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華
1.課程分層多樣化 “走班制”就是讓課堂“走”起來,以學科種類的多樣性和課程分層性為前提條件,在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個性特點以及職業(yè)選擇等多方面情況的基礎上,設置內容豐富、多元結構和學科跨度大、涵蓋知識范圍廣的學習空間,以供學生自主選擇。這樣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了傳統單一化的課堂教學模式[1]。
2.學生可以進行自主選擇 在“走班制”的教育模式中,最大的特征就是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權利,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以學生有充分的自我認知能力為基礎,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科門類進行學習,然后根據自身的學習水平以及對未來職位的需求學習知識和選擇適合自己的層次,這些因素都給予了高中化學實現“走班制”的條件。在“走班制”模式下,學生擁有個人課程表,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主要是被動接受者的情況,這對于學生未來的長遠發(fā)展有積極的影響[2]。
3.班級具有流動性 “走班制”教育模式具有班級流動性的特征,分為學生學習伙伴的流動性和教室流動性兩種。首先對于學生來說,他們不再需要在一個固定的教室中上課,而是根據自身的選課情況而形成教學班級。對于班級而言,學生根據自己獨有的課程表接受知識,不同班級中教授的知識內容不同,所以學生需要“動”起來,學生實現了流動性,班級也就跟著“動”了起來,所以在“走班制”模式下,學生的個體角色得到了強化[3]。
1.細化備課層次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無論班級中學生的知識水平有著怎樣的差異,教師都使用同一種教學方案實施教學,但是在“走班制”模式下,這種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用,不同類型的班級學生對化學知識需求有所不同,比如學考班學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化學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就足夠,但是選考班的學生需要掌握更深層次的化學知識,并且還要具備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根據班級層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細化備課層次。具體來說,首先是進行基礎知識與邏輯的準備,教師必須有扎實的化學基礎知識,熟練掌握整個化學知識體系,然后將這種知識結構傳授給學生。其次,是對課堂的準備,對于不同類型和層次的班級,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和對知識的需求,教師應本著對課堂負責的原則,將學生出勤、作業(yè)、紀律等情況納入準備與管理工作當中,并且針對突發(fā)情況,要做好應對策略。最后,是對學生的準備,不同層次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比如一些學生善于記憶化學反應方程式,而一些學生習慣根據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來推測出相關的反應過程。根據學生的習慣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能切實符合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要[4]。
2.注重教學反思 在“走班制”教育模式下,學生的流動性大大提高,并且他們擁有選擇課程與教師的權利,所以教師要注重教學反思,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案,既要使教學方法取得理想的效果,還要讓學生喜歡并主動選擇自己的課程。所以對于教師來說,要做一個學識淵博、個人魅力突出、有鮮明的教學特色的人。比如教師發(fā)現化學方程式對于學生來說較難掌握和記憶,而無論是學考班還是選考班的學生對化學實驗都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現實驗過程的方法講解化學實驗,比如講解 NaCl+AgNO3AgCl↓,利用實驗演示的方法,讓學生在觀察現象的過程中實現記憶。這樣能夠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果[5]。
3.創(chuàng)設優(yōu)秀的教學文化 “走班制”教育模式是新高考改革之后提出的,目前在教育領域中尚處于試行階段,要想使“走班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還需要學校、教師以及其他教育者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所以,在課堂管理、課程實施以及教學設計方面增強教師的綜合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做好不同層次課程之間的銜接。同時由于班級與學生的流動性較大,相較于傳統教育模式,“走班制”下班級紀律的管理難度有所提高,作為高中化學教師,還要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班級管理工作中,制定完善的課堂紀律,積極與學生展開溝通,明確班級中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實際特點,進而制定相應的管理策略和教學方案,切實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效果。
結語: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育領域中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發(fā)展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出了“走班制”的教育模式,就是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以及對未來的職業(yè)選擇決定適合自身發(fā)展的學科類型,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的流動性有所提高,并且不同層次班級中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這增加了教師的教學與管理難度,作為高中化學教師,在“走班制”的教育模式下,通過加強教學反思、細化備課層次以及創(chuàng)設教學文化氛圍等方法,加強班級管理,使自身的教學方法更加符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用人格魅力吸引學生的熱愛,推進“走班制”模式的深入落實,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