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梁秉鈞小說的流散書寫

2019-06-06 04:19:33張露
青年文學家 2019年12期
關(guān)鍵詞:文化身份

摘? 要: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語境中,流散書寫已然成為了一道獨特的文學風景。梁秉鈞的流散創(chuàng)作與其自身旅美求學以及游歷世界各地的生活經(jīng)歷密不可分。長期行旅,跨越不同的地區(qū)和國界,游走于不同的文化空間之中,梁秉鈞得以擁有獨特而多元的視角體察文化之間的差異。藉由文字探尋流散者的身份構(gòu)建問題,并在流散語境下反觀香港的文化身份。

關(guān)鍵詞:梁秉鈞;流散者;流散策略;文化身份

作者簡介:張露(1996-),女,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2-0-02

“流散”從由希臘文轉(zhuǎn)譯而來,意思是“散播種子或者撒播”。最早使用“流散”的英文單詞Diaspora時,首字母D是需要大寫。大寫的Diaspora專指猶太人的漂泊經(jīng)歷,圣經(jīng)《出埃及記》中記載了猶太人在埃及受到悲慘的奴役,在摩西的帶領(lǐng)下離開埃及,尋找富饒之地迦南樂土。在幾個世紀后,猶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因此這種流散包含了猶太人的無根感、漂泊感和疏離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出現(xiàn)了小寫的diaspora,“流散”這一術(shù)語擁有了更加寬廣的視角。人們被迫或者主動離開家園,穿越不同的空間,生活在異地,因而產(chǎn)生了一系列獨特的生存狀態(tài)。在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流散”現(xiàn)象受到了廣泛的關(guān)注,在文學領(lǐng)域也出現(xiàn)了流散寫作這一新的文化創(chuàng)作?!叭魏挝膶W都必然以某種方式來抒寫一種生存體驗,現(xiàn)代散居經(jīng)驗的獨特性催生了一種特殊的寫作類型——流散寫作(diaspora Writing)。這種寫作引起跨文化的獨特視角而具有了一種更為深刻的洞察力,并成為當代最有魅力的寫作方式之一。”[1]散居者作為跨界生存的特殊群體,他們具有雙重或者多重生存體驗,由此形成了復合混雜的文化身份。因此,對于文化身份的把握也是流散書寫的關(guān)鍵。

梁秉鈞在《東西》中說過:“我喜歡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接觸不同的文化,但又同時知道跨越文化是不容易的。我既遇見種種不同的東西,有時帶著他們跨越邊界,有時倒是它們帶我跨越了我自己認識的邊界。”[2]梁秉鈞自身赴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校區(qū)求學,又多次赴加拿大、日本、德國等地講學,游歷上海、澳門、臺北、巴黎、紐約、華盛等世界各地。他把自己放置在廣闊的世界中,遇見種種的人物,接觸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在創(chuàng)作中他藉由文字去探尋帶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流散者,怎樣面對異域文化做出選擇。

流散意味著跨越不同的地區(qū)和國界,遠離故國,在異國他鄉(xiāng)生活,接觸異域的文化。流散者在地域和文化上的越界,使他們必須面臨文化身份構(gòu)建的問題。斯圖亞特·霍爾在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中談到對身份的理解,“我們不能把它想成一個既成的事實,表征新的文化行為,而是把它理解為一個總是進行中的、永不完結(jié)的、總是從內(nèi)部再現(xiàn)的一種生產(chǎn)行為”。從動態(tài)的角度看待文化身份,它是有待于生產(chǎn)、建構(gòu)的,需要流散者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在當代理論中,它主要圍繞個體能否自由地、自主的啟動行為,或他們所做之事在某種意義上是否能為他們的身份被構(gòu)建的方式所決定的問題”。[3]

小說《使頭發(fā)變黑的湯》中,玉珠的母親婚后嫁給了美國的華僑,所以僑居到美國生活。玉珠的母親是一位在中國舊式家庭長大的小姐,從未為生活操心勞累過度,來到美國后成為了一個柔弱的家庭主婦,依賴自己的丈夫。丈夫去世后,獨自開餐廳拉扯五個子女長大,深切地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在美國陌生的文化背景下,玉珠的母親最終憑借吃苦耐勞的精神、友善大度的品質(zhì),成功地在美國扎根,生存下來。雖然生活在美國,但是她依然堅守中國文化。她潛移默化地教育她的五個子女,對人要彬彬有禮、寬大、不計較,希望別人有賓至如歸感,這種典型的中國式的待人接物處世之道,是母親堅守中國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作為第一代移民,玉珠的母親一直通過自己的勤勞與質(zhì)樸適應美國社會,被美國社會所接受。但同時,她也有明確并且完整的故國文化觀念,即使在異國生活,但是對于故國文化的認同和堅守的觀念卻是根深蒂固的。

玉珠作為第二代移民,雖然在美國長大,但是在文化上受到了母親很深的影響。在母親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下,玉珠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玉珠認為中國人謙遜寬容,言而有信,而外國人則以自我為中心,斤斤計較,不守信用。她的白人舍友常常不還信用卡欠款,經(jīng)常把原本屬于玉珠的那份菜吃光,大半夜帶人回宿舍吵吵鬧鬧,不顧及別人感受。面對白人舍友的這些行為,玉珠開始是不計較的,用母親教導的寬容大度,忍讓的態(tài)度對待她。但是之后,白人舍友越來越過分,玉珠也不知道容忍的限度到底在哪里了。很明顯,母親教導的故國文化觀念與玉珠所處的現(xiàn)實生活出現(xiàn)了差異,越是一味的忍讓,白人舍友越是得寸進尺。于是,從這個事件上,玉珠開始比較自覺地看待生活其中的世界了,努力嘗試在異域文化與故國文化之間尋找一個立足點,思考自己身處雙重的文化夾縫之中的困惑。

而同樣是作為第二代移民的玉珠的妹妹莉莎,卻不再遵循母親教導的傳統(tǒng)禮儀,而是徹底地轉(zhuǎn)變身份認同周圍的文化?!吧鐣睦矸治稣J為文化認同即是對文化范疇的認知、確認后對文化價值的肯定。而文化基本范疇首指‘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構(gòu)成文化身份最易變化的淺層表現(xiàn)”[4]在小說《島和大陸》中,梁秉鈞巧妙地設(shè)計了聚餐的情節(jié),通過小小的餐桌窺視不同的文化。餐桌上有煲了八九個鐘頭的老鴿子湯,冬菇絲、瘦肉絲、芽菜和粉絲拌在一起的涼菜,絲瓜、腰果、肉丁、蝦和云耳炒成一碟的熱菜,還有魚以及其他細致的粵菜。這些故國的飲食都是為母親和玉珠準備的。桌上一大盆的烤雞和西菜,則是適合莉莎和朋友們的。在餐桌傳統(tǒng)禮儀方面,玉珠的母親熱情地招呼大家一起吃,不用等。而莉莎和她的朋友們不一起吃,他們也不打招呼,各自直接拿了菜,回到客廳去看電視,邊看邊吃。從飲食習慣,餐桌禮儀構(gòu)成的文化身份變化的最淺層表現(xiàn)上來看,莉莎已經(jīng)轉(zhuǎn)變了自己的文化身份,融入到異域的文化中去了。

王德威在《文學行旅與世界想象》中提出“在行旅所構(gòu)成的時空坐標點中,更重要的是作為主體的行旅者如何移動,安頓和重新定義他們的位置,由中心到邊緣。由故鄉(xiāng)到異鄉(xiāng),由此岸到彼岸,只是有關(guān)行旅故事的開端?!盵5]作為一名行旅者,梁秉鈞不斷拓展步履,游走世界,內(nèi)心卻始終保留著對生于斯,長于斯的香港的熱愛與深情,就好像在縱橫交錯的十字路口,不管左轉(zhuǎn)還是右拐,還是會回到原地。他小說中的流散寫作不僅為了探討流散者的身份建構(gòu)問題,更多的是借此言說“說不盡”的香港文化身份。香港處于歷史與現(xiàn)實“夾縫”之中,文化身份始終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狀態(tài)。由于歷史原因,香港被英國殖民統(tǒng)治長發(fā)一百五十多年,社會制度、語言習慣、文化教育等都受到了英國根深蒂固的影響。香港人對“身份”產(chǎn)生了迷茫,不是英國人,卻受到英國制度統(tǒng)治,不自覺接受英式價值觀;作為中國人,卻與中國文化產(chǎn)生隔閡,漸行漸遠。文化身份的缺失和找尋始終根植在香港人的心中。

梁秉鈞作為香港本土文化作家,擺脫了以往作家對香港意識和文化身份建構(gòu)的模式,用獨特的跨文化視角,在越界游走中,探討與闡述流散語境中香港的文化身份問題。他把自己親身經(jīng)歷與體驗到的文化身份的焦慮轉(zhuǎn)化成小說中跨越地域空間、跨越邊界、跨越國界的生活圖式。小說中的主人公不是呼風喚雨的大人物,而且生活在異鄉(xiāng)普普通通平凡的人物。九七將近,身份的焦慮與模糊,許多作家想寫宏大的時代,構(gòu)建戲劇性的傳奇,塑造呼風喚雨的大人物,尋找香港文化坐標定位。梁秉鈞卻沒有這樣的野心,他只是想從一些比較熟悉的普通人物身上,生活在異鄉(xiāng)的香港人身上,看他們是如何承受生活的挫折與苦難、排解煩惱與憂慮,化解尷尬與不順,在變幻的時代中探索標準與準則,凝聚某些特質(zhì)。不需要宏達的敘事背景,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傳奇性的人物,只憑借小人物、小背景、小故細膩地講述香港故事,將平凡大眾日常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習慣放置跨越界限的文化語境中,關(guān)照平凡的流散者,借此表達對香港文化身份的思考。

《記憶的城市·虛構(gòu)的城市》中,生活在異鄉(xiāng)的W、D、Y或是迫于生活的壓力,或是為了追尋心中的夢想而離開香港,在海外漂泊。作為異鄉(xiāng)的流散者,他們以“他者”的文化身份介入西方文化的話語空間之中,一方面要追隨別人形成的標準,另外一方面又要否定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這種矛盾的文化對接使他們陷入到扭曲的文化空間中。經(jīng)歷了長期漂泊之后,他們更加向往一個具有身份歸屬感的文化空間。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空間。然而,這種從“他者”到“自我”的文化身份的回歸最終也失去依傍。梁秉鈞在《記憶的城市·虛構(gòu)的城市》中指出香港本身是一個文化失憶的地方,殖民時期,英國殖民政府割斷了香港人與本土歷史,中國歷史的聯(lián)系,只學習歐洲歷史,屬于香港本土的特質(zhì)被抹去,被歪曲,無法真正地建立香港文化身份,香港人失去精神上的皈依,只能游離在曖昧的邊緣地帶。所以,《記憶的城市·虛構(gòu)的城市》中出現(xiàn)的流散者當他們以漂浮的狀態(tài)渴望回歸香港文化空間時,也只能陷入迷茫之中。

小說《后殖民食物與愛情》中,梁秉鈞用更廣闊的視野講述香港故事,香港文化身份的缺失的思想還未消失,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本土身份是沒有結(jié)果的,多元的文化身份才是香港最好的出路?!逗笾趁袷澄锱c愛情》中,設(shè)置了三次聚餐來描述作者的好友、女朋友、女朋友的父親、餐廳經(jīng)理等自身代表的文化的不同特質(zhì),作者借三次飯局表明應該建立多元并存的香港社會。聚餐時,作者的好友、女朋友、女朋友的父親、餐廳經(jīng)理等每個人都帶來了代表自身文化特征的食物:日本的壽司、中東的蘸醬、西班牙的頭盤、葡式鴨飯、夫妻肺片、意大利面、糯米釀豬腸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的食物被擺放在同一個餐桌上,再配合著電視里面播放的民族氣節(jié)高昂的愛國歌曲晚會,組合成了一次美味而又熱鬧的聚餐,構(gòu)建成了香港文化多元并存的語境。對于香港人而言,期待的未來應該是多元,多樣化的社會,混合的不同文化可以毫不突兀地結(jié)合在同一個地方,才是真正讓人心滿意足的生活。在小說《后殖民食物與愛情》的結(jié)尾,作者認為雖然有些人離開,又有一些人新加入,我們對于事物也各持己見,爭吵不休,但是最后的結(jié)果還是走在了一起,也許到頭來學會互相仁慈。對于香港的文化身份,也許只有兼容并包才是最好的出路。

注釋:

[1]王曉路等:《文化批評關(guān)鍵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15.

[2]梁秉鈞:《東西》,上海: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57.

[3]周宏亮:《認同的焦慮:<美國情人>的身份認同理論分析》,《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

[4]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田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2004(5).

[5]王德威,季進:《文學行旅與世界想象》,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260.

參考文獻:

[1]陳公仲.流散與文學[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2.

[2]斯峻.香港小說精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3]趙稀方.小說香港[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

[4]許翼心.香港文學的歷史觀察[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

[5]顏敏.“流散”的意義“流散”——兼論我國內(nèi)地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獨特理論話語[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

猜你喜歡
文化身份
特定歷史時期外籍譯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東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2:42:05
保羅·馬爾登《莫伊沙礫》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9:52
從迷茫到認同到超越
《女勇士》中鬼的意象分析
譯者文化身份及沙博理翻譯行為研究現(xiàn)狀
戲劇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3:43:23
在文化改寫中建構(gòu)第三空間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間與身份認同
戲劇之家(2016年2期)2016-03-03 13:27:27
黃玉雪小說《華女阿五》的文化范式
當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文化身份的特性
從領(lǐng)導形象看20世紀50—70年代民族小說的文化身份認同
西部學刊(2015年3期)2015-06-16 16:48:45
广宁县| 和平县| 区。| 徐水县| 龙南县| 五莲县| 鄂托克前旗| 江川县| 丹凤县| 平顶山市| 临西县| 东乡县| 莆田市| 正定县| 荥经县| 天津市| 汤阴县| 乌审旗| 社会| 金门县| 珠海市| 平远县| 枝江市| 峨山| 琼中| 平遥县| 玛多县| 黔西| 隆子县| 清新县| 汶上县| 革吉县| 长汀县| 宁国市| 中西区| 甘洛县| 双城市| 惠水县| 平顺县| 顺义区| 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