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 古籍研究所,長春 130012)
魏晉南北朝官僚銓敘之常制為九品官人法,其運作程序歸結起來就是計資定品授官,居中發(fā)揮決定功效的核心要素即本文所要探討的“資”。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雖是異族政權,但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卻將華夏門閥士族制元素融會貫通并推向極致,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和豐富的史料記載便成為透視該體制全貌的重要素材。北魏文獻中不乏“資”的實例,作為朝廷選拔官僚的基本依據(jù),其對仕途和待遇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應該引起學界的高度注意?,F(xiàn)有成果諸如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先生《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注]〔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韓昇、劉建英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中國學者??偙笙壬恫牟徊凝S史學叢稿》[注]??偙螅骸恫牟徊凝S史學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閻步克先生《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注]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和《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注]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張旭華先生《九品中正制略論稿》[注]張旭華:《九品中正制略論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陳長琦先生《官品的起源》[注]陳長琦:《官品的起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盡管在制度總體方面貢獻突出,但對北魏的具體情況缺少連續(xù)關注;新近又有日本學者漥添慶文先生《北魏后期的門閥制——起家官與姓族分定》[注]〔日〕漥添慶文:《北魏后期的門閥制——起家官與姓族分定》,徐沖譯,《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六卷,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量化分析世資與起家層級的對應關系。故筆者試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溝通士族制發(fā)展的首尾兩端,即魏晉與北魏的內在關聯(lián),著重考察北魏對“資”的操作運用,管窺門第社會的機理和邏輯,進而揭示北魏社會進化的潮流趨勢,至于研究方法和具體結論妥當與否,還望專家不吝賜教。
要弄清北魏士族語境下“資”的特定含義,首先要了解其在士族制的源頭魏晉時期的初始狀態(tài)。對此,有幾家觀點應該重視。??偙笙壬鷩@士族門第“二品系資”問題展開探討:“二品是上品,應由德充才盛者取得??墒俏鲿x竟正式增加一個標準——資。換言之,如果資不夠,即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這在門閥制度發(fā)展史上,是一個里程碑。所謂資,漢魏之時多稱閥閱。如前所述,閥閱本來僅指個人當官的功勞與資歷。由于資歷中可以包括功勞,多半體現(xiàn)功勞,逐漸便簡稱為資。后來資亦包括父祖的功勞與資歷,于是又有了門資、世資等熟語。由于當官的功勞、資歷與官位高低往往一致,所以‘系資’的最簡便辦法,便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來衡量?!盵注]??偙螅骸恫牟徊凝S史學叢稿》,第159頁??傊粋€人的“資”包括自己和父祖的功勞、資歷,可由家門整體的官爵水平集中量化體現(xiàn)。
陳長琦先生將“資”的詮釋同“資品”一詞聯(lián)系起來,指出:“‘資’在文獻中有多種用法,是一個含義頗廣的概念。常有‘門資’、‘世資’、‘官資’等。……門資就是一個家族既往的、世代累積的社會政治及文化資源。它反映的是一個家族、家門既往的社會政治、文化地位,并影響著一個家族當下及未來的社會政治、文化地位的走向?!T資是一個家族世代累積的社會政治文化資源,因而又往往稱之為‘世資’。……(官資)資途,無疑是指官途?!墨I中亦有資品的用法,并用于稱呼這個附屬于個人的品?!盵注]陳長琦:《官品的起源》,第94-98頁。簡言之,“資”有三種內涵:其一是家族長久積淀的深厚底蘊;其二是個人的仕宦資歷;其三是基于門第世資評議人才的資格等級,即所謂資品、鄉(xiāng)品、人品、中正品等。
張旭華先生則認為:“晉代所言之‘資’有家世門閥、任官資歷和中正品第三種含義。那么,在上述三義中,何則與‘資品’之‘資’最為契合呢?依據(jù)史傳,‘資品’之‘資’乃是指第二義而言,也就是指任官資格、資歷與資次,而與家世門第無關。‘資品’連稱,通常是指官職升遷時對于本人的任官資歷與所獲鄉(xiāng)品的一種綜合要求,并非是專指中正品第一項?!盵注]張旭華:《九品中正制略論稿》,第159頁??梢姡麑Α百Y”的界定與陳長琦先生如出一轍,只是對“資品”的理解別出心裁、新穎獨到,在他看來,該詞組中的“資”不是厘定鄉(xiāng)品所依據(jù)的門第世資,而是與鄉(xiāng)品并列的官資履歷。
閻步克先生也持類似的看法:“魏晉時所言之‘資’略有三種。其一為一般所言之資格、資歷。……其二為中正之品第?!淙^士人之門閥?!盵注]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第139頁。他后來又深刻闡發(fā)古代系之于人,而非附麗于職位的品位分等現(xiàn)象,具體落實到六朝即形成與“資”緊密聯(lián)系的“門品秩序”。他說:“官僚等級制中潛藏著的品位萌芽如得東風送暖,開始抽條生花。九品中正制度應運而生,朝廷上各種散官名號不斷委積繁衍,從中發(fā)展出了‘清官起家遷轉之途’,日益發(fā)達的‘清濁’觀念對應著士庶之別、文武之別和官吏之別。它們與士族門閥的傳統(tǒng)門第構成的錯綜復雜局面,就是所謂‘門品秩序’?!@一階段德、才仍為評定人品的極重要標準。不過與此同時,中正的品狀已逐漸向權貴傾斜,進而向士族門閥傾斜了。除能力、功績和資歷等行政考慮之外,官僚開始依照新的范疇,也就是依門第范疇而被區(qū)別為不同層類?!盵注]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366頁。概括可知,門品秩序涉及的“資”涵蓋其所述的資格、中正品和門閥三類情況。
遺憾的是,中國學者對“資”的解釋雖然精彩周詳,然放眼整個國際漢學界,方知皆非首創(chuàng)。事實上,早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東洋史京都學派第二代掌門宮崎市定先生已有明論:“‘資’有兩重意思,稱‘門資’、‘資蔭’等的時候,‘資’是根據(jù)家世而自然賦予其人的資格,和‘門第’、‘姓第’,或者單稱為“第”的意思相同,就是先天的資格。但是,‘資’還有表示通過個人的經歷后天取得的資格的意思?!盵注]〔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第257頁。宮崎氏盡管把“資”的含義歸納為“先天的家世”和“后天的個人”兩層,但實際包含家世背景、門品等級和履歷資格三項環(huán)節(jié)。中日兩國學者雖視角、立場各異,卻有著共同的學術追求,故而在長期隔絕的狀態(tài)下殊途同歸、不謀而合。
總括以上,“資”作為魏晉官場司空見慣的高頻詞匯,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朝廷銓敘的依據(jù)。其內容涉及個人及父祖先世的仕宦資歷和功勞業(yè)績,只是為方便統(tǒng)計核算,才簡化為以官爵品秩為基本單位。基于此,它又形成一種永久附著于人身的資格等級,在門第至上的士族社會決定仕途前景、施展空間和資源分配,從而有效建構固化、封閉、世襲、壟斷的閥閱體制。明乎于此,再將北魏的情況與之比較,便不難顯現(xiàn)二者在中古士族制發(fā)展軌道上的關系。
比較而言,“資”在北魏文獻中出現(xiàn)的頻次絕不少于魏晉,且相關操作漸趨成熟穩(wěn)定、規(guī)范有序,研究賴以順利展開。有理由相信,經歷漢化和士族化風潮洗禮的北魏在官僚銓敘方面能夠做到唯“資”是從。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四月乙丑詔:“任賢明治,自昔通規(guī),宣風贊務,實惟多士。而中正所銓,但存門第,吏部彝倫,仍不才舉。遂使英德罕升,司務多滯。不精厥選,將何考陟?八座可審議往代貢士之方,擢賢之體,必令才學并申,資望兼致?!盵注]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卷八,第198-199頁。引文句式上下互舉并列,末尾的“資”照應先前的“門第”,證實它確實包含門閥因素。出土材料中亦不乏類似記載。如《皇甫驎墓志》:“景明元年中,旨格初班,簡選臺資,窮盡州望,除君為別駕。”[注]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1頁?!洞薹夷怪尽罚骸班l(xiāng)部望資,弓車不已?!盵注]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62頁。都強調銓選應資、望兼顧。需要說明的是,在貴族社會,分別基于家世、德才的“資”與“望”其實并不矛盾,高門名望聚攏一流資源和機遇,在培育卓越情操素養(yǎng)上自然占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恰如日本學者谷川道雄先生所說:“六朝貴族本來具備兩個特征:一是高貴的家門,二是出眾的個人人格。二者原本不可分割,一種高貴的家門養(yǎng)育卓越的人格,而卓越人格使家門越發(fā)高貴?!盵注]〔日〕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馬彪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97頁??陀^公正地評價,往往門第越尊顯,治世的志向和才干就越出類拔萃,基層民眾反饋的鄉(xiāng)論輿情相應地越積極正面,二者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關系。必須承認的事實是,在優(yōu)質資源過度集中的情況下,高門第本身就意味著高品質。那種受階級斗爭影響,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僵化思維,甚至刻意迎合意識形態(tài)歪曲事實的手法,都是背離唯物史觀的。過去片面夸大士族坐享富貴、腐朽寄生的消極面,掩蓋其自我抑制、弘揚公義、勇?lián)熑蔚姆e極面,無疑是選擇性認知的偏差。
北魏“資”的門閥因素由哪些部分組成,這是值得深究的問題。就現(xiàn)有材料來看,起碼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官職。史載,孝文帝太和年間,著作佐郎成淹為慕容白曜鳴冤:“臣伏見故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青州刺史、濟南王慕容白曜,祖父相資,世酋東裔,值皇運廓被,委節(jié)臣妾?!盵注]魏收:《魏書》,卷五○,第1120頁。此處的“資”應指慕容白曜的先人充任宰輔的資歷。二是爵位。史載,孝明帝時,蕭梁犯邊,彭城王元劭上表:“偽豎游魂,窺覦邊境,勞兵兼時,日有千金之費。臣仰籍先資,紹饗厚秩,思以埃塵,用裨山海。臣國封徐州,去軍差近,謹奉粟九千斛、絹六百匹、國吏二百人,以充軍用?!盵注]魏收:《魏書》,卷二一,第584頁。因言及捐獻彭城封邑的衣食租稅和役吏,故這個“資”是繼承父輩的王爵。三是皇族身份。《元周安墓志》:“具彰于玉牒,允備于金騰者矣?!Y帝緒?!盵注]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247頁。墓主世系為景穆皇太子之孫,汝陰靈王之子,明載玉牒的“資”定為高貴的皇家血脈??傊蔽旱摹百Y”囊括官職、爵位和皇族身份,系體制內范疇,至于不易量化的政治表現(xiàn)和功勞業(yè)績則匯聚其中并以之為媒介間接體現(xiàn)。
北魏的“資”既是家族閥閱的反映,勢必會有世代的嚴格要求。前引慕容白曜的“資”只追溯父祖兩代。臺灣學者毛漢光先生甄別士族門第把標準設置為曾祖、祖父和父親三代,理由源自孝文帝厘定胡漢姓族的詔令[注]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144頁。。這應是當時通行的慣例。孝明帝熙平二年(517),江陽王元繼抗議剝奪拓跋疏宗的祭祖資格,表奏曰:“臣曾祖是帝,世數(shù)未遷,便疏同庶族,而孫不預祭。斯之為屈,今古罕有?!姼咦嫘⑽幕实壑钽尯?,取曾祖之服,以為資蔭,至今行之,相傳不絕。而況曾祖為帝,而不見錄”[注]魏收:《魏書》,卷一○八,第2763頁。,明確將“資”的上限劃到曾祖。與之相印證,北魏根據(jù)家傳、譜牒、行狀如實撰寫的墓志標榜閥閱多數(shù)溯及曾祖,現(xiàn)存的高道悅、李璧、張盧、石育、赫連悅、崔混、張瓘、李挺、于纂、李頤、陸紹、楊穎諸志[注]分別參見: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104、118、126、306、275、326、314、350、200、179、235、61頁。皆為實例。實際上,中古大族尋根溯源不必過遠,因為一朝士族皆因緣際會、趁勢崛起的新貴,長盛不衰的舊族非常罕見,門第主要取決于現(xiàn)世軒冕,而非祖先的榮冢枯骨[注]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4-55頁。。當然也不能太近,畢竟士族資望的形成實難一蹴而就,必備深厚的內涵積淀,按照當時社會流動的一般水平至少需要三世,俗語所謂“三代以下無貴族”就是這個道理。美籍華人學者何炳棣先生特別強調三代履歷考察社會血液循環(huán)的標志意義[注]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26頁。,無疑是有歷史根據(jù)的。
北魏的“資”涵蓋三代閥閱,若以每代平均25至30年計算,跨越時段將長達近百余年。其所累積的厚重資歷既有入魏后的,處理起來還較容易;恐怕也少不了前朝的,這就牽扯到如何對待前朝舊資的問題。祝總斌先生研究發(fā)現(xiàn):“北魏建國至顯祖時從未清定士族,所云‘高門’、‘中第’,自依五胡十六國以來,特別是慕容寶之制。隨著漢化的推行,北魏孝文帝定姓族,一方面對鮮卑貴族固然不得不以當代三世官爵為標準;另一方面對漢人重定士族高下,則似乎是以魏晉官爵為主要標準,至少定第一流高門是如此?!盵注]??偙螅骸恫牟徊凝S史學叢稿》,第196頁。換言之,前朝舊資,北魏一概接受并承認,其效力獲得充分尊重。典型事例如《王曦墓志》:“曾祖謐,苻世侍中。祖儒,熒陽太守??急耄菏勒裢④?、黑城鎮(zhèn)將?!盵注]王沛、王木鐸:《北魏王曦墓志簡析》,《洛陽考古》2016年第1期,第73-76頁。世資涉及前秦?!独铊的怪尽罚骸霸嫔袝?,操履清白,鑒同水鏡,銓品燕朝,聲光龍部。祖東莞,乘榮違世;考齊郡,養(yǎng)性頤年?!盵注]于芹:《李璧墓志探析》,《中原文物》2016年第5期,第72-75頁。世資涉及后燕。遑論前朝,即便對峙的敵國資歷也能在北魏平等地置換官職。獻文帝時,劉宋徐州刺史崔道固二度歸降,頌揚北魏的寬宏:“臣資生南境,限隔大化,本朝不以卑末,委授藩任?!盵注]魏收:《魏書》,卷二四,第629頁。足見,北魏對本朝內外的資歷一視同仁,以維護士族門第的連續(xù)性和一貫性。
北魏“資”的功用是比較門閥等級和確定職務待遇。孝明帝孝昌年間,大臣袁翻與朝廷討價還價,上表曰:“竊惟安南之與金紫,雖是異品之隔,實有半階之校;加以尚書清要,位遇通顯,準秩論資,似加少進。語望比官,人不愿易。臣自揆自顧,力極求此,伏愿天地成造,有始有終,矜臣疲病,乞臣骸骨,愿以安南、尚書換一金紫?!盵注]魏收:《魏書》,卷六九,第1544頁。其實就是介意安南將軍、都官尚書與金紫光祿大夫在“資”上的差別得失。所以,“資”應是既能代表家世整體水平,又可比照計量的一個確切數(shù)值。史載,高陽內史崔振,“高祖南討,征兼尚書左丞,留京。振既才干被擢,當世以為榮。后改定職令,振本資惟擬五品”[注]魏收:《魏書》,卷五七,第1272頁。。崔振匯總先世官資,特別是其父五品太守得來的“本資五品”定為加權后的平均數(shù),因世資的內容主要是官爵品級,它自然也以“品”為單位?!段簳肪硪灰灰弧缎塘P志》所云“本品之資”,亦可為證。必須強調的是,所謂“本資”,不光是宮崎市定先生所說“以其個人的能力所到達的地位”[注]〔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第257頁。,實乃包括本人在內全族政治勢力的濃縮,它與直接衡量門第的人品、鄉(xiāng)品、資品或中正品還不是一回事,兩者之間尚需按特定比例換算搭配。
如前所述,北魏的“資”首先是統(tǒng)計家世閥閱的結果,數(shù)值高下決定了門第等級和身份地位,具體的對應規(guī)則詳見唐代譜學大師柳芳所論:“‘郡姓’者,以中國士人差第閥閱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盵注]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卷一九九,第5678頁。此乃普通的庶姓臣僚,凌駕其上者還有堪稱天潢貴胄的皇帝三世以內的骨肉至親[注]劉軍:《試論北魏王朝的“宗室選”》,《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第113-118頁。。北魏士族等第依次為天潢貴胄,膏粱、華腴(合稱膏腴),甲、乙、丙、丁(合稱四姓),劃分的標準即由三世官爵或皇室血緣構成的“資”。令人困惑的是,引文中所列代表性官職的品級該用哪部職員令衡量。宮崎市定先生和毛漢光先生不約而同地援引太和十九年(495)定姓族之際業(yè)已頒行的新品令,得出的結論如下:膏腴層位的三公正一品,尚書令正二品,仆射從二品;四姓層位的尚書、領軍、護軍、九卿、方伯(上州刺史)正三品,散騎常侍、太中大夫從三品,吏部郎中正四品,正員郎正五品。[注]〔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第267頁;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第146頁。問題在于,新令品分正從上下,如何能算出前引崔振那般品數(shù)齊整的本資。況且,按照法學常識,律令一般遵循從舊即時原則,往往不具備溯及既往的“溯及力”,前太和時代(甚至包括東晉、南朝和五胡十六國)產生的世資怎能生搬硬套太和末葉的官品標尺。同理,漥添慶文先生采用太和十七年(493)試行的前職員令加以衡量亦不合適。[注]〔日〕漥添慶文:《北魏后期的門閥制——起家官與姓族分定》,徐沖譯,《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六卷,第137頁。故而,筆者推測“資”的計算應以通行北魏前期、品不分正從的晉品令為基準。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十二月,廷議員外將軍陳終德為祖母守喪儀制,關于他是否具備“士”的身份,太常卿劉芳認為:“案晉《官品令》所制九品,皆正無從,故以第八品準古下士。今皇朝《官令》皆有正從,若以其員外之資,為第十六品也,豈得為正八品之士哉?”[注]魏收:《魏書》,卷一○八,第2795頁。佐證用太和品令核算“資”存在無法解決的技術障礙,不如晉令簡便精確。所以,上述推想并非毫無理由。
按唐代杜佑編撰的《通典》卷三七《職官·秩品二》所載晉品令:膏腴層位的三公一品,尚書令、仆射三品;四姓層位的尚書、領軍、護軍、九卿、散騎常侍三品,方伯四品,吏部郎中五品,正員郎六品,太中大夫七品。分別解算均數(shù),求得各自的概略區(qū)間:世資一至三品者為膏腴,處于士族上層,為一流高門;世資四至五品者為四姓,處于士族下層,為一般高門。經過這番轉換,代表家世閥閱的“資”便與出身等第直接掛鉤。據(jù)此,北魏文獻中的士族人物,只要算出他三代(至少能保證兩代)的世資均值,就能在門閥序列中找到相應的位置。
反映家世閥閱的“資”建立士族的門第等級,唯簿伐是從九品官人法根據(jù)門等授予不同的鄉(xiāng)品。這樣一來,“資”就順理成章地對接貼附人身的仕宦資格,未來仕途的起點、終點以及連接二者的晉升通道便由此奠定。北魏確有鄉(xiāng)品的概念?!对澳怪尽罚骸昂鬄槿昴贤跻悦萝灿H重臨京牧,妙簡忠良,銓定鄉(xiāng)品,召公為州都,委以選事,區(qū)別人物,涇渭斯敘?!盵注]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228頁。因其是“資”的綜合評估,才產生“資品”的別稱。高陽王元雍諫宣武帝考陟:“臣又見部尉資品,本居流外,刊諸明令,行之已久?!盵注]魏收:《魏書》,卷二一,第554頁。能夠標識流內、流外身份的只能是鄉(xiāng)品,足證該詞是與鄉(xiāng)品相通的官方術語。不過,北魏史料中鮮有鄉(xiāng)品或資品的直接記錄,這是因為它與起家官常按相差四等的比例搭配。通過分析起家信息便可知曉,時人對此心知肚明,秉承“常事不書”原則的史乘漸漸就忽略了。[注]〔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第66頁。那么,只要借助起家折射的鄉(xiāng)品,就能探明“資”與鄉(xiāng)品的兌換關系。
筆者遍檢完整保存家世履歷的北魏墓志,篩選晉令標準下世資、起家信息俱全的材料列如表1。表1充分顯示世資、門第、起家官、鄉(xiāng)品四者之間的對應規(guī)律。若有效濾除人生和官場中諸多偶然因素,以晉令為標尺的常制下:世資一至三品的膏腴子弟,例以五品官起家,授一品鄉(xiāng)品;世資四至五品的四姓子弟,例以六品官起家,授二品鄉(xiāng)品。眾所周知,中正劃定鄉(xiāng)品數(shù)級有九,然二品為士族身份的底限。此外,凌駕庶姓臣僚的皇家至親獨享四品官以上起家的“宗室選”,特授超品鄉(xiāng)品,不在中正評議范圍之列[注]劉軍:《新出元淵墓志所見北魏超品宗室的仕進特征——兼論城陽、廣陽二王沖突之實質》,《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第174-180頁。。實際上,世資豈止限定起家釋褐,仕途巔峰在很大程度上亦受其左右。前述天潢貴胄擁有出任宰輔、位極人臣的資格,膏腴擁有跨越象征中央核心權力圈的三品九卿線的資格,四姓擁有跨越象征公卿大夫層位的五品官僚線的資格[注]劉軍:《北魏門閥士族制度窺管——以新見封之秉墓志為中心》,《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第157-164頁。,即是證明。北魏士族計資定品就在超品至二品的范圍內展開,處于整個鄉(xiāng)品序列的最頂端,其與寒庶的鴻溝勢若天隔,即便本階層內部的壁壘亦清晰明辨,中古貴族制社會的核心機理“流品”信條由此表露無遺,居中起到隔斷作用的正是家族累世積淀的“資”。這種“資”在“量”上的差別顯而易見,但在“質”上的層級檔次卻只有利用鄉(xiāng)品為媒介才能闡明。
表1.北魏墓志中的官爵世資簡表
備注:“資料出處”一欄中的縮寫,“匯”為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疏”為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中華書局2005年版),“洛”為齊運通《洛陽新獲七朝墓志》(中華書局2012年版),“墨”為葉煒、劉秀峰《墨香閣藏北朝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其后數(shù)字為所出頁碼。
銓敘是指審查官僚資格、業(yè)績,確定職位授予和升降的過程。在士族化運動如火如荼的北魏洛陽時代,世資門第堪稱決定銓敘的第一要素?!俄f彧墓志》:“高祖孝文皇帝定鼎嵩瀍,親簡人門,太和十九年,欽公高辯,顧謂仆射李思沖曰:才明如響,可除奉朝請,令優(yōu)游道素,以成高器?!盵注]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第128頁?!锻鯐\墓志》:“選部取人,尤重門德,遂以訪第入仕?!盵注]葉煒、劉秀峰:《墨香閣藏北朝墓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32頁??芍^實況。針對這種選材傾向,韓顯宗批評說:“今之州郡貢察,徒有秀、孝之名,而無秀、孝之實。而朝廷但檢其門望,不復彈坐?!崩顩_亦表達類似看法:“若欲為治,陛下今日何為專崇門品,不有拔才之詔?”[注]魏收:《魏書》,卷六○,第1339、1343頁。反證家世背景受重視的程度。那么,作為門第縮影的“資”,在銓敘的技術環(huán)節(jié)到底怎樣操作,這是頗值得深究的問題。
隨著北魏士族制日臻完善,“資”的強大效能在登仕階段即已體現(xiàn)。首先,家族的“資”呈報官府備案,一經確認就會自動生成相應的仕宦資格,再交由尚書吏部酌情安排起家事宜。史載,宣武帝永平四年(511)七月,“詔改宗子羽林為宗士,其本秩付尚書計其資集,敘從七已下、從八已上官。”[注]魏收:《魏書》,卷一一三,第3004頁。這里的“資集”應為本人資歷與先祖世資的合并,新令從七至從八品換算舊令為五、六品,剛好處于士族的起家層位,符合宗子羽林脫胎換骨后“士”的身份。孝明帝時,文武官員比肩入仕,“時羽林新害張彝之后,靈太后令武官得依資入選”[注]魏收:《魏書》,卷六六,第1479頁。;權臣元叉秉承帝后意旨,“奏立勛附隊,令各依資出身,自是北人悉被收敘”[注]魏收:《魏書》,卷八一,第1793頁。。這些撫慰代北武人之舉措必是比照士族常制擬定的。“資”對起家的影響,除使天潢貴胄、膏腴、四姓各自拉開一級距離外,還能左右象征聲望度、效力值和利益回報率的清濁職務的歸屬。如《染華墓志》:“君統(tǒng)基承緒,在于舊京。于時普選高門子,蹔衛(wèi)皇宮,乃出身應召,得為領表。及遷鼎洛邑,料隔清濁,既夙廁混流,釋褐乖分,太和廿年除皇子北海王常侍?!盵注]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第124頁。正是因為染華世封侯、伯高爵,擁有一流世資,才讓他在侍從武官中脫穎而出,率先改換典型清職。進而推知,“資”的檔次越高,獵取清職的概率越大,于清流行列的班位也就越靠前。
仕途遷轉,不同的職務階梯對應特定的“資”,惟有符合條件,方能入圍候選。《元暐墓志》:“瑣門注望,其來日久,將委喉唇,事資執(zhí)戟,除給事黃門侍郎?!盵注]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217頁。意即志主的門資堪任門下省的次長。正史中頻見類似情況。孝文帝褒獎李彪:“彪雖宿非清第,本闕華資,然識性嚴聰,學博墳籍,剛辯之才,頗堪時用,兼憂吏若家,載宣朝美,若不賞庸敘績,將何以勸獎勤能?可特遷秘書令,以酬厥款?!盵注]魏收:《魏書》,卷六二,第1389頁。說明常態(tài)下清望至極的秘書令必匹配頭等的門資,而才華橫溢的李彪只是破格提拔的特例。又史載:“劉騰,字青龍,本平原城民?!舨繃L望騰意,奏其弟為郡帶戍,人資乖越,清河王懌抑而不與?!盵注]魏收:《魏書》,卷九四,第2027頁。戍主執(zhí)掌要地防務,責任重大,故苛求門資,絕非賤民役吏可以染指。劉騰兄弟近乎士家的城民之“資”與戍主之職格格不入,落選完全在情理之中。
北魏官場競爭激烈,優(yōu)仕通道異常擁堵,“資”的高卑直接影響晉升次序。孝明帝末年,天下擾攘,“靈太后詔流人所在皆置命屬郡縣,選豪右為守令以撫鎮(zhèn)之。時青州刺史元世俊表置新安郡,以(邢)杲為太守,未報。會臺申汰簡所授郡縣,以杲從子子瑤資蔭居前,乃授河間太守。杲深恥恨,于是遂反?!盵注]魏收:《魏書》,卷一四,第355頁。門資領先者優(yōu)先遞補實缺看來是約定俗成的慣例,一旦違背勢必引發(fā)爭端。史載:“(賈)思同之為別駕也,清河崔光韶先為治中,自恃資地,恥居其下,聞思同還鄉(xiāng),遂便去職。州里人物為思同恨之。及光韶之亡,遺誡子侄不聽求贈?!盵注]魏收:《魏書》,卷七二,第1616頁。此例,清河崔光韶憑借山東首望無與倫比的門資,在州府中不甘屈居次等士人賈思同之下,足證“資”是維護仕途升遷秩序的根本。
作為仕宦資格,“資”與官職位階緊密地匹配聯(lián)動,形成“升官升資,降資降官”的互動機制。于是,朝廷可以通過“資”的調節(jié)有效改變官員的仕進軌跡。凡有功勞勛績者,加官進爵,“任事上中者,三年升一階,散官上第者,四載登一級”[注]魏收:《魏書》,卷二一,第553頁。?;沦Y階級水漲船高,自然推動仕途高歌猛進。反之,懲罰怠惰非違,“資”會被不斷貶降,前程隨之一落千丈,直至除士籍為民,褫奪公權。宣武帝延昌二年(513)裁議官當條例:“官人若罪本除名,以職當刑,猶有余資,復降階而敘。至于五等封爵,除刑若盡,永即甄削,便同之除名。”[注]魏收:《魏書》,卷一一一,第2879頁。以“資”當刑固然是統(tǒng)治者的特權,但也要看到它重挫世資閥閱、摧毀家門基業(yè)、辱沒先祖遺烈、殃及后輩進取嚴酷無情的一面,實則為力度僅次于死刑的重罰。特殊情況下,為激勵犯官戴罪立功,遭削奪的“資”可以恢復,連帶自動授予相應的官職。史載,太子家令崔模,“以公事免。神龜中,詔復本資,除冠軍將軍、中散大夫”[注]魏收:《魏書》,卷五六,第1252頁。;司徒主簿裴仲規(guī),“父在鄉(xiāng)疾病,棄官奔赴,以違制免。久之,中山王英征義陽,引為統(tǒng)軍,奏復本資”[注]魏收:《魏書》,卷六九,第1533頁。。節(jié)閔帝普泰元年(531)二月己巳登基詔:“除名免官者,特復本資,品封依舊?!盵注]魏收:《魏書》,卷一一,第274頁。更加證明“資”與實際官職的關聯(lián),國家正是利用這個機理調控官僚集團的組織人事。
北魏沿襲魏晉門第至上、按“資”銓敘之傳統(tǒng)舊制,且在界定、詮量和操作上日益規(guī)范細致,標志著拓跋族文明進化的矯健步伐。北魏“資”的含義與魏晉大同小異,包括家世閥閱、鄉(xiāng)品等第和仕進資格,三者協(xié)調配合、內在統(tǒng)一,共同編織中古北方貴族制門第社會的歷史景觀。從這個意義上說,北魏的士族體制與魏晉一脈相承,其宗旨都是貫徹“流品”之核心要義,即實現(xiàn)根據(jù)家世背景把持不同空間、擔當不同角色、履行不同責任、享受不同資源,各居其位、各司其職、各安其命、各得其所,彼此隔絕、互不干擾的身份利益格局。[注]劉軍:《從釋褐看北魏“膏腴”群體的身份特質——以出土墓志為基礎》,《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第138-145頁。北魏治國理政便奉此為圭臬,《元壽安墓志》:“任當流品,手持衡石,德輶必舉,功細罔遺,涇渭殊流,蘭艾自別,小大咸得其宜,親疏莫失其所?!盵注]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191頁。即真實意圖的描述。一言以蔽之,就是實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的自我再生產、身份地位的再復制、資源權益的等位再傳遞,滿足既得利益群體需求的體制游戲。
不過,在中古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依“資”取士自有其合理性與必然性。名門望族乃物質和精神養(yǎng)分薈萃之地,兼具濃郁的道德禮儀氛圍,自幼接受熏陶、境遇優(yōu)渥的貴胄子弟必定素質出眾、人格健全,照比那些從底層打拼、飽嘗艱辛磨難導致心智殘障,且難以擺脫“補償效應”和“新皈依者效應”困擾的寒門素士,顯然更適宜充任政府和基層自治體的領導者。孝文帝選官偏袒士族的緣由:“君子之門,假使無當世之用者,要自德行純篤?!盵注]魏收:《魏書》,卷六○,第1343頁。就是客觀事實的反映。學者大多批判九品官人法只重簿伐,無視德、才之弊端,把二者擺在勢不兩立的位置,殊不知高門大族業(yè)已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和人才培養(yǎng)的重鎮(zhèn)[注]陳寅?。骸端逄浦贫葴Y源略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20頁。,單是門第本身就代表了品質修養(yǎng),又何必畫蛇添足另尋賢德之士?門閥士族的統(tǒng)治能夠維持五、六世紀之久,并創(chuàng)造出異彩紛呈的中古文明,難道不是旺盛生機的表現(xiàn)?但就宏觀長遠來看,集中資源培育特定人群,是以剝奪其他社會成員本應享有的發(fā)展權利為代價的,勢必造成對流停滯、階級固化,公平正義便無從談起。總之,中古名族源于絕對排他性的成功,絕對不是扼殺庶民潛質的理由,惟有真正實現(xiàn)資源和機遇的對等開放、充分保障社會循環(huán)移動自由順暢,中國社會才能煥發(fā)永恒的活力,宋明近世社會取代中古門閥社會的內在邏輯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