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被壓迫者教育學》是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Paulo Freire,1921-1997)的代表作。弗萊雷一生致力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他一直提倡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喚醒并形成被壓迫者(學習者)的主體意識和批判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自己在社會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及主體性,最終獲得自我的解放(知識)。本文旨在通過解讀弗萊雷的教育思想,就提問式教育理論為中心進行分析,并就如何應用于我國現今高校日語教育實踐中進行探討。
關鍵詞:弗萊雷 提問式教育 日語教育
作為《被壓迫者教育學》的作者,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被世人所知。弗萊雷在現代教育,特別是成人教育領域上得到了高度的評價。給各國的成人教育帶來巨大影響的便是弗萊雷提出的“被壓迫者教育學”這一理念,即便現代社會依然存在壓迫與被壓迫的結構,他主張教育正是為了解放人類,讓被壓迫者們以獲得批判性意識,從而形成自我意識。
一.弗萊雷教育理念
縱觀弗萊雷一生的教育理念,無一不是圍繞“教育即解放”這一理念來進行開展。他在成人教育領域中,特別是在識字教育中進行了教育理論實踐。弗萊雷在當時巴西極其嚴峻的現狀中,不斷提出需要重視恢復人性,在極短的時間內創(chuàng)造了新的識字教育方法。他提出了“意識化”理論,“意識化”是弗萊雷解放教育理論的核心,是貫穿其教育思想的紅線。所謂意識化,旨在通過教育喚起被壓迫者們的覺醒,使他們獲得能夠批判嚴峻的生活現實以及社會狀況的能力,使他們認識到自己在歷史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過程中的主體性,擺脫自我貶低,擺脫對壓迫者的消極依賴,并最終獲得自我解放。只有批判性意識才是與現實結合在一起的,在批判性意識的形成過程中,教育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育必須置于社會現實之中,按照現實的條件來確定所需的教育。為此,弗萊雷提出了提問式教育理念。
二.提問式教育理念
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作為所有教育,包括學校教育的基本原理,所提出來的就是提問式教育。提問式教育是教育走向解放的關鍵點。
1.銀行式教育
弗萊雷指出以往的教育都是“銀行式教育”,教師和學生是垂直上下的關系,教師就像是銀行儲戶,一味地輸入知識,而學生就像是銀行,只負責接受存儲。教師不是去交流,而只是讓學生耐心地接受、記憶和重復存儲材料而已。教師教,學生被教;教師無所不知,學生一無所知;教師思考,學生被思考;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制定教學內容,學生按照教師的教學內容來學習;教師選擇學習方法,學生適應學習方法;教師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體,而學生只是這一過程中的客體。
2.提問式教育
與銀行式教育相對,弗萊雷指出,真正投身于解放的人必須徹底摒棄銀行式教育,代之以接受人是有意識的存在這一觀念,這里的意識是針對世界的意識。他們必須放棄儲存信息的教育目標,代之以把人類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提出來的教育目標。提問式教育指的是教師和學生處于同一水平線的關系,教育不是由教師提出課題,而是從學生們現實中所存在的問題出發(fā),共同思考,共同采取行動,以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提問式教育打破了銀行式教育的縱向模式特征,改變了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的舊模式, 教師和學生變成了互動的學習共同體。在提問式教育中弗萊雷一直強調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學生的好奇心及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能力。教育成為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活動,每個人,即每個師生, 都必須既是教師又是學生,教師不再僅僅是教學者,而是一個他本人在與學生交流中的被教者,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在教人。
三.日語教育的意義所在
為了什么而進行的日語教育?作為一個日語教師在考慮日語教育存在之意義時,弗萊雷的教育學理論給予我們很多的啟示。正如在考慮弗萊雷的“教育到底是為了解放人類還是為了壓迫人類而存在呢?”這個問題一樣,我們必須要考慮的是“日語教育是為了什么目的而進行”。
弗萊雷指出人作為知識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受體,對于形成他所生活的社會文化現實及其改變現實之能力等方面,需具備深刻的意識。同樣在日語教育中,教育目的不光是要求學生掌握日語運用等能力,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們通過活用所學習到的日語運用能力,能夠與日本人暢通無阻的進行交流,從而立足于社會,實現獨立的人生自我。
然而,在現今的高校日語教育中,不難發(fā)現依然存在許多問題。諸如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獨白式教學為主,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語言相關知識,傳統(tǒng)教學致使學生對日語的學習只是停留在機械式的死記硬背上,缺乏對其語言內在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語言運用的靈活性。同時,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師生直面互動交流甚少,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效果不佳。重新審視傳統(tǒng)教學方法,探索構建平等、合作、創(chuàng)新的提問式教育新模式便成為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所在。
四.提問式教育在日語教育中的實踐應用
1.重視教師的自我定位
根據弗萊雷的提問式教育理論,教師與學生是處于同一水平線的互動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而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要避免一言堂的現象,而是應該啟發(fā)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當中。
在日語教學中,我們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我們要更多地融入語言內在文化的視點,為學生提供一個研討分析的環(huán)境。例如在進行日語中具有代表性的敬語部分講解時,不要一味的講日語敬語有哪些基本句型,而要針對不同的尊敬語、自謙語、鄭重語的分類,讓學生們分組討論在日本的敬語社會的這個大背景下,如何應對不同身份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敬語,以及同樣的一個對象在不同的場景下使用不同的敬語表述。同時在學生按組進行對話基礎上,每組之間應相互交叉評價。
在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教師只是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對某些知識點提出補充,對學生討論過程進行適當的調節(jié),對不足的地方進行適當地指導。采取這種教學形式,能夠促進讓學生充分理解并靈活掌握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使用,不斷提升日語的實用能力及活用能力,同時還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日語的積極性。
2.提高學生的課堂配合度
采用提問式教育,在高校日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地營造適合學生日語學習的語境,在適當的情景下,學生思維會更加活躍,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有別于傳統(tǒng)教育方法,在課堂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教育方法是一種鼓勵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日語知識對當前問題進行分析評判,進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習日語過程中,讓學生先思考自己學習中最希望了解的具體內容以及當前考慮的內容,從而帶著問題進入用日語進行的交流活動當中。借助面對面的相互交流,適時提出自己的難點問題,在現場,在教師,在同學共同解惑答疑中獲得問題的解決。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自身興趣出發(fā),用日語自主地進行發(fā)表內容的撰寫,讓學生在課堂現場講述自己選題的出發(fā)點及切入點,將學生選題的目的作為基礎,引導敦促學生展開話題探討,相互進行評價,并得出相關結論。爾后教師將所有發(fā)表內容進行收集整理。應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這種提問式教育,可有效避開教師一言堂現象,可讓學生在發(fā)表的過程中自己發(fā)現問題所在,并通過自身的經歷以及所寫的內容去尋找到新的答案。
筆者有一自身教學經驗體會,例如《綜合日語教程》中文章篇幅都較長。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將分別就詞匯、語法、課文、練習的方式來進行講解。筆者試著采取提問式教育,在進行完簡單的單詞講解后,讓學生分組,以做簡報的形式,將文章中人物特征以及抵制礦毒問題等生涯事跡簡明扼要的做入簡報,然后按小組進行發(fā)表,最后由各個小組進行互評。一輪教學活動結束,學生們積極性很高,對于文章人物的特征及事跡也把握的很準確,最后在發(fā)表環(huán)節(jié),學生們都能積極主動的用所掌握的日語進行闡述,表現力自然順暢,較好地達到了提問式教育預期目的及效果。
在試行提問式教育中,我們在教學手段上,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工具,給學生以生動的畫面,影視音像展示等,賦予課堂更多的新鮮視覺,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參與課堂對話。
五.結語
弗萊雷畢生致力于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研究。提問式教育也是一種新型教學理念。近幾年,在高校日語教育中,關于提問式教育理論的研究層出不窮。然而真正將提問式教育理論充分運用到日語教學當中的成效并不顯著。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教師一味地進行一言堂教學課堂效果甚微。隨著中國和日本的交流日趨頻繁,我國當今社會對掌握日語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多。社會對日語人才的培養(yǎng)也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如何突破課堂教學所面臨的難點問題,如何探索師生相輔相成課堂教學新模式,如何盡快提升高校日語教學水平,這些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課題。將提問式教育理念運用到高校日語教學中,努力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這既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提高日語表達運用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及應變力,同時又增加了課堂教學趣味性。
參考文獻
[1]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語言出版社,l996.
[3]馬少華.對話式教學視域下的高校日語教育模式[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1).
[4]石田敏子.異文化理解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の課題[J].異文化間教育學會,1994.
(作者介紹:劉瀟瀅,碩士,上海建橋學院日語系教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日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