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支運亭
沈陽是座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沈陽故宮是創(chuàng)建在已被掩埋了2200多年古城遺址之上的一座清代皇宮。
沈陽故宮最早的始建年代是何年?一直以來由于官方史料無載,便把后金于天命十年春從遼陽遷都到沈陽的時間當作沈陽故宮的始建年代,暫定為公元1625年。但是在2006年新發(fā)現(xiàn)了一部珍貴史料《侯氏宗譜》,它由建造遼陽東京城和沈陽故宮的侯振舉后人所收藏。據(jù)《侯氏宗譜》載:“余侯氏世居于晉地,歷來科甲,及我大清長白發(fā)祥,而創(chuàng)業(yè)于東土,即升余始祖時虎公以為遼東東寧衛(wèi)都指揮使,特授驃騎將軍,是以余曾祖振舉公隨任關(guān)東,以同輔弼。太祖高皇帝興師吊伐,以得遼陽,即建都東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即命余曾祖振舉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總之職。”天命九年(1624年)又命侯振舉為千總之職,到沈陽復制宮殿,“賜予壯丁六百余名,以應運夫差役驅(qū)使之用也。余曾祖振舉公竭力報效,大工于是乎興。選擇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報效,及大工告竣,并未動用國帑,亦未遲誤大典,彼時即仰蒙太宗文皇帝欽賜云騎尉之職?!边@一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證明了兩個重要歷史問題:一是遼陽東京城的始建年代為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二是沈陽故宮是侯振舉奉命在天命九年(1624年)在沈陽中衛(wèi)老城內(nèi)所草創(chuàng)。他用了一年時間,建造了沈陽故宮早期的八旗王亭和汗王宮兩組宮苑建筑(即是現(xiàn)今的故宮東路建筑群)。另據(jù)《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汗向沈陽遷移,于辰刻從東京啟行,在其父祖墓前供杭細綢,又在二衙門殺牛五頭,午時燒了紙錢,在遼陽城匆匆告祭祖靈之后,便率領(lǐng)兄弟子侄妻兒老小和數(shù)十萬官兵人等,只用一晝夜的時間遂去沈陽,于虎皮驛住宿。初四日至沈陽?!边@一記載與新發(fā)現(xiàn)的《侯氏宗譜》珍貴史料是相符的,即沈陽故宮始建時間為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
建筑,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載體,或者說是一段凝固的歷史。沈陽故宮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兩座皇宮之一,清太祖努爾哈赤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創(chuàng)建,其后皇太極先后用5年時間進行擴建和新建,連同使用的皇宮,一并賜名為盛京皇宮,這是順治帝福臨出生和登基的龍興之地。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朝遷都北京后,這里便成為大清王朝的重要陪都宮殿。從康熙十年(1671年)開始東巡祭祖、謁陵、戍邊,先后有雍正(代父)、乾隆、嘉慶、道光等5位皇帝11次東巡。為解決帝后及其隨行官員駐蹕盛京之用,清高宗乾隆帝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開始,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先后用近37年對宮殿進行陸續(xù)增建和新建,最后形成了沈陽故宮東、中、西三路不同歷史時期疊加狀的宮殿建筑群。
努爾哈赤創(chuàng)建的東路建筑群,是我國古代奴隸制時期典型的帳殿式廣場宮殿建筑?;侍珮O所建中路宮殿建筑,既繼承了中國封建社會宮殿建筑的傳統(tǒng),又集中體現(xiàn)了獨特的滿族風格,是清朝由后金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階段宮苑建筑的具體標志。乾隆朝所建的西路宮殿建筑,是清朝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所建。沈陽故宮是清王朝前后用了160年時間建成的皇宮建筑群,其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特征非常鮮明,分別是:帳殿式廣場建筑群、硬山式與宮高殿低、揭山式與精美豪華前后建抄手游廊連接,被歷史學家和建筑學家稱為中國古代僅存的宮殿建筑標本,顯示出沈陽故宮的民族性、獨特性和較高的建筑歷史人文價值,彌足珍貴。
沈陽故宮建筑規(guī)劃布局的獨特性,建筑歷史時代的鮮明特征,建筑結(jié)構(gòu)和宮內(nèi)外裝飾多民族藝術(shù)性,使它成為我國最具歷史、社會、人文價值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筑,正因為沈陽故宮獨有的歷史性、民族性和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1961年就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連同沈陽古城文化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15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利用全國第七屆國際清史研討會在沈陽召開之機,我們邀請專家參觀沈陽故宮,在會上起草了將沈陽故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倡議書,得到了國內(nèi)外56位著名清史專家一致贊同,并分別在倡議書上簽名支持。經(jīng)過努力,1996年沈陽故宮被國家建設部、文化部、旅游局共同評定為首批4A級旅游景區(qū)。之后又在遼寧省委、省政府,沈陽市委、市政府的領(lǐng)導和支持下,在國家文物局的具體指導下,經(jīng)過沈陽故宮全體干部職工共同努力,先后用10年時間投資7000多萬元,遵照對古代建筑遺存“修舊如故”的原則,按照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風格和原貌對沈陽故宮進行修繕,使其恢復了220多年前雄偉壯觀的原始風貌。后經(jīng)國家文物局遺產(chǎn)委員會上報國務院,并以國務院名義上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聯(lián)合國專家組到沈陽故宮實地考察驗收,非常滿意,一次驗收成功。2004年7月1日,聯(lián)合國正式批準并授予沈陽故宮“世界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支運亭,沈陽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國家文博研究員職稱,是國內(nèi)著名清史和文物專家。曾任中國歷史學會清前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清宮史學會副會長。編著有《清前歷史文化》《大清開國六十年》《沈陽故宮》等三十多部作品,是沈陽故宮和清福陵、清昭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倡導者和踐行者,2004年被遼寧省和沈陽市委、市政府授予申辦世界文化遺產(chǎn)特殊貢獻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