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新榮
[摘要]當前大學生審美素養(yǎng)不足,主要表現在審美鑒賞能力低、審美價值功利性、審美認知面較窄、審美行為有偏差等方面。對此本文基于審美素養(yǎng)提升,針對具體存在的問題,分別從提高對美術教育重視程度、轉變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方式、積極運用第二課堂的效應、努力營造濃厚的人文氣息、構建優(yōu)質的美術師資團隊、激發(fā)學生美術鑒賞積極性等路徑,對大學生美術教育進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旨在實現提高當代大學生審美素養(yǎng)、健全人格、推動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審美素養(yǎng);美術教育;現狀;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5-006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5.02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美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和社會不同領域有著緊密的關系。審美素養(yǎng)是文化素養(yǎng)的主要構成部分,教育專家蔡元培曾表示:“美術教育的基礎在于學校?!痹趯W校日常教育工作中,美育及德育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美術教育既能夠向學生傳授專業(yè)的美術知識,同時還能拓展他們的思維,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能力。近些年來,許多院校的美術教育都在不斷進行改革,但隨著社會的迅猛發(fā)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嚴峻的就業(yè)環(huán)境為廣大學生帶來了許多壓力。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具備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和能力,同時還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這樣才能滿足當今時代對專業(yè)人才的需求,才能促進自身健康全面發(fā)展,為將來順利進入工作崗位奠定堅實基礎。
一、當前大學生審美素養(yǎng)現狀
(一)審美鑒賞能力低
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養(yǎng)和內涵,對美好事物形成了基本的認知。但他們正處在特殊的青春時期,主張個性、追求與眾不同,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對美的了解、辨別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有時還會盲目跟風。以備受廣大學生喜愛的韓國偶像劇來說,許多韓國藝術為了更加順利地進入演藝圈,通常會選擇整容,精致的面龐確實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羨慕。對于正值青春時期的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對美有著強烈的追求,受到大量韓劇主人公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也會通過整容改變自己先天不足,而這是他們審美判斷能力較低的具體表現。光鮮亮麗的外表雖然可以讓人賞心悅目,但卻并不是長久的,并且這種“美”,對身體健康有著不利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應努力通過完善自己、充實自己的內在,來由內而外的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氣質。
(二)審美價值功利性
身材威武、財富眾多、面容英俊的男性,是當代女大學生們心中最佳的擇偶標準。雖然不反對廣大學生追求幸福,但卻不贊成他們將所謂的“白富美”或是“高富帥”作為審美標準,這樣的審美價值取向過于庸俗和功利。當代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大學生更是不愿停下腳步,去主動感受高尚的藝術、積極學習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他們更加喜愛現代流行文化。但在流行文化中不可避免的摻雜著許多不良文化內容,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會造成負面影響,久而久之,會使他們的審美價值變得更加功利。
(三)審美知識面較窄
當前,雖然許多大學生意識到了審美素養(yǎng)的作用,但卻并未充分了解審美基礎理論知識,對自然生態(tài)、人類社會以及文學藝術等眾多領域的審美知識不夠了解。缺乏理論知識,會極大程度的阻礙大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高,并且也會導致其審美能力低下,進而無法根據感官和思維來準確把控審美對象,更不能實現認知的飛躍。某些大學生由于缺少對美的敏感度,在審美實踐過程中體會不到美好事物帶給自身的精神享受,長此以往,會失去感知美的能力,不利于身心健康發(fā)展。
(四)審美行為有偏差
當代大學生對審美素有了一定的正確認知,重視外在的通過也深刻意識到內在美的價值和作用??纱蟛糠謱W生卻不愿意將這種想法落實在實際行動上,無法正確判斷審美價值,存在實際行為與思想存在較大差距的問題。大學生明確的知曉真善美的重要意義,并且也排斥和反感丑陋的行為,可在個人行為選擇上,還是經常出現許多消極的處事現象,無法將正確的審美觀念作為自身審美行為的有效指導。
二、基于審美素養(yǎng)提升的大學生美術教育路徑
(一)提高對美術教育重視程度
美術教育既能夠有效拓展當代大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體系,還能有利于培養(yǎng)廣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領他們向健康樂觀的方向發(fā)展。藝術選修課程是美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大學生可利用對不同藝術作品的欣賞,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和能力。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提高藝術選修課程的重要地位,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匹配制度,深刻認知美術教育的積極作用,加強對其投入力度,以此來推動美術教育工作得順利開展,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從根本上實現提高學生審美素養(yǎng)和競爭意識的教學目標。
(二)轉變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方式
在日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教學技巧來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應將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從被動變成主動,讓他們和藝術作品間形成共鳴,產生更加深入的接觸,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且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示。教師向學生講解怎樣全方位鑒賞藝術作品時,要從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時代特點、創(chuàng)作者的成長經歷等人手。比如,在鑒賞世界知名印象派代表藝術家——莫奈《睡蓮》這幅作品時,教師可先在正式上課前,讓廣大學生自行上網搜索關于印象派藝術作品誕生及發(fā)展的各種資料,讓學生對其進行初步了解和掌握,可以認知印象派藝術作品的基本風格。這樣在上課過程中可以更加便捷的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不僅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興趣。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讓學生對具體鑒賞的藝術作品進行觀察,將他們分成若干個小組,在小組內展開探討及總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給予指導和鼓勵,不能將個人想法強制性的灌輸給學生。利用小組協(xié)作,學生能夠聽到其他人的想法和建議,有利于拓展他們的視野,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三)積極運用第二課堂的效應
在教育教學不斷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單純利用教師在日常課堂中培養(yǎng)廣大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從整體上安排設計美術課程。首先,教師可安排一些課外學習任務,引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到圖書館借閱和查找資料,讓院校圖書館變成學生有利的學習工具,進而使他們在完成課余作用的基礎上,可以有效促使他們主動研究藝術作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其次,院??蓭ьI學生定期參加藝術展覽活動,或是組織校園藝術作品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利用這些活動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及審美水平,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鍛煉他們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新力,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受到藝術的良好熏陶及影響。
(四)努力營造濃厚的人文氣息
美國著名心理專家馬斯洛曾經提出,將人自身需求以階梯的方式劃分成五個不同層次,即生理需求、交流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以及個人實現需求。馬斯洛認為,人的目的和欲望是不斷從低到高上升的,逐步靠近個人實現的最高精神境界。這樣的需求,正是各大院校濃厚人文氣息營造的關鍵條件。校園的人文氣息,是廣大師生共同認可的思想觀念、價值體制、道德標準,是院校根本靈魂的具體表現。院校強化人文氣息的構建途徑,不僅要利用多種顯性課堂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還要根據校園環(huán)境建設、媒體宣傳推廣等不用隱性方式,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優(yōu)化校園面貌、完善文化建設,能夠讓當代大學生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感受到美的氣息,受到美的影響,從而提高他們審美素養(yǎng)。
(五)構建優(yōu)質的美術師資團隊
師資團隊建設是指標是院校辦學的重要保障,更是教學質量的基礎。美術教師個人的專業(yè)知識及教學能力將直接影響著最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對此,院校應中高度重視師資團隊建設,積極構建優(yōu)質的師資團隊,在引入高級專業(yè)人才的基礎上,強化對校內現有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及能力的培訓,全面保障美術教育的實效性。院校可組織教師到其他院校進行訪問和交流,學習他們的先進的學習理念和方法,相互分享精品課程資源,促使美術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美術教師根據不斷學習與深造,能夠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增強藝術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實現教學和學習的共同進步。
(六)激發(fā)學生美術鑒賞積極性
當代大學生最明顯的特征便是實踐能力較強,由于他們正處在青春期,對新鮮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美術教師可通過這一特點,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能動性,讓學生可以踴躍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以往美術教育中,教師擅長單調性地向學生列舉藝術作品,簡單的分析這些作品,這種僵硬的教學方式,既不能得到廣大學生的認同,同時還會降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多給予學生一些鼓勵,引導他們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將教師課堂講解和學生到當地藝術展覽館參觀進行有機結合,從而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深切感受到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真正體會到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
結語
美術教育能夠熏陶人的情感,使其思想得到充分凈化,品格得到進一步完善,從而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美是人類始終不變的話題,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核心內容,藝術的影響不是短期的,審美素養(yǎng)的提高也同樣需要經過循序漸進的過程。大學生美術教育的實效性應體現在讓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善于發(fā)現美并創(chuàng)造美,使其成為集知識、能力和審美于一體的復合型專業(y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