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最完美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碑斚?,家校共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家校共育適應了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更有利于學生的培養(yǎng)。然而實踐中家校共育存在教師與家長職責不清的問題,家長過多地參與學校的管理、教學,有些家長甚至稱自己已經(jīng)成為“編外教師”。家校共育作為學生管理、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其倡導家庭與學校共同協(xié)作,形成有效的教學管理機制。
關鍵詞:家校共育;共育教學;教學思考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合則共贏,分則皆輸。實施家校共育,需要雙方在育人目標等方面統(tǒng)一思想認識;厘清相互之間的職責與邊界;學校應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引領父母更新育兒理念,提升教育能力;家校雙方都應致力于兒童研究,理解兒童、走進兒童世界;探索規(guī)律,把握家校共育的“有效期”和“節(jié)奏”。
實踐一再證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合則共贏,分則皆輸。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合作?我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重視。
一、 統(tǒng)一思想認識
有共識才有合作,有合作才會產(chǎn)生合力。試想,學校要“交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并通過“每月一事”有序推進,但父母對習慣一無所知,或者不以為然,孩子的好習慣怎能真正養(yǎng)成?學校說“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大力倡導“晨誦”“午讀”“暮省”的生活方式,但父母為孩子安排了一個又一個特長班、興趣班,或者干脆不聞不問,孩子又怎能愛上書籍、愛上閱讀?當然,應該承認,真理并不總站在學校一邊。尤其是當我們面向全體提出統(tǒng)一要求的時候,往往就會有孩子被邊緣化,甚至被排擠在外。對此,家校雙方都應當警惕,力爭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多方面達成共識,尤其是育人目標,即把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子上達成共識。學校在這方面要主動作為,根據(jù)父母的需求,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尋求家校共育的一致朝向??梢韵胂?,失去了這一前提,家校共育將無從談起。
二、 明確雙方職責
我們都知道,學校教育確實不能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分別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最新的相關研究表明,三者的關系正由過去傳統(tǒng)的“順序模式”轉變?yōu)椤爸丿B模式”,即在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三者相互聯(lián)系地共同發(fā)揮著育人的作用,形成了一種整合的優(yōu)勢。這值得關注,但我們依然要清晰地認識到,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兩者不能相互取代,亦不能趨向同質。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家庭看作“第二學校”“第二課堂”??傮w來說,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棵樹,那么樹根是家庭教育,樹干是學校教育,樹冠是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為孩子奠定道德的基礎,學校教育為孩子儲備成長的能力,社會教育為孩子提供生活的智慧。三者各司其職,又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喚醒孩子沉睡的潛能,促進孩子全面而具個性的成長。
三、 引領父母成長
現(xiàn)階段,小學生父母的成長伴隨了我國社會轉型的全過程,受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家庭觀、婚姻觀、親子觀都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在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上,“重智輕德”的觀念大行其道,“修身明德”的傳統(tǒng)逐漸式微。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普遍表現(xiàn)的簡單粗暴,缺少應有的實踐智慧。我們清楚,希望學校完全改變父母既無可能,也無必要。
但充分發(fā)揮學校專業(yè)教育的優(yōu)勢,對父母提供專業(yè)幫助,對他們的育兒目標、理念、路徑、方法、手段施以影響,應當是學校工作的重點之一。在我校進行的專項調(diào)查中,92.6%的家長表示,在家庭教育方面亟需學校的指導與幫助。因此,學校應將“引領父母”作為重要的工作目標寫入學校計劃,并切實付諸行動。
四、 聚焦兒童研究
兒童是家校共育的對象,是邏輯起點,也是最終歸宿。他們就在我們面前,活潑潑的,然而,我們常常視而不見,或者往往見到的是理論中的兒童、理想化的兒童、泛眾化的兒童,難覓現(xiàn)實中的兒童、情境中的兒童、獨特性的兒童。忽略真實的兒童研究是當下家校共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至于,我們每天都和兒童生活在一起,但兒童對于我們來說,依然是一個“熟悉的陌生者”。雖然,這一結論讓人沮喪,但父母對于自己的孩子、教師對于自己的學生確實“有時候熟悉,有時候陌生;對有的熟悉,對有的陌生;看起來熟悉,實際上陌生;嚴重的還在于用熟悉掩蓋陌生,以陌生代替熟悉”。因此,家校共育的首要任務就在于認識兒童、理解兒童,真正走進兒童的世界?!鞍褍和斪鲀和薄白尯⒆幼鲆粋€孩子”。站在兒童的立場,設計課程、組織活動;尊重兒童與眾不同的個性與感受,理解兒童成長中的每一個愿望和行為。如是,才可能創(chuàng)造真正適合兒童的教育。
五、 總結
家校共育,從學校來說,最主要的是家長能夠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動。如學校提倡的“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這些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認可和支持。從教師來說,和家長溝通主要通過集體交流和個別交流。從家長來說,家長和學校經(jīng)常溝通是學校辦學理念,學校發(fā)展和課程開設情況,孩子在學校學習和生活情況,孩子的一些興趣愛好,孩子出現(xiàn)不良現(xiàn)象的教育問題等。
我們在做每一次家校共育活動時,都會認真思考活動中能夠解決各方需要關心的問題,讓活動能夠真正解決實質問題,家校共育實際實效。為了更好的推進家校共育工作,我校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學校每兩學年,公開選舉選出家長委員會,分班級,校級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全面履行各項職責。(2)學校每學年對全體家長,對支持學校的家長和教子有方的好家長進行表彰,每年六一表彰,讓家長產(chǎn)生榮譽感,更好推動家校共育工作的進行。(3)“卓越”父母課堂帶進校園,讓家長知道如何做好“卓越”父母,父母改變1%,家長提高99%。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家長做好,孩子才能更好的發(fā)展。通過以上幾方面進行,推進家校共育更好的進行。
作者簡介:
劉金龍,陜西省安康市,陜西省安康市鎮(zhèn)坪縣鐘寶鎮(zhè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