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穎初 任麗芳
課前積累
(師生讀名言警句)
一、文體引入,明晰結構
師:你們發(fā)現(xiàn)這些名言警句都與什么有關?
生:勤學好問。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就與勤學好問有關,
一起讀課題。
(生讀課題)
師:課前大家已經(jīng)預習課文了,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以前學過的哪些課文與這篇課文類似呀?
生:我們學過的《談禮貌》《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與這篇類似。
師:我們管這些課文叫說理文。跟老師一起寫下它的文體特征。還記得說理文的一般結構是什么嗎?
生:提出觀點、舉例論證、得出結論。
師:說得非常完整。一般說理文是先提出觀點,再舉例論證,最后得出結論。
【評析:本篇是小學階段最后一篇說理文。唐老師立足說理文文體特征,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勾連已學說理文,形成“類”意識,培養(yǎng)學生歸類思維。說理文的結構特征學生基本已會,所以老師簡單地一筆帶過,毫不拖泥帶水?!?/p>
二、梳理要素,尋覓關聯(lián)
師:《學與問》提出什么觀點?列舉了哪些事例?最后又得出什么結論呢?請大家對照著預習單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試著去找一找。
(生默讀交流)
師:本文的觀點是——
生: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師:別的同學有不一樣的想法嗎?我特別喜歡有不同想法的同學,請你說。
生:我認為是“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師:同學們比較一下,到底哪句是本文提出的觀點?
生: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
的。因為課題就叫《學與問》,那觀點肯定既要與學有關又要與問有關,而第二句話只有問沒有學。
師:那位同學,(面對剛才提出
不同意見的)你被說服了嗎?這位同學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尋找觀點的時候可以“扣題目,抓開頭”,發(fā)現(xiàn)觀點是關于學與問兩個方面的。(板書:學+問)我們一起記住這個觀點,齊讀。
(生齊讀)
師:那本文的結論是什么?
生: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
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師:第一句是不是?誰能說得更完整?
生: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師:這里有個成語“相輔相
成”,誰知道它的意思?
生:互相補充、互相幫助。
師:你是通過查字典理解這個詞的,誰能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它的意思呢?
生:學與問相互配合,互相補充,就叫相輔相成。
師:“輔”字在古時候表示夾在車輪外旁的直木,用來增加車輪的載重支撐力,所以你說“輔”是什么
意思?
生:輔助、幫助。
師: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寫一
寫。左窄右寬,左邊車字變部首,一橫變成提,右邊橫畫有長短,距離注意要均勻。
(師板書:相輔相成)
師:我們一起讀一讀。(引讀)本文的觀點是……,得出的結論是……
師:比較這一觀點和結論,你
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從內(nèi)容和結構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
生:他們都在告訴我們想要求得真知既要學又要問。
師:都緊扣題目緊扣中心展
開。那看看他們的位置,有何發(fā)現(xiàn)?
生:表示觀點的語言較簡單,
而得出結論的語言比較多。
師:是呀,觀點精練扣人心弦,結論豐富引人深思。
生:分別位于說理文的開頭和結尾。
師:對,這樣在結構上形成首尾呼應。我們比較的時候可以從內(nèi)容和結構兩個方面橫向縱向比較,就能求得真知了。
師:那作者為了證明這一觀
點,到底舉了哪些事例呢?
生:第一個事例是寫哥白尼從小就特別喜歡問。
師:他一下子抓住了關鍵句,
還有補充嗎?
生:正是這些問題讓他喜歡上了科學,開始了對科學奧秘的不懈探求。
師:開始了對科學奧秘的不懈探求。同學們,我們是高年級的學生,抓關鍵句是概括的好方法,但有時只摘錄原話會不夠完整或不夠簡潔。誰來再把這個事例說一說?
(生說)
師:誰再來試一試說得既完整又簡潔?
生:哥白尼從小特別喜歡問,
開始了他對科學奧秘的不懈探求。
師:那第二個事例呢?
生:第3自然段,總的來說是我們遇到問題要向他人請教,拜能者為師。
師:別的同學同意嗎?我看了你們的預習單,謝同學也認為第3自然段是事例。不著急,我們一起再去讀一讀第3自然段,思考一下它到底寫了什么,是不是事例。
生:第3自然段說的是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后要去請教別人,沒有寫事情。
師:對呀,它是告訴我們向誰問?能者,拜能者為師。那你知道什么是“能者”嗎?
生:就是能給我們啟發(fā)幫助
的人。
師:那一年級的小朋友能不能成為我們的老師呢?(生:可以。)為什么呢?
生:因為一年級小朋友也有長處,也有比我們厲害的地方,比如寫字姿勢比我們標準。
師:那你們能不能做唐老師的老師呀?
生:能,因為我們在一些方面也能給老師啟發(fā)與幫助。
師:對呀,你們也可以是我的小老師呢。所以作者說:只要——
(生讀)
師:正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師:那這一自然段到底是不是事例呢?
生:不是,因為它只是在向我們總結“能者為師”的道理。
生:我認為這一自然段應該是對第一個事例的總結,并且告訴我們向誰問。
師:你發(fā)現(xiàn)了,這一自然段不是事例,只是對哥白尼的事例進行補充說理。哥白尼的事例告訴我們多問,這里補充向誰問、怎么問。這種形式我們在以前學過的說理文中沒有出現(xiàn)過。
師:同學們,除了哥白尼的事例還有別的事例嗎?
生:沈括的事例,他讀詩的時候產(chǎn)生疑惑,不僅請教了家長,還
在觀察實踐中得到了答案。
師:這位同學很不錯,概括的時候能抓住起因、經(jīng)過、結果,說得很有條理。那請教家長得到答案了嗎?誰能說得既簡潔又完整?
生:沈括讀詩時有疑惑,便去問媽媽,沒能解開疑惑,最后親自觀察實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師:本文就是這樣,先提出觀點,再用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進行論證,用“能者為師”對哥白尼的事例進行補充,最后得出結論。
【評析:學有所思,學有所得。本環(huán)節(jié)中,唐老師根據(jù)說理文三大要素設計教學活動,尋找觀點有方法,觀點結論有比較,概括事例有轉換,閱讀文本有勾連,一氣呵成有整體。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整體性思維、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都得到提升,學生理解了說理文的整體結構,學會歸納概括文本,在對比中思考、爭辯,學會從橫向縱向多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前后關聯(lián)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文本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師生的有效對話互動中學生閃耀著一種思辨之光?!?/p>
三、聚焦論證,學習說理
師:那作者到底是如何舉例論證的呢?誰來讀一讀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出示)
1.每個事例闡明了什么道理?(用波浪線畫出來)
2.勤學事例那么多,為什么選擇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
3.兩個事例的位置能否互換?
4.闡述的道理能否調(diào)換位置?
先獨自思考,再小組交流討論。
師:先來交流第一個問題。
生:我認為哥白尼的事例說明的道理是: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更應當像哥白尼那樣,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學會從平常事物中發(fā)現(xiàn)問題。
師:你找的是第3自然段的語句。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認為是這一句:哥白尼對科學奧秘的不懈探求,正是從這些稀奇古怪的“為什么”開始的。
師:說說你的理由,為什么和他不一樣呢?
生:我認為事例總結的道理一般和它的事例是緊密相關的。
師:真棒!這位同學一定是課前對說理文進行了充分的回顧,《談禮貌》中三個事例后面分別都有一句表明道理的話語,與事例緊密相關。所以,第一個事例說明的道理是——
(生讀)
師:那第二個事例說明了什么道理?
生: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師:那你們比較一下這兩句說明道理的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一個在事例開頭,一個在事例結尾。
師:可見我們在舉例論證時可以先說事再說理,也可以先說理再說事。
師:勤學好問的事例那么多,
為什么偏偏選擇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呢?
生:因為哥白尼是國外的名
人,沈括是中國的名人。
師:你發(fā)現(xiàn)了國籍的不同,但
都是名人。還有補充嗎?
生: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都是關于勤學好問的。
師:事例的選擇緊扣中心。
生:哥白尼是天文學家,沈括是科學家,他倆在不一樣的領域有成就,說明不管在什么行業(yè)都應該勤學好問。
師:他們其實都是科學家和文學家,只是側重不同。你們瞧,(出示哥白尼和沈括的資料)都是名人,靠勤學好問獲得成就,國籍不同,時代不同,有代表性,有說服力。這就是說理文事例的典型性。(板書:事例典型)
師:那我可不可以乾坤大挪
移,道理的位置不變,把兩個事例的位置換一換呢?
生:第一個事例強調(diào)問,第二個事例強調(diào)在問的基礎上實踐。
師:這兩個事例在內(nèi)容上側重點不同,哥白尼的事例寫他好問,沈括的事例寫他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師:那我們看看哥白尼的事
例,哪些詞句體現(xiàn)了他的好問?
生:哥白尼從小就喜歡問。
師:你能結合關鍵詞來說一
說嗎?
生:從“纏”字和“問這問那”看出他好問。
師:從“纏”這個動詞看出他好問,你們猜猜他會怎么纏?
生:他會不停地問爸媽,時時刻刻問。
師:那生活中你有沒有纏過他人的經(jīng)歷呀?
生:我特別想要一個布娃娃,
就會一直纏著媽媽要,早上要,晚上要,一直要。
師:不達目的不罷休呀,哥白尼也是這樣,他特別想知道“太陽為什么總是從東方升起,從西邊落下”。于是,早晨他剛睜開眼睛,就纏著爸爸媽媽問——(引讀),中午吃午飯時——(引讀),晚上該睡覺了——(引讀)。
師:問題結束了嗎?
生:后面還有省略號,說明還有很多問題。
師:一個標點也能讓我們讀出好問。那你們猜猜他還會問什么
問題?
生:為什么到了冬天會產(chǎn)生
霜呢?
師:你也很會問呢。
生:為什么冬天天黑得早呢?
師:你們也很勤學好問。那這兩位同學的問題可以加進文中嗎?
生:可以,因為也是關于天文學方面的。
生:我認為不可以,因為這里有省略號,已經(jīng)概括出有很多問題了,加上會很啰唆。
師:這位同學很有智慧。說理文的事例語言很簡潔,不能啰唆。哥白尼正是這樣開始了對科學奧秘的不懈探求。那沈括又是如何
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的呢?
生:他先是讀詩發(fā)現(xiàn)了問題,
然后向媽媽請教,可是沒能解開疑問,最后他親自去深山中實踐,最終得出了答案。
師:說得很有條理。那你們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呀?
生:科學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實驗,我有點疑惑便親自做一下實驗,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秘。
師:你看,他就是和沈括一樣,是學習的主人,能把——(引讀)。
師:作者在哥白尼的事例后面這樣說明道理——(引讀),在沈括的事例前面這樣說明道理——
(引讀)。
師:那你現(xiàn)在有沒有明白為什么這兩個事例不能換位置?
生:因為這是說先提問,然后再去實踐。
師:有層次,還有嗎?
生:這是告訴我先學會問,在
問的基礎上學習觀察思考。
師:對呀,哥白尼的事例強調(diào)問的重要性,沈括的事例強調(diào)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的重要性。這個事例和道理是互相對應的。這就是提醒我們,在舉例論證時事例和道理是一一對應的。(板書:事理對應)
師:那這兩句闡明道理的話語能換嗎?
生:不能,因為它們一句是對應“問”,一句是對應“學”。
師:事理對應,還有補充嗎?把道理的語句進行橫向縱向比較。
生:第3自然段是對哥白尼事例的補充,如果這兩句位置換了,不太妥當。
生:第一句說明道理的話是強調(diào)問的重要性,第二句說明道理的話是強調(diào)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的重要性。
師:可見第二個說明的道理比第一個說明的道理層次更深,有一定的邏輯性。舉例論證時要注意道理與道理的遞進性,這樣論證才更有說服力。(板書:理理遞進)
【評析:歌德說:“內(nèi)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是個秘密。”這一板塊的教學體現(xiàn)了唐老師的獨具匠心,她關注形式,指向表達與運用設計學習活動,聚焦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層層剖析,由淺入深,再深入淺出。說理文事與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是作者邏輯思維的體現(xiàn),是說理文的核心。于是在捕捉作者的思維路徑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構思、如何選擇事例、如何層層闡述,發(fā)現(xiàn)了內(nèi)在邏輯的嚴密,感知了說理語
言的精練簡潔。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得到提升的同時也習得說理的方法,為后面的語言文字運用做
好了鋪墊?!?/p>
四、理法兼收,學以致用
師:同學們課前也收集了一些名人勤學的故事,你能試著像作者一樣舉個事例證明文章的觀點嗎?先和同桌說一說。
生:李時珍在撰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讀過800多種典籍。研究古書時,他發(fā)現(xiàn)許多醫(yī)學家的說法不一致,并且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于是產(chǎn)生很多疑惑,便向許多有實踐經(jīng)驗的醫(yī)生、藥工、樵夫、漁夫等人請教,積累了很多藥學素材。他還翻山越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訪名醫(yī),嘗藥草,親自采藥,終于寫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
師:你覺得他說得怎么樣?
生:稍微有點啰唆,再簡潔一些會更好。
師:說理文的語言需要精練
簡潔。
生:突出了重點,寫了李時珍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獲得成功。
師:緊扣觀點選取事例。那李時珍的事例典不典型?(生:典型。)對,他也是名人。那這個事例能否加入文中?
生:不能,因為文中有沈括的事例,已經(jīng)強調(diào)了勤學好問和觀察實踐結合的重要性。
師:對呀,典型事例不能重復。那老師這里有個事例,能否加入文中呢?
(師出示:古時候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得到了一塊皇帝賞賜的“學問”兩個字的金匾。老人死后,兩個兒子把匾分成兩塊。哥哥拿了一個“學”字,從早到晚只是讀書,從不提問。弟弟拿了個“問”字,專門提問,卻不讀書。結果兩個人都一事無成。)
生:可以加入文中,這是一個反例,寫他們只學不問或只問不學都不能求得真知。
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你也是能者,可以成為我們的小老師了。大家還記得《滴水穿石的啟示》中寫雨水的事例嗎?那也是一個反面例子,正反兩方面的例子證明,就更有說服力了。
師:通過學習,我們發(fā)現(xiàn)每個事例的前面或者后面,都會跟上一兩句議論,表明自己要闡述的道理,這樣更有說服力。那么,你能試著為這個事例加一兩句闡明道理的話,讓它成為一個完整的事例嗎?請大家拿出作業(yè)紙,寫一寫。
生: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既要學又要問,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生: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如
果只學不問或者只問不學,都不能求得真知。
師:比較哪一句更好?
生:第二句,因為這句道理與事例更貼合。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
生:要把學與問結合起來才能求得真知。
生:要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師:你們都是從內(nèi)容角度學到了知識,從寫作角度學到了什么呢?
生:我學到了尋找說理文的觀點時可以扣題目抓開頭,學會了比較事物要從內(nèi)容和結構兩方面比較,舉例論證時要選取典型事例,注意事例與道理的對應,還要關注道理和道理之間的遞進性。
師:你真的做到學有所獲了。
師:課后請大家利用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圍繞“講誠信”這個話題,每個小組試著合作寫一篇短小的說理文。
【評析:學生言語智能的建構
需要在言語實踐中形成。語文課堂應是關注言語訓練的智慧課堂,凸顯個性表達的靈動課堂,充盈和諧本真的生態(tài)課堂。唐老師根據(jù)學生所學以及課前積累的名人素材趁熱打鐵,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練說事例,在評價反饋中再次滲透方法的指導與鞏固。反例的出現(xiàn)突破了學生的常規(guī)思維,打通了已學課文《滴水穿石的啟示》,強調(diào)“學與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給事例加上表明道理的話語正是對事理一致方法的檢驗與運用,真正實現(xiàn)學以致用。讓學生課后嘗試寫說理文也是課堂所得的延伸運用,為初中撰寫議論文打好基礎,指向學生語文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p>
【總評】
小學說理文的核心體現(xiàn)在邏輯思維。從《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到《談禮貌》,基本是并列式,以正面事例為主,偶有正反論證,對比論證?!秾W與問》是小學階段最后一篇說理文,較之前所學又有了遞進?!皩訉舆f進”的說理方法對于學生來說是難點,不僅是事例之間的層層遞進,還有理理之間的層層遞進?!笆吕韺痹凇墩劧Y貌》體現(xiàn)明顯,這是事例與道理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秾W與問》則整篇體現(xiàn)了嚴密的邏輯,關注事例與觀點的一致,關注事例與事例之間的排列和關系,關注議論與議論之間的銜接和照應。一切探究由問題而來,有了問題怎么辦呢?以能者為師,道理論證更進一步。如果請教了還不明白怎么辦呢?就要親自觀察實踐,才能求得真知,一層一層剖開又不能割裂。本堂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邏輯思維,關注內(nèi)容和形式,基于經(jīng)驗把握文本結構和表達特點,對比思辨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谑吕l(fā)現(xiàn)事與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文本的邏輯思維?;谇榫?,提高說理的實踐能力,既發(fā)展了語言能力,又注重了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比如反例的加入恰當嗎?那個反例只是說明學與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沒說清從學問入手獲得真知的過程。
說理文的教學除了邏輯之外,還要關注目的與手段一致,事例與道理一致。
讓學生明白作者選擇事例時要考慮到事例要為觀點服務,要為道理服務。在教學“哥白尼”的例子時可以補充相關資料,豐富大家對他的認識,比如提出了“地心說”,撰寫了“天體運行論”等等,形成一個關于哥白尼的不同于文本的事例,再讓學生把資料和課文進行對比后思考:為什么作者只寫了他問,其他都沒寫呢?原來只是為了突出“問”的重要性,所以其他內(nèi)容不寫?!吧蚶ā钡氖吕齻戎貜娬{(diào)勤學好問與觀察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所以詞句的選擇都是關于這些方面,沒有其他廢話。在說理文中寫事例主次分明,能說明事理的地方才會重點寫。
關于第3自然段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思考:能否為“能者為師”這個道理補充事例?出示三個事例,讓學生去選擇最能體現(xiàn)“能者為師”這個道理的事例,這就是在練習運用“事理對應”的說理方法。再引發(fā)學生思考:可以有那么多事例來說明“能者為師”的道理,可是作者卻沒有寫,為什么?思辨中發(fā)現(xiàn)是因為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不需要再找事例去證明,如果再加上事例就顯得冗雜、偏離中心論點了。
后面的教學可以思考如何把小學階段的所有說理文形成一個“學習任務群”,在對比剖析中發(fā)現(xiàn)所有說理文的關聯(lián)和遞進,打通整合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理性思維。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新北區(qū)西夏墅中心小學/江蘇常州市新北區(qū)新橋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