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 張清瑩
摘 要:探討高校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思修課)的課堂現(xiàn)狀和改革進程,并以思修課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課程設置、時代根源等不同面向討論思修課何以成為亟待改進的高校必修課程,以及高校在改革過程中不同面向的嘗試和至今仍然可能存在改進空間的幾種路徑。
關鍵詞:高校;思修課;現(xiàn)狀;改革
思修課是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之后認識社會的方法論,是重要的理論指導和思想教育,更是高校思政課的主要改革面向?!吧倌陱妱t中國強”的道理已經(jīng)深入人心,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對于中國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思修課作為思政課體系中課程內容相對靈活的一門,其內容對于授課教師提出了很高要求,其課程體系如何改革成為了高校課程體系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之一。思修課與“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述”共同組成高校的政治必修課。其中,思修課不同于已有較完整話語體系和研究架構的其他三門課程,其課堂講授方式、參與學習的學生課堂吸收率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改進空間。本文試圖以思修課為例,探討高校思修課的現(xiàn)狀和改革路徑。
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過去幾年,我國經(jīng)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當下,高校學生所使用的思修課最新修訂本出版于2006年,編寫者是2005年成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材編寫組。盡管經(jīng)過多次修訂,但在時下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中,思修課與社會的關聯(lián)程度不夠緊密仍然給教材編寫者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zhàn)。尤其需要反思的是,面對不同的國際局勢與社會環(huán)境,我們正逐步開始探討人類的命運與發(fā)展,但這樣的變化與決定性轉型想要體現(xiàn)在教材的內容中是相當困難的。
高校思修課現(xiàn)狀探討
針對思修課在當下高校中的基本情況,本文擬對其形成原因進行多角度、深層次分析并總結如下:思修課總體上重道德、輕法律。在2013年修訂版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中,除去緒論和結束語、后記共有七章,其中只有第五章“領會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體系”和第六章“樹立法治理念 維護法律權威”涉及系統(tǒng)的法律內容,而剩下五章均為道德教育。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擁有較為完整又相對繁雜的體系,對于法律體系的普及難度遠遠大于對法律意識的普及難度,而后者在分工明確的現(xiàn)代社會中其重要性也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前者。除此之外,中國人的法律意識淡薄現(xiàn)狀也增加了高校中法律知識的普及難度,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也早已論述過中國人不擅長訴諸法律的特征:其曾將道德定義為“在社會里生活的人自覺應當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信念”[1],他認為中國社會是差序格局,即以自己為中心,注重個人而非團體,其道德基礎為“克己復禮”,與西方傳統(tǒng)觀念中的“公民社會”不同的是,中國人的團隊觀念相當弱。
在編寫思修課教材時,編寫者沿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邏輯,指出“思想道德與法律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思想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雖有所不同,但都屬于社會規(guī)范范疇,它們在社會生活中相輔相成,服務于同一目標,即維護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形成良好社會風尚,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促進健全人格、優(yōu)秀思想品德的形成。”[2]在當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思修課教材中所講的“道德”并沒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有“四個自信”,其中,“文化自信”的內核就是“道德自信”。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在思修課教材中,我們能夠看到不同觀念與傳統(tǒng)之間的碰撞和張力,高校思修課教師應將其融入課堂之中,并使其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了增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道德價值觀在思修課中充分體現(xiàn),我們必須擁有絕對的“文化自信”,獲取當代話語體系下的現(xiàn)代文明。
1.傳統(tǒng)認知導致偏見
盡管針對思修課的改革措施已經(jīng)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于學生對“政治課”先入為主的“偏見”,學習課程的學生仍存在抵觸心理。這樣的心理導致學生很容易錯過改革后思修課中的“亮點”。思修課對于學生們的法律教育從“知法、守法”兩處著手?!爸ā笔窃诜欠蓪I(yè)大學生對于系統(tǒng)法律知識匱乏的情況下(尤其是民事訴訟相關法律方面)對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法律所進行的科普性教育和“獵奇式”理解,如不能抄襲他人知識成果等;“守法”則將重點放在我們普遍意義上的“法律”或者刑法的層面上來討論。因此,當代大學生要在學習生活中,認識到思修課對其成長成才有著至關重要的幫助。
2.“大道理”和個人生活之間的矛盾
思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提高自我修養(yǎng)的課程。作為一門人生“基礎”課,該課程力求為學生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礎,為學生提供基礎性精神食糧,引導學生處理好道德與法律、理想與現(xiàn)實、個人與集體、競爭與合作、權利與義務、自由與紀律、友誼與愛情、學習與工作等關系,促使學生思考做什么樣的人、怎樣做人、怎樣生活才有意義、怎樣的人生追求才有價值等一系列人生課題。[3]一方面,思修課在某種程度上并不被當代大學生重視;另一方面,思修課并不能在課程中同時涉及哲學等形而上思考,這種情況增加了思修課的授課難度。
3.互動課堂性質和眾多人數(shù)之間的矛盾
思修課重啟發(fā)、講“體驗”,“認可”遠比“了解”重要,因此課程應當建立在以啟發(fā)和互動為主、單向灌輸為輔的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針對學生的不同反應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引導。目前,高校的思修課普遍以大課為主要的課堂形式。在思想教育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突出其主體地位,實現(xiàn)師生間的平等對話,這是由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和“基礎”課自身性質所決定的。在思修課中,教師應當將自身放置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傳授者的角度。而現(xiàn)狀是,由于高校每一位學生都需要修讀思修課,學生基數(shù)大,能夠教授思修課的教師相對少。因此,當下的思修課教育體系在應對課堂的互動性質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思修課的改革建議
1.正確的宣傳改變固有“偏見”
如果在“知乎”等網(wǎng)絡平臺上搜索“思修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的問題都圍繞“思修課的意義在哪里”這一主題,而問題下面的回答往往是消極的,如“大學的政治課都這樣”“思修課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這樣的答案。在問答平臺“知乎”網(wǎng)站上,在“大學設置思修課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中,點贊數(shù)最多的答案是:“我覺得,思修課就是教育工作者看扁了大學生的智商、情商而設置的課程……我認為應該把思修課統(tǒng)統(tǒng)換成哲學課,到了大學更應該談論的是哲學、是人生。”[4]而在網(wǎng)絡上搜索“思修課心得”,各種模板和心得體會數(shù)不勝數(shù)。除去積極面對反饋,更好地調整課程架構,我們必須對于思修課的宣傳引起重視,在多種平臺上用正確的宣傳來逐步改變學生對于思修課的偏見。例如: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的“別笑,我是思修課”微博、微信官方公眾號推出時,獲得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但這樣接地氣、真誠又有正能量的宣傳活動,還應在數(shù)量上有大跨步的提升。
2.將思修課理論融入實踐
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理論,筆者認為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不僅依靠顯而易見的宣傳手段,更重要的是融入日常生活。大眾意識到“這是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時刻正是意識形態(tài)垮塌的時刻,我們也可以借此來探討網(wǎng)絡上大學生們對于思修課的認知。有觀點認為“思修課教學的主要內容為如何使大學生更好地適應新生活、如何樹立遠大理想和共產(chǎn)主義信念、如何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如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念等,最終落腳點為如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這些教育內容對于成為一個合格的、能夠滿足社會和國家需要的人才是必須的。”[5]思修課有著一系列的理論目標,如果能夠恰當?shù)匕牙碚撊谌氲缴畹母鱾€方面,把課程與生活融入到一起,對于學生思維先“跟”后“領”,思修課的理論目標就更容易在學生心中得以達成。例如:在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方面,可以以愛國主義為引領,通過建立民族共同想象的方式達成。2017年,電影《戰(zhàn)狼2》票房火爆的現(xiàn)象足以證明,大眾并不排斥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甚至愛國主義電影被認為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大眾希望可以借助不同的文化載體逐漸擺脫精神上的“落后”,形成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共同體的想象。同樣的,當我們可以在法律和道德之間尋找德育教育的可能性的時候,“重道德輕法律”的劣勢或許可以被彌補。
同時,高校應嘗試思修課與高中思政教育相融合。當下,思修課基于學生走進大學可能會遇到的困惑和苦惱,給予理論上的指導。如果思修課的教材能夠與高中課程進行融合,如加強話題的連續(xù)性,減少重復,同時嘗試文理分科的可能。高中階段文科生思政課基礎較好,而理科生,尤其是競賽生則相對較差,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在課堂上的吸收率。另外,區(qū)分必修/選修課程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案,高??梢試L試根據(jù)學院特色開展課堂講授。在綜合性大學中,根據(jù)院系特色制定課程方案可以有效解決不同專業(yè)學生共上一堂“思修課”的現(xiàn)象,但這樣做也會增加課程設置、課程評估的難度,即可能會出現(xiàn)授課主題不突出、一線學生工作者教學質量上不去的情況。如果將學校德高望重的教授和學生輔導員隊伍有機結合起來,加強課程設置的時效性和課后反饋評價機制,相信思修課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將大大增加。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6.
[2]吳潛濤.“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性質、邏輯結構與主線[J].教學與研究,2006(8):28.
[3]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EB/OL].(2018-09-03)[2018-10-12].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NJU-1001752346.
[4]大學設置思修課的意義何在?[EB/OL].(2016-10-27)[2018-10-14].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13558/answer/70485507.
[5]李偉哲.以“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法為依托,構建思修課生態(tài)課堂研究[J].高教學刊,2015(9):3.
(作者單位:張舒,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清瑩,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