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輝
網(wǎng)絡上流傳著很多關于挫折教育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題為《挫折教育,從來都是偽命題》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之所以喜歡甚至有些欣賞這個題目,是因為我也這樣認為:關于挫折,根本不需要教育。
為什么?從表象來看,挫折是一種情緒體驗。每一個人都會產(chǎn)生這種情緒,沒有處理好它而出現(xiàn)問題的人,相對來說還是少數(shù)。換種說法,即使沒有接受所謂的抗挫折教育,人們也可以很好地面對挫折。
那為何還會出現(xiàn)這么多的關于抗挫折的教育呢?
大概是源于人們的“恐懼”,害怕面對一些非正常的事情,害怕社會的失控和不確定性,所以才需要對部分人群實施抗挫折教育。
但是,怎么教育,怎樣才算是教育成功呢?社會上沒有統(tǒng)一標準。
挫折是人們遇到困難之后的情緒體驗,既然是情緒,就不可避免。所以抗挫折教育本身是可以討論的,但討論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面對挫折上。
試想一個場景:一個正專注于游戲的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不斷努力,不斷嘗試。他感受到挫折了嗎?
一定感受到了。我們會擔心他面對不了挫折嗎?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擔心。
再看另一個場景:一個正在埋頭考試的孩子,一道題都答不上來,他努力地想,不停地摳腦袋,抓頭發(fā)。他感受到挫折了嗎?
一定也感受到了。我們會擔心他面對不了挫折嗎?恐怕許多人會擔心。
這兩個場景有什么區(qū)別呢?
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是孩子愿意做的事情,一個是孩子不太想做的事情。
我們發(fā)現(xiàn),只要是愿意去做事情,哪怕這個事情再困難,我們也會勇敢面對。可當我們遇到不想做的事情,即使還沒有開始,我們也會不斷地給自己找困難。
那么,想要解決所謂“抗挫折教育”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找準興趣點,幫助孩子找到想做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學會自己擺脫困擾其身的“畏難”“自卑”“焦慮”等心理體驗,最終勇敢面對挫折。這是難點,也是重點。
而當我們把視角切到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上時,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就變得容易多了。
總之,我認為個人如何面對挫折本身是不需要教育的,也沒法教育,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情景,造就著各種不同的人,世界也因此豐富多彩,層次分明,給予學生豐富的、可選擇的機會,促使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戰(zhàn)勝挫折的辦法。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東湖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華僑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