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輝
隨著新課程標準深入人心,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教育正在逐步回歸。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常常會遇到科學題材的文章。就拿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來說:五篇文章,體裁各異、縱貫古今、橫穿中外,既有《化石吟》這樣的現(xiàn)代詩,又有《看云識天氣》這類嚴謹的說明文;既有《月亮上的足跡》這樣的時文,又有蒲松齡的《山市》這樣的文言散文;更不乏來自法布爾《昆蟲記》中的科學美文——《綠色蟈蟈》。不論文體、國度、年代,這些課文都指向“科學”二字,單元說明更是旗幟鮮明地指出:“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都與科學密切相關”“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面對這類課文,在語文教育大舉人文旗幟的背景下,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呢?
一、激發(fā)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焙弥瑯分?,就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以學為樂,欲罷不能??破兆髌方虒W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這是學生學好科普作品的基礎和前提。好奇心是產生興趣的基礎,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興趣和求知欲的萌芽,教師要很好地保護,并不斷引導,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動機。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必要途徑。如組織學生開展科學興趣小組,開辦科學板報,開展科學知識競賽,開辟科學園地等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
二、強化學生的科學精神
(一)讓學生從科普作品中感受科學的神奇力量。《臥看牽??椗恰分姓f:“織女星距離地球26光年,牽牛星距離我們較近,但也有16光年?!薄肮獾乃俣仁敲棵?0萬公里,一天能走259億多公里,這長度的365倍,就是一光年?!边@么遠的星體,我們的科學家都能去研究,由此我們深深地感到了科學力量的無窮。
(二)通過科普作品的教學來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大自然的語言》可以讓學生知道物候現(xiàn)象的有關知識;《臥看牽??椗恰纺軌蚴箤W生知道牽牛星、織女星及相關的天文學的知識;《鶯》會幫助學生更全面、更具體、更形象地了解鶯。
(三)通過學習科普作品,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洞笞匀坏恼Z言》一課,從生活中常見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現(xiàn)象,引出一門新興科學——物候學,令人大開眼界。《數字雜說》一文,從人人都熟知的數字中,發(fā)掘出“縱然是飽學之士”也未必知道的學問,這種科研精神實在令人佩服,值得學習。
三、教會學生學會閱讀科普作品的方法
(一)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感受科普作品的特點。不管學習任何作品,首先自己要閱讀,而且一定要認真地讀,這是必須養(yǎng)成的習慣。閱讀科普作品,一定要把握它的科學性、文學性和通俗性。
(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作品,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支離破碎地分解作品,是違反閱讀教學規(guī)律的。整體感知作品,是閱讀的最基本要求。讀了一篇文章,最起碼要知道它的內容。
(三)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在理解作品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地研讀課文,這是閱讀教學的重點之一。這一步可做的事很多,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側重點。科普作品的閱讀,應該放在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這必須在熟讀和精讀的基礎上進行。不同課文,概括內容要點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四)引導學生反復揣摩語言,增強感悟語言的能力。文學中有科學,科學中有文學,這恰恰是科普作品的獨特之處。揣摩科普作品的語言,不僅可以加深對語言運用的理解,增強感悟語言的能力,而且還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領會科普作品中的科學知識。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挖掘科普資源,只要方法得當,就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