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斐
[摘要]中國民族音樂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zhì)。在當今高校二胡演奏教學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演奏技巧,還要引導學生熱愛民族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本文將以《聽松》為例,從作曲家及樂曲創(chuàng)作背景出發(fā),結合創(chuàng)作手法分析及演奏技巧教學,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的目的。
[關鍵詞]聽松;教學;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2-0031-03
一、引導學生了解作曲家的生活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
建議學生可以通過查閱文獻和網(wǎng)絡資料等途徑,閱讀、理順時間和人物關系后,會對作曲家的生活經(jīng)歷有一定了解,這項工作對于了解民族精神題材的音樂作品非常必要。大學生的閱讀自覺性和重點摘要能力,完全可使他們查閱歸納的資料服務于之后獨立的演奏。關于《聽松》的作者華彥鈞,著名音樂理論家楊蔭瀏先生對其有深入的采訪和研究。他在1979年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中,對阿炳的父母、妻兒及其患病、學藝、賣藝等基本生活情況都做了描述。
其中,有關阿炳的母親吳氏,原是秦姓寡婦,以幫傭為生。在舊時代,寡婦嫁人為封建禮教所不容。她與阿炳的父親本地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的結合,使其頻遭同族中頑固分子的辱罵,生下阿炳之后受辱更甚,最終被脅迫回秦家,在阿炳虛歲四歲時母親抑郁而死,阿炳失去母愛。由此可見阿炳的家人深受封建社會的迫害,這也是阿炳的二胡創(chuàng)作、演奏以悲涼、憤恨的情緒為主的重要因素之一。阿炳八歲入道門,二十一二歲時患了眼疾,父親去世,30歲左右離開道門,開始以賣藝為生。也有人將他看作叫花子,但是阿炳從未做出向人乞討的樣子隨意收取人家賞的大錢,而是純粹靠奏唱來維持生活。有時人家請他奏唱,分文不賞,他也很高興地答應。青年時代失明以及賣藝時飽嘗人世間冷暖,阿炳心酸、痛苦,但又不失尊嚴,不向舊社會邪惡勢力低頭的個性,在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
阿炳生于1893年,卒于1950年,經(jīng)歷過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時期。他愛憎分明,常用歌喉對這時期他所見所聞的卑劣行徑進行暴露與抨擊。國民黨江蘇民政廳長繆斌恃勢占用雷尊殿喂養(yǎng)馬場,阿炳聽了很氣憤,編成歌詞連日到繆家門前高聲歌唱,使得其母不好意思,出門叫人把馬牽走??箲?zhàn)期間,阿炳曾用歌聲抨擊了投敵賣國的國民黨游擊隊長章某,揭露了敵偽五分局警察局長李某所做的壞事,又編了《漢奸的下場》等歌詞來警告投敵的敗類。抗戰(zhàn)勝利后,他曾唱出“前走狼,后走虎,世上貓子吃老鼠”這類歌詞,對國民黨進行諷刺。阿炳也經(jīng)常受到國民黨與敵偽統(tǒng)治者及當時上層社會的侮辱與打罵,例如有一天晚上,在無錫的一個飯店里,有幾個卑劣無恥的地方軍官,帶著幾個舞女痛飲狂舞。他們約了阿炳去,不是為了聽他的音樂,而是命令給他們伴舞,遭到阿炳的拒絕。其中有軍官拿出壓迫人民經(jīng)常使的“威風”,打了阿炳幾耳光,但是暴力并沒有使阿炳屈服。他依然不肯伴奏,也不肯說一句服軟的話。一聲不響,掉頭而去。舊社會邪惡勢力的壓迫,
也使阿炳逐漸感到前途的黑暗。[1]阿炳雖然生活貧困,命運多舛,但是不畏舊社會邪惡勢力,對投敵賣國行為敢于大膽唱出來,敢于批判與反抗,值得大學生去學習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中華民族,不顧個人安危誓死保衛(wèi)個人與民族尊嚴的高尚品質(zhì),同時在其作品中也常能聽出他對命運的無奈。
學生如須研究阿炳的另外兩首二胡作品或者三首琵琶作品,以上有關阿炳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時代背景的內(nèi)容介紹可作為通用素材來展開研究。
二、引導學生了解相關研究作品的創(chuàng)作來源
關于《聽松》的創(chuàng)作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標題字面意思靜聽吹過松樹的風聲。講的無錫惠泉山腳下,有一塊平如床榻的聽松石,阿炳說這曲子是宋時一個和尚作的,原名就是《聽松》,阿炳后來跟惠泉山寺院里一位和尚學來的。另一種說法則是宋朝的岳飛將軍與金兀術打仗,金兀術被打得狼狽不堪,走投無路,一人逃到惠泉山下,躺在聽松石上,心驚肉跳地傾聽宋朝兵馬的聲音,所以此曲又名《聽宋》。結合以上所總結阿炳的生活年代及其個人性格特點,更進一步說明阿炳剛正不阿,愛憎分明,在敵偽統(tǒng)治時期懷有樸素的階級情感,心系中華民族的命運和前途,期盼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國潼先生在《<聽松>與“聽宋”——談二胡曲<聽松>》一文中寫道:“歷史上岳飛和金兀術都未曾到過無錫及近郊……阿炳卻要虛構這段岳飛抗金的故事,其用意何在?阿炳借古喻今,目的是想用這段岳飛追擊金兀術的故事來寓意表達人民群眾抗日救國、反擊外來侵略者的強烈愿望與斗爭精神?!盵2]以上兩種對于《聽松》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解釋,都出自阿炳之口,只是在不同的時間,他做出了不同的解釋。
學生可通過查閱論文、書籍的方法,歸納總結出有確鑿歷史考證的創(chuàng)作來源說,了解相關論文還可參考王戈《試談<聽松>的思想性》以及楊蔭瀏《也談<聽松>的理解》。
三、指導學生挖掘作品中的傳統(tǒng)音樂要素
傳統(tǒng)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引導學生多去欣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學習鑒別傳統(tǒng)音樂的特點,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
例如在《聽松》授課中,先將全曲結構進行分析,此曲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散-慢-中-快-散的布局原則。自漢、魏至唐代,我國傳統(tǒng)的大型樂曲,都習慣以一個基本曲調(diào)為基礎,之后用散-慢-中-快-散的邏輯形式來表達和發(fā)展這一曲調(diào)。中國傳統(tǒng)音樂經(jīng)典曲目《春江花月夜》的音樂發(fā)展手法也正是沿用和發(fā)展了這一形式,其變奏軌跡開始和結尾部分均為散板,中部由慢至快。
《聽松》的引子(譜例1)節(jié)奏較自由,如京劇中的“導板”,京劇導板屬于自由節(jié)奏型的“散板類唱腔”,有“散拉散唱”的特點。引子共三句,第一句為1-3小節(jié),第二句為4-6小節(jié),第三句為7、8小節(jié)。這三句旋律分別是從高音開始,低音結束,猶如哭腔。但是三句整體的旋律走向卻是逐漸升高的,如同阿炳向天責問自己的命運為何如此不堪,情緒遞進,責問當時的中華民族命運為何如此不堪,他將何去何從?引子部分還運用了魚咬尾的寫作手法,第一句的結尾長音5連接第二句的高八度5,第二句到第三句用了同樣的音做銜接寫作。這種寫作手法又稱“頂真”“銜尾”,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一種結構形式,也是音樂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很多民歌的創(chuàng)作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如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diào)》。
樂曲的尾聲(譜例2)前四小節(jié)記譜上是4/4拍,但從阿炳個人演奏到后來眾多演奏家演奏效果來看,更像是戲曲唱腔里的垛板1/4拍節(jié)奏。這樣的一字一音的演奏效果,就像說話語氣更加堅決、強硬,表達作者對黑暗的舊社會極度地痛恨與不滿。垛板是一種京劇唱腔,在唱詞結構上運用垛句、垛字,字字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擅于加強氣氛,表現(xiàn)激憤等情緒。尾聲部分再次闖入高音區(qū),勢如破竹,發(fā)人深省,催人奮進。
如上指導學生挖掘作品中的傳統(tǒng)音樂要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歷史之悠長,內(nèi)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魅力之雋永。感受到傳統(tǒng)音樂的獨特魅力,在演奏時更加飽含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BW(D(S,,)][BW)]
四、指導學生細致分析演奏技巧
樂曲的第一段(譜例3)從三組沉穩(wěn)且?guī)в虚g歇的顫音開始,引出一句由第四小節(jié)最后一拍開始的ff力度的強有力的樂句,演奏須長短弓結合,蒼勁有力,又堅韌不拔,心中充滿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奮斗的一片豪情。
樂曲的第二段(譜例4)第一句就包含了情緒的轉變,由四個下行八分音符開始,要求用頓音演奏,速度慢且以mp力度演奏,聽上去略顯壓抑,無力抗爭的感覺,之后緊接著漸強,樂曲情緒做了轉折,瞬間的沉悶很快被五度、七度、八度跳進以及頻繁的切分節(jié)奏打破。體現(xiàn)一種不屈不撓,昂揚向上的精神。
樂曲的第三段(譜例5)出現(xiàn)一個連接性樂句,由四組組成類似集結號角的音調(diào)。使樂曲在高潮之后繼續(xù)保持亢奮的基調(diào),回旋在高音區(qū),豪壯、高昂。整體結構對稱,即與樂曲的第二段由三組音調(diào)后連接一句亢奮的音樂旋律相呼應。
當我們聽到這些段落時,似乎感受到一種奮勇前進、剛正不阿的堅韌性格與精神氣質(zhì)。盡管這首作品沒有帶故事情節(jié)的分段敘述,然而聽眾從這一些列的感情表達中可以感受到樂曲的旋律發(fā)展基調(diào)與民族英雄岳飛的精神相一致,也與人民群眾抗日救國,期盼中國早日走向光明相一致。以上只是列舉幾處指導學生如何分析演奏技巧,真正演奏學習過程中還須更加細致入微地對演奏技巧進行推敲、分析,更好地為表現(xiàn)作曲家思想和樂曲情感服務。
《聽松》作品雖小,但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音樂形象塑造生動,氣魄雄偉,是一首不朽的民樂作品,在高校二胡教學中是很好的訓練素材,對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有著重要意義。
注釋:
[1]文化部文學藝術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阿炳曲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1—3.
[2]王國潼.《聽松》與“聽宋”——談二胡曲《聽松》[J].人民音樂,1993(06):14—15.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