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慧
時政漫畫,又稱“政治漫畫”(political cartoon),或社論漫畫(editorial cartoon),是漫畫中的一種,以生動地描繪新聞事件、表達社會心態(tài)、影響公眾輿論為主旨。換言之,它是一種以表達意見為主,其作用類似于社論的漫畫。但是,相較于純粹以文字表述的社論文章,時政漫畫往往圖文兼?zhèn)洌绕涫峭ㄟ^恰當?shù)乃囆g夸張,給人留下較社論更為深刻的印象。
從圖像證史的角度看,時政漫畫也屬于圖像的一種,并且兼具文字資料的抽象性和圖像資料的直觀性,是一種寶貴的視覺史料。如果能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多加使用,可以進一步開拓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以滬版高中歷史(第四分冊)“美國的擴張與強盛”一課為例,探索時政漫畫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在美國,時政漫畫大約起源于18世紀中葉。此后,尤其是在電視發(fā)明以前,在各個歷史時期,漫畫作品的數(shù)量都相當驚人。結合本課主題,筆者從汗牛充棟的漫畫作品中,篩選了六幅來展開課堂教學。
圖1所示漫畫是美國漫畫家維克多·吉拉姆(Victor Gillam)的作品,題為《給“反擴張主義者”上一課》,刊印于1899年的《法官》(Judge)雜志上。在本課教學中,這幅漫畫主要用于課堂導入和總結部分。
教學片段1(導入處)
師:漫畫中的人物是誰?
生: 山姆大叔。
師:從漫畫來看,山姆大叔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生:從幼童成長為成人,并且體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變成了一個大胖子。
圖1
師:山姆大叔的成長歷程,其實質是什么?
生:美國的發(fā)展歷程。
教學片段2(結尾處)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再來觀察這幅漫畫。在山姆大叔的成長歷程中,19世紀60年代前后的變化最為明顯。從外形上看,之前的山姆大叔體型偏瘦,之后則迅速膨脹,這是為什么?
生:通過內戰(zhàn),美國化解了內部矛盾,維護了聯(lián)邦統(tǒng)一,為后來的發(fā)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師:漫畫中,山姆大叔在內戰(zhàn)前的擴張,與內戰(zhàn)后的擴張,有何不同?說明了什么?
生:內戰(zhàn)前,主要體現(xiàn)為美國州的數(shù)量增加,內戰(zhàn)后,則進一步占領了一些海外殖民地。說明美國的擴張從國內走向了國外。
山姆大叔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漫畫形象,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同時,這幅漫畫直觀呈現(xiàn)了美國的誕生和發(fā)展歷程,與本課主題非常契合,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導入部分使用,能快速切入和烘托主題;在總結部分使用,又能進一步深化對主題的認識。此外,在講述美國內戰(zhàn)的背景,即美國西部擴張與工業(yè)革命的過程中,也反復用到這幅漫畫中的人物形象,直觀呈現(xiàn)美國從嬰兒到成人、從立國到發(fā)展壯大的進程。
圖2所示漫畫題為《南部騎士》,發(fā)表于1856年,作者信息不詳。這幅漫畫取材于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19世紀中葉,圍繞著西部新州以何種身份加入聯(lián)邦的問題,美國國會內部產(chǎn)生了尖銳的分歧,南北雙方勢如水火。當時一位南部議員和一位北部議員由于政見不合而大打出手。在一次激烈的沖突中,這位北部議員被南部議員打得遍體鱗傷,以至于四年都沒能回到國會上班。事后,打人的南部議員被南部奉為“英勇的騎士”,被打的北部議員則被北部奉為“正義的殉難者”。
教學片段3
師:兩位議員之間的分歧,實質是什么?
生:實質是南北兩種發(fā)展道路的分歧。
師:由這個案例來看,當時的南北雙方在哪些問題上存在分歧?這些分歧的實質又是什么?
生:西部土地處理問題、議會席位問題。實質還是兩種經(jīng)濟制度的矛盾。
圖2
師:這個事件中的兩位主角,無論打人者還是被打者,都被南北雙方奉為英雄,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南北方都認為自己的立場是正確的。
師:由這個案例來看,在當時,南北雙方的分歧,還有沒有可能通過和平手段來化解?
生:很困難。
這幅漫畫集中體現(xiàn)了當時南北雙方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非常適合用來解讀南北戰(zhàn)爭的背景。
圖3
圖3所示漫畫是《林肯簽署<解放宣言>》,是美國漫畫家阿德爾伯特·J. 福爾克(Adalbert J.Volck)的作品,于1864年刊印在南部邦聯(lián)首府所在地里士滿的一份報紙上。漫畫中,林肯正在簽署《解放宣言》。在作者的筆下,魔鬼撒旦為林肯遞上墨水瓶,林肯的腳下還踩著一本美國憲法。這幅漫畫生動地傳達出當時南部對林肯簽署《解放宣言》的看法:惡魔的驅使,憲法的踐踏。對于這幅漫畫的解讀,學生基本沒有疑問。然而,另外一組漫畫的出現(xiàn),卻讓很多學生大吃一驚。
圖4
圖5
圖4和圖5所示漫畫題為《黑人的解放之夢》,刊印于美國內戰(zhàn)期間北部最受歡迎的一份報紙上。漫畫中的黑人高高在上,接受白人的致敬。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這幅漫畫的出現(xiàn),曾讓筆者興奮不已,感覺據(jù)此可以展示一個與習慣性認知全然不同的視角,并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進一步呈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復雜性,因而有了如下教學片段:
教學片段4
師:當南部在批判林肯的行為時,北部對此會持何種態(tài)度呢?
生(不假思索):支持、擁護。
師(出示漫畫圖4、圖5):這兩幅漫畫,題為《黑人的解放之夢》,刊載于美國內戰(zhàn)期間北部最受歡迎的一份報紙上。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驚訝):漫畫中,黑人在家里安然接受白人的服務,在社會上,地位也比較高,白人似乎在俯首稱臣。
師:這組漫畫,表達了漫畫家的什么觀點?
生(有所悟):黑人的解放,可能會危及白人地位。
師:這組漫畫,并不能代表當時北方所有人的看法。但至少說明,在黑人解放的問題上,北方并非我們想象中的一邊倒的支持,而是有多種不同的聲音。一些持種族主義觀念的白人,并不贊同黑人的充分解放。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課堂上收獲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后,也獲得了聽課教師和專家的高度好評。然而,事后,在一個不經(jīng)意的時機,筆者卻發(fā)現(xiàn)這其中隱藏著一個非常重大的錯誤,必須引以為戒。關于這一點,在本文的教學反思部分,將作進一步闡述。
圖6所示漫畫刊印于1865年4月22日,時逢美國內戰(zhàn)剛剛結束不久。漫畫中兩位受傷的士兵,握手言和。
圖6
教學片段5
師:為什么漫畫中的兩個人都失去了一條腿?
生:內戰(zhàn)使南北雙方都蒙受了巨大損失,付出慘重代價。
師:他們是在什么情況下握手言和的?
生:南方在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失利,最終不得不投降。
師:這幅漫畫的標題是“A man knows a man”,你覺得除了“同命相憐”,還可以怎樣翻譯?
生:惺惺相惜、難兄難弟、同是天涯淪落人……
師:美國內戰(zhàn)以北方工業(yè)化的勝利而告終,南北雙方握手言和,對之后美國的歷史發(fā)展進程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
這幅漫畫的出現(xiàn),在課堂上曾經(jīng)引起了學生的爭議,有學生認為,漫畫中處于右方的人物,應該代表黑人,因為他的膚色黝黑。但是,基于一種先入為主的認識,筆者把兩個人物都解讀為美國白人,分別代表南北雙方。事實證明,課堂教學和引導也是值得商榷和反思的。
通過六幅漫畫,這堂課比較成功地為學生搭建了美國從擴張到強盛的歷程,教學基本框架為:美國的擴張與發(fā)展—危機的來臨與抉擇—內戰(zhàn)的結束與和解。整堂課上下來,結構清晰、史料鮮活、內容生動而不失深刻,取得了不錯的課堂教學效果??偨Y經(jīng)驗如下:
第一,緊扣主題精選漫畫,聚焦核心解讀漫畫。教師在篩選漫畫和解讀漫畫的過程中,應時刻不忘教學目標,避免用漫畫取代課本,讓漫畫成為課堂主角。在第一輪備課的過程中,面對眼花繚亂、各有特色的漫畫作品,筆者曾經(jīng)挑選了二十多幅,每一幅都有其精彩之處,都難以割舍。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強調怎樣用漫畫來解讀歷史,以及漫畫作為史料價值的意義和局限,等等。如此,史實變成了工具,漫畫變成了主角,嚴重偏離了本課教學主題,演變成一種純方法論的教學。經(jīng)過反復打磨,才逐漸從自己設定的框架中跳出來,回歸教材內容、教學核心,重新篩選漫畫,建構邏輯體系,以漫畫作為史料載體,服務于教材知識核心,史學方法滲透于教學過程中,而非刻意提煉。
第二,關注歷史敘事語境中的“失語者”,體悟歷史發(fā)展的多面性與復雜性。在通常情況下,由于主流話語體系的影響,一些歷史的當事人會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以美國內戰(zhàn)為例,在常見的敘事語境中,南部以工業(yè)化的對立面出現(xiàn),逆歷史潮流而行;北部則以積極的正面者出現(xiàn),同時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譴責南部。事實上,南北雙方的關系既有對立,也有統(tǒng)一;在南北方各自的內部,也并非完全一致的口徑,而是存在多種不同的聲音,即便有些聲音很微小。比如,在當時的北方,也有一些同情南方、理解南方、愿意為南方而戰(zhàn)的人,如領導南部邦聯(lián)的羅伯特·李將軍,就是一個廢奴主義者,還有一些來自上流社會的北方人,甚至自愿充當南部間諜,在北部為南部收集和傳遞情報。在南部,也不乏同情和理解黑人的白人。很多復雜而微妙的社會心態(tài),在漫畫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不失為課堂教學的史料寶庫。
第三,時政漫畫的選取和應用,應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漫畫能迅速活躍課堂氛圍。但是,如果一味地盲目應用,并不能使學生獲得有助于其終身發(fā)展的素養(yǎng)。在解讀漫畫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考察特定時代背景,進而加強其時空觀念;由于漫畫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因而要提醒學生綜合其他史料,多角度理解作者的意圖,進而形成對漫畫的理解和闡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此外,漫畫家對時事的認識,滲透著強烈的價值觀念、家國情懷,這在各國的漫畫作品中都有突出體現(xiàn),合理利用,有助于深化學生對家國命運、人類命運的關懷和思考。
第一,必須精心考證史料,力求窮盡漫畫信息。以圖4和圖5為例,在收集和整理史料的過程中,這兩幅漫畫的出現(xiàn),的確讓筆者眼前一亮,也印證了筆者在文獻資料中讀到的相關信息,因而不假思索拿來使用。當時認為不會有什么問題,因為北方存在不同的聲音,白人廢奴主義者中也有大量持種族歧視論的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因此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查證。事實證明,這種僥幸心理必然留下后患。
圖7
筆者事后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組多格漫畫,一共六幅,前五幅都是描繪黑人獲得解放,生活狀況、社會地位得到充分改善的情景。漫畫配文中分別寫道:“他夢想著,自己和昔日的主人交換了位置”“他夢想著,當他在讀報的時候,年輕的白人小姐在服侍他”“他夢想著,自己在華盛頓受到宴請,人們懇請他作為代表加入國會”“他夢想著,北部到處都有輕松而美好的工作在等待他”“他夢想著,自己作為一名準將,在沃拉克大劇院里看戲”。然而,如圖7所示,在最后一幅漫畫中,作者描繪了一個黑人經(jīng)受白人鞭打的場景,配文中寫道:“他突然醒來,發(fā)現(xiàn)解放宣言并未完全改變自己的處境?!边@組漫畫非常精彩,以極為犀利的筆觸,指出《解放宣言》不過是給黑人帶來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事實上并未真正解放他們。作者的立場并非反對解放黑人,恰恰是批評《解放宣言》尚未給予黑人真正的自由。
此外,關于圖6漫畫中的兩位人物,究竟代表南北雙方,還是代表黑人和白人,由于在備課過程中,筆者并未考慮全面,先入為主地解讀為南北雙方,并按照這個思路進行教學設計。筆者事后進一步查證相關的英文文獻時,也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錯誤。其中一段關于這幅漫畫的描述中,就有這樣的文字:“白人和黑人士兵都做出了同樣的犧牲?!北M管暫時無法判斷這段文字是后人的解讀,還是代表作者的原意,但無論如何,對于自己不能充分確定的信息,都不應該在課堂上給學生唯一的解釋,在任何時候,教師都應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疏忽,允許學生有多元解讀,允許課堂有不足之處,有未盡之疑。
第二,在解讀漫畫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一些本課未必會用到的信息,留下更多探索空間。比如,圖1所示漫畫值得拓展的空間就非常大:為什么漫畫的標題是“給‘反擴張主義者’上一課”?傳達了當時怎樣的社會心態(tài)?漫畫作者又是持什么立場?如果教學時間充裕,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如果時間不充裕,也可以作為問題拋出來,給學生提供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視角。在圖6所示漫畫的配文中,作者提到:“我們都為了一個正當?shù)睦碛啥鴳?zhàn)。但是,感謝上帝,我們從未失去信念?!痹谡n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為什么說雙方的理由都是正當?shù)模棵绹男拍钍鞘裁??這種信念對南北雙方的和解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的觀點是什么?后來南北方真的完全和解了嗎?隨著問題的追問,一定會呈現(xiàn)出更為精彩的課堂。如果課堂上沒有時間討論,也可以作為問題提出,引導學生關注和思考。
總而言之,史料是我們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jù)。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囿于時間的限制,囿于學生的認知特點,不可能完全按照專業(yè)的歷史研究模式去展開教學。時政漫畫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它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生動直觀的方式,通過教師的引導,呈現(xiàn)出一段精彩紛呈、讓人過目難忘的歷史,極大地拓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視野。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學生在課堂上解讀漫畫的過程,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解讀,而是根據(jù)教師的教學預設在解讀,如果教師的教學預設出現(xiàn)偏差,結果就會與教學目的背道而馳,甚至可能犯下原則性的史料解讀錯誤。要跳出這一“魔障”,需要教師有更強大的耐心、決心和毅力,對教學內容和所選史料進行深入而細致的錘煉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