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吳縣縣令任維初(詳見《“呆者”任維初》,《讀書》二0一八年第六期,下稱“前文”)不過是只“小老虎”,江寧巡撫朱國治才是“大老虎”。他不僅位更高、權(quán)更重,而且膽更大、心更狠,手段也更加高超;更重要的,他是“哭廟案”的主要制造者和施刑者,是十足的首惡。然而不知何故,至今尚未得到應(yīng)有的追究和審判。
世人皆知朱國治制造“哭廟案”(下稱“本案”)是在“哭廟”事發(fā)之后,其實應(yīng)該追究到“哭廟”之前,在其向任維初“索饋”之際,甚至在確定任維初為縣令人選之時,就已經(jīng)伏下禍端(參見前文)。當(dāng)然,朱國治實質(zhì)性地制造本案,是在“哭廟”事發(fā)之后,大致可分以下幾個階段:
先是幕后監(jiān)控?!缎脸蠹o(jì)聞》(下稱“《紀(jì)聞》”)載:“(順治十八年)二月初一日,會世祖章皇帝哀詔至蘇,幕設(shè)府堂,哭臨三日。撫臣朱國治、按臣張鳳起、道臣王紀(jì)及府縣官、郡臣、縉紳、孝廉等,清晨咸在……初四日,薛爾張作文,丁子偉于教授處請鑰,啟文廟門,哭泣。諸生擁至者百有余人,鳴鐘擊鼓。旋至府堂,乘撫、按在時,跪進揭帖。時隨至者,復(fù)有千余人,號呼而來,欲逐任令。撫臣大駭,叱左右擒諸生及眾,遂爾星散,只獲去十一人:倪用賓、沈珥、顧偉業(yè)、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玠、葉琪等;同任維初,發(fā)道尊王公研審?!边@是二月初四日的“哭廟”,諸生(秀才)先在文廟“哭泣”,繼而到府堂“跪進揭帖”。朱國治先是“大駭”,繼而下令抓人。但此時還只是“事”,尚未成為“案”。在朱國治將所抓捕的十一名秀才連同任維初交由道臣王紀(jì)“研審”后,便具有了“案”的性質(zhì)。朱國治此舉,既可突出自身權(quán)威,亦可顯示其辦事公正,還可將難題下交,自己隱身幕后監(jiān)控,留下更大的進退余地和操作空間。
王紀(jì)的“研審”及其結(jié)果,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吳縣倉總吳之行招供說:“本官(任維初)糶米,與書辦(自己)無涉。所經(jīng)手者四百石,得銀三百二十兩,送與本官,只此是實?!弊C明任維初“監(jiān)守自盜”屬實。二是任維初招供說:“犯官到縣止二月,無從得銀,而撫憲索饋甚急,故不得已而糶糧耳。”供認不諱,但推責(zé)于朱國治的“索饋”。三是十一名秀才皆“極言縣令貪酷”,證明諸生“訐告”可信。然而吳之行原本不在朱國治“發(fā)”給王紀(jì)“研審”的人員中,卻被先行拷問和突破,這表明王紀(jì)不僅很會辦案,而且辦得很認真,也很公正。從任維初自稱“犯官”可知,王紀(jì)已將他作為嫌犯對待;十一名秀才放在最后問,則透露王紀(jì)很可能是將他們作為原告,并不認為其有罪。這是本案最初的傾向和“定調(diào)”,但很快就發(fā)生轉(zhuǎn)折。
原來朱國治早已安排了“臥底”監(jiān)視王紀(jì)的“研審”。《紀(jì)聞》載:“撫臣固有覘者在,還報以實,大驚。”朱的“大驚”或許不只是由于任維初這么快就供出其“索饋”,還因其得知王紀(jì)辦案的傾向和“定調(diào)”大不利己。于是,先是“連夜使人于道尊處取口供。見之,怒甚”,想必筆錄口供比“臥底”報告的情況還要嚴重;繼而“(朱)復(fù)即使人于道尊處易之”。竟然另做一份筆錄口供調(diào)換原口供。想必王紀(jì)此刻已經(jīng)知曉朱國治的“隱情”,并且選擇了“服從”與“配合”。繼而“(朱)即發(fā)一憲牌與維初,高抬年月,其略曰:‘兵餉甚急,多征糧米,以備不虞”。這是補做(偽造)一份“上級文件”,把日期往前提,造成早有指示的假象。而“多征糧米”云云,既是為了掩人耳目、逃避追究,同時也有暗示任維初準(zhǔn)此“口徑”翻供的用意。這樣任維初瞬間由貪官酷吏便成為忠勤職守的功臣了。朱國治這一連串操作,假公濟私、明暗結(jié)合、環(huán)環(huán)相扣、天衣無縫。其心機之嚴密、吏道之精熟,自不必說;其擅權(quán)弄術(shù)、肆無忌憚之“魄力”,也實在令人“驚嘆”;同時也顯示出過人的權(quán)變和隱忍——朱在既驚且怒之下,對“叛徒”任維初的痛恨可想而知,但朱不僅沒有發(fā)作,反而想方設(shè)法保護任。這種權(quán)變和隱忍,后面還有更突出的表現(xiàn)。
然而就在朱國治“妙手回春”之際,事態(tài)和案情又有新的發(fā)展:二月初五日,又有諸生“哭廟”。以往的敘說大都將這次“哭廟”與二月初四日“哭廟”混為一談,其實二者在時間、主旨及性質(zhì)等諸多方面皆有不同(可分別稱之為“前哭廟”和“后哭廟”)。顧予咸《雅園居士自敘》(下稱《自敘》)云:“哀詔至,撫司集紳士哭臨。會有吳令某,私盜漕米,易值以媚撫。諸生某某職踐更者,不能平,因訐令諸不法事。撫某疑薦紳與其謀,諸生又事不白,奔哭孔廟。吳中故習(xí):諸生事不得直,即作卷堂文,以儒冠裂之夫子廟廷,名曰‘哭廟。”這里所說的諸生“訐令諸不法事”即指“前哭廟”;而“諸生又事不白,奔哭孔廟”,則屬“后哭廟”。所謂“事不白”,當(dāng)是指當(dāng)局(朱)對“前哭廟”的訐令沒有合理答復(fù),反而拘禁十一名秀才不放。因而“后哭廟”的主要指向,除了繼續(xù)訐告任維初,更重要的是為被拘秀才鳴冤叫屈、聲援抗議和呼吁維權(quán)。
《紀(jì)聞》載:“時,教授程邑參任維初‘六案,金圣嘆因有‘十弗見之笑焉。”程翼倉(名邑,字幼洪,一字翼蒼),順治九年進士及第,選庶吉士,十三年出為蘇州府學(xué)教授,深受士民敬重。他的“參‘六案”想必是揭發(fā)任維初的諸多罪狀;尤其是“參……案”的表述,顯示這不是一般文章,而是要呈送上級有關(guān)部門的正式“題參”,具有實名參劾的性質(zhì)。金圣嘆此時已名滿天下,其文以尖銳潑辣著稱。他的“‘十弗見之笑”,系“因”程參而發(fā),或許就是一些記載所說的“卷堂文”“哭廟文”之類。如果說程參是從“體制內(nèi)”施壓的話,那么金笑則是從“體制外”施壓,二者里應(yīng)外合、推波助瀾,形成強大的沖擊力。
朱國治眼見事態(tài)有失控之勢,便索性走上前臺接管了本案。但他并沒有立刻采用暴力鎮(zhèn)壓,而是努力“求和”。他的這種努力,以往的相關(guān)敘說大都未予注意,其實這是很重要的細節(jié),不僅展現(xiàn)了朱國治的另一面,而且在案情發(fā)展上具有關(guān)鍵性作用?!都o(jì)聞》載:“‘哭廟后,道尊訪于松交。松交曰:‘任知縣似不可使知牧民之責(zé)矣!撫臣知其言,銜之,故及于難?!鳖櫽柘烫査山唬ㄗ中∪?,吳縣人),時為吏部員外郎,因病還鄉(xiāng)休假。王紀(jì)來“訪”顧,當(dāng)是受了朱的指使,來為任說情。何以知之?《白敘》云:“當(dāng)撫某之蒞吳也,一日猝至,余實他往,疑故謝之,不懌。翼晨又來,擯從密語,語移晷,大都皆講情,而余又答以道義。退而言曰:‘此老倔強,利不可動,將來必長短我。而殺機伏矣?!笨磥碇煸谕踉獾筋櫟木芙^后,仍不死心,又親自出馬,而且一日夜間兩次“猝至”,可見其急迫;遭“謝之”,心雖“不懌”仍“翼晨又來”“語移晷”。朱國治的“講情”,想必是敘情誼、拉關(guān)系、套近乎、談交易之類,不僅動之以情,而且誘之以利,當(dāng)然也不免威之以害;而顧予咸所答之“道義”,則應(yīng)為國法、政紀(jì)、道德、良心、君子小人之辨之類,不僅嚴詞拒絕,還有“教訓(xùn)”和“警告”的意味。韓菼在《顧予咸墓表》中披露了更多細節(jié):“蓋先生(顧予咸)素有直聲,巡撫朱國治時方眶令(任維初),畏先生,造而請焉,若求援狀。曰:‘令無罪,當(dāng)罪諸生。先生正色曰:‘諸生訐令事皆實,何罪?當(dāng)罪令。乃愕然去。”明確指出朱一再拜顧是為“求援”——請求顧包庇任而治罪諸生。《研堂見聞雜記》則說:“郡紳顧松交,素與撫臣議左,撫臣心銜之。諸生之變起,撫臣始亦欲松交為調(diào)人;松交不應(yīng),于是愿得而甘心。”
相關(guān)記載多以為朱決心制造大案肆行殺戮是在“求和”遭拒之后,實際上,在其“求和”之前,很可能已有預(yù)謀了。從顧“素有直聲”“素與撫臣議左”,朱對顧的“畏”“心銜之”,以及朱派去的王紀(jì)遭拒而返等情況來看,以朱的老奸巨猾,當(dāng)是在親自出馬之前就已料到不會有好的結(jié)果,故必然備有“預(yù)案”。因此他的“求和”其實是為顧予咸設(shè)下一個陷阱:你若應(yīng)允,我危機可解,而你必“直聲”大損;你若拒絕,我便誣你同罪,亦可借此渡過危機。無論如何,都是于我有利而于你不利。如此說來,朱國治的“求和”原本就是一種策略:能“和平”解決更好,不能則使用“暴力”,二者皆暗藏殺機,只是“殺”的理由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顧似乎并沒有考慮太多,只是“直道而行”,故自蹈其中。
然則顧予咸的言辭拒絕,進一步刺激并堅定了朱國治制造大案、大行殺戮的決心,而且立刻付諸實施?!都o(jì)聞》載:“初六日,撫臣將拜疏,集各官及鄉(xiāng)紳,謂之曰:‘任令一事,意欲從輕發(fā)落,不謂諸生鳴鐘擊鼓,震驚先帝之靈。而程教授又參“六案”,不得不上聞矣,奈何!奈何!各官及鄉(xiāng)紳唯唯?!彼^“拜疏”就是向朝廷(皇帝及輔臣)上疏,報告事態(tài)及審理情況,并提出處理意見,請求下一步指示,可稱為“初審報告”。朱國治親自操刀,表明他已全權(quán)處理本案。他與“各官及鄉(xiāng)紳”談話,就是要告訴大家,他已決定將本案上報朝廷,升級為大案、要案。他的“奈何”之嘆,不盡是虛偽,確有其“不得已”處。尤可注意的是,此時朱已將“哭廟”說成是“鳴鐘擊鼓”“震驚先帝之靈”,暗示諸生“聚眾倡亂”“大不敬”,皆屬死罪。朱的殺人之心顯露無遺,眾官紳哪個還敢有異議?
幸賴《紀(jì)聞》的保存,后世不僅可以看到朱國治“拜疏”的文本,還能“欣賞”到他的“生花妙筆”。限于篇幅,這里不便全文呈現(xiàn),只能略做介紹。起首題日:“為縣令催征招尤,劣生糾黨肆橫,謹據(jù)實陳奏,亟求法處事?!边@里將任維初的貪酷說成“催征招尤”,并用“縣令”替代任維初;而將諸生的“哭廟”說成“糾黨肆橫”,并用“劣生”替代諸生。這其實就是定性定論,貌似不動聲色,卻將一支支“利箭”準(zhǔn)確射向朝廷和諸生的“要害”之處:說“催征招尤”,即意味著“抗納錢糧”;而錢糧正是朝廷的當(dāng)務(wù)之急、重中之重,抗納便是與朝廷作對。稱“縣令”,便將任維初這一個體普遍化為群體,而縣令群體既屬朝廷命官,也是催征錢糧的主力,必須予以支持和保護;而諸生藐視縣令,即意味著藐視朝廷。稱“劣生”,便將諸生從“讀書人”群體中孤立出來。在當(dāng)時特定的背景和語境下,甚至有敵對朝廷、反抗政府的隱指?!凹m黨肆橫”當(dāng)然最為朝廷所忌憚。繼而朱國治僅就任維初一方做正面陳述,只字不提其“貪酷”,顯得任非但無罪,反成了忠勤職守、為國分憂、忍辱負重的好官。隨后報告初審結(jié)果,則只羅列諸生罪狀,指其“震驚先帝之靈”“聲言扛打朝廷命官(縣令)——此屬“大不敬”和“藐視朝廷”;“匿名揭帖”——此屬違犯禁令;串集“兇黨數(shù)千人”“鳴鐘擊鼓”——此屬“聚眾倡亂”,朱國治還特別使用反問句——“意欲何為”以激起朝廷的警覺和聯(lián)想。這四條中的任一條,都足以置諸生于死地。而對任的“贓款”,僅用“俱屬風(fēng)影”四個字,便輕易抹去;對吳之行的“賣漕”,則說“并無證見之人”,置之不問。繼而提出處理意見——從反面提醒(實為警告)朝廷,必須“顯示大法”,立查嚴辦;同時誘導(dǎo)朝廷,只有如此,才能完成錢糧的征納,保護忠勤職守的官吏。最后報告當(dāng)前采取的措施:說“將知縣任維初摘印拘留”,顯得處置得當(dāng)、公正無私;說“為此密疏題參,伏祈皇上大彰乾斷,嚴加法處施行”,這才是其真正目的??傊靽纬浞质┱埂暗豆P”功夫,顛倒黑白、瞞上欺下、深文附會、自我美化;將敘事、虛構(gòu)、夸張、想象、抒情等手法嫻熟運用。不要說朝廷高層,就是一般不了解內(nèi)情的讀者,也會信以為真;而了解內(nèi)情的讀者,更是要“拍案叫絕”了。
這道拜疏送達朝廷,果然立刻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視;又趕上“金壇叛逆”“鎮(zhèn)江失機”兩案同時俱發(fā),遂一并“著滿洲侍郎葉尼、理事官英孥、春沙、海布勒等,公同確議,擬罪具奏”。相當(dāng)于成立了一個“專案組”,由滿洲“四大人”掛帥,朱國治等高級長官配合,進行“會審”,而實際上全由朱國治操控。這里不擬細述其操控的全部過程,僅舉幾個顯著事例:一是改變“會審”地點?!都o(jì)聞》載:“四月初一日,共傳滿洲大臣將至姑蘇,縣官封民房四五所,將為公署?!脸跞?,則傳于江寧公審,不至蘇州。蓋撫臣恐民心有變,故欲江寧會審也。”在姑蘇“會審”,顯然既便于辦公,也有利于諸生一方,而不利于任維初(及朱國治)一方,故朱將其改在江寧(今南京市)。二是操縱全部審問?!都o(jì)聞》載:“會審時,撫臣囑‘四大人不問松交,止夾薛爾張,問‘顧予咸知情否?爾張為松交多(受)夾四五棍。張故文士,而受重刑,雖哀號吁天,終不招松交‘知情二字?!彼袕奶K州解送到江寧受審的“人犯”,都是由朱國治確定的。而將薛爾張作為重點嚴刑拷問,只問其(顧予咸)是否“知情”,也是出自朱國治之“囑”,“四大人”只是遵“囑”行事而已。三是執(zhí)筆撰寫拜疏。《紀(jì)聞》載:“‘四大人審畢,遂同撫臣商榷拜疏……奏疏中口供皆非實據(jù),撫臣為稿,文致其辭,‘四大人署名而已?!边@次“拜疏”實即“會審報告”——向朝廷上報“會審”情況及定罪量刑結(jié)果。較之“初審報告”,風(fēng)格迥然不同,但同樣堪稱“奇文”,足見朱國治的“刀筆”不拘一格,各臻其“妙”。其文本《紀(jì)聞》亦有保存,限于篇幅,這里不多說。四是擅自提前處決。《紀(jì)聞》載:“七月十三日立秋。十二日,撫臣于江寧署中,坐立不安。因郎公送大人未歸,欲待之歸,則恐事遲有變;不待之歸,則恐獲罪。徘徊莫決,而一念及于身家,則殺人之念大熾。故十三日未時立秋而于巳時未及立秋之前,不待郎公之歸,而十案之人皆棄市矣。”被其提前處死的不止“哭廟案”十八名秀才?!笆侨找?,十案共一百二十一名:凌遲二十八名,斬八十九人,絞四人。撫臣分五處斬決,‘抗糧及‘無為告二案,斬于江寧之三山街。”“抗糧案”,這應(yīng)是當(dāng)時官方辦案給它的稱謂,比習(xí)慣所稱之“哭廟案”更為準(zhǔn)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