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林合
洪謙(1909—1992,外文名Tscha Hung),又名洪潛,號瘦石,祖籍安徽歙縣,生于福建。在東南大學讀法學預科時,他發(fā)表了一篇討論王陽明的文章??涤袨榭吹胶螅苄蕾p,遂約他到上海天游學院見面,并推薦他跟隨梁啟超學習。后來,梁啟超又介紹他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跟隨陽明權威宇野哲人學習。但是,因生病,他只在日本待了半年便回國了。回國后,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預科旁聽了一年,受到梁啟超和梁廷燦的細心指導。
1927年,梁啟超推薦洪謙到德國耶拿大學跟隨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倭鏗(Rudolf Eucken,1846—1928)學習精神哲學。到德國后,他才知道,倭鏗已經(jīng)于前一年過世。不過,他還是決定留在耶拿大學學習。在那里,他選聽了物理、數(shù)學、哲學方面的課程。在此期間,他涉獵群書。賴欣巴哈(H.Reichenbach,1891—1953)有關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著作給了他以深刻印象。于是,他決定轉(zhuǎn)學到柏林大學,以便能夠聆聽他的課程。由于他的興趣主要放在哲學上,賴欣巴哈建議他到維也納大學隨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學習。1928年,洪謙來到維也納,成為石里克的學生。石里克建議他首先將數(shù)學、邏輯和物理學好。于是,他先后聽了漢恩(H.Hahn,1897—1934)的數(shù)學課、埃倫哈夫特(F.Ehrenhaft,1897—1952)的物理課、卡爾納普的數(shù)理邏輯課。哲學方面,他只聽了石里克、魏斯曼(F.Waismann,1896—1959)、克拉夫特(V.Kraft,1880—1957)的課。
從1930年開始,洪謙應石里克之邀參加石里克小組即所謂“維也納學圈”或“維也納學派”(Wiener Kreis)的周四討論會。
1934年,在石里克的指導下,洪謙寫出了題為《現(xiàn)代物理學中的因果性問題》(Die Frage der Kausalit?t in der neuen Physik)的博士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該論文曾經(jīng)量子力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海森堡審閱。洪謙在論文中清楚地闡述并強有力地捍衛(wèi)了石里克的因果觀。
畢業(yè)后,洪謙繼續(xù)留在維也納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36年6月22日,石里克不幸被一個精神病患者槍殺。洪謙遂于1937年初回國。1938年,奧地利自愿合并到德國。維也納學圈的活動不得不終止,其核心成員先后流亡到英、美等國。
回到北京以后,洪謙受聘為清華大學哲學系講師。1940 至1945年在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哲學系任教授。從1945 到1947年,在牛津大學新學院任研究員,寫成《石里克與現(xiàn)代認識論》(Moritz Schlick and Modern Empiricism)一文。1949年該文發(fā)表在美國著名哲學雜志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之上。1947年,他又回到中國。1948 至1949年,在武漢大學哲學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37 至1945年、1948 至1949年,洪謙先后在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武漢大學講授維也納學派的學說,重點介紹石里克的哲學觀點。這期間,他在《思想與時代月刊》上發(fā)表了《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1942年第15期)、《石里克的〈普通認識論〉》(1943年第24 期)、《維也納學派與現(xiàn)象學派》(1944年第35 期);在《哲學評論》上發(fā)表了《維也納學派與玄學問題》(1943年第8 卷第3 期)、《或然性的邏輯分析》(1944年第9 卷第1 期)、《論“新理學”的哲學方法》(1946年第10 卷第1 期);在《科學概論新編》(正中書局1948年版)中發(fā)表了《維也納學派與現(xiàn)代科學》;在《學原》上發(fā)表了《康德的先天論和現(xiàn)代科學》(1947年第1 卷第6 期)。
1944年底,以此前發(fā)表的文章為基礎,洪謙編寫了《維也納學派哲學》一書。1945年,該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89年,該書由北京商務印書館修訂再版,另外加上了《維也納學派與現(xiàn)象學派》《論“新理學”的哲學方法》《康德的先天論和現(xiàn)代科學》三篇文章。)
1951年,洪謙轉(zhuǎn)任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改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外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直到1965年。此后,他兼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研究所所長。
1955年,洪謙在《哲學研究》上發(fā)表了《卡爾納普的物理主義批判》一文。1957年3月,他與教研室同仁編寫的《哲學史簡編》出版。同年5月和6月,他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不要害怕唯心主義》和《應該重視西方哲學史的研究》。此外,他還在《北京大學學報》上發(fā)表了《康德的星云假說的哲學意義—讀〈自然通史與天體理論〉的一些理解》;在《哲學研究》上發(fā)表《介紹馬赫的哲學思想》。1958年3月,他在《光明日報》的哲學副刊上發(fā)表了《休謨的〈人類理解研究〉評介》。
在以后的20年中,現(xiàn)實條件不允許洪謙繼續(xù)深入地研究他所熱愛的維也納學派哲學。因而,他只能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編譯工作上來。在他主持下,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先后編譯出一套《西方古典哲學原著選輯》:《古希臘羅馬哲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第1 版;1961年以后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8年第1 版;1961年以后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
20世紀60年代,洪謙還主編了《西方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哲學論著選輯》(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1 版)。
1973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安排洪謙、唐鉞、宗白華等共同選譯馬赫的《感覺的分析》中與列寧的《唯物主義與經(jīng)驗批判主義》一書有關的部分。1975年,節(jié)譯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文革”結(jié)束以后,洪謙與唐鉞、梁志學合作,將全書翻譯出來。1986年,商務印書館將其作為漢譯世界學術名著之一出版。
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現(xiàn)實條件又允許洪謙繼續(xù)其維也納學派哲學的研究了。這時,他的研究重點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不再像20世紀40年代以前那樣,滿足于單純地介紹石里克的思想,而是著力于梳理維也納學派成員及其相關者之間的觀點上的分歧,以及對他們的觀點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和闡釋。他這一時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包含在如下文章之中:《克拉夫特哲學簡述》(《現(xiàn)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述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0年 版)、“Wittgenstein and Schlick” (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Wittgenstein Symposium)、“Moritz Schlick und der logische Empiricismus”(Grazer Philosophische Studien, vol.16/17, 1982)、“Remarks on Affirmation(Konstatierungen)” (Synthese, vol.64, 1985)、“Ayer and the Vienna Circle” (The Philosophy of A.J.Ayer, edited by L.E.Hahn, 1992)。
為了讓國人全面、真實地了解維也納學派的基本思想及其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洪謙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主編了《邏輯經(jīng)驗主義》論文集。該書分上下兩卷,先后于1982年和198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89年又以合訂本形式再版。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西方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哲學論著選輯》為基礎,洪謙主持編譯了《現(xiàn)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遺憾的是,此書直到其逝世后才出版。
進入80年代以后,洪謙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除了經(jīng)常會見來訪的外國哲學家以外,他還多次出國訪問。1980年,他參加了在奧地利舉行的第五屆國際維特根斯坦哲學討論會,并訪問了維也納大學和牛津大學王后學院。1982年,他到維也納參加國際石里克和紐拉特哲學討論會,并再次訪問了牛津大學。1984年,他到維也納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1986年,他應邀到東京大學訪問。1988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分析哲學與科學哲學討論會,并到香港大學做學術訪問。
從1979年起,洪謙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會委員。他也曾兼任牛津大學客座研究員(1980、1982、1984年)和日本東京大學客座教授(1986年)。1981 至1992年,他擔任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研究會名譽理事長。1987 至1992年,與國際友人一起創(chuàng)建中英暑期哲學學院,并擔任名譽院長。
1992年2月27日,洪謙病逝于北京友誼醫(yī)院。
洪謙逝世后,英國《泰晤士報》《衛(wèi)報》《獨立報》等多家著名報紙均發(fā)表了長篇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