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益華
圖一 明光宮趙姬鍾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桑梓故里、大漢皇朝的龍飛之地。漢代實行郡國并行,在兩漢400余年的時間內(nèi),今徐州地區(qū)先后分封了13位楚王、5位彭城王和4位下邳王。徐州博物館館藏器物中,比較突出的便是兩漢時期劉氏宗室墓葬發(fā)現(xiàn)的各類隨葬品。除印章和封泥外,帶有銘文的器物數(shù)量并不多,現(xiàn)選取其中較為重要的數(shù)件,對所附銘文做一些考釋,不當(dāng)之處,俟方家指正。出土的多件器物上均有“明光宮”“趙姬家”等銘文[1]。史載,明光宮位于漢長安城內(nèi),建于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秋,位于長樂宮北,存在的時間不少于109年。據(jù)《三輔黃圖》“甘泉宮”條所載:“(漢)武帝求仙起明光宮,發(fā)燕、趙美女二千人充之”。[2]東洞山楚王后墓出土銅器的銘文表明,它們應(yīng)曾經(jīng)屬于漢長安城明光宮用器(圖一、圖二)。
趙姬的身份沒有文獻(xiàn)的確切記載,但根據(jù)東洞山漢墓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斷,墓主下葬時處于漢武帝晚期?!摆w姬”應(yīng)是武帝的某位夫人趙氏。而漢代皇室也經(jīng)常會賞賜或賻贈日用器皿等物給旁支或功臣勛貴,例如河北滿城中山王墓發(fā)現(xiàn)的“長信宮燈”及“楚大官”銅鍾等[3],均應(yīng)系得自皇室的賞賜。
銘文當(dāng)中的“明”字為“目”字偏旁,多有人認(rèn)為是錯字,其實這是中國古代對“明”的多重理解,甲骨文中的“明”發(fā)現(xiàn)就有“日”字旁、“囧”字旁、“田”字旁和“目”字旁。由“日”與“月”組成的“明”,像“日月同輝”的樣子?!皣濉弊峙缘摹懊鳌北硎尽霸鹿馔高^窗戶把
圖三“明光宮趙姬鍾”銘文
圖二 “楚糟”銘文
圖四 趙姬沐盤
圖五“趙姬沐盤”銘文
這件銅鍾出土于江蘇徐州東洞山楚王王后墓中,同時暗室照亮”,“囧”本有窗牖的意思;接下來逐漸表示“由暗到明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最終表示“一切明形結(jié)構(gòu)的事物”。 “目”“月”組成的“明”字,表示眼睛睜開看到的光明。
這件銅鍾出土于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銘文共三處,分別為“楚糟”“食官”“一鈞五斤十斗六升”[4],記載了所盛之物和容量、重量等信息(圖三)。
關(guān)于漢代的重量、容量單位,根據(jù)目前學(xué)界比較通行的計算方式,可羅列如下:24銖=1兩,16兩=1斤,30斤=1鈞,4鈞=1石;2龠=1合,10合=1升,10升=1斗,10斗=1斛。
漢代的1兩約為今天的15克,1斤約為250克,1鈞約為7,500克;漢代的1合約為20毫升,1升約為200毫升,1斗約為2,000毫升。據(jù)此,該器物自銘的“一鈞五斤十斗六升”是可以裝下2萬多毫升、17斤重量溶液的。
“楚糟”的“糟”,其本意指谷物在釀酒后形成的渣滓。我們今天所說的“糟粕”就是據(jù)此而來,沉底的酒渣叫“糟”、漂浮的酒渣叫“粕”。《儀禮》中記載酒糟亦可飲用,并用作禮儀祭祀,是五劑之一。而器身的另一處銘文“食官”,表明這件銅鍾屬于負(fù)責(zé)楚王日常飲食的管理機(jī)構(gòu)“食官”,在獅子山漢墓的墓道里就有“食官監(jiān)”的陪葬墓。
銅盤出土于徐州市東洞山楚王后墓,鎏金,重約10千克,腹部陰刻“趙姬沐盤”四字[5]。雖埋藏地下兩千年,出土后仍然金光燦燦。據(jù)《說文解字》,“沐”指洗發(fā)[6]。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典故就關(guān)乎洗發(fā),即周公“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的故事。古人沐、浴分有所指,這件沐盤應(yīng)該是趙姬沐浴用器中的一件(圖四、圖五)。
“盤”字的上半部分“般”,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搬”的本字,表示搬運(yùn)、運(yùn)送。下半部分甲骨文中為“口”,表示用來端送盛器的大盤子,金文用“皿”代替“口”,明確“盤”的“器皿”性質(zhì)。有的金文用“金”代替“皿”,表示用金屬制成的“銅盤”。籀文承續(xù)金文字形。篆文用“木”代替籀文字形中的“皿”或“金”,表示用漆木板作成的“木盤”。因此“盤”可以分別寫作“盤”“鎜”“槃”。依此也確定了徐州博物館館藏原定名為“宦者尚浴銀沐鑒”的器物應(yīng)為“宦者尚浴銀沐鎜”。
圖六“宦者尚浴沐”銘文
圖八 “宦者尚浴沐鋗”銘文
圖九 銅杵臼、銅量
該器出土于1995年發(fā)掘的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中,銘文有數(shù)處,分別為“宦者尚浴銀沐鎜”“容二石一斗五升”“重一鈞十八斤十兩”“第乙御”等[7]。這是目前中國出土的漢代時期體量最大的銀器之一。從發(fā)掘之初,器物上的銘文一直被認(rèn)為是“宦眷尚浴銀沐鑒”,解釋為“楚王及內(nèi)眷沐浴用器”[8],2012年徐州博物館編著的《古彭遺珍》一書中,將“眷”更正為“者”,解釋為“宦者為宮中的宦官,主司楚王宮中的沐浴盥洗之職”[9]。銘文記錄了銀鎜的用途、重量和容器,表明其是沐浴用器。據(jù)銘文可知其重量為12千克,按照容積換算推斷,能裝43升的水(圖六)。
圖七 銀鋗
“宦”并不一定是指我們所理解的太監(jiān),字體從甲骨文開始至今沒有多大的變化,本義是指“家奴”?!盎抡摺痹诠糯堑弁跎磉叺膶J虄?nèi)臣,地位和職權(quán)都很高,甚至被列為星官。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所出的漢簡《二年律令》中,把為皇帝服務(wù)的郎官稱為“宦皇帝者”[10];《后漢書·宦者傳序》:“宦者四星,在皇位之側(cè)”[11];唐代楊炯的《渾天賦》中有“天皇對於攝提,皇極臨於宦者”的描述[12],可見宦者與帝王的關(guān)系密切。
“尚”意為掌管宮廷事物,如尚食(掌帝王膳食)、尚寶(掌理寶璽、金銀、符牌等事)、尚衣(掌管帝王衣服)等?!吧性 奔凑评磴逶∈挛锏墓倜?。那么,這件銀鎜就是楚王的宦者中負(fù)責(zé)楚王沐浴事務(wù)的官員掌管的器物。
這件器物同樣出土于獅子山楚王墓,銘文為“宦者”“尚浴”“沐鋗”“容一石一斗八升重廿一斤十兩十朱第一御”等[13]。據(jù)《說文解字》:“鋗,小盆也”[14],就是盥洗沐浴時的溫水器具。該器重量為5.4千克,可裝約23.6升的水。出土?xí)r,鋗內(nèi)還放有洗澡用的圓形搓石即“?”、漆木奩盒和漆笥。漆木奩已殘朽,內(nèi)放有云母、石英石塊等礦物制品,當(dāng)與漢代貴族的養(yǎng)生保健相關(guān)。漆笥內(nèi)裝有植物的莖葉,還疊放有一件浴巾(圖七、圖八)。
圖十 金帶扣
圖十一 豹形銅鎮(zhèn)
圖十二 豹形銅鎮(zhèn)銘文
這是一套組合器物,出土于2005年發(fā)掘的徐州羊鬼山楚王后墓陪葬坑,與數(shù)件套的大銅鑒、銅鍪、銅扁壺等沐浴盥洗用器同時出土[15]。銅臼銘文為“武庫”“重廿一斤”“宦者藥府”、大銅量銘文為“宦者”“重八兩”、小銅量銘文是“宦者”“重五兩第一”。銘文內(nèi)容表明,這些是用來搗制和稱量藥物的器皿(圖九)。
“武庫”是儲藏器物的倉庫,主要放置兵器等軍械?!稘h書·高帝紀(jì)》:“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倉”[16],漢長安城武庫遺址已做了部分發(fā)掘。對于同制京師的諸侯王國來說,武庫也是必須配備的機(jī)構(gòu),用于儲存軍需物資及其他器物。
圖十三 五十湅鋼劍及銘文
圖十四 大陶甕銘文
圖十六 陶騎兵俑銘文
圖十五 陶騎兵俑
這兩件帶扣均出土于獅子山楚王墓,整個腰帶通長97、寬6厘米[17]。腰帶兩端為純金鑄成的帶扣,中間由絲帶編綴三排海貝組成帶體,海貝中加綴了數(shù)朵金花裝飾。從銘文“一斤一兩十八銖”“一斤一兩十四銖”計算,這兩件帶板分別重275克和280克(圖十)。
順帶談一下古代的斤、兩,有一個成語叫“半斤八兩”,漢代一斤為十六兩,八兩剛好是半斤。半斤與八兩二者輕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dāng),一般作貶義用。換算過來,漢代的一斤約為今天衡器的250克。
器作臥豹形,出土于獅子山漢墓,銘文為“尚臥”“重十三斤十二兩十八朱鉛重十九斤十三兩十朱”[18](圖十一、圖十二)。
“尚臥”是掌管宮廷內(nèi)起居事務(wù)的官名,銘文的重量則表明該器采用了銅鑄外形、體內(nèi)落鉛的方法制作而成。在漢代,坐臥的方式都是席地,一般會鋪有一張席子來提高舒適度。為了保證人們在起身落座時候席面的平整,就會在席子的四角壓上這樣的鎮(zhèn)。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漢代的鎮(zhèn)多為青銅制成,偏愛動物形象,如豹、猿、熊、羊等,也有少量的鎮(zhèn)是鐵質(zhì)的,多4件為一套。
這把劍是1978年在徐州市銅山縣潘塘公社拖龍山南側(cè)一座小型磚室墓中發(fā)現(xiàn)的,劍身通長109厘米,把手處有麻織物痕跡,原有劍鞘,已朽。劍把正面有隸書錯金銘文一行,“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孫劍□”“直千五百”[19](圖十三)。
“建初”年號在中國古代凡四見,根據(jù)墓葬同出陶器及“五銖”“貨泉”等錢幣判斷,此處的“建初二年”應(yīng)屬東漢章帝時期,即公元77年?!笆窨ぁ睗h代屬益州,即今四川成都地區(qū)?!拔鞴す佟笔钱?dāng)時的習(xí)稱“蜀郡西工”之意,“工官”是負(fù)責(zé)制造日用品、武器等的官方手工業(yè)機(jī)構(gòu)?!巴鯋帧本褪侵圃爝@把劍的工匠名?!皽嫛蓖ā盁挕?,是一種冶鐵工藝,現(xiàn)在還有所謂“百煉鋼”的說法?!爸薄蓖ā爸怠?,就是價值的意思,那么這把劍的價值就是東漢章帝時的1,500枚銅錢了。
通過分析劍上銘文并利用儀器檢測能夠證明這是一把鍛造于公元77年的鋼劍。此劍具有極高的科技價值和文物價值,也是目前在中國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鋼劍之一。
這件陶甕出土于獅子山楚王墓的庖廚間,銘文為“東鄉(xiāng)安國”“費(fèi)伯”“司乙八”等[20]。這些文字記載了陶甕的產(chǎn)地、容量、工匠的姓名,以及工匠制作印記,同時出土的還有7件大陶甕,里面存放有食物和美酒,4件小陶甕,里面存放有肉醬、荸薺醬等,這些足以顯示楚王日常飲食種類的豐富(圖十四)。
從銘文可以看到文字的簡化從漢代甚至更早就已經(jīng)開始了,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chǔ)上,為適應(yīng)書寫便捷的需要產(chǎn)生的字體?!墩f文解字》中解釋“隸”的意義是“附著”,《后漢書·馮異傳》則訓(xùn)為“屬”,這一意義到今天還在使用,現(xiàn)代漢語中就有“隸屬”一詞?!稌x書·衛(wèi)恒傳》《說文解字序》及段玉裁注,也都認(rèn)為隸書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隸書是小篆的一種輔助字體。而隸書對篆書的簡化是毋庸置疑的,是把象形的文字轉(zhuǎn)化為符號的文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它的生命力和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跡。
這件俑出土于獅子山兵馬俑坑,通高59厘米,因馬下腹部刻劃有“衣駒”二字故名[21]。“衣駒”二字,此前的出版物均釋為“飛騎”,故這件騎兵俑也被稱為“飛騎俑”[22]。仔細(xì)觀察俑身銘文,可知原來釋文有誤(圖十五、圖十六)。
“衣”,甲骨文字形像領(lǐng)口、兩袖兩襟構(gòu)成的服裝。本意為兩袖寬松、兩襟相掩的服裝。金文將上半部分的“領(lǐng)口”寫成“人”,篆文“”基本承續(xù)金文字形,早期隸書“”承續(xù)篆文字形,晚期隸書“”有所變形,兩袖、兩襟的形狀消失,和今天的“衣”字幾乎一?!榜x”字從“馬”,右半部分“句”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勾住、系住,本義為初上韁繩的少壯馬匹。
[1]徐州博物館:《徐州石橋漢墓清理簡報》,《文物》1984年第1期。
[2]何清谷:《三輔黃圖校注》,中華書局,2005年,第136頁。
[3]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滿城漢墓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
[4]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fā)掘隊:《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fā)掘簡報》,《文物》1998年第8期。
[5]徐州博物館:《徐州石橋漢墓清理簡報》,《文物》1984年第1期。
[6](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7]同 [4]。
[8]中國國家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大漢楚王》,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230頁。
[9]徐州博物館:《古彭遺珍——徐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精選》,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第287頁。
[10]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8頁。
[11](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傳序》,中華書局,1965年。
[12]祝尚書:《楊炯集箋注》,中華書局,2016年,第8頁。
[13]同 [4]。
[14](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15]資料尚未發(fā)表,現(xiàn)存徐州博物館。
[16](漢)班固撰:《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64頁。
[17]同 [4]。
[18]同 [4]。
[19]徐州博物館:《徐州發(fā)現(xiàn)東漢建初二年五十湅鋼劍》,《文物》1979年第7期。
[20]同 [17]。
[21]徐州博物館:《徐州獅子山兵馬俑坑第一次發(fā)掘簡報》,《文物》1986年第12期。
[22]中國國家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大漢楚王》,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84頁;徐州博物館:《古彭遺珍——徐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精選》,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