元的第2課,分為兩課時。教材第一課時主要呈現(xiàn)了“我很快樂”“也有不開心的事” 兩個部分的教學內容,以及繪本故事《蝸牛與寄居蟹》?!拔液芸鞓贰狈譃閮蓚€層次,一是“回望”自己的生活,感受快樂;二是分享自己快樂的事情,感受分享能使快樂加倍?!耙灿胁婚_心的事”也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理解“不開心”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情緒;二是學會樂觀面對“不開心”。繪本故事《蝸牛與寄居蟹》,旨在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疏導不良情緒。其中,體驗分享使快樂加倍與學會樂觀面對“不開心”,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情分析】
課前,教師分別對學校二年級學生和家長進行了有關情緒管理的問卷調查及訪談。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及訪談情況發(fā)現(xiàn),91.4%的學生曾有“不開心”的體驗且能比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74.4%的學生不會采取過激行動來表達不良情緒;68%的學生希望在自己不開心時能有人陪伴、給予關心。同時,46.8%的家長認為孩子遇到困難時,有時會逃避;57.1%的家長認為孩子有過不良情緒,且能較快恢復;但也有23.8%的家長認為孩子不能較快擺脫不良情緒。由此可見,當學生處于陌生環(huán)境或者感到壓力時,容易產生“不開心”的情緒。雖然他們喜歡與伙伴共同游戲、學習,但是容易激動、沖動,常為一點小事“不開心”。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快樂,形成積極體驗,并理解“不開心”是生活中的正?,F(xiàn)象,學生只有坦然接受,形成積極解決的心態(tài),才能產生控制情緒的需求,也才能為學會應對“不快樂”的方法奠定認知基礎。
【教學目標】
1.分享生活中讓自己快樂的事,感受由此帶來的愉悅,懂得分享會使快樂加倍,讓自己更快樂。
2.知道生活中會有不開心的事,這是成長的一部分,學會換一種角度看問題,樂觀面對“不開心”。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毛絨玩具、“笑臉”貼紙、課件。
學生準備:帶有快樂記憶的照片或者物件;寫著不開心的事情的小卡片。
【教學過程】
一、分享快樂事,體驗快樂加倍
1.動畫片導入,引出“快樂”主題
教師播放動畫片《頭腦特工隊》片段,展示卡通人物“樂樂”在主人公萊麗的大腦中,負責保持萊麗“快樂”記憶的場景,引出“快樂”主題:每個人的頭腦里都有自己的“樂樂”。
2.觀看微視頻,尋找快樂源頭
教師利用教材“我很快樂”板塊的圖片內容做成的微視頻,組織學生觀看,從中發(fā)現(xiàn)快樂,并交流產生快樂的原因。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表達板書,并總結:我們都能獲得屬于自己“快樂”,這些快樂的記憶,真讓人開心。
3.玩“笑臉”游戲,體驗分享之樂
教師組織學生玩“笑臉寶寶到我懷里來”的游戲。游戲規(guī)則是:當音樂停止時,毛絨玩具在誰的懷里,誰就拿著帶有快樂記憶的照片或物件走上講臺,講述自己的開心事,與全班同學分享快樂。教師對樂于分享開心事的學生,給予“笑臉”貼紙的獎勵,鼓勵學生參與分享。
教師隨機采訪分享開心事的學生,讓學生體會到:快樂不僅藏在一些大事件中,如學習進步、比賽獲獎、創(chuàng)造發(fā)明等,也會藏在生活中的小事里,甚至是很細微的瞬間里,如妹妹會說話了,我?guī)蛬寢尩估?,老師對我笑了,等等??鞓疯€匙,就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只要用心感受,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快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分享,補充板書。
4.贈送“笑臉”貼紙,感受快樂加倍
(1)贈送“笑臉”。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分享快樂活動。人人在小組內分享與自己帶來的照片和物件有關的快樂事。聽完后,組員把“笑臉”貼紙作為獎勵貼在分享者的胸前,感謝他給大家?guī)砜鞓贰4藭r,教師也應該參與到小組分享活動中去,也隨機贈送“笑臉”貼紙,以示鼓勵。
(2)快樂加倍。小組分享結束后,教師采訪胸前貼有“笑臉”貼紙的學生,請他說說將快樂與大家分享的感受,由此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你有一件快樂的事,我有一件快樂的事,我們分享快樂的事,快樂因分享加倍。
(3)傳遞快樂。教師播放家長、學校員工、社區(qū)工作人員感謝學生良好行為帶來快樂的微視頻。學生觀看后,說說看到視頻中他人因自己的行為露出笑容的感受,引導學生理解“快樂是可以彼此傳遞的,我做了快樂的事情,能給別人帶去快樂,別人快樂了,我會更快樂”的意義。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片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迅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學習主題。教師將教材內容制作成微視頻,以展現(xiàn)學生自己生活中的場景,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喚醒“快樂”記憶,發(fā)現(xiàn)“快樂鑰匙”,同時也為學生“回望”生活、分享快樂做好情感鋪墊。教師有意讓學生把帶有快樂記憶的照片和物件帶入課堂,能幫助他們更清晰地講述自己快樂的事情,表達快樂的情緒,讓其他學生直觀感受快樂。贈送“笑臉”貼紙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分享中產生積極的認同感,能更自由、開放地感受到“分享使快樂加倍”?!皞鬟f快樂”的微視頻,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我行快樂事,帶給他人快樂,我也更快樂”的意義,從而意識到自己主動與他人分享快樂,付出善意的舉動,能夠改善集體生活狀態(tài),能擁有更為融洽親密的同伴關系?!?/p>
二、感知不良情緒,引導正確面對
1.辨別不良的情緒,感知多元情緒
教師出示動畫人物萊麗哀、怒、懼等表情圖片,請學生觀察并辨析萊麗有哪些不良情緒,再通過“樂樂”的畫外音,提出問題:萊麗為什么有這么多情緒變化?難道不能永遠快樂嗎? 我們也有這些情緒嗎?
2.訴說不開心的事,學習洞察他人情緒
教師拿出一個放滿小卡片的盒子,卡片上寫著學生不開心的事情。教師請學生隨機抽取后讀一讀,說說自己會用什么方式來表達這種情緒。
3.觀察情緒統(tǒng)計圖,理解情緒存在意義
教師提出“你有過不開心的時候嗎”的問題,并呈現(xiàn)課前所做的“學生情緒管理調查問卷”統(tǒng)計圖。請學生研究統(tǒng)計圖,發(fā)現(xiàn)情緒的秘密。
教師小結:每個人都會有不開心的時候?!安婚_心”是一種正常的情緒,是生活中的正?,F(xiàn)象。
4.認識情緒特點,學會接納自己
教師播放《頭腦特工隊》片段,請學生找出“樂樂”等代表情緒的人物,說說他們各自負責什么情緒,是否喜歡有不同情緒的萊麗。
教師小結:雖然情緒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這些情緒都屬于萊麗。有各種不同情緒的人,才是一個獨特的人,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愉快、積極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主調”?!坝淇?、積極地生活”不是讓學生壓制、回避不良情緒,而是理性面對、合理表達。這種理性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后天的養(yǎng)成和鍛煉。抽取“不開心”卡片的活動,就是在引導學生學會體察別人的情緒,從他人的情緒反應中逐漸領悟到,“不開心”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痛苦,也不利于事情的解決,應該用合理的表達方式進行疏導。隨后,教師以統(tǒng)計圖的形式呈現(xiàn)課前調查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不開心”的情緒是普遍存在的,由此認同“不開心”是自己生活的另一種狀態(tài),是情緒不可能分割的部分,它的存在是很正常的事情。通過觀看、討論動畫片中的各種情緒,使學生生動直觀地感受到不良情緒和良好情緒共同構成了一個獨特而完整的自己,認識到情緒表達的多面性,學會接納自己,產生主動調節(jié)不良情緒的意識?!?/p>
三、閱讀繪本故事,學會換位思考
1.閱讀繪本故事,初識“換位思考”
師生共同閱讀繪本故事《蝸牛和寄居蟹》,圍繞“蝸牛和寄居蟹不開心的原因”“解決不開心的辦法”展開討論。
2.運用生活實例,體驗“換位思考”
教師提供幾張寫著學生不開心的事情的卡片,如:上學遲到,被老師批評了;費力地爬上山頂去參觀古跡,卻被告知在維修;媽媽不讓我玩手機,還總是嘮叨;等等。請學生模仿繪本故事中的人物,換個角度去思考,會有怎樣的結果。
3.誦讀“情緒”兒歌,培養(yǎng)調節(jié)情緒意識
樂樂陽光又喜樂(快樂),
怕怕謹慎又小心(害怕),
怒怒性急又勇敢(生氣),
厭厭固執(zhí)又誠實(討厭),
憂憂操心又敏感(憂傷),
他們各有各脾氣,
他們就是我自己,
情緒變化要知曉,
我來做好指揮官。
【設計意圖:換一個角度思考,是擺脫思維定式的突破點,體現(xiàn)了思維的靈活性和智慧生活的品質,需要從小加以引導。閱讀繪本故事《蝸牛與寄居蟹》,旨在指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疏導不良情緒。因此,引導學生聚焦關鍵問題,讀懂繪本主旨是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蝸牛和寄居蟹的自身狀況,自始至終沒有改變,變化的只是心態(tài)。因為各種情緒表達的面貌都蘊藏著情緒轉化的可能性,心態(tài)一變化,心情就立刻變好?!安婚_心”卡片被教師再次運用,這些真實的學生生活案例成為訓練學生“換位思考”的素材。通過這種刻意的練習,逐步培養(yǎng)學生調控自己情緒的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生活意識?!?/p>
【點評】
《學做“快樂鳥”》第一課時,是從兒童與自我的角度,引導學生“愉快、積極地生活”。綜觀全課,教師努力創(chuàng)設開放、互助的情境,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敞開心扉,在對話交流中提升對“快樂”“不快樂”的辯證認識。
一、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挖掘“快樂”元素
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只有深入解讀、利用和重組教材,才能引導教室里的兒童與教材中的兒童進行對話,使教材服務于兒童。教材只是范例,帶有普適性,要真正使學生對快樂有充分的認知,還必須對接學生的真實生活。例如,教師將教材“我很快樂”的內容,由靜態(tài)繪本轉化為動態(tài)的微視頻和“笑臉寶寶到我懷里來”活動。這種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的設計,不僅直觀而形象地呈現(xiàn)學生自己的生活,而且迅速幫助學生打開“快樂”記憶,使學生在分享“快樂”中逐步意識到:快樂就在自己每天的生活中。同樣,小卡片、調查統(tǒng)計圖等成為學生感知不同情緒、學習樂觀面對的支架,極大地豐富了教材內容,又為學生的體驗提供了恰當?shù)妮d體。
二、源于生活,回歸生活,加深“快樂”體認
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目標,是引導兒童基于現(xiàn)有生活,過更好的生活。但學生的生活是個別化、散點式的,需要教師幫助他們進行提煉。例如,在學生分享快樂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快樂源自進步、分享、創(chuàng)造……使學生對快樂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師還要努力幫助學生建立起一種辯證思維,正確看待“快樂”與“不快樂”,明白生活中感受到不快樂是正?,F(xiàn)象,是成長的一部分,要學著接受。最后,教師通過繪本故事引導學生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去體察、關心身邊的人,主動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從而與他人一起愉快、積極地生活。
三、基于生本,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快樂”生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片和動畫人物,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教師將“樂樂”作為“快樂”的形象主體貫穿于整堂課。從替萊麗記錄快樂到引出不同的“情緒”朋友,從分享快樂的導語到“情緒”兒歌,教師一直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借助“樂樂”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感受快樂,感受分享使快樂加倍的愉悅,幫助學生辯證認識“不開心”,接納自我,樹立積極、主動的生活意識。生動可愛的形象、充滿童心童趣的情境,拉近了教材和學生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也成為本課教學的一大亮點。
(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實驗學校 310000? ?杭州市江干區(qū)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