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鳳
在當前大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語境下,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當代語文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雖然小學語文教材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文章很多,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存在美育滲透不夠充分的問題,教師有效引導學生感悟語文之美的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本文主要探析美育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引導學生發(fā)現美、體會美、欣賞美,實現在課堂教學中巧妙滲透美育的策略。
小學語文有著多彩的生命,內涵極其豐富,有慰藉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的人文之美;也有激情豪邁、婉約細膩的文學之美;更有貼近現實,耐人深思的生活之美……文本所蘊含的“美”無處不在。比如古詩中的“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堅韌精神,“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母愛情懷;再比如記敘文《蒲公英》《第一朵杏花》等課文盡顯的日常生活之美等等。只要有一雙能夠發(fā)現美的眼睛,就會發(fā)現課文中處處都有美的印記。教師要從美育方面入手,將文本所渲染出的情緒表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從心底感受文本蘊含的文化魅力。教學不僅僅是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傳遞基本語文知識及答題技巧,更是對文化精神內涵滲透,引導學生與作者之間產生精神交流,發(fā)現語文之“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前提。小學生作為受教主體,最大的特點就是無法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意志力也相對薄弱。實施美育滲透策略,將文本之美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探尋美之所在,能夠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教師在上課時,要擅于運用幽默的語言,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產生審美動機。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實際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觀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使學生輕松地學到知識,受到美的陶冶,形成正確的三觀。同時,美育教學還能幫助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對文本內容產生美的聯想,有利于促進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和審美能力的形成過程來組織教學,將課堂教學活動當成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引導學生尋找美、感受美、欣賞美。
語文教育的開展建立在教材的基礎上,“時至今日,語文知識已經包羅甚廣,有聽說讀寫知識、現代漢語知識、文章知識、邏輯知識、文學和文化常識等”。很多內容看似編排體例稍顯呆板重復,語言表述較為概念化,但如果語文教師充分發(fā)揮個人的能力,從教材中發(fā)現美、挖掘美,就能將美傳遞給學生。良“米”在手,切勿荒廢,美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中皆可體現。首先,教師要深入教材,體會作者的情感,結合學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供給學生一個進入情境的閱讀前提。其次,要琢磨教材的一字一句,引導學生體會文字之美。再者,要探究教材的主題之美,深入了解其對當時以及現如今的意義。比如在《生命的壯歌》一文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想出一些可以修飾螞蟻的形容詞,引導學生的情緒進入到螞蟻的弱小狀態(tài),然后引導學生自由閱讀“蟻國英雄”的故事:草叢起火、蟻群被圍、外層的螞蟻犧牲自己的生命讓內層的螞蟻成功脫險,讓學生體會為別人而活的生命最有價值這一主題,讓學生感受到生命之壯美。語文之美無處不在,教師應根據具體文本,指引學生烹出“佳肴”。
在語文教學中,一個字、一句詩、一個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能讓人體會到其美好,教師切忌僅將語文中知識的概念、定義教給學生,或是直接告訴他們美在何處,這不丟失了語文的美感嗎?倒不如教會學生自己發(fā)現語文之美。結合分析不同文本的方法,教會學生分析文本內涵,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在考試時多得幾分,而是學會通過對文本的分析,品味其文字之美。如,在學習《洞庭湖》時,教師不妨利用新媒體,播放一些和“洞庭湖”有關的視頻或者音樂,使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參與到學習中來,對詩人描繪的“湖光秋月”,展開真切的認識,這樣也能夠突破學生想象的局限性,幫助學生發(fā)揮自身潛力理解詩作主題?!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體悟語文之美的方法,引起學生探尋課文的興趣,自覺發(fā)現語文之“美”。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學生能接觸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語文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共同從課本那一板一眼的文段中發(fā)現美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此一言道出了語文教師如何將美滲透到課堂中的奧秘。師若不知學生為何而樂,怎能理解學生的審美需求,從而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中蘊含的美呢?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欣賞美,使用能讓學生聽到、看到、感觸到的事物來進行美育滲透。第一,要了解學生所感興趣的內容,與時代接軌,多尋找與學生的共同語言,站在同一高度欣賞文本,更容易發(fā)現美;第二,要將語文之美與學生特點銜接,根據學生的喜好,結合文本特點,通過多樣靈活的課堂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體會、感悟文本,找到與學習內容相通的契合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第三,要將多媒體靈活地與傳統板書相結合,讓學生如臨其境,感受語文帶給我們的美感。如,在學習《蒹葭》時,可以配樂哼唱,展現其音律美;在學習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詩人,對多媒體播放出的虛擬的“敬亭山”進行觀賞,體會“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句所體現的感情。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站在學生的角度教學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的文章符合小學生成長需要,文質優(yōu)美、寓理于情,是以美育人最好的文本。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美育的重要作用,從而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不斷加強美育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