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論財政史學研究的學風、方法及其他

2019-03-22 16:37付志宇
財政監(jiān)督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史學財政筆者

●付志宇

一、評與論

(一)批評的信賴

對于近年來財政史學研究成果的評價,筆者相信外間欣賞甚至于恭維的話都不會少,也相信這些研究成果不會因批評的文章而減色,所以批評的話還是由朋友來講的好。韓愈說過“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實者,不信也”①,朋友有不同觀點而不告以實話,不是偽敬的鄉(xiāng)愿,就是庸弱的孱頭。如果朋友都默不作聲,或張口便稱是,學術(shù)就沒法進步了。接受批評的朋友,也要認真思考各種好聽不好聽、直接的隱晦的批評,就像孔子說的“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②。

首先,筆者對以數(shù)學統(tǒng)計方法為基礎(chǔ)的計量史學甚是欣賞。這是近年來財政史學研究的一個新的流派,是財政史學的“乾嘉學派”,也是對湯象龍、梁方仲等前輩學術(shù)思想的繼承與發(fā)揚。如清宮檔鈔、海關(guān)收入、外債借款、預算表格等各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比起張口就說的定性分析,有更為扎實的數(shù)字基礎(chǔ)和嚴密的推算過程,是進行后續(xù)研究的質(zhì)量檢驗與技術(shù)監(jiān)督。對此等“笨功夫”筆者是積極擁護的,相信其他學者也會有同感。

其次,筆者對以田野調(diào)查為基本方法的社會史學誠為感佩。這是從微觀角度對財政史的扎實深入開墾,費孝通、張仲禮等前輩做了很好的示范。歷朝貨幣、民間契約、發(fā)票稅單、印花鹽引等實物都是相當具有說服力的,尤其是在解釋財稅制度的實施效果方面能夠起到對官修史料的補充作用。筆者對這種走出書齋深入民間的有心人非常欽敬,也希望有更多的學者能吸收采用其成果。

再次,筆者對以采訪歷史人物為代表的口述史學深表歡迎。這是近代史研究領(lǐng)域新興的“搶救性”工作,以唐德剛的民國歷史人物回憶采訪最為典型。要研究新中國財政史上的重大改革如兩步“利改稅”、國有資本預算改革、分稅制改革等歷史事件的決策過程,當事人的回憶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歷史檔案的完整性與時效性缺陷。這方面新近出版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廣泛關(guān)注,筆者認為也確有加大力度的必要。

最后,筆者對以政治學、倫理學為視角的交叉研究相當贊賞。這是運用它山之石跨學科分析財政歷史演變規(guī)律的跨界研究,韋森、李煒光等學者對此類方法有熟練的運用,其成果對近代財政制度的移植性與公共性具有相當?shù)恼撟C力。運用別的學科的手術(shù)刀來解剖財政史可以看出自家的不足,筆者對此也深表理解之同情。

不過,筆者還希望用各種新方法來研究財政史學的朋友要提防流入“獨斷”的心理,特別是為了要自立門戶易產(chǎn)生“標新”的傾向。新穎的眼光講求獨到的意趣,它所自成的門戶便不易敞開,對其他學科便難免少了虛心向?qū)W的誠懇。財政制度的發(fā)展歷史主要還是財政活動的自身規(guī)律在發(fā)生作用,依筆者看來新的財政史學研究成果中有若干處恐怕是有獨斷之嫌的。章實齋說“高明者多獨斷之學,沉潛者尚考索之功……以之推代而成歲功,則有相需之益;以之自封而立畛域,則有兩傷之弊”③,可知獨斷是與考索互為依托的,而不是以“獨斷之學”自封以阻斷考索交流之路。

就治學論,“獨斷之學”所能得到的往往只是一個表面相當完整,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也極精巧,卻是運用預定的方法進行演繹的結(jié)果,與能夠涵蓋財政史實的通體的解釋或洞徹的認識不相干,就容易陷入“先見不明”的泥沼。李元度說:“世之號稱儒者,率是己非人。彼其所謂是者,果是而無一非耶?所謂非者,果非而無一是耶?抑猶有幾微未盡協(xié)者耶?”每一個學科,每一家門派,每一種路數(shù)都各有其長短,都各有其適用范圍,誰也不可能做到“盡協(xié)”。

在一般不察的讀者看來,一家之言必須自圓其說,否則便不成其為一家之言,但在通人面前則不免會用挑剔的眼光找出雞蛋里會長成雞骨頭的元素來。當然學者總希望能自成一家,自成一家比人云亦云的筆記家和東拼西湊的文抄公要高出不知多少,但是結(jié)果則不免把通達的大門給關(guān)上了。因為解決問題的出路是很多的,并不只限于哪一條。

陸務(wù)觀談及讀書的體會時說:“一卷之書,初視之若甚約也,后先相參,彼是相稽,本末精粗,相為發(fā)明,其所關(guān)涉,已不勝其眾也。”④專精固然是功夫,卻也不要排斥博雜。天底下的道理本就相通,經(jīng)史子集乃是后人強分高下,子不如經(jīng),集不如子,結(jié)果就成了黃宗羲說的“析之者愈精,逃之者愈巧”⑤。前兩年筆者在峨眉山舉辦中國財稅史學術(shù)研討會時,有學者專門建議以后最好能把各門各派都請來,不要只在經(jīng)濟學院系里面轉(zhuǎn)圈圈。如果能夠打破尊卑拆除藩籬,“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⑥,則更近于道了。

(二)辯論的合理

批評是單方面的,如果被批判者有不同意見,就該開展辯論。因為只有辯論才能找到正確或合理的解釋,“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明同異之處”⑦。凡不贊同批評意見而又默無一言者,不是麻木不仁不知痛癢之人,就是偽金怕火心虛膽怯之人。這兩種人都是妨礙學術(shù)進步的退化主義者。只要不是漫無對象地爭論,辯論雙方總會有所提高。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⑧,辯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過其求取真理。真金經(jīng)過烈火淬煉,不但無損,轉(zhuǎn)而益堅。歷史上學術(shù)昌明之期正是批評辯難盛行的周秦魏晉,而定于一尊萬馬齊喑之時則思想僵化文化禁錮,明清文字獄便是鐵證。其實辯論真正的信心來源于對學術(shù)的尊崇和對規(guī)律的敬畏,即使敗下陣來也不可恥。鵝湖之會時朱元晦何曾因陸九淵兄弟的辯詰而丟失信心?

梁任公說過:“所見不合,則相辯詰。雖弟子駁難本師,亦所不避;受之者,從不以為忤?!苯酉聛恚麑ψ约旱睦蠋熆涤袨橐策M行了批評:“萬事純?nèi)沃饔^,自信力極強,而持之極毅。其對于客觀的事實,或竟蔑視,或必欲強之以從我?!睅煹苤g都能如此,何況是學術(shù)同道?以筆者自身的經(jīng)歷為證,在十年前昆明的經(jīng)濟史年會上,針對筆者提交的質(zhì)疑“黃宗羲定律”的論文,各位前輩先進均從學術(shù)立場出發(fā)進行辯難,參與人數(shù)之眾,論據(jù)立意之廣,大有稷下學宮之盛。而筆者從中收獲之大,也遠勝于多年來自己格竹子的一得之愚。

對于批評的反應,除了作木石狀,還有一種極為有害的習氣,即是魏文帝在《典論》里所說的文人相輕。學者因嫉妒而亂發(fā)議論,實是對學術(shù)的摧殘。辯論的發(fā)心動念是就學術(shù)論學術(shù),而議論的背后是妄自尊大,或是銜恨攻擊,無一而可?!稌x書》上講孫綽與習鑿齒互罵對方是瓦礫或糠秕,試問哪個是好?《清稗類鈔》則有汪中鄙薄方苞袁枚的記載。瞧不起同行,自己又有何所得?因此,倡導學術(shù)爭鳴,但切不可墮入隨意臧否的陋習。

辯論須有前提,即是孔夫子說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已”⑨的“攻”。先認真學習研究對方的觀點與論據(jù),批評起來才可靠,辯論起來也才有交鋒。魏源批評紀昀的《宋名臣言行錄》因個人好惡以私滅公,的確是下了扎實的功夫,后人讀起來才會信服。在辯論之時,論據(jù)固然可以另尋,但最好能出自對方的觀點與論據(jù),兩者的效果還是有些不同的。前者如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批評儒家守制三年非古禮時以論孟為證,但卻不能反證其非出自孔孟之口。而后者如嵇康的《管蔡論》對周公誅管蔡的合理性提出質(zhì)疑則明確指出《史記》的自相矛盾之處。筆者曾經(jīng)認為某位學者用新興的財政政治學方法解釋財政史值得商榷,便請作者將其論著賜贈,深入學習后列明其觀點難以圓說之處,條縷出反對意見,蒙對方重視在會上一一作答,再在會后繼續(xù)交流,雙方對此均能有所精進。

辯論時應盡量破除身份,打破禁忌。當今學術(shù)界多以身份地位或門戶親疏斷定學者觀點有無價值,實在是犯了勢利之病。慎到以堯的地位變化為例說明“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賢者也”⑩,可知賢與不肖與地位高低本無對應關(guān)系。方苞質(zhì)問萬斯同參修《明史》時列傳的人選名實不符,萬解釋是受鄉(xiāng)土觀念所困。聲名之取得原有諸多因素,未盡合理的在在皆是。受聲名影響辯論時故多有禁忌,不敢懷疑批評。做學問之人如一味回避,哪里能發(fā)現(xiàn)問題?蔡尚思對比金元二史,指出前者對位尊者的穢亂存而不削,后者則一切隱而不錄,史德高下自見??鬃铀再澷p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乃在其求真知而非輕信盲從。

二、派與匯

對財政史學研究方法的思考讓筆者想起一篇不太相干的文章來,潘光旦為費孝通的《生育制度》作的序文《派與匯》,此處不妨就借用“派”與“匯”這兩個詞來形容財政史學與相關(guān)學科的分與合?!芭伞敝肛斦穼W研究方法的分途,可以是經(jīng)濟學,可以是史學,還可以是統(tǒng)計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等。吳承明在談到經(jīng)濟史的研究方法時講的“史無定法”就是指的分派。“匯”是指財政史實作為相關(guān)學科方法匯聚的終點。不管起點是用哪種方法,最后還要“江漢朝宗于海”?,回到財政史實本身來。

潘光旦說:“研究必須有囫圇的對象,囫圇的人,以至于人所處的某一時空段落里的囫圇的情境?!必斦穼W研究的對象本應是囫圇的史實、囫圇的情景,而非被經(jīng)濟學、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切割了的人物與事件。學科本是人為的疆界,傳統(tǒng)學術(shù)中的義理、辭章、考據(jù)諸學,被拆開進入近代西方的學科分類體系,大體成為哲學、文學、史學。孔子一定不會同意把《易經(jīng)》認為是哲學,《詩經(jīng)》看成文學,《尚書》當做史學的。接觸一個學科之初難免要“正經(jīng)界”?,才能掌握本學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但到了研究階段,則要“開阡陌”?,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如《文心雕龍》所謂的“百家騰越,終入環(huán)內(nèi)”?,才更為接近學術(shù)規(guī)律本身。

歌德說過一句很有興味的話:“人類靠著聰明分割出很多的邊界,最后又用愛把它們?nèi)客频埂!边@正是“由派分而求匯合”的治學之路。財政史學不同的派分各有特色,交匯處在何處?筆者認為是在作為研究對象的財政史實身上。因為對財政史實——特別是財政制度的理解,不該被學科、派系、家數(shù)所限,單從經(jīng)濟學或史學的角度來理解財政史實,理解經(jīng)濟制度的因果與影響,肯定是片面的、破碎的。王國維就講過“夫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可見分析只是過程,會通才是終點。

派與匯,可以分兩個層面的問題來看:一是學科層面的派分,能否突破學科邊界;二是作為個人的學術(shù)體驗,能否達到理想的治學境界。

(一)學科的派分

從邊界的突破講,能互相串門、彼此借力,當然是好事。怕就怕完全羨慕和服膺對方的游戲規(guī)則,因“學步”而丟掉了自家的本領(lǐng)。寫出來的文章,經(jīng)濟不像經(jīng)濟、歷史不像歷史,讓人看不清楚財政史實背后的意旨。這主要還是由援史入經(jīng)(經(jīng)濟學)帶來的弊病。有時候作適當?shù)膮^(qū)隔未必是壞事。財政史與政治史的不同就在于自身的財政規(guī)律,如果單純性地記述史實而不運用財政理論加以分析就反映不出財政史學的特點了。梁任公有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吾雅不愿采擷隔墻桃李之繁葩,綴結(jié)于吾家杉松之老干,而沾沾自鳴得意;吾誠愛桃李也,唯當思所以移植之,而何必使與杉松淆其名實者?!碧依钆c杉松自有其長短特性,不必因欣羨其秾華或挺秀而隨意移植。

財政史學研究向計量史學靠攏的態(tài)勢,近些年未見減緩,反而漸趨顯著。甚至有的干脆脫史入經(jīng),直接轉(zhuǎn)入計量經(jīng)濟學,似乎大有脫亞入歐的解放感。為什么財政史學研究會出現(xiàn)逃兵,或潛在的逃兵?這種娜拉出走式的沖動,首先與財政史學自身的學科焦慮有關(guān),也反映出研究者對財政史實的制度變遷、演化性,甚至對“史”的不信任。上個世紀末學界呼喚回到制度經(jīng)濟學,現(xiàn)在說“堅守”經(jīng)濟制度的歷史性,都多少帶有某種悲情色彩,帶有青山遮不住的失落。財政史學的工具轉(zhuǎn)向,折射出研究者對自己的本業(yè)、對自家研究方法的不滿甚或厭倦??墒?,脫史入經(jīng)是否就意味著實現(xiàn)融入主流呢?可悲的是主流的財政學界并不會接納這些逃兵,仍然認為財政史學最后應該立足在史學上,就像乾隆對錢謙益的《初學集》題詩“進退都無據(jù),文章那有光”?,并令將其編入《貳臣傳》。

除了“學步”與“出逃”兩種形式之外,或許還有一種“跨界”的姿態(tài),一只腳邁出去了,還有一只腳留在門內(nèi)。在主流經(jīng)濟學面前不甘心俯首稱臣,在史學園地里又不肯下功夫耕耘。這種“跨界”的心態(tài)近年來在財政思想史領(lǐng)域表現(xiàn)得有些明顯。徘徊于經(jīng)史之間,在財政學界表示自己甘愿坐歷史研究的冷板凳,在史學的圈子里又以財政學理論自是,就像時下最吃香的學者型官員,時常冒兩句流行的用語,又引用幾處舊籍的典故。對此李贄早已有言及:“瞻前慮后,左顧右盼,自己既無一定之學術(shù),他日又安有必成之事功?而又好說時中之語以自文,又況依仿成言,規(guī)跡往事?!笔獠恢朔N姿態(tài)可行之一時,難行于一世,到最后二家不愿?!疤煜鹿袃深^馬乎?否也?!?

與其做逃兵一走了之,或老鼠鉆風箱兩頭受氣,不如學江南園林借景造景。不用推倒財政史學研究的學科壁壘,只需在院墻上鑿幾個洞開幾扇窗,就能將鄰家的景致巧妙地“借”到自家的院落里來,“造”成自家的天地。借景造景未必就能做到援史入經(jīng),或脫史入經(jīng),但不妨由史“窺”經(jīng),或由經(jīng)“探”史,墻外開花墻內(nèi)香,風景自然園內(nèi)園外都有了,同時帶有財政學和史學的意味了。可是真的能從別的學科直接“借”到現(xiàn)成的研究結(jié)論嗎?以個人的經(jīng)驗為例,筆者在研究財政史時,同時關(guān)注財政學和史學的相關(guān)成果,卻發(fā)現(xiàn)很難從中找到現(xiàn)成的景觀,可以直接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來。財政學研究描繪的圖景與史學研究的取景框往往是錯位或不相稱的,比如同樣是對“兩稅法”的財政體制研究,財政學者如孫翊剛看重的是預算職能變化,史學界如李錦繡則強調(diào)職官的設(shè)置。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回到最原始的史料,耕耘自己的園地,不用去羨慕別人家的風景比自家色彩鮮艷或是角度特別。

(二)個人的體驗

從個人的角度看,財政史學的研究,除了學科的“派”與“匯”,還有操作層面的“法”的問題。錢基博對此作過形象的比喻:“作史有三要:曰事,曰文,曰義……事譬則史之軀殼耳,必敷之以文而后史有神采焉,樹之以義而后史有靈魂焉”,并援引孟子論孔子作《春秋》“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加以說明。不管是文字、符號、圖像還是公式,任何學科都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來傳達思想,因此“文”的重要性就不會比“事”與“義”差。從事財政史教學的人都有過相似的經(jīng)驗,今天的財政史學著作或教材,大多佶屈聱牙,令人生厭。財政史學比起財政學來如果說有什么優(yōu)勢,或許就在可以從“文”上下功夫,這也是傳統(tǒng)史家的長項。其實歷史上的很多事件如果寫好了都能吸引人,哪怕是不懂財政為何物的人,就像鄉(xiāng)間不識字的人也喜歡聽戲聽說書。以歷史上的財政改革為例,漢武帝信任卜式打擊商人,唐德宗對楊炎開始喜歡后來討厭,宋神宗把司馬光打發(fā)回家唯王安石之意是從,都是很好的素材。筆者在臺灣看見過一本署名陳雨露的金融史很暢銷,賴建誠的《經(jīng)濟史的趣味》可讀性也很強,其實學者完全可以給人講故事,做一些普及財政史學常識的工作。這正是孔夫子說的“詩教”,“興觀群怨”?中“群”的道理。

就“文”和“義”兩者的關(guān)系,呂思勉提出要重視“文”才能正確理解“義”:“治史學的人,雖不是要做文學家,然對于文學,亦不可不有相當?shù)牧私狻R皇怯栐b……各時代有各時代的語言,又有其時的專門名詞……二是文法,亦是如此……三是普通的文學程度,尤其要緊。必能達到普通的程度,然后讀書能夠確實了解,不至于隔膜、誤會?!边@幾點心得,筆者在學習周朝的財政制度時也能有所體會。如當時的徹法,孟子說的是“徹者,徹也”?,如果不懂得訓詁與文法,光靠這四個字是講不通的。王安石說變法是行周官之制,實際上在澆他自己的塊壘,如不能看懂《周禮》,就上當了。劉知幾在《史通》中認為作史有三難:才、學、識。后來章學誠又增加了一個“德”,當然這是更高的境界。比如對王莽改制,沒有較高的史德是不容易正確認識的,胡寄窗和趙靖的判斷就很不一樣。又如對王安石變法,列寧和梁啟超都給予那么高的評價也不一定有道理。當然,筆者在這里不打算打筆墨官司,只想說說如何去表達出“義”。前面提到孟子用“丘竊取之”來評價孔子作《春秋》,可見“義”的表達本是個人主觀的判斷?,F(xiàn)在的財政史學著作大多“述而不論”,不知是不能,抑或是不愿?

《增廣賢文》上說“財是怨府”,財政史學的文章確實不好寫,一不小心就會招來罵聲。怎樣才能把專業(yè)的財政史學讓讀者既能看懂還愿意接受作者的意見?筆者想借用一下杜預的春秋“三體五例”?。簡明一點,“三體”就是基本的財政制度要 “發(fā)凡正例”,遵循普遍的評價標準;重大的財政變革要“新意變例”,指出其改革的創(chuàng)新價值;特殊的財政事件要“歸趣非例”,找到差異存在的原因與影響。“五例”主要指在對具體的事件評價時要微言大義,尤其涉及價值判斷時最好能隱惡揚善。如研究“兩稅法”涉及楊炎和劉晏的私人恩怨時,對歷史人物的私德可以略加回避,或者談及攤丁入畝時,對康熙和雍正的評價應盡量寬容大度。這個問題見仁見智,就不多討論了。

技法技法,除了基本的“法”,還有“技”的方面。屠隆曾講到“人之才性,有深沉厚重,有英敏捷迅”?,說明先天稟賦還是存在個體差異的。對于寫文章,夏濟安有過一個很有趣的比較:“中國人的批評文章是寫給利根人讀的,一點即悟,毋庸辭費。西洋人的批評文章是寫給鈍根人讀的,所以一定要把道理說個明白。”比如《劍橋中國明代史》寫一條鞭法就像是在寫學術(shù)論文,《萬歷十五年》卻是在講張居正和明神宗的故事。由此看來,做學問是需要點靈氣的,寫文章也講究個人的穎悟,否則就千人一面,泯然眾人了。

三、知與行

財政史學不可避免會遇到財政思想與制度之間的巨大差異問題,這在近代財政史上表現(xiàn)尤為突出。筆者對此差異感受頗深,十年前筆者請葉世昌先生為拙著作序,書中的某些觀點葉先生不能首肯,多次信牘往還商榷。當筆者對近代稅收思想與制度之間的落差表示空泛之同情時,葉先生勸導光用思想史的抽象概括說明不了問題,一定要兼采經(jīng)濟史的制度分析方法,否則就成了一味地“致廣大”而不能“盡精微”。

誠如朱熹所說:“就一事之中以觀之,則知之為先,行之為后,無可疑者?!?歷史的通常情況是先有思想后成制度,思想指導制度的建設(shè)。但是,世間事物并非總是如此整齊劃一,知易行難也是歷史的常態(tài)。王夫之就說過“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也就是說制度可以反映出某一時代的思想,但思想并不一定就必然能轉(zhuǎn)化為制度。因此,民國學者曹國卿專門強調(diào)“不能實行之規(guī)定,在稅法中當以不規(guī)定為是”。葉老師在拙著的序里這樣寫道:“任何一種政策,宣布了不等于就不折不扣地實行了,實行的程度與吏治有關(guān)?!边@正是《尚書》上說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理。

木心曾作過這樣形象的比喻:“現(xiàn)實像墨水,我蘸一蘸,寫‘永久意義’。但不能沒有墨水,不能不碰現(xiàn)實。”筆者年少時不關(guān)心財政制度的情況,只對思想史感興趣,抽象,空靈,很長時間一直如此。但這樣是不好的,不行的。一定要有土壤,哪怕是骯臟的土壤,不然生命就沒有了,活性就沒有了。思想是一個杠桿,需要一個支點。思想的支點就是制度,只有以制度為支點,思想才能翹起來。對于財政史學的研究方法而言,財政思想的“尊德性”要靠財政制度的“道問學”才能翹起來。

從財政史的實踐來看,成功的做法是能把自己的思想變成制度,桑弘羊如此,張居正也是如此。思想是支票,制度是現(xiàn)鈔。成功的思想觀點,說兌換就兌換,比很多經(jīng)濟學家開的空頭支票不知好上多少。因此,在研究財政史,尤其是近代財政史的時候,切莫輕信了簡單的文本規(guī)定。另一位民國學者朱偰曾說“專以官廳法令及經(jīng)濟會議、財政會議議決案為憑,與真相相去甚遠”,可見與制度規(guī)定不同,財政實踐別有懷抱。在考察和判斷西方財稅制度中國化的實現(xiàn)程度時,要認識到,“即使引進的先進技術(shù)在經(jīng)濟上是有利可圖的,如果無視文化價值和社會習俗的差異,為使用新技術(shù)而引進的外國制度就無法服務(wù)于預想的目標,而只能造成社會混亂?!薄蹲髠鳌飞险f“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財政思想先進不足為貴,如何適應中國的國情從而轉(zhuǎn)化成可行的制度才是對思想的考驗。

四、余論

魯迅說過:“我是主張青年發(fā)表作品要 ‘膽大心細’的,因為心若不細,便容易走入草率的路。”筆者走過青年膽大而草率的彎路,回頭看很多原來的東西都經(jīng)不住推敲。現(xiàn)在馬齒加長,卻又轉(zhuǎn)入心細膽小,因愧于少作不敢輕易為文,也是有問題的。因此筆者希望今天的青年朋友能大膽假設(shè),小心求證。

回頭來看,筆者學習成長的那個年代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總體上來說學風還是比較端正的?,F(xiàn)在的青年朋友接受過更好的學術(shù)訓練,很多人甚至有海外求學的經(jīng)歷,這是他們的優(yōu)勢。但是既然選擇了財政史學這個方向,就要多向前賢學習,這是道脈傳承應有之義?!靶轮窀哂谂f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筆者在財政史學習與研究的成長過程中有幸得到過許毅、孫文學、楊之剛、李煒光等前輩學者的指點與提攜。筆者很能理解青年朋友在成長道路上遇到的困惑,因此也更希望他們能夠得到學術(shù)先進們的指點與提攜。

“萬里丹山桐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這是人生代謝的規(guī)律。相信青年朋友只要虛心向?qū)W,就一定能夠取得更好的成果。近年來筆者也做了些財政史學方面的翻案文章?,有幾點體會,貢獻出來看看有沒有道理:

第一是“高筑墻”。要多讀書,堅壁才能清野,各種知識不留死角。尤其是多讀無用之書,才能眼界開闊胸懷灑落。大的理論要把握住精神,像九方皋“意足不求顏色似”?;小的問題要抓住關(guān)節(jié),學庖丁“目無全?!?。讀書時要有慧根,把前賢掃除干凈,“不向如來行處行”?,才容得下自己;要有膽魄,對成說敢于質(zhì)疑,“于無疑處生疑”?,才提得出問題。

第二是“廣積糧”。要多積累,以詩證史也罷,多重證據(jù)也罷,只要與問題有關(guān)的材料,正面的、反面的、側(cè)面的盡可能齊全。研究時要小心,有幾分證據(jù)說幾分話,不說與證據(jù)無關(guān)的話,“可以作大膽的假設(shè),然而決不可作無證據(jù)的概論”。用不著的證據(jù)要有去處,不要先組織觀點再去尋證據(jù)。有兩種不好的現(xiàn)象特別要指出來,一是剪裁證據(jù),這是史學研究的忌諱;二是生造證據(jù),主要存在于財政學研究中。

第三是“不稱王”。要多問學,承認自己有學問的盲區(qū),任何人的觀點方法都可能對治學有幫助。不僅要向先生討教,更要聽取后生的意見。因為后生不會先入為主,不會敷衍塞責,思想活潑,觀點新鮮,這正是后生可畏之處?!暗涝谑耗纭?,村夫笨伯未嘗沒有學問,放下身段忘掉頭銜,作短兵相接的平等交流,收獲反而會大于正式場合的酬酢應對?!?/p>

注釋:

①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

②孔丘,《論語·衛(wèi)靈公》。

③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客問中》。

④陸游,《萬卷樓記》。

⑤黃宗羲,《留別海昌同學序》。

⑥《金剛經(jīng)·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⑦墨翟,《墨子·小取》。

⑧孟軻,《孟子·滕文公下》。

⑨孔丘,《論語·為政》。

⑩韓非,《韓非子·難勢》。

?孔丘,《論語·公冶長》。

?《尚書·禹貢》。

?孟軻,《孟子·滕文公上》。

?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劉勰,《文心雕龍·宗經(jīng)》。

?愛新覺羅·弘歷,《觀錢謙益初學集因題句》。

?李贄,《孔明為后主寫申韓管子六韜》。

?孟軻,《孟子·離婁下》。

?孔丘,《論語·陽貨》。

?孟軻,《孟子·滕文公上》。

?杜預,《春秋左傳序》。

?陸云龍,《十六名家小品》。

?朱熹,《答吳晦叔》。

?《尚書·說命中》。

?左丘明,《左傳·昭公十年》。

?鄭燮,《新竹》。

?李商隱,《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

?如關(guān)于“黃宗羲定律”的商榷文章,參見《亦論“黃宗羲定律”是否成立》(《現(xiàn)代財經(jīng)》2011年第6期)、《從歷史視角看當前企業(yè)稅負》(《中國經(jīng)濟報告》2017年第 4期)、《三論“黃宗羲定律”是否成立》(《財政監(jiān)督》2017 年第3期)。

?陳與義,《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五絕》。

?莊周,《莊子·養(yǎng)生主》。

?志公,《續(xù)指月錄》。

?張載,《經(jīng)學理窟·義理篇》。

?莊周,《莊子·知北游》。

猜你喜歡
史學財政筆者
老師,別走……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略論近代中國花捐的開征與演化及其財政-社會形態(tài)
醫(yī)改需適應財政保障新常態(tài)
縣財政吃緊 很擔憂錢從哪里來
史學漫畫館
增強“五種”意識打造“五型”財政
史學漫畫館
當代史學的轉(zhuǎn)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