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航波
摘 要:“引導教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縱觀近三年高考政治全國卷,以時政化的素材、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結構和形式,綜合考查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素養(yǎng)”,是其突出特點。本著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教師“教什么”“怎么教”的基本思路,政治課教學跟政治高考要充分溝通、有效對接:一是貼近時政,緊跟時代,體現國家意志;二是開放包容,樹立“大全國卷”的備考復習觀;三是夯基固本,將知識、能力、素養(yǎng)夯堅實、扎牢固。
關鍵詞:高考;政治全國卷;引導教學;功能
高考具有“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1]??v觀近三年的高考政治全國卷,以時政化的素材、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結構和形式,綜合考查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素養(yǎng)”,是其突出特點。對此,我們的教學該如何對接呢?一個基本的思路是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我們“教什么”“怎么教”。
一、時政性的試題,需要教學關注時政
我們應有這樣一個基本認識:每一個知識點的考查,都是與相關素材緊密結合的。思想政治學科性質決定了這些素材不應是脫離時代、過時或虛幻的東西,不應是脫離現實、編造或虛擬的東西。于是,我們發(fā)現這樣一個事實,這些素材主要來自于時事政治,具有鮮明的時政性,主要表現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重要活動和重大成就。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將時事政治中跟《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和教材知識緊密相聯(lián)的事件稱之為時政熱點,并加以格外關注。對于時政熱點,按照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和持續(xù)時間,可分為年度熱點和長效熱點。在備考復習中,年度熱點需要梳理、解讀,長效熱點需要持續(xù)追蹤??v觀近三年的全國卷,對長效熱點的常考常新已成風格。
如精準扶貧。這是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扶貧工作時首次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要求。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和要求,花垣縣派出扶貧工作隊,與十八洞村黨支部、村委會一道,開展了包括“道德講堂”、發(fā)展特色支柱產業(yè)、“四個跟著”等在內的一系列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度嗣袢請蟆贰⑿氯A社、央視等先后跟進報道。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提出“實施精準扶貧方略”。2016年全國Ⅱ卷39題以此為背景,創(chuàng)設情境和問題,考查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文化對經濟作用等知識,體現了高考政治命題的時政性。2017年全國Ⅲ卷14題、2018年全國Ⅲ卷17題又先后以“精準扶貧”為背景對相關知識和能力進行了考查,體現了高考政治命題對長效熱點的持續(xù)關注。
又如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發(fā)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系統(tǒng)地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17年2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寫入聯(lián)合國有關決議。2017年全國Ⅲ卷39題以此為背景,考查了國際社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等知識;2018年的全國Ⅰ卷18題和全國Ⅲ卷21題,又以此為背景,分別考查了國際社會、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等知識。
這種連續(xù)考查,甚至以同樣的熱點考查同樣的知識(2017年全國Ⅲ卷39題和2018年全國Ⅲ卷21題),不僅僅是因為中央高層的反復強調和新聞媒體的廣泛報道,更是因為這些大政方針已經落地并取得了階段性成就,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針對高考命題時政性這一特點,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緊密結合時政,下好四步棋:一是收集時政素材,以周為單位,作為周末作業(yè),主要收集社會熱點,特別是國家重大方針政策。二是選編,即對收集上來的時政素材進行篩選,一方面可編寫成時政新聞,作為要聞播報或一周播報的內容;另一方面可用來創(chuàng)設情境材料,既可用于課堂教學,又可用來編制試題。三是應用,或將時政熱點引入課堂,開展討論、辯論、評析等活動,或將時政素材作為命題、答題、析題的資源,實現時政熱點內容化、教學內容時代化,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四是積累,一方面建立時政素材資料庫,以年度為周期,超過一年的,通過師生共同研判,留下長效熱點,刪除一般時政;另一方面是積累時政語言,通過師生研判,將重要的時政語言記入筆記、記進頭腦,比如2018年全國卷非選擇題涉及的“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均來自十九大報告)等等。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辟N近時政的教學,其落腳點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明確青年人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這也彰顯了思想政治學科緊跟時代、體現國家意志的特點。
二、創(chuàng)新性的試題,需要教學開放包容
梳理近三年全國卷的試題分布、題數變動及分值變化可知,全國Ⅰ、Ⅱ、Ⅲ卷在這三年里均處在不斷創(chuàng)新之中,均未出現相較上一年“保持不變”的情況。可見,在這個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對高考政治試題不能只有靜與穩(wěn)的認識,更要有動與變的意識。對于“穩(wěn)中有變”或“穩(wěn)定基礎之上有創(chuàng)新”這樣的話語,我們更要研究的是“變動”與“創(chuàng)新”之處。
如2017年的全國卷非選擇題進行了較大調整,全國Ⅰ卷由原先較為穩(wěn)定的“兩大題5小問”調整為“三大題5小問”;全國Ⅱ卷則調整為“三大題6小問”;全國Ⅲ卷雖保留了“兩大題5小問”的結構,但在知識考查上,打破了往年經濟與政治、哲學與文化的搭配,調整為經濟和文化搭配(38題)、政治和哲學搭配(39題)。進入到2018年,變動依然不少:全國Ⅰ卷和全國Ⅲ卷,考查文化生活知識的選擇題由一道題變?yōu)閮傻李};全國Ⅰ卷,第40(3)題開放性試題的分值由4分增加到6分,且由上年偏重考查文化生活知識調整為偏重考查生活與哲學知識;全國Ⅱ卷出現了六選二(12題)和六選三(13題)新題型;全國Ⅲ卷選擇題中出現了兩道圖表題(13題和15題),相較以往,增加了一題……試題結構更加靈活、豐富。
看來,順時調整、適度創(chuàng)新是今后命題的一個大方向。面對行走在不可逆的創(chuàng)新路上的高考命題,我們在教學上要與時俱進、開放包容,樹立“大全國卷”的備考復習觀,不僅研究本省采用的全國卷,還要研究另外兩套全國卷和其他地方卷。
比如,2016年全國Ⅲ卷中出現了一拖二(一材兩用)選擇題(21—22題),均考查哲學知識;2017年則在全國Ⅰ卷出現了一拖二選擇題(15—16題),跨模塊考查,分別考查政治、經濟知識;2018年又在全國Ⅱ卷出現了一拖二選擇題(20—21題),跨模塊考查,分別考查文化、哲學知識。又如,2018年全國Ⅰ卷和全國Ⅲ卷,考查文化生活知識的選擇題由一道題變?yōu)閮傻李},而全國Ⅱ卷則早在2017年就變?yōu)閮傻李}??梢姡珖淼拿}有“先行先試、交替采用”和“試點先行、全面跟進”的特點。
比如,2018年全國卷非選擇題的材料選編和設問指向更加清晰、明確,如2018年全國Ⅰ卷39題(結合材料,說明憲法修改是如何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跟2017年全國Ⅰ卷39題(結合材料,說明為什么必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作出解釋以及這一解釋的重要意義)相比,在提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知識方面更能有的放矢,效度、區(qū)分度隨之提高不少。另外,2018年全國Ⅱ卷第38(1)題是一道圖表信息題(簡要說明材料一包含的經濟信息)。這些都跟借鑒浙江、天津等地方卷的試題結構、特點有關??梢?,全國卷的命題又有“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氣魄。
全國卷的命題特點和氣魄以及全國卷之間、全國卷與地方卷之間客觀存在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借鑒的關系,需要教學打破思維封閉、走出自我設限,以不囿一隅、開放包容的視野將“大全國卷”觀在教學實踐中一以貫之。使用全國卷的省份應該如此,其實浙江、上海等改革試點省市更該如此。
三、基礎性的試題,需要教學夯基固本
高考政治試題按照《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著重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主要是指《考試說明》中的四項能力要求)、基本素養(yǎng)(主要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掌握情況。以2018年全國Ⅰ卷部分試題為例,作如下梳理:
顯然,試題突出對主干知識的考查,突出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查,突出對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這是不變的主題。扎實的基礎也是一種必備的能力和基本的素養(yǎng)。在這里,“基”與“本”是一致的,都是知識、能力、素養(yǎng)的統(tǒng)一體,需要夯堅實、扎牢固。教學上如何夯基固本?針對復習課教學,筆者的建議:
1.將《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和近三年九套真題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通過列表研究,弄清每個考題考查的知識條目及能力要求;弄清每個考題是怎樣考查知識條目、能力要求,怎樣體現核心素養(yǎng)的;弄清每個知識條目的能力層級及考查情況;弄清哪些知識條目是考試的高頻點、聚焦點,或是臨界點、空白點。
2.系統(tǒng)安排考試講評,認真做好試卷分析。高三考試較頻繁,一般是一周或兩周一考,每考必評,每考必析,這是必須的,不評不析,寧愿不考。但如果能把一個月或兩個月的四次考試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處理的話,那么每次考試都有分工和側重點。比如把四個必修模塊的“回頭看”分攤到四次試卷講評中,又如把選擇題解題方法、非選擇題題型講解、試題結構分析、能力要求解讀等有計劃、有步驟地穿插于四次試卷講評中。這樣的安排,更有系統(tǒng)性,也更有效率。
3.每個模塊復習結束后,還應再安排2—3節(jié)課,將教材中的探究活動以及一些輔助文內容重新梳理、剖析一遍,盡可能掃除教材中應知應會內容的認知盲區(qū)。
針對新課教學,筆者的建議:
1.要明確思想政治學科作為活動型課程的性質定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思想政治課程確立為活動型課程,這是對“教學內容活動化、教學活動內容化”這一教材設計理念的深化和發(fā)展。課堂教學將活動作為承載知識內容的基本方式,這應該成為政治學科教師的基本理念和教學習慣。當然,對于“活動”的理解需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社會實踐、模擬政協(xié)、參觀訪問、小組合作等是活動,講問題、提問題、自主探究、討論辯論等也是活動。
2.反復研讀教材、教參是上好新課的關鍵。一名教師,無論教齡長短,能否站穩(wěn)、站好講臺,能否有持續(xù)穩(wěn)健地成長,秘訣就在于能否認真、反復地研讀教材、教參,通過研讀對教材文本進行分解、整合、分析、綜合,通過研讀對教材內容進行解剖、深化、細化、微化,通過研讀對教材知識進行提煉、轉化、鏈接、升華……如此這般,那種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課才可能出來,那種深入淺出、趣出、巧出、妙出的課才可能產生。某次調研,在某位年輕教師的課堂上,“企業(yè)的含義”,沒能從前面開展的“哪些屬于企業(yè)”這一活動中自然得出,而是硬生生地拋出來;關于“企業(yè)的地位”,對“主要參加者、主要提供者”中的兩個“主要”,沒有進行細化分析和思維引導;對“企業(yè)要承擔社會責任,講求社會效益”這一段沒有進行情感引領和價值提升,等等,使一節(jié)課失卻了應有的味道。
3.不管什么課型的課,多想想學生真正需要什么,總是沒有錯的。課堂上,不要只顧著自己完成教學任務,而不顧學生根本無法完成學習任務的事實。
綜上所述,研究高考真題,是為了實現教考溝通、理順教考關系,從而達到心有靈犀、胸有成竹之地步,實現以考導教、以考促學、教學相長。解開高考政治全國卷中蘊藏的“引導教學”的密碼,既是我們跟上高考改革步伐的職責所在,也是我們立足新時代立德樹人、服務選才的使命所然。
參考文獻:
[1]姜鋼,劉桔.牢記立德樹人使命 寫好教育考試奮進之筆[N].中國教育報,2018-0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