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琴
晚上11點,小徐的媽媽再一次給班主任打來電話,原因是孩子不聽話,兩人發(fā)生了口角,請班主任幫忙與小徐溝通。班主任好不容易平復了小徐的情緒,做通思想工作。第二天下午,小徐的媽媽以家中有事為由接走了孩子,晚上卻告知班主任,是因為前一天睡得晚了,想讓他多睡一會,同時請老師抽時間給小徐補一補白天落下的課程。這樣的事情,每天層出不窮,且成為家長眼中教師必須做的事情,將教師努力給予的幫助視作理所當然。
父母愛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不少家長也認為這些行為表達出對孩子沉甸甸的希望和關愛,尤其不能讓孩子受委屈、吃虧。孩子在父母“愛”的圍墻里,變得驕縱、懶散、極端。家長對此束手無策,卻將教師給予的建議視作有意針對,卻從未意識到自己以愛的名義實施了“綁架”,“愛”變成了枷鎖。
一、巧借聊天平臺,讓家長多一份放心
【現(xiàn)象分析】
有人說,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家長的復印件。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會站著一個有問題的家長或者家庭。家長在潛意識里總是覺得,教育孩子是教師的事情,孩子的問題教師能夠解決且應該解決,家長是觀察者、評論者、保護者。教育理念的差異和角色的錯位,使部分家長意識不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把孩子的“無禮”當作“真性情”,把“任性”當作“個性”,甚至把“霸道”當作“魄力”。當孩子因拖拉而無法按時完成作業(yè)時,家長會請求教師給予寬容;當孩子與同學發(fā)生矛盾糾紛時,家長會出面解釋;當教師指出問題,提議家校配合教育時,家長缺乏執(zhí)行力且懷疑教師的師德有問題……孩子由此變得驕橫無禮,有恃無恐。家長的“愛”使教師正常的批評教育變得左右兩難,“體罰和變相體罰”的高壓線更使教師畏首畏尾。面對家長“愛的枷鎖”,動不動以職業(yè)道德捆綁教師的行為,使教師覺得身心俱疲,在枷鎖之下無力掙扎。
【對策思考】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溝通方式正被快捷又方便的智能化溝通方式取代。在自媒體時代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現(xiàn)代溝通方式傳播教育理念、分享教育心得、傳遞教育信息。
與其苦口婆心得不到教育效果,不如讓家長“眼見為實”,促進他們自我反思。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F(xiàn)在的家長多認為“我們的孩子也不差”,難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育問題。教師可以捕捉、拍攝一些學生校園生活中的隨機行為,一段視頻,幾張照片,能夠真實地反映情況即可,及時發(fā)給家長,不急于做評論,讓家長在日積月累中發(fā)現(xiàn)、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
此外,家長可以通過他人的評價了解自己的孩子,從而找到榜樣,發(fā)現(xiàn)差距。教師可以建立班級家長聯(lián)盟,通過QQ群、微信群等社交媒體手段,讓家長就共性問題、共性事件展開交流、品評。家長此時處于同一角色的背景下,交流能更順暢,共同問題之下也能夠產生共鳴而引起重視。在家長聯(lián)盟平臺上,教師只需營造良好的氛圍,正面鼓勵,引導家長認同教育理念,逐步形成正確的班級輿論。只有認知發(fā)生改變,才能促使行為發(fā)生變化,才能讓家長放心,才能真正地解決家長用愛圍困孩子、用道德綁架教師的問題。
二、引導換位思考,讓家長多一份認同
【現(xiàn)象分析】
上學、放學的路上,總能看到家長早早等候在接送點,隨手接過學生的書包。無論嚴寒酷暑,家長一如既往。因為他們認為那隨手接過的沉甸甸的書包,有自己沉甸甸的希望和關愛?!断У姆艑W路上》一文認為,當前社會不僅僅是競爭壓力大,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大了,家長帶給孩子的壓力也陡然增加了。雖然家長在生活上對孩子關懷備至,在其他方面的期待則“水漲船高”,使孩子承受的壓力陡增。在實際生活中,總是能聽到家長發(fā)出類似“不知道說過多少次了,他還是這個樣子”的抱怨,這足以說明,無論哪個層面的家長,只要面對自己的孩子,壓力之下往往也容易“語言轟炸”。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能夠讓孩子輕松地解決問題,而孩子偏偏沒有很好的自我認識。所以,家長不自覺地把孩子的問題拋給教師,卻又舍不得孩子“吃苦”“吃虧”。一旦孩子有個“風吹草動”,家長立刻變身為強大的“盾牌”,出手保護。長此以往,孩子自然習以為常,毛病也就屢教不改了。
【對策思考】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就是“當局者迷”的狀態(tài),也是學校生活的真實反映。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那么就從這長情而多情的陪伴開始,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一般都有屬于自己的學習空間。家長誤以為提供了這樣的空間就萬事大吉,忽視了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意義。事實上,很多問題孩子都缺乏自控能力,家長的陪伴可從觀察、監(jiān)督入手。利用一周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陪著他做事情,發(fā)現(xiàn)產生問題的癥結。哪怕孩子錯了,也不能發(fā)火。監(jiān)督力不僅僅體現(xiàn)在語言上,眼神、行為都是最有效的監(jiān)督。讓孩子在家長的視線范圍之內學習做事,家長就能夠切實地感受到孩子的行為變化,就能夠更清楚地觀察到孩子的整個學習、生活狀態(tài)。
有的家長認為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是很充分的,但這種陪伴是不純粹的。孩子在學習,家長卻坐在旁邊玩手機、玩電腦,與其說是陪伴,不如說是干擾。純粹地陪伴孩子,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全身心地讀懂孩子,理解孩子,這樣才能理解教師的苦心,才會接受改變。一天、兩天的陪伴是容易的,一個星期、一個月的堅持,是不容易的,當家長能夠付出足夠的耐心去面對自己的孩子,就能體會到教師勞動的辛苦、價值,當家長能直面孩子的問題,與教師形成共識,才能助力前行。
三、利用家長助教,讓家長多一份理解
【現(xiàn)象分析】
“我是為了你好”,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也成為綁架教育的名義。就拿陪伴來說吧,家長為什么要陪伴孩子?為了讓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為了讓孩子的成績有所提高,為了讓孩子少走點彎路……其實很多時候,這樣的陪伴都是帶著功利性的,是家長意識中“認為好的”“應該這樣做”的行為方式,甚至是為了滿足家長的心理需求。陪伴夾雜了太多的功利,自然就不純粹了,甚至成為“愛”的枷鎖。越純粹的陪伴,越是自然的,也就越有效。同樣,有些家長面對教師時,也常以“愛”的名義綁架教育。因為愛孩子,所以希望教師能夠“疼愛”孩子,能夠最大限度地寬容孩子,而“愛”的標準和限度則是以家長自己的感知來設定的,一旦教師逾越這個標準和限度,就做出教師對自己的孩子不夠“關愛”的評判。
【對策思考】
家長助教,就是請家長來學校當“教師”。在特定的條件下,感受孩子成長,關注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的成長差距,體驗到情感上的合理安排和必要支持,理解適度把握的關愛才是最貼切的教育意義。
家長助教的安排和實施,能夠讓家長通過一天時間的角色體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孩子校園生活的規(guī)律、要求和兒童規(guī)則意識的現(xiàn)狀,知道兒童成長是需要一定的規(guī)則體驗,家長長期的過度呵護和寬容,會助長兒童以自我為中心,將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都以自己的“規(guī)則”去解決,即使自己孩子的成長受限,也影響了其他同學甚至班級的整體發(fā)展。家長助教活動讓家長以教師的角色進行體驗,使之感受到規(guī)則不僅存在于集體生活之中,也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建立,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生活中不能缺少愛,但也不能被愛綁架,鎖住尋找陽光和幸福的腳步。真正的愛如指南針一樣,能夠指明正確的方向,能讓家長多一份放心,多一份認同,多一份理解,匯聚愛的合力,解開愛的“枷鎖”。
(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實驗小學 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