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

2019-03-22 00:52:30趙智奎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9年6期
關鍵詞:結合律中國化規(guī)律

趙智奎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 100732)

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是一種反映總體的、全過程的、最普遍的聯系。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中,相關規(guī)律的發(fā)現和總結具有較大的難度。人們已理智地認識到不可能處處都是規(guī)律,眾多的具體經驗也不能視為就是規(guī)律。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確是客觀存在,是不能否認的。因此,對其規(guī)律的發(fā)現和總結,也必須實事求是。

本文遵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對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揭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試圖重點闡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及其規(guī)律性的認識,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問題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民族化”和“具體化”進程中,有什么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是否客觀存在?如何發(fā)現這些規(guī)律并運用它們?這些規(guī)律在兩次偉大的歷史性飛躍中,呈現出什么特點?規(guī)律是客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是同一類現象的本質關系或本質之間的穩(wěn)定聯系。這里首先需要思考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中,同一類現象的本質關系或本質之間的穩(wěn)定聯系是什么?

從時空上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入和傳播的“點”是多發(fā)的。一是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間接翻譯,使中國人知曉馬克思主義;二是中國留日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從日本間接傳入中國;三是中國旅歐勤工儉學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從法國、德國等間接傳入中國;四是中國留蘇學生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從蘇聯間接傳入中國。無論是從哪個“點”傳入中國并傳播,其本質的聯系或者說本質之間的穩(wěn)定聯系,所表現出來的共同點,基本上有四個方面。

首先是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馬克思主義不僅得到傳入者和傳播者的認同,而且得到受眾的認同,使中國人耳目一新。其次是它的“實踐性”,即理論在實踐中取得的成就和績效,得到傳入者和傳播者的稱贊,且心向往之。第三是它的“階級性”,即其主張、目標和受眾特別是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的渴望和需求相吻合,在根本利益上一致,所謂一拍即合。第四是它的“革命性”。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革命有理、造反有理。因此受到反動階級的憎恨和阻撓,越是加以扼殺和詆毀,越是得到反彈,傳播反而越是廣泛和深入??v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入和傳播呈現出來的共同特點,都具有本質之間的聯系,具有規(guī)律的性質。由此分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入和傳播,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確是客觀存在。

從宏觀上看,馬克思主義在“化”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化、具體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斗爭。教條主義只知道機械地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具體論述,盲目地效仿俄國革命成功的具體經驗,導致嚴重脫離中國國情和具體實際,給革命事業(yè)帶來極其重大的損失。除了教條主義,還有經驗主義、左傾機會主義、左傾冒險主義、右傾機會主義和右傾投降主義等等。它們有時表現為思想路線、組織路線或政治路線,極大地干擾和影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

曾有學者指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實現了三個偉大轉變——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的轉變、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從社會主義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轉變[1]。這種認識是符合歷史史實的。歷史表明,前兩個轉變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完成的,后一個轉變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進行的。三個轉變表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依據本國國情,走出了自己的路。

中國與俄國不同的是,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的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解決了如何走自己的路的問題。這就是不走通過中心城市起義引發(fā)革命高漲的歐洲式革命的老路,而是要緊緊依靠工農聯盟,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獨特革命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已推翻“三座大山”,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但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處在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階段。毛澤東率領全黨完成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和轉變。緊接著毛澤東帶領全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提出一系列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思路,并在實踐中取得較大的成就。但在發(fā)展進程中毛澤東對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作了錯誤的估計,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以致最終釀成“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運動,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危害,使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遭受挫折。

“文化大革命”結束,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鄧小平帶領全黨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開創(chuàng)了鄧小平理論,實現了從社會主義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轉變[1]。以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沿著這條道路不斷推進、不斷拓展,取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和完善。

從根本上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是中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偉大成果——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不斷與時俱進的歷史進程中,最終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形態(tài)。這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創(chuàng)新,也是從宏觀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體認識。本文就是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概括和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和規(guī)律性,并試圖回答時代提出的課題和命題。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具體是什么?根據筆者的研究,可初步概括為“結合律”“正反律”和“創(chuàng)新律”。

(一)“結合律”

“結合律”完整的表述是: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建設的實際相結合,只有始終堅持真正的“相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才能取得勝利和成功。

首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無論毛澤東還是鄧小平,在強調并闡述學習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時,都無一例外地提出二者必須“相結合”。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2]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tǒng)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盵3]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R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盵4]795-79毛澤東還指出:“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這種態(tài)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tài)度?!摹褪侵袊锩浮褪邱R克思列寧主義?!盵4]801

在毛澤東的著作中,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踐相統(tǒng)一的立場和觀點不勝枚舉,比比皆是。而在《鄧小平文選》3 卷本和《鄧小平年譜》中,凡是在談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也往往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前提下進行闡述。這就說明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統(tǒng)一的。

其次,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本質的表現是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是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中國實際之“的”,不只是形式的“結合”,更是“本質”的聯系。也就是說,二者之間的“結合”不是形式的,而是本質的。當我們考察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功案例時,無一不是“結合”得好的。反之,“結合”得不好,就必然失誤并走向失敗。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合律”,看似普通和簡單,但確是不可逆轉和違背的“鐵律”,是不爭的事實。“結合律”符合唯物辯證法思想。2008年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高度概括為“十個結合”。雖然這只是在經驗的層面上總結,還不都是規(guī)律,但是都具有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體規(guī)律性認識和詮釋的性質,是從范疇體系的層面上做出的總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范疇和規(guī)律具有不可分的聯系。范疇反映著事物的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系,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過程最本質、最普遍聯系的反映;而規(guī)律具有普遍性的形式,是客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二者在普遍性的本質聯系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范疇和規(guī)律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角度不同。范疇反映客觀事物各個不同的方面、不同階段的本質普遍聯系;而規(guī)律反映客觀事物總體的、全過程的、最普遍的本質聯系。

(二)“正反律”

“正反律”完整的表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伴隨著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只有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地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克服形而上學,反對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中國革命、建設才能走入正軌,才能取得勝利和成功。

“正反律”是對歷史經驗的概括和抽象。所謂“正反”,“正”是成功的經驗,“反”是失敗的教訓。“正”是對“正確”“好”“優(yōu)”“成功”“革命”“前進”“正面”的抽象;“反”是對“錯誤”“壞”“劣”“失敗”“反動”“倒退”“反面”的抽象。翻開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史冊,無論是正面的經驗,還是反面的教訓,或者說是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都鮮活地呈現在黨的歷史中,都是黨的一部信史,都是黨的寶貴財富。在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中,蘊藏著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就在其中。

總結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對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非常重要,因為規(guī)律存在于歷史發(fā)展過程中。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說:“規(guī)律是在事物的運動中反復出現的東西,不是偶然出現的東西。規(guī)律既然反復出現,因此就能夠被認識?!盵5]105“規(guī)律自身不能說明自身。規(guī)律存在于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之中。應當從歷史發(fā)展過程的分析中發(fā)現和證明規(guī)律。不從歷史發(fā)展過程的分析下手,規(guī)律是說不清楚的?!盵5]1061962年1月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總結了黨從建立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過程,及期間的北伐戰(zhàn)爭和十年土地革命戰(zhàn)爭,經過了兩次勝利,兩次失敗。北伐戰(zhàn)爭勝利了,但是1927年革命遭到失敗。土地革命戰(zhàn)爭曾取得很大的勝利,紅軍發(fā)展到30 萬人,后來又遭到挫折,經過長征,人數減少到2 萬多人。毛澤東指出:“情形正是這樣。在民主革命時期,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在抗日戰(zhàn)爭前夜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寫了一些論文,例如《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論持久戰(zhàn)》《新民主主義論》《〈共產黨人〉發(fā)刊詞》,替中央起草過一些關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經驗的總結。那些論文和文件,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產生,在以前不可能,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盵5]299他還說:“有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才有這樣的可能?!@樣,我們就可以更加妥善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在總路線的指導下,制定一整套的具體的方針、政策和辦法,必須通過從群眾中來的方法,通過作系統(tǒng)的周密的調查研究的方法,對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作歷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觀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主觀臆造的規(guī)律,才能制定適合情況的各種條例。這件事情很重要,請同志們注意到這點?!盵5]305

基于毛澤東從歷史上的正反兩方面經驗認識規(guī)律的論述,可以看出規(guī)律是對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升華和深化。這科學地闡明規(guī)律和正反兩方面經驗的關系。我們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也是要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進一步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性。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成功的經驗我們黨有很多,也要看到一些反面的經驗和教訓,例如“大革命的失敗及其經驗教訓”“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瞿秋白左傾盲動主義”“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等等。它們揭示了一個最簡單、最樸實、最普遍的道理,就是上述所有錯誤產生的重要原因,都是脫離實情錯誤地判斷形勢,對馬克思主義采取了教條主義,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真正結合起來。對這些反面經驗和教訓糾正的結果,使我們黨重新回到“正”的方面,制定并執(zhí)行了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戰(zhàn)略和策略,從而使黨擺脫危機,重新取得斗爭的勝利。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勝利,積累了黨對中國革命規(guī)律的認識?!霸跉v史上的一些時期,我們曾經犯過錯誤甚至遇到嚴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當時的指導思想脫離了中國實際。我們黨能夠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糾正錯誤,在挫折中奮起,繼續(xù)勝利前進,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復和堅持貫徹了實事求是。”[6]438這一正和一反,或者說一反和一正,既表明中國革命的曲折性,也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曲折性,其中還蘊藏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性。換言之,有比較才有鑒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與右傾機會主義、左傾盲動主義、左傾冒險主義、左傾教條主義等各種錯誤的曲折斗爭中,“化”出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從馬克思主義的“正”,到非馬克思主義的“反”,再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正”,這里面包含著辯證法,表現著“正、反、合”的辯證發(fā)展過程。在黑格爾那里,辯證法是由正題、反題與合題組成的。所謂“正題”“反題”“合題”,其實是絕對精神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正題必然地派生出它的對立面——反題,并且和反題構成“對立”,最終二者都被揚棄而達到“統(tǒng)一”的合題。所以,辯證法就是絕對精神不斷流動、展開的一個歷史過程,是動態(tài)的。任何事物,都是在“正—反—合”的辯證發(fā)展過程中存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有三大規(guī)律:質量互變、對立統(tǒng)一和否定之否定。其中,對立統(tǒng)一思想是黑格爾辯證法中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部分。恩格斯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黑格爾:“近代德國哲學產生了,而且在黑格爾身上達到了頂峰。它的最大的功績,就是恢復了辯證法這一最高的思維形式?!盵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反律”,從辯證法的角度看,與黑格爾的“正反合”是一致的,其中也蘊含著對質量互變、對立統(tǒng)一和否定之否定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反律”,與黨的思想路線息息相關。鄧小平曾指出,思想路線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也就是堅持毛澤東同志說的實事求是。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啟了全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撥亂反正,完整準確把握毛澤東思想體系,實行改革開放的航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反律”,是對中國共產黨形成和不斷完善自我糾錯制度的反映。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善于總結歷史經驗的政黨,還是敢于堅持真理、善于認識錯誤和糾正錯誤、善于自我批評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是中國共產黨與資產階級政黨的重要區(qū)別之一。對待歷史上發(fā)生的錯誤,我們黨堅決反對遮掩和避重就輕,反而是公開自己的錯誤,糾正自己的錯誤,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總結經驗教訓。事實證明,往往在歷史的轉折關頭,糾錯制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充分彰顯了黨糾錯制度的優(yōu)越性。遵義會議結束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tǒng)治,在事實上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黨和國家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召開的。全會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期間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左”和右的問題,是從另一視角對“正反律”的認識。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說:“現在,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有些理論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嚇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樣就不會犯大錯誤,出現問題也容易糾正和改正?!盵8]375

總之,“正反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中是客觀存在的,確實在本質聯系上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

(三)“創(chuàng)新律”

“創(chuàng)新律”完整的表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有始終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才能產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成果;唯有“創(chuàng)新”,才能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永葆青春活力。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際相結合并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典范。

1.毛澤東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在著述中始終強調理論創(chuàng)新。1942年2月,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批評一些同志將馬列主義書本上的某些詞句當作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在他們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創(chuàng)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系?!盵4]8201942年3月,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論述了理論結合實際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他說:“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chuàng)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9]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說:“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5]109

毛澤東關于理論創(chuàng)新的闡述,表明他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以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的巨大勇氣,提出馬克思主義要在實踐中進行合乎本國實際的理論創(chuàng)新。這就決定毛澤東注定會成為創(chuàng)造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的思想理論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具體表現在:制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開辟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新中國成立以后,不失時機地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艱辛探索,并取得重要的理論成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制度基礎。

2.鄧小平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發(fā)展。我們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而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自己的方針,所以才能取得勝利?!盵8]191也就是說,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屬性和題中應有之義。具體到中國,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走中國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盵8]213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進一步指出:“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8]382鄧小平這里所說的“精”,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從學習的內容上講,要學馬列的精髓,即馬克思主義根本的立場、觀點、方法。鄧小平認為馬列主義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二是從學習的方法上講,學習馬列一定要活學活用,將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而不能夠犯教條主義的錯誤。鄧小平所說的“管用”,實際上就是強調學習馬列主義最終的目的,也可以說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標準。換言之,所謂“管用”就是學習馬列最終要能夠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鄧小平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境界。鄧小平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成果主要包括:深刻揭示并論證了“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關于“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關于“必須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關于用“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解決臺灣問題和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等等。這些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觀點和方針政策,為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新局面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論指導。

3.江澤民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江澤民認為堅持鄧小平理論,必須在實踐中繼續(xù)豐富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這個理論,這是黨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同志的莊嚴歷史責任。他還說,搞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必須在實踐中探索和創(chuàng)造。要使實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全黨全社會大大發(fā)揚起來,推動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創(chuàng)造性地向前發(fā)展。1992年10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屆一中全會上指出:“過去有許多做法和經驗已經不適用了,要根據新的實踐要求,重新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盵10]2001年9月,江澤民在國防大學座談會上指出,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必須堅持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點,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這一點,也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這兩個‘堅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終是檢驗我們是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試金石?!盵11]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在長期執(zhí)政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不斷深化了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認識。

4.胡錦濤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科學發(fā)展觀

胡錦濤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在黨和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中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不斷完善。這一過程必將為理論創(chuàng)新開辟廣闊前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關鍵是要及時回答實踐提出的新課題,為實踐提供科學指導。”[6]439他特別強調:“理論創(chuàng)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這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盵6]439

科學發(fā)展觀,是在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基于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履行黨的歷史使命,總結我國發(fā)展實踐,同時借鑒國外發(fā)展經驗,所作出的理論創(chuàng)新。它以科學理論強調正確處理增長和發(fā)展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huán)境效益的關系,并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科學發(fā)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fā)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fā)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

5.習近平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時代課題,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時代和實踐發(fā)展的重大問題,不斷進行理論探索和理論創(chuàng)新,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創(chuàng)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集大成者。

習近平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我們適應新形勢、認識新事物、完成新任務的根本思想武器。全黨同志首先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觀點,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fā)揮歷史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清醒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和不變,永遠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銳意進取,大膽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12]

習近平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率先垂范。從“中國夢”到“五位一體”總布局,從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到“五大發(fā)展理念”,從“供給側結構改革”到“精準扶貧”,從“歷史性變革”到“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從“一帶一路”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無不彰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此外,習近平還號召社會科學工作者:“努力為發(fā)展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影響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13]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fā)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發(fā)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體系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時代課題,從實踐到理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chuàng)造,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和豐富了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

三、“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的關系及規(guī)律性認識

“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的邏輯是什么?如何認識這三個規(guī)律?根據什么斷定這三個規(guī)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的客觀存在?它們與科學社會主義形態(tài)的關系如何?還有哪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

(一)“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的邏輯與歷史統(tǒng)一性原則

“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的邏輯是什么?或者說,發(fā)現和認識這些規(guī)律的邏輯方法是什么?討論這個問題,離不開辯證思維的邏輯與歷史統(tǒng)一性的原則和方法。

“規(guī)律存在于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從歷史發(fā)展過程的分析下手,規(guī)律是說不清楚的?!盵5]106這是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講過的話,通俗易懂。這通俗的話語里,內含著辯證思維中的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原則和方法。毛澤東這里的“分析”指什么?其實就是邏輯方法。恩格斯曾對此進行論證:“邏輯的方式是唯一適用的方式。但是,實際上這種方式無非是歷史的方式,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14]532可見,恩格斯肯定了邏輯和歷史的一致性,并指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guī)律修正的。這時,每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發(fā)展點上加以考察?!盵15]這里,恩格斯確立了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原則和方法,指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邏輯就是從歷史上和實際擺在人們面前的最初和最簡單的關系即商品開始的,“而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它對整個經濟學的意義”[14]533。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是客觀存在的。對這三個規(guī)律的認識和總結,是邏輯與歷史一致的原則和方法運用的結果。也就是說,三個規(guī)律是辯證思維的邏輯與歷史相一致原則和方法的產物。

我們看到,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語言文字,最初始的是“結合”,頻率最多的也是“結合”,最基礎的還是“結合”,這都是不爭的事實。沒有這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無從談起。沒有這個最初始、最基礎的“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化”不下去的。不僅在語言文字上是這樣,在實踐中更是如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這么走過來的??梢哉f,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的結合史。當然,這種結合是真正意義上的結合,不是表面上的結合,而是本質之間的關系的結合。這樣的結合史,也可以被視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建設實際的關系史。

用邏輯與歷史相一致原則和方法來認識并詮釋“結合律”,可以啟示人們科學地認識并解讀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必須與中國革命建設實際相結合。同時,說明離開這種結合就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且必須是本質關系的結合。這樣,可以提升人們認識“結合律”的嚴肅性,而不是隨意性,從而在實踐中自覺地遵循它。另一方面,從社會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視角解讀“結合律”,可以思考中國本土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與世界先進的外來文化是怎樣“結合”的?可以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層面上,分析“結合”的特點。因此,“結合律”所具有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特性,也是我們在認識“結合律”時應注意到的。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正反律”中“正反兩方面經驗”指向的出現頻率雖然不如“結合律”那么多,但一直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不是表象或偶然地出現,而是反復出現。特別是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這種一正一反,或者一反一正,必然表現出來,甚至成為重大歷史事件,并從思想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問題在于,“正反律”是不是人們主觀上臆想出來的?它是不是客觀的存在?這個問題決定它能否站得住,能否立起來。人們往往會把“正反兩方面經驗”看作是主觀總結出來的,或許認為正和反本身就存在不同的立場和認識問題。其實,如果從歷史的表象背后進行考察,一正一反或一反一正,是人類辯證思維規(guī)律中的“常態(tài)”甚至是“模式”。古希臘哲學家已經注意并思考這個問題,如亞里士多德曾進行較深入思考,黑格爾則是集大成者。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邏輯中,它更是題中應有之義。

“正反律”提出的意義在于,把這種人們習以為常的、大量出現的正反現象,置于規(guī)律的層面上加以考察,并發(fā)現它是一種內在的、固有的、普遍存在的邏輯,且在對立統(tǒng)一中不斷重新組合又不斷解體,形成更新的組合。從微觀上看某一個歷史事件是如此,在宏觀上看整個歷史的發(fā)展,也是如此。具體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無不如此。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歷史經驗,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非常重要。這也就是我們黨始終把它們作為寶貴財富的重要原因。事實上,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前進,就是在一正一反或一反一正中發(fā)生的,它們呈螺旋式前進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對此,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早已闡明其中的道理。因此,把“正反律”與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聯系起來認識,也是順理成章的。從這個角度上看,“正反律”具有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性質。

“創(chuàng)新律”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和結果的邏輯認知。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創(chuàng)新律”出現的頻率或許不如“結合律”和“正反律”多,但作為關鍵詞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中國革命和建設就不會需要它,只能束之高閣或者自欺欺人、形式主義盛行、形而上學猖獗。沒有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就不會產生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會成為無果實之花。同理,不堅持創(chuàng)新,就是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也會難以為繼,就會落后于時代,最終被歷史所拋棄。

“創(chuàng)新律”還表現為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因果關系。正是由于有了創(chuàng)新,才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可能;而且通過創(chuàng)新,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成果成為現實。縱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取得的偉大成果,創(chuàng)新的作用功不可沒。這也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者如此重視創(chuàng)新的根本原因。

“創(chuàng)新律”作為連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橋梁的邏輯反映,在一定意義上是二者之間的中介。創(chuàng)新首先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然后才能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是在堅持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

需要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chuàng)新律”,不是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同時,創(chuàng)新又不是可以信手拈來的工具,而是理論思維以客觀存在為根據的“創(chuàng)造”和“升華”。創(chuàng)新與“突破”和“飛躍”的功能接近,與它們一道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因此,使用“創(chuàng)新”這一術語也應該慎重,新的事物不等于創(chuàng)新,只有在質變的意義上才能使用創(chuàng)新。當然,創(chuàng)新絕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承前啟后之功能,從邏輯上還有從量變到質變的性質。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創(chuàng)新律”具有與量變質變規(guī)律相近的特點。

從邏輯順序上,“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的先后排列,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也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的一致性原則和方法。

(二)“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的時空坐標:兩次歷史性飛躍

“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中,都起著主導的、支配的和至關重要的作用。把兩次歷史性飛躍作為三個規(guī)律的時空坐標,并以此分析和闡明三個規(guī)律的特點,很有必要。

飛躍是一種質態(tài)轉變?yōu)榱硪环N質態(tài)的轉化形式,是一種決定性的轉折。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運動是飛躍;一種理論形態(tài)轉變?yōu)榱硪环N理論形態(tài)的變革,是飛躍;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也是飛躍。恩格斯說:“從一種運動形式轉變到另一種運動形式,總是一種飛躍,一種決定性的轉折。”[16]飛躍的種類多樣,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都會有飛躍。具體而言,有人類微觀和宏觀認識的飛躍,有物理運動的飛躍,有社會形態(tài)的飛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當屬人類思維的理論形態(tài)的飛躍。

從時間上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從產生到發(fā)展,持續(xù)至今已有一個世紀。這百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產生兩次歷史性飛躍,不僅證明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而且證明兩次歷史性飛躍的來之不易。

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所經歷的時間,如果從1919年五四運動算起,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長達30年;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也有17年??偣?7年,近半個世紀。如果算上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停頓和徘徊,則時間更長,共57年。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間跨度大體如此。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所經歷的時間,如果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算起,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已近40年的時間,這是第二次歷史飛躍的時間跨度。顯然,從目前來看,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所經歷的時間比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時間長。如果把十年文化大革命算在第二次歷史飛躍的準備階段,那么也有近半個世紀。這樣,兩次飛躍所經歷的時間大體相近。

從空間上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范圍都是在中國。不同的是,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時期,中國共產黨還不是執(zhí)政黨。從五十幾名黨員開始,歷經艱難困苦和挫折,面對的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舉的中國;從局部執(zhí)政到全國執(zhí)政,經歷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全國解放戰(zhàn)爭;經受了1927年和1934年等多次最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共產黨員從30 萬人減到4 萬人左右。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和各個方面、各種形式斗爭的密切配合,終于在1949年取得革命的勝利。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時期,中國共產黨已經是執(zhí)政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已經從一個在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tài)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F有8 900 多萬黨員,面對的是一個欣欣向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這個角度上看,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難度大、時間長、曲折多,第二次飛躍時間稍短,同樣也有曲折,也很艱難。從影響上看,第一次飛躍使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第二次飛躍使中國擺脫貧困,富裕起來了。兩次歷史性飛躍都在世界上產生重大影響,第一性飛躍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第二次飛躍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中,“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始終起著決定性和支配性的作用。

(三)“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形態(tài)

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可稱為原生理論形態(tài)??茖W社會主義形態(tài)表現為理論形態(tài)、實踐形態(tài)、制度形態(tài)的統(tǒng)一。科學社會主義形態(tài)隨著時代主題的變化和世界科技革命的新發(fā)現,特別是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無產階級自身的理論需求,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原理,是對這一原生理論形態(tài)的詮釋和概括。

作為原生理論形態(tài)的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經過俄國十月革命,在列寧那里得到創(chuàng)新,形成列寧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后者可以稱為科學社會主義的衍生形態(tài)。其創(chuàng)新點在于革命的成功和勝利,并不在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里發(fā)生,更不是在西方幾個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fā)生,而是在東方落后的、還帶有封建農奴制色彩的俄國發(fā)生。緊接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接受了列寧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毛澤東時期的世界發(fā)展和時代主題與列寧、斯大林時期相比沒有太大的區(qū)別。盡管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毛澤東就已經提出“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但是在科學社會主義衍生形態(tài)上,與列寧和斯大林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基本一致。在實踐形態(tài)(革命道路)上,中國卻沒有選擇像俄國那樣,由工人階級在城市舉行武裝暴動,最后奪取政權,而是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終也取得了勝利和成功。稍加分析,可以看到毛澤東與列寧、斯大林在科學社會主義衍生形態(tài)上有著基本的一致性,例如都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鄧小平時期的世界發(fā)展和時代主題與毛澤東時期相比較發(fā)生了變化。帝國主義戰(zhàn)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是毛澤東時期的時代主題;和平與發(fā)展是鄧小平時期的時代主題。由于時代主題的不同,科學社會主義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在理論形態(tài)、實踐形態(tài)、制度形態(tài)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如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整體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形態(tài)。這一形態(tài)雖然依然從屬于科學社會主義形態(tài),卻是一個嶄新的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偉大創(chuàng)舉,更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新的“偉大日出”。

與上述問題相應,“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和理論形態(tài)、實踐形態(tài)、制度形態(tài)及時代主題、科技革命,處于互為影響、互相呼應的互動狀態(tài)。不同歷史時期所賦予的歷史任務不同。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時期,實行計劃經濟,特別是在戰(zhàn)爭年代,有其內在的合理性。這一時期的“結合”“正反”“創(chuàng)新”都有革命性的特點,創(chuàng)新點多在革命道路的選擇上。改革開放以來的鄧小平時期,創(chuàng)新點多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選擇上,而實行市場經濟也與時代主題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科學預見,列寧、斯大林也不可能更沒有機會親身參與實踐。只有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才有可能走在時代前列,完成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應該指出,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形態(tài),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創(chuàng)新。這已經寫在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旗幟上,成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偉大豐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開放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主題的變遷以及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成果的應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的“結合”“正反”“創(chuàng)新”中,很有可能發(fā)生偉大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這將是對時代課題和命題的最好回答,也將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四)“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三者的辯證統(tǒng)一性

“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的辯證統(tǒng)一性,表明這三個規(guī)律之間的關系類似于辯證法對立統(tǒng)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之間的關系。

怎樣理解三者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性?前文所述,“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的邏輯順序的排列,說明了邏輯和歷史一致性原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的反映。其中既有主觀辯證法,也有客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是如此,客觀辯證法也是如此,表明了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敖Y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的邏輯順序表明:“結合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根據、前提、條件;“正反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表象”“中介”“常態(tài)”“行為”;“創(chuàng)新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力因”“成果因”“助產婆”“關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要解決的是“結合”。不能“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無從談起。因此,這是基礎,也是根據、前提和條件。是誰的基礎、根據、前提、條件?定語當然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正反”中,一正一反或一反一正,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表象,是一種常態(tài)性的行為,在實踐中具有中介的功能,上承“結合”,下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果的“動力因”和“成果因”。創(chuàng)新導致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因而是“助產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個歷程中,創(chuàng)新是“關鍵”,沒有它,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果是“虛”的,甚至可能功虧一簣。

為什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會產生一正一反或一反一正?這和真正的、本質的“結合”或虛假的、形式的“結合”有關。也就是說,結合得好,一定成功;結合得不好或很壞,一定會失誤甚至失敗?!敖Y合”得好,成功的經驗會得到升華,直接導致“創(chuàng)新”;結合得不好或很壞,會在失誤和失敗中反思,痛定思痛,從而回到正確的軌道,總結教訓,間接導致創(chuàng)新。凡是創(chuàng)新取得的成果,都是“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的良性循環(huán)。三者缺一,都不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缺少“結合”,成果建立在沙灘上;缺少“正反”,就沒有比較,沒有鑒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沒有生機、失去活力;缺少“創(chuàng)新”,成果或者半途而廢,或者化為烏有。因而,三者之間,誰也離不開誰。

列寧曾經說過,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是一致的,三者是辯證的統(tǒng)一。借列寧的科學判斷分析“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也有一致性,三者也是辯證的統(tǒng)一。因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結合”必定產生“正反”,“正反”必然導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又推進新的“結合”,如此循環(huán)往復。沒有“結合”,不能產生“正反”,“正反”不能成立;沒有“正反”,“創(chuàng)新”失去對象,就會成為空洞的存在;沒有“創(chuàng)新”,“結合”與“正反”失去存在的價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

總之,“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guī)律的一個整體,可以定性為:“結合律”是核心;“正反律”是“中介”;“創(chuàng)新律”是關鍵。這是本文對三個規(guī)律的初步認識。

筆者認為,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必須實事求是,就目前有限的探索,可以概括為三個規(guī)律,即“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就只有“結合律”“正反律”“創(chuàng)新律”嗎?還有其它規(guī)律嗎?這需要進一步實事求是地研究。所謂實事求是地研究,就是要科學探索,不能主觀臆造和拼湊。筆者反對把規(guī)律低俗化,以為處處都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既不可能也不現實。但規(guī)律確是客觀存在,不能否定。因而反對把規(guī)律低俗化、數字化,也反對把規(guī)律神圣化。規(guī)律的發(fā)現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堅持實事求是,深入研究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就會真正展現在我們面前。

猜你喜歡
結合律中國化規(guī)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規(guī)律睡眠中醫(yī)有妙招
找規(guī)律 畫一畫 填一填
找排列規(guī)律
究本溯源,提高計算能力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探究求和問題
基數意義下自然數的運算(二)
湖南教育(2016年30期)2016-11-03 07:13:45
福海县| 金溪县| 新和县| 张家口市| 东阳市| 扶余县| 紫金县| 吴江市| 安陆市| 井陉县| 林口县| 察雅县| 收藏| 库伦旗| 旌德县| 金寨县| 蒙山县| 武冈市| 新建县| 吴江市| 庄河市| 苍山县| 奉新县| 肥乡县| 西和县| 忻州市| 柏乡县| 揭阳市| 左权县| 竹溪县| 于田县| 大竹县| 延吉市| 和田县| 遂昌县| 永善县| 宝鸡市| 镇原县| 聂拉木县| 千阳县| 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