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蓮嬌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校本課程的建設顯得越發(fā)重要。文章采用行動研究法開發(fā)濕地校本課程,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應用信息技術(shù)改革教學方式,完善戶外活動的安全管理,解決了前期校本課程實踐中的問題。在信息技術(shù)的輔助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取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
關(guān)鍵詞:校本課程;濕地;信息技術(shù)應用
中圖分類號:G434? ? ? ? 文獻標志碼:B?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19)10-0064-03
一、引言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調(diào)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jié)構(gòu)、內(nèi)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1]。自此,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模式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2],校本課程的建設被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校本課程從學校本位出發(fā),考慮到校情、學生、教師等各方面的因素,能夠滿足各校不同的教學需求。
二、依托地域特色開發(fā)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即“學校本位課程”,是以學校為基礎開發(fā)的課程。廈門五緣第二實驗學校位于廈門島東北角的五緣灣西片區(qū),距離廈門市最大的濕地公園——五緣灣濕地公園僅3公里。這里是學生親近大自然、進行環(huán)保主題教育、拓展課外知識的戶外學堂。因此,我校依托地域特色,嘗試開發(fā)濕地校本課程。
三、濕地校本課程總體架構(gòu)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小學科學課標》)中提出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式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4點課程基本理念,濕地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也將秉持著小學科學課程理念來架構(gòu)。同時,我們將跨學科理念融入到課程當中,學生在濕地校本課程中不僅能夠?qū)W習到科學知識,還可以通過學習優(yōu)美的濕地詩詞,嘗試自己來寫關(guān)于濕地的詩歌、吟唱濕地的贊歌、畫出美麗的濕地、學習制作電子小報等跨學科學習的方式,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表1為濕地校本的課程設計表。如表1所示,從我們身邊的五緣灣濕地公園的觀察出發(fā),學生將會學習到常見的濕地植物和動物,學習制作落葉貼畫,認識到五緣灣濕地公園和我國以及世界上的主要濕地,欣賞濕地的四季變化,感受濕地的美,進而認識到濕地對人類的重要性,產(chǎn)生保護濕地的自然感情。
四、基于信息技術(shù)的校本課程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
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fā)和實踐得益于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區(qū)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濕地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已經(jīng)進入了第三年,在這三年期間,我校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在課程的實施環(huán)節(jié)中嘗試引入對信息技術(shù)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筆者將重點闡述在實踐過程中,我校是如何應用信息技術(shù)輔助課程開展的。
1.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1)魔法教室
自從第一學期,學生學習了濕地的各方面知識,實地考察了五緣灣濕地公園,對于濕地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好奇心的引領(lǐng)下,學生建議老師能不能再多了解濕地。于是在第二學期的濕地校本課程中,我們增加了欣賞世界上四季濕地的內(nèi)容。但是,我們無法到每個濕地去游覽,傳統(tǒng)的PPT播放無法將學生們帶入到濕地的美景中。學校配備了魔法教室,即基于多投影的沉浸式虛擬環(huán)境,目前應用于教育、科學可視化、娛樂等領(lǐng)域[3]。魔法教室中有10臺投影儀,四面八方都是屏幕,通過這種沉浸式體驗,學生在魔法教室中就像置身于濕地的美景中一樣(圖1),于是我們將濕地教學場所移到魔法教室中。
(2)形色識花和花伴侶App
濕地校本外出實踐活動是濕地校本課程的特色所在,學生不僅僅在課堂上學習知識,在戶外通過自己的觀察,主動去學習更多知識,學會學習也是課程的一大目標。濕地公園中有很多濕地植物,學生們充滿了好奇心,都想知道是什么植物,于是我們借助愛心家長的力量,在外出之前通知家長下載形色識花和花伴侶App,如圖2所示,這兩個App通過拍照上傳植物圖片,即可知道植物的名稱、科屬、特征等百科知識。同樣也有相應的微信小程序,不需要安裝下載,不占用內(nèi)存空間。這是學生們發(fā)揮主動性自己學習的好方式。
(3)自帶設備
自帶設備(Bring Your Own Device,BYOD),是指學校允許學生帶上自己的移動終端設備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的新模式,學生可以帶的設備有很多,包括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數(shù)碼相機、攝像機等[4]。通過學生自帶設備,轉(zhuǎn)換課堂的主體,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濕地外出實踐和夏令營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學生在家長允許的情況下能夠帶上自己的信息技術(shù)設備,在觀察過程中可以自己拍攝各種濕地動物、濕地植物的圖片,使用望遠鏡觀察湖對岸的動物。同時,我們給學生們發(fā)放記錄單,學生們可以用自己的設備做觀察記錄的同時,也在記錄單上記錄,見圖3和圖4。
(4)制作電子小報
學生外出觀察濕地之后,有了眾多的收獲,都有意愿將自己的收獲分享給其他同學。于是,在濕地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過程中,我校便考慮到將信息技術(shù)課程整合進濕地校本中,由信息技術(shù)教師指導學生們制作電子小報。學生制作好的電子小報作品,既可以打印張貼出來供大家欣賞,也可以轉(zhuǎn)發(fā)到各班微信群和朋友圈,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5)匯報交流
我校三年級全體學生參與濕地校本課程,具體實踐了《小學科學課標》中“面向全體學生”的內(nèi)容。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收獲,那如何將收獲分享給更多的學生呢?一方面,我們采用制作電子小報的方式;另一方面,我們也以班級為單位邀請學生勇敢地站上多功能報告廳的舞臺。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學制作成PPT、視頻等分享給其他學生。在多功能報告廳,我們有電子顯示屏,舞臺下方配備有6臺小電子顯示屏,能夠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看清屏幕顯示的內(nèi)容。通過麥克風,將匯報學生的聲音傳到報告廳的每個角落,此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管理者,見圖5。
2.戶外實踐活動安全管理
在濕地校本課程中,學生將會到五緣灣濕地公園實地考察濕地的動物、植物,監(jiān)測濕地的水質(zhì)。我校每一學年參與校本課程的學生將近380人,外出活動的安全問題是我校一直以來關(guān)注的重點。安全問題得不到妥善的解決,學生的出行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經(jīng)過多次的實踐,我校通過微信小程序解決了一直以來困擾的問題。
(1)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報名
濕地外出考察,一共8個班級參與,每個班級分成8個6人小組,每個小組配備一位愛心家長,一共需要64名愛心家長。每位愛心家長的信息都要做到確認無誤,外出時每個教師人手一份。因此,外出考察籌備時,班主任利用微信小程序中的報名小程序(如小蘿卜報名、報名接龍、報名工具等)進行“愛心家長”報名工作,等待家長們報名成功后即可導出文檔,這樣就可以非常便捷地收集到愛心家長的信息。
(2)基于微信的實時聯(lián)系
在濕地考察過程中,五緣灣濕地公園占地面積大,濕地迷宮錯綜復雜。在此情況下,如何確保每個班級、每個小組的觀察安全有序地進行?在之前的管理中,我們采取的是愛心家長跟隨小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管理班級,科學教師指導學生考察,段長統(tǒng)籌還有保衛(wèi)科人員巡視這樣的模式。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當學生們沉醉于觀察濕地時,他們就會離開大部隊。盡管有愛心家長跟著,但是班主任難以把握每個小組的動態(tài),存在相應的安全隱患。
因此,在新一輪實踐中,我們開始采用微信的外出定位,成立班級愛心家長微信群,班主任加入到群中,每個小組實時共享自己的位置,這樣每個小組都能夠清楚地知道其他組的位置,班主任也能夠了解班級小組的動態(tài)。當班級集合時,班主任在微信群發(fā)布集合消息,愛心家長收到通知會立即集合,極大地保障了學生的外出安全。
五、信息技術(shù)在濕地校本課程中應用的意義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信息技術(shù)的加入使得校本課程教與學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在課程當中應用信息技術(shù)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不是單純地為用而用。因此,設計在魔法教室沉浸式學習、在外出實踐的時候?qū)W生自帶設備、應用識花軟件等信息技術(shù),都是為了輔助學生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中心設置校本課程。在學習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
2.變革班級外出安全管理方式
傳統(tǒng)的外出班級管理方式存在著許多不便之處,應用信息技術(shù)為班級外出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實踐過程中,采用了微信小程序這樣的“極簡教育技術(shù)”管理班級。目前手機上的小程序應用數(shù)量超過100萬,為廣大教師提供了眾多的選擇[5]。像“小蘿卜報名”這樣的報名程序可方便快捷地收集到信息,微信自帶的定位系統(tǒng)、聊天模式也可以有效利用起來服務于我們的教學管理。
六、總結(jié)
濕地是“地球之腎”,對于環(huán)境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濕地校本課程中,正確選擇和恰當運用信息技術(shù)手段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發(fā)展探究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信息技術(shù)為實踐過程中的管理方式提供了新的手段,我們相信今后信息技術(shù)在校本課程中將會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楊叔子,余東升.素質(zhì)教育: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思想一大碩果——紀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ān)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頒布十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6):1-8.
[2]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fā):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陶婷婷.多投影沉浸式教學系統(tǒng)的無縫拼接技術(shù)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
[4]全麗,唐文和.課堂學習中學生自帶設備(BYOD)的運用[J].中國信息技術(shù)教育,2014(17):87-89.
[5]黎加厚.極簡教育技術(shù)在基礎教育領(lǐng)域的興起[J].中國電化教育,2019(2):6-9.
(編輯:李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