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刑事司法領域中的公眾認同主要體現(xiàn)在公眾對于刑事裁判結果的一種接受、采納與判斷上,公正認同是與刑事案件處理結果相關但又明確被排除在訴訟活動之外的一種力量,對此,刑事司法中必須以慎重的態(tài)度來對待公眾認同,通過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來提高案件的公眾度,實現(xiàn)刑事司法的公正、公平。
關鍵詞 公眾認同 刑事司法 司法公正
基金項目:本文系青海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青海藏區(qū)刑事判決公眾認同性研究》(項目編號:16036)階段性研究成果;青海廣播電視大學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課題《青海藏區(qū)刑事判決公眾認同性研究》(項目編號:ddshjrwshk201505yb)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安調珍,青海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157
一、公眾認同的提出
“公眾認同”是隨著一系列影響比較大的、全國性的司法案件的出現(xiàn)而提出的,比如眾所周知的2003年的劉涌案件、2006年的許霆案、2013年的佘祥林殺妻案、邱興華案等。這些案件經過媒體的曝光,社會民眾對于案件的審理以及裁判結果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不滿,再加上近年來我國刑事案件的上訪率居高不下,這就顯現(xiàn)出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即是法院的刑事判決很難獲得社會的公眾認同。
改革開放 30 多年以來,我國克服重重困難,成功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國從來不會回避改革和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各種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去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前多未有、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前多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边@就需要我們不斷完善法律制度,使法院的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所以在“空氣干燥”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仍然需要進一步挖掘訴訟程序在提升司法公信力、化解社會矛盾方面的獨特作用。
二、刑事司法領域中公眾認同的詮釋
當下“公眾認同”(Public recognition)一詞可謂是熱門詞匯,對于公眾認同,可以分為兩個詞來理解,一是“公眾”,另一個是“認同”,對于公眾,是比較好定義的。根據(jù)公共關系理論,公眾是指與一個組織機構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個人、群體或組織,這些個人、群體或組織對該組織機構的目標、生存和發(fā)展具有實際的或潛在的利益關系和影響力。從比較直觀的理解來說,公眾就是除了自己本人之外的其他社會關系主體。那么,什么是認同呢?根據(jù)現(xiàn)代社會認同理論,“認同是一個‘求同和‘存異同時發(fā)生的過程”,有兩個相互對立的意思:一是同一性,即“自我歸類”,與他者共有的素質或者狀況;二是個性,即作為一個長期存在的實體的個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鮮明的個性。社會認同是個體自我界定的一部分,源于個體對其在社會群體中所處地位的認識,以期在價值觀和情感上獲得積極自我評價。認同強調主體的自我建構??ㄌ厮乖诮忉尅罢J同”時說,“關于認同,當它涉及的是社會行動者之時,我認為他是在文化特質或相關的整套文化特質的基礎上建構意義的過程……。認同則是行動者意義的來源,也是由行動者經由個別化的過程而建構的?!?/p>
(一)在刑事司法領域中界定公眾認同
公眾認同介入到刑事司法領域古早已有之,只是現(xiàn)在隨著網絡信息以及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變成了衡量司法公正、公平的一個綜合考量標準。結合近幾年報道的比較多的與公眾認同相關的一些案例。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佘祥林案件、劉涌案、鄧玉嬌案件等等,可以這樣理解為:公眾認同是刑事裁判過程、理由等得到社會的理解、信任,裁判結果得到認可性評價的主觀反映。如2003年的劉涌案中的“劉涌為何大難不死”“劉涌為什么越判越輕”,那就是因為公眾對于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二審判決不能獲得認同,所以出現(xiàn)了“社會各界的軒然大波”“媒體的大肆報道”等描述。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全國司法機關要處理的疑難雜案特別的多,尤其是基層法院,據(jù)筆者了解,一個法官一年的審理案件數(shù)為300多件,即使處于網絡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還有很多的案件我們是不能知曉的。
(二) 公眾認同的特點
1.主觀性。從公眾認同的定義可以看出來,公眾認同,是一個主觀和客觀因素綜合的結果,他是內含著客觀因素的主觀標準。法院和法官刑事裁判的活動過程及裁判結果,是公眾對刑事裁判作出主觀評價的依據(jù)。認同度高低,顯示了客觀裁判與公眾主流價值觀契合程度的高低。法院和法官要提高當事人、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以及社會大眾對自己的認同度,著力點有兩個:一是,并且基礎是,公正裁判,司法為民,“自己做得好”;二是,注重與公眾的信息交流,并加強正面宣傳,“讓別人知道”。那我們也知道,人們的主觀判斷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閱歷的豐富、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會發(fā)生變化,也會隨著案件事態(tài)的發(fā)展出現(xiàn)很多不同的側面,主觀性可能就導致認同隨之具有易變性、不確定性、感性。
2.廣泛性。這個有人也稱之為“公共性”,也即是由認同的主體范圍的不特定性引申出來的特征,但是這個廣泛性是最難把握的。因為這個“公眾”的范圍我們沒有辦法去界定,沒有一個具體的地域劃分和人數(shù)要求,多大范圍的人、多大或者多少群體的集體意愿的表達才算是廣泛公眾?不可估算。而且對于案件的關注因為性質的不同,可能涉及的群體也不不同,不是人人都關注,所以這個范圍是很難劃定統(tǒng)一的。筆者只能說,對于廣泛性只能以社會的普遍關注為依據(jù),而所謂的關注,就是我們所提到的一些熱點案例,媒體報道多,涉及到的疑點多,輿論評論多,明顯的有背司法公正、公序良俗等等。
3.道德性。其實本文所說的“公眾認同”,也俗稱“民意”。那么,相對于嚴謹、理性的法官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范判定案件而言,公眾對于某一案件的看法、建議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的、非理性的道德評價標準。即最樸素的法律觀念“殺人償命”“惡有惡報”“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我們不能說大眾的這種道德評價是不正確的,因為這個在我國刑事量刑政策里面也有對應,即“重罪重罰,輕罪輕罰”,寬嚴相濟。但是有一些因為法律規(guī)定的空白或是不清楚,這就為民眾發(fā)表看法留有余地,出現(xiàn)了情與法的沖突,即“法有限,情無限”,這就需要司法機關在這兩者中間很好的去平衡。
(三)公眾認同與相關概念的界定
1.民意
所謂民意,在盧梭看來,是指國家一切權利的基礎,是高于法律、甚至是游離于法律之外的一種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力量。所以,民意也就是民眾的意愿、見解、主張,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它與認同是一個意思,正如前文所說的,“民意”是公眾認同的俗稱,都是公眾對于社會各種具體性的事務的看法、意見和價值判斷等,是一種最直接的心底反映。這樣說來,兩個概念之間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但筆者認為,它們還是不同的。民意是社會公眾對于法院判決之前或之后對于案情的一種表達,而公眾認同更多的或只能是針對法院判決之后案件的一種態(tài)度,僅僅存在時間上的差異。
2.認同度、接受度
“公眾認同度”,與公眾認同僅一字之差,但二者之間存在著程度的區(qū)別。因為,認同兼具公共性和服從性。所以我們界定,認同它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社會大多數(shù)成員的共同認識;其次,認同最后表現(xiàn)為接受、認可、尊重和服從??傊?,認同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它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數(shù)字,存在一個程度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可以稱為認同度。認同度是認同性的一個直接體現(xiàn),而認同性包含著認同度。
刑事裁判的公眾認同度是指公眾對刑事裁判的過程、結果及理由的理解與認可性的程度。刑事裁判的過程和結果是公眾對刑事裁判作出主觀評價的依據(jù)。所以,對于公眾認同度的評價標準應該包含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方面內容:即一般社會公眾認為刑事裁判的過程及結果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公眾主流的正義觀念。認同度的高低,顯示了“客觀”的刑事裁判與公眾主流價值觀契合程度的高低。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以刑事判決公眾認同度的高低來作為評判刑事裁判“合法性”與“合理性”的標準,這是因為社會公眾賴以評價的前提“主流價值觀”與法官作為判案標準的法律及其背后的法治理念有時候是沖突的。這種沖突情況在習慣法仍然根深蒂固的地區(qū)更為明顯。如青海“賠命價”習慣法存在的某些地區(qū)。公眾刑事裁判認同度的形成是各種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結果,主觀因素蘊含著客觀因素,客觀因素通過主觀因素體現(xiàn)。法院和法官要提高當事人、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以及社會公眾對刑事判決的認同度,關鍵點有兩個:一是要切實公正裁判,爭取刑事裁判在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中獲得廣泛認同;二是要密切關注輿論民情,尤其是網絡輿論,對于引發(fā)公眾熱議、社會關注度高的邊緣性案件在保護當事人隱私、商業(yè)秘密和國家秘密的前提下,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與公眾的溝通交流。這同時也是一個“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過程。
3.評價
“評價”是漢語詞語,意思是指對一件事或者人物進行判斷、分析后的結論。出自宋王栐《燕翼詒錄》、徐朔方《前言》《宋史·隱逸傳上·戚同文》。關于其與認同之間的區(qū)別,首先,一個口語一個字面,認同更加的正式化,而評價比較的隨意。其次,一個注重過程的評定,而另一個更加的注重結果的認可,認同是評價過程的一個綜合結果。最后,認同的范圍是比較廣泛的,其中就包括評價,除此之外還有接受、服從、采納等含義。所以,說二者相等同,還是不合理的。
三、公眾認同介入司法的法律規(guī)制——刑事政策化
(一)樹立法律至上的絕對權威
法律至上是一個法治社會永遠必須遵守的基本信條,其要求做到絕對的信仰法律,法律權威至上。這就引申出來的兩項最基本的要求是:一是制定的法律必須是良法。那種所說的“惡法亦法”,是完全違背社會大眾的意志的。按照現(xiàn)代法治國家的標準,法律必須是體現(xiàn)社會公眾即絕大多數(shù)人的意志的,司法機關只是根據(jù)民眾認可的法律在執(zhí)行裁判過程,只有遵循這個標準,法院作出的裁判才是公正、公平的,社會公眾才能夠認同和接受的。
(二)公眾認同有限介入為原則
在司法實踐中,公眾的意志全面的反映到法律過程中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上文我們提到的,公眾認同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非理性性,并且事實上,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公眾是參與不了的,只是一些所謂的“專家定法”“程序立法”,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法律與民眾意志的融合,通過刑事政策將公眾意志更好的合法化。這就要求一分為二的來對待公眾意志,趨利避害,做到公眾意志和司法的和諧融合。
(三) 以刑事政策化為基本途徑
不管是以人為治的古代還是依法治國的現(xiàn)代民主社會,刑事政策在我國法治化進程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法律的僵硬化和滯后性,在預防和控制犯罪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用。所以,為避免出現(xiàn)公眾對法院裁判強烈不滿的現(xiàn)象,將公眾意志轉化為刑事政策,即是做到刑事政策成為立法漏洞與公眾認同的融合中介。我國尤其強調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這也是對罪刑法定、罪責刑相均衡的刑法制定與應用的一種反映,使國家法律與民眾意志之間發(fā)生良好的互動,為公眾提供一個發(fā)表自己主張的訴求平臺。
參考文獻:
[1]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場與范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權力分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郜占川.民意對刑事司法中的影響考量[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19(9).
[4]陳衛(wèi)東,石獻智.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海學刊,2005(5).
[5]王志強.試論民意的刑事政策化——刑事政策的利益與效益雙本位[J].學術論壇,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